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启导激情 探究明理
[摘 要]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指导学生启发性学习、创设情境、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善于给学生搭建舞台,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生活中、实践中弹奏爱与美与智的歌,让学生的生命之舞绽放出独特的色彩。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学习主体 有感而发 悟出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7-0158-02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是高二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二框第一目的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用唯物辨证法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进一步提高辨证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是辩证法部分的逻辑起点,是本课内容的逻辑出发点,也是以后内容的理论前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对普遍联系观点的一个具体化,因此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其中,整体与部分关系问题是本框的理论中心,是事物联系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和树立全局观念、整体观念的理论基础。所以把它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只有抓住这个重点,并突出这个重点,才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
教学难点有两个:一是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二是选择最优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
《生活与哲学》这册书的哲学理论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努力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所以我的教学理念是:以提高学生兴趣为抓手,通过学生了解的历史典故、生活常识、身边事例等编制成案例,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进行探究性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从而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形成辨证唯物主义理论观点,以达到更高层次的认知学习目标。
我设计的这节课,不管是教学重点的突破,还是教学难点的化解,都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学、去悟、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交流,自己总结发现知识。这是一种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讲授《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这框时,先从空间、时间两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含义,再分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最后得出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找最优目标这一观点。比如,我在论证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采用了这种办法:
片段一:
师:今天我给大家“表演”几个哑语动作(学生一听个个精神振奋起来,用好奇的眼光、专注地等待老师“表演”。)请大家认真关注我“表演”的每个动作,并说说每个动作的含义。
“表演”第一步:为了增加神秘感,我先用一块较大的厚布让学生看看里面什么也没有,瞬间拿出一把筷子,在学生面前晃几下,并用手指指这把筷子;第二步:轻轻地从这把筷子中抽出一根筷子,再在学生面前晃几下,并用手指指这根筷子;第三步:双手轻轻折断这根筷子(脸上故着惊讶状);第四步:拿出一把筷子(整齐排列的)用劲去折,怎么也折不断(这时面部表现很困惑的样子);第五步:将这些筷子无序地捆在一起,再用双手去折,结果很容易就折断了(这时又表现出很惊讶的样子)。
学生在看的过程中议论纷纷,并不时地哄堂大笑……
生:一把筷子表示是一个整体。
生:一根筷子表示是一把筷子中的一部分。
生:一根筷子很容易折断表明一根筷子的“忍性”显然小于一把筷子的“忍性”(一把筷子是由一根根筷子组成)。
生:一把筷子不易被折断是因为当一根根筷子以合理的结构合在一起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力量就会大于各个部分的力量之和。
生:后来的一把筷子之所以很容易被折断是因为这时一根根筷子无序地捆在一起,这时的整体力量就小于各个部分力量之和,大家都听过“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同学们对他的发言鼓掌)
师: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那能不能请一位同学作个总结性发言,你们通过对我刚才“表演”的几个动作的议论想告诉我一个什么道理呢?(思考一分钟)
生:说明整体与部分是有区别的:在同一事物中(一把筷子与一根筷子)二者有严格界限;整体与部分的功能不同,整体的功能有时大于各部分的功能之和,有时又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整体与部分的地位不同。(为解决本节课第二个难点埋下了伏笔)
同学们鼓掌,就这样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在我不断设疑(表演时表现出的各种表情)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得出了我要向他们传授的观点。
接着,我又提出:请同学们对上面得出的结论分别举例说明。
课堂气氛进入高潮,同学们个个举手争着发言,有些学生举例非常生动形象,甚至有些同学还学老师的样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引得其他同学捧腹大笑)。
师: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有的同学从整体与部分的区别中悟出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前面教学中选取的材料为破解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找最优目标这一难点也打下了基础。用一根筷子与一把筷子事例进一步论证了: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树立全局观点。对另一难点,我是通过创设情境突破的。
片段二:
师:大家都下过棋(象棋、五子棋、军棋、跳棋……),请你们说说下棋时的感受。(立即引发了发言热潮) 生: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
生:每走一步都很紧张。
生:每走一步都很慎重。
生:有时拿起一颗棋子要好半天才落下。
……
师:请你们说说下棋时为什么会紧张?为什么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
学生齐声说到:如果有一步走错,就决定这一局棋输了。有的学生甚至说出“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句富有哲理的话。
师:你们讲的真是太棒了!这说明了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甚至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我们在办事情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什么?
学生齐声说到:重视局部。
大家通过讨论“悟”出了一个道理即:在办事情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整体与局部,更要从整体着眼,寻找最优目标,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并达成共识:要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
本节课我采用了案例教学方法,我认为它有以下优势: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相互的补充、辩论中,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形成更为全面的观点,教师努力引导学生将朴素的观点上升为理性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如何去得出问题结论,而不是引导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去思考。
在教学中通过巧妙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抓住契机,创设发散型和递进式问题,自然调动学生观察生活、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好“导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整体与部分的区别。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比老师侃侃而谈,而学生却像在云里雾里要强得多。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而获得。我在教学中不断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和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使学生主动地融入教学之中,实现了从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的转变。同时使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能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再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在课堂的讨论中,学生可以将历史知识、专业知识、文学知识与政治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通过对案例的阅读、分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案例问题的探讨,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思维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通过辩论、讨论和交流,提高了他们交际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我也有几点启示:
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充分相信学生。
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低,普遍存在学习障碍,在教学中教师经常怀疑他们的能力,生怕回答不出问题还延误了教学进度,但我们忽视了他们毕竟经过了十几年的文化学习,而且处于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他们借助于视听等载体获得大量的信息,思维活跃,勇于探索。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点,积极地去引导,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激发他们去关注自己、关注社会、关注政治这门学科。
二、.精选教学案例,让学生有感而发,做到有的放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案例的选择既要切合教学内容,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很重要的。选好案例后,还要设计合适的问题,将学生的思路引到教学内容上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过程得出结论,老师再根据情况归纳总结。这样,哲学理论、哲学观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其效果明显好于生硬的灌输。
三、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表演、演示等活动创设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令学生在参与或观看的体验中悟出哲学道理。
哲学理论是抽象的,但它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的,也只有回到实践、回到生活中去才更富有生命力。所以,在哲学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或观看多种多样的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有所体验,更容易悟出道理、理解哲学观点。
四、抓住时机,不漏痕迹地自然渗透思想教育。
高中生有了一定的思想,但仍需要老师的引导。针对高中生的特点,简单的说教未必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但通过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有所体会、有所感悟,这种自我教育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在《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的教学中要实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更需要寓思想教育于无形,在利用教学案例引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提示,触动学生的内心,从而使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也深感自身缺乏渊博的知识,因此,今后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注意积累资料,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肖川.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论教学过程最优化》.巴班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
[3] 《走向新课程》2002(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摘 要]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指导学生启发性学习、创设情境、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善于给学生搭建舞台,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生活中、实践中弹奏爱与美与智的歌,让学生的生命之舞绽放出独特的色彩。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学习主体 有感而发 悟出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7-0158-02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是高二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二框第一目的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用唯物辨证法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进一步提高辨证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是辩证法部分的逻辑起点,是本课内容的逻辑出发点,也是以后内容的理论前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对普遍联系观点的一个具体化,因此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其中,整体与部分关系问题是本框的理论中心,是事物联系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和树立全局观念、整体观念的理论基础。所以把它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只有抓住这个重点,并突出这个重点,才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
教学难点有两个:一是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二是选择最优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
《生活与哲学》这册书的哲学理论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努力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所以我的教学理念是:以提高学生兴趣为抓手,通过学生了解的历史典故、生活常识、身边事例等编制成案例,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进行探究性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从而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形成辨证唯物主义理论观点,以达到更高层次的认知学习目标。
我设计的这节课,不管是教学重点的突破,还是教学难点的化解,都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学、去悟、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交流,自己总结发现知识。这是一种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讲授《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这框时,先从空间、时间两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含义,再分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最后得出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找最优目标这一观点。比如,我在论证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采用了这种办法:
片段一:
师:今天我给大家“表演”几个哑语动作(学生一听个个精神振奋起来,用好奇的眼光、专注地等待老师“表演”。)请大家认真关注我“表演”的每个动作,并说说每个动作的含义。
“表演”第一步:为了增加神秘感,我先用一块较大的厚布让学生看看里面什么也没有,瞬间拿出一把筷子,在学生面前晃几下,并用手指指这把筷子;第二步:轻轻地从这把筷子中抽出一根筷子,再在学生面前晃几下,并用手指指这根筷子;第三步:双手轻轻折断这根筷子(脸上故着惊讶状);第四步:拿出一把筷子(整齐排列的)用劲去折,怎么也折不断(这时面部表现很困惑的样子);第五步:将这些筷子无序地捆在一起,再用双手去折,结果很容易就折断了(这时又表现出很惊讶的样子)。
学生在看的过程中议论纷纷,并不时地哄堂大笑……
生:一把筷子表示是一个整体。
生:一根筷子表示是一把筷子中的一部分。
生:一根筷子很容易折断表明一根筷子的“忍性”显然小于一把筷子的“忍性”(一把筷子是由一根根筷子组成)。
生:一把筷子不易被折断是因为当一根根筷子以合理的结构合在一起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力量就会大于各个部分的力量之和。
生:后来的一把筷子之所以很容易被折断是因为这时一根根筷子无序地捆在一起,这时的整体力量就小于各个部分力量之和,大家都听过“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同学们对他的发言鼓掌)
师: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那能不能请一位同学作个总结性发言,你们通过对我刚才“表演”的几个动作的议论想告诉我一个什么道理呢?(思考一分钟)
生:说明整体与部分是有区别的:在同一事物中(一把筷子与一根筷子)二者有严格界限;整体与部分的功能不同,整体的功能有时大于各部分的功能之和,有时又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整体与部分的地位不同。(为解决本节课第二个难点埋下了伏笔)
同学们鼓掌,就这样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在我不断设疑(表演时表现出的各种表情)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得出了我要向他们传授的观点。
接着,我又提出:请同学们对上面得出的结论分别举例说明。
课堂气氛进入高潮,同学们个个举手争着发言,有些学生举例非常生动形象,甚至有些同学还学老师的样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引得其他同学捧腹大笑)。
师: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有的同学从整体与部分的区别中悟出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前面教学中选取的材料为破解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找最优目标这一难点也打下了基础。用一根筷子与一把筷子事例进一步论证了: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树立全局观点。对另一难点,我是通过创设情境突破的。
片段二:
师:大家都下过棋(象棋、五子棋、军棋、跳棋……),请你们说说下棋时的感受。(立即引发了发言热潮) 生: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
生:每走一步都很紧张。
生:每走一步都很慎重。
生:有时拿起一颗棋子要好半天才落下。
……
师:请你们说说下棋时为什么会紧张?为什么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
学生齐声说到:如果有一步走错,就决定这一局棋输了。有的学生甚至说出“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句富有哲理的话。
师:你们讲的真是太棒了!这说明了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甚至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我们在办事情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什么?
学生齐声说到:重视局部。
大家通过讨论“悟”出了一个道理即:在办事情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整体与局部,更要从整体着眼,寻找最优目标,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并达成共识:要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
本节课我采用了案例教学方法,我认为它有以下优势: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相互的补充、辩论中,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形成更为全面的观点,教师努力引导学生将朴素的观点上升为理性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如何去得出问题结论,而不是引导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去思考。
在教学中通过巧妙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抓住契机,创设发散型和递进式问题,自然调动学生观察生活、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好“导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整体与部分的区别。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比老师侃侃而谈,而学生却像在云里雾里要强得多。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而获得。我在教学中不断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和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使学生主动地融入教学之中,实现了从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的转变。同时使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能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再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在课堂的讨论中,学生可以将历史知识、专业知识、文学知识与政治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通过对案例的阅读、分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案例问题的探讨,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思维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通过辩论、讨论和交流,提高了他们交际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我也有几点启示:
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充分相信学生。
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低,普遍存在学习障碍,在教学中教师经常怀疑他们的能力,生怕回答不出问题还延误了教学进度,但我们忽视了他们毕竟经过了十几年的文化学习,而且处于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他们借助于视听等载体获得大量的信息,思维活跃,勇于探索。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点,积极地去引导,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激发他们去关注自己、关注社会、关注政治这门学科。
二、.精选教学案例,让学生有感而发,做到有的放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案例的选择既要切合教学内容,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很重要的。选好案例后,还要设计合适的问题,将学生的思路引到教学内容上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过程得出结论,老师再根据情况归纳总结。这样,哲学理论、哲学观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其效果明显好于生硬的灌输。
三、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表演、演示等活动创设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令学生在参与或观看的体验中悟出哲学道理。
哲学理论是抽象的,但它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的,也只有回到实践、回到生活中去才更富有生命力。所以,在哲学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或观看多种多样的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有所体验,更容易悟出道理、理解哲学观点。
四、抓住时机,不漏痕迹地自然渗透思想教育。
高中生有了一定的思想,但仍需要老师的引导。针对高中生的特点,简单的说教未必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但通过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有所体会、有所感悟,这种自我教育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在《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的教学中要实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更需要寓思想教育于无形,在利用教学案例引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提示,触动学生的内心,从而使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也深感自身缺乏渊博的知识,因此,今后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注意积累资料,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肖川.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论教学过程最优化》.巴班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
[3] 《走向新课程》2002(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