着眼立德树人,深耕学科特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_chen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德树人是教育发展的基石,是教育的根本方向和使命。所以新课标也明确“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语文作为一门富含立德树人教育元素的人文基础学科,是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中小学学科德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德育主体的缺位,德育体验的缺失,学科特质的缺席导致学科德育弱化。究其根源,是学科学习与道德生成被分割开来,导致知行分离,德育教育脱离实际、牵强附会,收效甚微,甚至空白。所以语文德育融合势在必行。
  语文学科的德育并不是教师空洞的口头说教,而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融合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溶化在学生的血液里。浙江省特级教师蒋传一说:“语文课中最成功的思想教育,是学生觉察不到老师是在进行思想教育。”这就是说要落实学科德育的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就必须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发展、素养提升与道德智慧生成的有机统一。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我尝试从下面四条路径开启语文学科立德树人与学科融合之道。
  一、重构课程 务立德之本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进入教材的文本课程资源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感情内涵,重构诸多德育元素的语文课程自然就是立德之本。入选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本,其中包含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责任担当、环保意识、生命意识等多种德育元素。如:《最后一课》弘扬的爱国主义情感;《散步》蕴含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紫藤萝瀑布》诉说的面对不幸的坚韧意志;《愚公移山》讴歌的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孟子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责任担当;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毛泽东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雄心壮志等。这些闪烁着光芒的道德元素,犹如璀璨群星,散落于语文教材之中。而这些丰富的德育内容又分散在各册及各篇具体课文之中的。上下课文之间,上下单元之间,在德育内容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在德育实施上也没有系统的安排。这就需要教师慧心独具,善于发掘,巧于整理,大处着眼,细处落笔,重构出教材内容、德育价值、学生认知三者高度契合的课程。
  以统编版七上语文教材为例,教材有五个单元,主题分别为“亲近自然、感受亲情、学习成长、人生之舟、生命之趣”。这五个单元中对应包含的道德元素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情感体验、生命思考;葆有童真、心怀感恩;修身养性、人性光芒;尊重生命、自省精神。我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自然、学习、情感、人生”四个维度宏观规划,重构出“生活情趣、成长历程、善良初心、人生思考”四个道德指向的德育系列课程,借助语文文本和隐含的德育课程,巧妙地在学生的感动点、醒悟点、分歧点、困惑点、矛盾点等节点上展开灵魂的重塑,学生借此缘文悟道,因道解文;教师相机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从而促成学生的道德生成,实现学科素养与道德智慧的共同内生。
  二、丰富体验 营立德之境
  没有课程支撑的学科德育是假德育,同样没有学生体验的学科德育是伪德育。
  传统的德育注重口耳相传,采用文本传导灌输的方式,导致德育知行分离,育人低效。道德意识、道德观念之所以能够悄然潜入学生心里,监督学生的道德行为,这与他们的切身体验和深刻感悟是密不可分的。德育过程是一种体验过程,更是一种唤醒和内化的过程。体验是教学与德育的黏合剂,是学生道德信念生成和发展的催化剂。教学中只有引领学生体验感悟,才能触动其心灵深处,使其产生认同感,从而把抽象的道德概念、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达到“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教育目的。
  教师要善于借助语文特色活动和微项目学习,营造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典型的道德情景,全力打造立德的生活圈和心灵场,让学生从中体验、感悟、内化、提升,在学习、质疑、讨论、认同中实现道德的发现和内生。
  我一直着力为学生打造经纬纵横,关注生活的生活圈。我尝试以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为经线,以当今热点的微项目学习为纬线,构筑语文学科德立德新网络。传统节日如中秋、重阳、元旦、端午、春节、清明、元宵等节日来临之前我会适时安排相关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孩子在活动中去体验传统节日中厚重的内涵。这是我语文教学活动的传统保留项目,也就是学科融合稳定静态的经线。而最近发生的热点时事随时动态补充,进行专题研讨,或时事评论,或演讲辩论,或专题写作。二者相互勾连,互为补充,相映成趣,为语文学科德育构筑一个典型鲜活的德育场。经纬纵横,包罗万象。立德生活圈中,教材只是一隅小世界,生活却为一方大天地。
  在学习了《散步》后,恰逢中秋节,我组织了一次“中秋节话亲情”相关的微项目学习。经线为中秋节日厚重内涵,纬线为“被漠视的亲情”。大家踊跃参加,其中的一个小组,专门进行“亲情”相关的课本剧表演。从剧本的素材本色取材,来源自己经历,本色呈现;到剧本文字字斟句酌,推敲琢磨;再到演员角色敲定,排练入戏;甚至到道具准备,舞台设计。孩子们亲力亲为,全身体验,倾情参与。他们演出时情感饱满、全心投入,以自己的角度和方式诠释了“亲情”,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神大餐。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深化了自身的亲情意识和责任意识,学科德育融合不着痕迹,浑然天成。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所以语文学科的德育融合不应仅局限于教材这一隅小世界,而是生活一方大天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鲜活的素材,丰富的活动,亲身的体验,入境入心,实现德育的内化和智慧的生成。
  三、善用生成 觅立德之机
  教学和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偶然的事情,教师要把握时机,顺势立德,妙手偶得,自有柳暗花明之妙。
  记得我在上《论语十二章》《述而》这一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时,一个调皮的孩子在课堂上把手枕在脑后,做仰睡状,引起全班哄笑。我耐心询问之,他回答说:是在模仿体验“曲肱而枕之”中“枕”的姿势。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我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探究和立德的契机。我首先肯定了他的质疑精神,我的鼓励极大鼓舞了学生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大家就乐于思考探究。然后我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探讨“枕”的何种姿势最契合文本和作者本意,课堂立刻活跃起来了。指导学生的探究行为,借此培养学生回归文本的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经过讨论和探究,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和文章思想推断“枕”的最合理姿势应该是“枕着胳膊趴着睡”,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体验着道德的内生,他们对孔子的清贫自适的生活情趣,君子崇尚的忧乐观和安贫乐道的精神有了自己独到深切的体验,从而感受并领悟到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不断地追求道德的充实与完善,才是人生真正的快乐。
  学科育人,根本在于激活学生潜能,健全学生个性。因而,善于创造和捕捉各种时机,尊重学生独特的、真实的感受与理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求善求美的人文情怀,语文学科教学和立德树人教育真正的水乳交融,齐头并进,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和无穷魅力。
  四、深味语言 聚立德之韵
  “教育即生活,文学即人学。”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人学是生命之源,是文化之根。着眼文本,立足语言,反复诵读,深耕意蕴,品味真意,语言细微处自有大乾坤。
  文章的思想内容都是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才能把思想内容发掘出来。诚如古人所云:“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运用有声语言的表现技巧,把握适当的停顿,适度的轻重,语调的扬抑及音色的处理,声情并茂,以声入情,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化情感体验,完成德育内生。学生的年龄和阅历决定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与领悟是有限的,特别是一些感情深沉、内涵丰富、韵味浓厚的文章,反复朗读就是最好的路径。以声传情,以情动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受到激发,撼动心灵。这样,即使是看似平常浅显易懂的文章,通过声音的感染,也会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由言及意,寻言观意,以言会意,言意相合,以意育人,这才是语文学科人文本色,才是语文学科立德的“真味”。
  语文学科教学立德,一定要遵循语文学科特质,结合课堂具体内容,融合德育元素,自然地在课堂教学融合立德,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的学科特色学习过程,明线是学科素养提升的过程,暗线就是德育素养潜滋暗长的过程。这样二者才并行不悖,才能水乳交融。自然就能达成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以心明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杜威.杜威:教育即生活[M].上海辭书出版社,2014.
其他文献
古希腊学在欧美是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国内自近代西学东渐以来,学界对古希腊的研究也颇为重视,出于不同的目的,在研究的过程中,古希腊已经被塑造成为一个神话。西方人将其视为欧洲文明的起源之一和人文社科领域不可企及的典范。  20世纪以来,随着观念的不断更新,更多学科领域的介入,以及考古新证据的持续发现,古希腊呈现出更为真实的面貌。这其中西方涌现了众多的专家和大师级的人物,他们以等身的著述,让世人不断
由陈钢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的《上海老歌名典》(以下简称“名典”),2007年4月又以“新版”的形式再版。由上海人主编、上海著名的出版社出版“上海老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只是由于主编的理念有误,叙述的历史又有许多差错,致使这部“名典”黯然失色。    “名典”致命的硬伤    陈钢为“名典”撰写的序言题目叫《给历史的一份答卷》(以下简称“答卷”,引用只标明2007年版页码)。我
全球化使得整体性的世界学术场域真正形成。进入21世纪后,最有趣的事情之一,就是我们可以用历史的眼光考察最近一段逝去的光阴。就过去二十余年的学术史而言,1980年代或隐或晦的德法之争无疑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为什么是“德法之争”,而非“德美之争”、“法美之争”呢?身为当代世界学术场域中心的美国,如何在这样重要的思想史进程中缺席呢?这本身或许就已说明了问题的重要性。  19世纪以来的德国长期占据了世界大学
自从马可·波罗(Marco Polo)这个超级跨国流浪汉逆着蒙古铁骑的洪流东来、戏剧性地在蒙元时代的官府里谋得一官半职,自从他口述的“东方奥德赛”以游记形式传布开来,一个遥远的东方国度开始以文学化的意象进入了欧洲地中海国家的视野。于是,“中国”作为一个完全异质的文化世界,便开始在西方人的精神生活中时隐时现、载浮载沉:它有时可能是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梦,有时可能是一个特定时期的美好的乌托邦式的梦,有时
孟实(原名吴方)在《“我是梦中传彩笔”——废名略识》中称废名是“李商隐以后,现代能找到的第一个朦胧派”。这个“朦胧派”的意思不只是说废名的小说晦涩朦胧,恐怕也是说作为诗人的废名是现代朦胧派诗歌的鼻祖。甚至在台湾,废名的诗歌及其诗论经由纪弦、痖弦等诗人的介绍,亦是引发台湾现代派诗歌的源泉之一(陈振国:《废名研究在台湾》);而废名小说在台湾产生影响则远迟于废名的诗歌及其诗论。  1932年,废名在完成
莫怀戚先生的名篇《散步》,是一篇能经得起反复品读和深究的好文章。正由于该文具备佳作的特点,因而自1985年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后,便立即引起了人们的格外重视,随即被选入多套中学或中职语文教材,并且语文教学界围绕其所作的解读、赏析以及探究便一直没有间断过,至今仍然令人感到其意蕴深刻,回味无穷,应该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散步》无疑是一篇小文章,说它“小”,首先是因为它全文不到700字,篇幅实在是极
袁红玉,江苏省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教师。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所作的经典抒情散文。文章叙述了他在地坛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母亲的怀念,抒发了自己对生命、苦难的思考。文章细腻绵密的语言、深沉而富哲理的思想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本文采用情境任务驱动式教学,尝试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文本的主题意蕴,在完成任务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教学分析  《我与地坛》是统编教材
吕新平,江苏省苏州市阳山实验初级中学教师。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教材文本,通过读写结合来进行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师经常使用的方法。但是,读什么写什么、读写孰轻孰重、读写该怎么结合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教师。因为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学生无法将读的能力迁移到写作上,所谓读写结合就成了读写拼盘,作文教学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近日,笔者在苏州市初二年级作文教学研讨活动上开设了《学会抒发感慨》一课,其改进过程让人深
写完《侯宝林评传》心头顿觉畅然,我怕辜负先生嘱托的心结也似乎平复了许多。但样书拿到却又立即沉重起来:此书所论究竟于世何补?半年辛苦又是因何所为?这只是艺术兴衰的历史使然,非人力所能及也。  照我看来,相声这一形式在今天并未失其生命力,而只是缺乏上一世纪群星灿烂如侯宝林们那样的一批大师级人物。他们当时或许与今天名家遇到过同样问题,只是进取方式并不尽同。诸如,他们对“身被枷锁与心灵自由”这一艺术创作根
一、文言断句概说  文言文阅读,识字是基础,断句则是读懂的关键。古人读书非常重视断句学习,小孩启蒙练习句读是必修课,正如韩愈《师说》云:“彼童子之師,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而对那些无视句读学习,瞧不起服虔、郑玄的人,其弟子皇甫湜在《与李生书》中直言痛斥:“读书未知句度,下视服郑,此时之大病所当嫉者也。”  句读一词最早见于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序》:“援引他经,失其句读。”意思是说有人在引用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