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q1989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知识的动力,是发展思维的前提。浓厚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课堂学习效果倍增。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我浅谈一下如何激发学生课堂学习语文兴趣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 找寻到激发学生兴趣的触点
  好的激发“触点”犹如灵巧的开关,轻轻一按,学生的浓厚兴趣便喷薄而出。
  1.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学生爱听故事,教师可以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有趣或新奇的小故事。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时,讲一段关于晏子使楚的历史典故,去感受晏子的机智、幽默。学生对唐雎出使秦国的故事产生了兴趣,急于探个究竟,到底发生了怎样的精彩故事,于是学生走入了文本。在讲《智取生辰纲》一课时,讲一段关于杨志失陷花石纲和怒杀泼皮牛二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而凝神静听,时而哈哈大笑,为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吻合他们的兴趣倾向。许多学生喜欢探险、乐于思考,教师可以采用悬念导入法。例如在教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的时候,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向夏洛克借钱并签下契约,到期不还就让夏洛克割掉他胸前一磅肉。结果安东尼奥到期没有还钱,在法庭上,安东尼奥最终没有被割肉,夏洛克反而破产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请看课文找出答案。
  3.营造真实情境。通过“境”来表现“情”,再通过“情”来深化“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例如: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就先放录音,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学生进入新的教学境界。
  二、创新情感沟通的桥梁
  1.质疑问难。如《愚公移山》一课,要使学生了解愚公的精神,讲课文时可故意设疑:有人说愚公真是愚蠢,移山不如移屋,说说这种见解正确吗?同学们通过讨论就会得到结论指出,根据这种说法并不能说明愚公愚蠢,因为本文是为了通过叙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说明愚公精神,并不是从移山与移屋这个角度来说明愚公的,而是通过愚公与智叟的对比来突出愚公的人物形象。这样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也都有所提高。
  2.模仿演示。在学习《范进中举》时,学生演示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真是形象逼真,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笑得都流出眼泪来了。还有胡屠户打范进的窘态,让人哭笑不得。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学生演示了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见于勒的精彩片段,把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揭示得生动形象,菲利普遇事的恐慌心态,克拉丽丝遇事的沉着冷静,让人深思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3.巧设辩论。如讲鲁迅小说《祝福》一课,对于祥林嫂的死:有人说,祥林嫂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有人说,祥林嫂是被鲁四老爷之流逼迫死的;也有人说是柳妈这一类人害死了。那么,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由于我注意发掘课文深含的意蕴,又精心巧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掘丰富的想象,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提高了教学实效。
  4.小组合作。在学习《智取生辰纲》一课时,学生对下药的过程不太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尤其是女同学对这个情节不太清楚,心存疑惑,因为对《水浒传》了解得少。我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内把下药的过程解决掉,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各小组积极投入,有的组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刘唐、白胜、吴用、杨志几个重点人物,还有两桶酒。学生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思路一下子清晰起来。有的组长当起了导演,让学生演示课本的情景,有当刘唐的,有当吴用的,有当杨志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激发,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灿烂的笑容。然后分组展示各小组的劳动成果。你组唱罢我登台,把自己组最精彩的一面展现出来,博得了阵阵的掌声。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5.多重组合。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采用了以旧带新法和直观演示法。把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与《背影》联系起来,再用多媒体演示“荷塘月色”的优美画面。通过复习旧知识,从而巧妙地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导入,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基铺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以旧带新法与直观演示法,同样可以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于漪老师说:“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采用恰当的方法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罗针中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其他文献
随着2001年前后全球经济减速导致大量公司财务舞弊(美国安然、世通等)的显现,使得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是否真实披露了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产生了质疑,不利于信息披露作用的发挥,降低了
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听课的频繁,笔者渐渐发现许多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把课堂提问带入了种种误区,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本文通过对一些典型教学案例的分析,列举语文课堂提问时容易陷入的一些不易觉察的误区,以引起大家的思考:  误区一:提问难易不当,无思考价值  1.提问简单。主要是课堂提问存在两种不良现象:一是简单的判断式。如“是不是”“对不对”,等等。二是肤浅的“程序”式。如“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分
家庭是人生的出发地。因此,家庭教育千百年来被诸子贤哲崇为“人之初”的教育,家长责无旁贷地担当着首席教师的神圣使命。孩子在这里学会了第一句话,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并将在我们的引领下认识社会和人生,认识自己对这个世界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教育就像给人的思想和行为打上“底色”,它将影响人的一生成色。正如古人所言,“少成若天然,习惯成自然”。  众所周知,人的一生当中,一般都要接受三种教育,即家庭、学校
在现实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很多政治教师都会感叹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不高。根椐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的体验,政治课堂说教过多,教学方式太单一,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学生兴趣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更新学生对思品学科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每一个政治教师都必须直面并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在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最关键的污染问题就是工业生产行业,在工程生产中很多的企业都集中在工业园区内,针对于这一集中的地区就要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确保国家政策的约束以及
如何在语文学科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首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计算机让课堂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地讲,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中华民族大量的文化瑰宝——唐诗、宋词、名家美文。这些倾注了无数古人心血的诗篇佳作,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可到了今天,这却成为千千万万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苦从何来?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谈“古文”色变。作为教学中的关键人物——教师应该寓教于乐,“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使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光彩。  一、诵读为基础——多种手段巧记文言文  背诵诗词散文名赋佳篇,对于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