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人们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学生要想学好语文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他们学好语文的重要前提。笔者通过介绍特级教师们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方法,来促进语文教学工作的展开,为教好语文提供一些很好的帮助。
【关键词】特级教师 学生 学习语文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04-01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语文教学也是艺术,它同样能产生一种迷人的力量。常听人们说,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正是对执教者“教学艺术”的褒奖。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会少了内动力,学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一、巧设导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运用准确生动,富有情趣的语言导入新课,对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说导语设计得好,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一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就为学生们上好语文课打下了一个基础。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人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把审美教育贯彻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首先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美的能力。对美的情景、美的语言如果不能感受,就谈不到欣赏美,更谈不到创造美。学生学习一篇文章,首先是从感受开始的,从语言叙述中,感受到作者所写事物、人物、景物之美。学生写一篇作文,也只有对所写事物、人物、景物有所感受,感受到哪些是美好的,哪些是丑恶的,才能用语言去表达。李吉林老师设计了把学生“带入情景,感知美的表现”的教学环节:一是带入图画描绘的情境;二是带入生活的情境,带入到大自然中欣赏美;三是带入想象中的情境。使学生从具体、美的情境中,感知美的表现,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三、常教常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习过程并不是轻轻松松的,学生要吸收大量新鲜的、繁琐的、冗杂的语文知识。所以学习时间久了,肯定会感到厌倦。所以教师应该常教常新,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本,用不同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进入到文本当中。钱梦龙老师的“曲问教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所谓“曲问”就是“问在此而意在彼”,曲折地达到提问的目的。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也有利于新课程下的教育改革焕发出新的生机。比如我们对戴望舒的《雨巷》进行研读时,可以根据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将作品的主旨解读为在白色恐怖统治时期人生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与彷徨;也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解读为对爱情的追求与迷茫;还可以从当时作者个人感情遇挫的角度解读为作者情感世界的真实流露。
四、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在进行教材研究的时候,非常注重视野宽广,采百家之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得时候,把读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提炼教学参考资料。读懂了教材,提炼了教学参考资料之后,再进行教学设计得时候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在课堂短短几十分钟里,老师的课一定要有波澜,不能让课堂的气氛一直死气沉沉,像一滩死水一样。在提问的环节注意制悬念,这样才能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帮助。
五、借助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时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活动,可以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领悟,上课注意力的集中和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它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受到重视。在进行朗读活动的过程中,也应该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魏书生老师让同学们朗读之前,会问问学生们的意愿以及最喜欢朗读哪篇文章。在确定同学们的喜好之后,让同学们全体起立,铿锵有力地进行朗读,这种方法对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非常有效的。
现代的杰出教育工作者于漪老师对此也有着相同的认识,她认为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教师都要依据所教学生的语文素质情况,用科学的方法,灵活多样的课堂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兴趣之火”长燃。使新课标下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不断提高,以达到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夏丏尊.《夏丏尊文集.第二卷》.[M].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231-233.
[2]王泉松、董百智主编.《教学艺术论新编》. [M].海南出版社,2000:120-123.
[3]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 [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20-22.
[4]佟士凡.《语文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7-19.
[5]魏书生.《语文教学探索》.[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45-48.
[6]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39-140.
【关键词】特级教师 学生 学习语文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04-01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语文教学也是艺术,它同样能产生一种迷人的力量。常听人们说,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正是对执教者“教学艺术”的褒奖。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会少了内动力,学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一、巧设导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运用准确生动,富有情趣的语言导入新课,对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说导语设计得好,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一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就为学生们上好语文课打下了一个基础。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人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把审美教育贯彻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首先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美的能力。对美的情景、美的语言如果不能感受,就谈不到欣赏美,更谈不到创造美。学生学习一篇文章,首先是从感受开始的,从语言叙述中,感受到作者所写事物、人物、景物之美。学生写一篇作文,也只有对所写事物、人物、景物有所感受,感受到哪些是美好的,哪些是丑恶的,才能用语言去表达。李吉林老师设计了把学生“带入情景,感知美的表现”的教学环节:一是带入图画描绘的情境;二是带入生活的情境,带入到大自然中欣赏美;三是带入想象中的情境。使学生从具体、美的情境中,感知美的表现,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三、常教常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习过程并不是轻轻松松的,学生要吸收大量新鲜的、繁琐的、冗杂的语文知识。所以学习时间久了,肯定会感到厌倦。所以教师应该常教常新,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本,用不同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进入到文本当中。钱梦龙老师的“曲问教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所谓“曲问”就是“问在此而意在彼”,曲折地达到提问的目的。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也有利于新课程下的教育改革焕发出新的生机。比如我们对戴望舒的《雨巷》进行研读时,可以根据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将作品的主旨解读为在白色恐怖统治时期人生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与彷徨;也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解读为对爱情的追求与迷茫;还可以从当时作者个人感情遇挫的角度解读为作者情感世界的真实流露。
四、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在进行教材研究的时候,非常注重视野宽广,采百家之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得时候,把读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提炼教学参考资料。读懂了教材,提炼了教学参考资料之后,再进行教学设计得时候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在课堂短短几十分钟里,老师的课一定要有波澜,不能让课堂的气氛一直死气沉沉,像一滩死水一样。在提问的环节注意制悬念,这样才能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帮助。
五、借助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时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活动,可以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领悟,上课注意力的集中和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它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受到重视。在进行朗读活动的过程中,也应该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魏书生老师让同学们朗读之前,会问问学生们的意愿以及最喜欢朗读哪篇文章。在确定同学们的喜好之后,让同学们全体起立,铿锵有力地进行朗读,这种方法对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非常有效的。
现代的杰出教育工作者于漪老师对此也有着相同的认识,她认为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教师都要依据所教学生的语文素质情况,用科学的方法,灵活多样的课堂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兴趣之火”长燃。使新课标下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不断提高,以达到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夏丏尊.《夏丏尊文集.第二卷》.[M].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231-233.
[2]王泉松、董百智主编.《教学艺术论新编》. [M].海南出版社,2000:120-123.
[3]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 [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20-22.
[4]佟士凡.《语文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7-19.
[5]魏书生.《语文教学探索》.[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45-48.
[6]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