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调查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休息的主要场所,宿舍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我们以宿迁学院为研究典型,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大一至大四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整体一般;男生宿舍的人际关系满意度略高于女生宿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紧张度跟年级的关系呈倒U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个体来自不同地域的差异和性格习惯差异有关。同时,本文对宿舍人际关系调查中发现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 宿迁学院 调查
  
  1.问题的提出
  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首次背井离乡的大学生来说,宿舍的意义不仅仅是个安身之所,更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宿舍关系需要用心经营,尤其是注重交流方式与内容的选择。山东大学吴少怡主任说:“大学宿舍是个微型的‘小社会’,舍友之间的关系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是大学生最重要最敏感的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人际关系的一个集中反映。能否处理好宿舍人际关系,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有个愉快的心境度过整个大学生活。”[1]
  大家都是从全国各地来到学校,汇聚在一个个小小的宿舍里,舍友之间由于生活习惯、地域差异、性格不同等原因产生不愉快甚至冲突是在所难免的,这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化解,日积月累,就会导致宿舍关系的僵化,甚至导致舍友间的“战争”,严重的还会诱发犯罪。2010年6月,江苏盐城一所高校发生了杀人事件:读大三的女生卜某在宿舍楼内惨遭同室好友疯狂刀捅,不幸身亡。正是由于舍友之间关系没有即时妥善处理才造成了惨痛的局面。所以,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对本问题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与有关个人或群体的相处及交往而产生的心理关系。心理学家凯伦·霍尼根据个体交往过程中避免焦虑的方式将人际关系失调的人群分为三类:接近人群(依赖型)、反对人群(敌视型)和脱离人群(逃避型)。[2]李丹在《大学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探析》中提到,宿舍成员间相互交往与接触的密切程度是高校其他学生组织无法相比的,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然而,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状况不容乐观,宿舍人际关系不和谐的事情时有发生,诸如马加爵事件、某高校的铊中毒事件,使得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分析显得尤为必要。总体而言,主要有个体、家庭、教育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要解决上述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移情教育、开设交往课程、加强思想教育等措施,从加强人际指导使学生树立群体意识和摆正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努力。[3]毛小玲根据人际关系的理论构想与宿舍的特点,编制了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卷,探讨了宿舍人际关系的特点。问卷题目包含四个因子:人际冲突性、人际和谐型、人际亲融性和人际扰他性。[4]庄国波和唐平秋提出:宿舍人际关系是宿舍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结成的以精神关系为主要内容,以语言、思想、知识、情感为媒介的交往中相互结成的关系。同时,他们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进行了类型分析。从宏观上看,宿舍整体关系类型可分为和谐型、弱和谐型、松散型、小群体型、失控分裂型五类。从微观上看,宿舍单个成员间关系可以分为友好关系型、思想封闭型、孤单与孤独型、对立关系型四种。[5]许传新的研究表明,大一时宿舍人际交往频繁,大二时人际交往开始减少,大三时宿舍交往状况降到最低点,大四时宿舍人际交往又有所回升。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宿舍成员及其关系的评价也有差异。大一时对宿舍成员及其关系评价最高,大二时开始降低,大三时降到最低点,大四时又有所回升。[6]卢宁采用系统式心理治疗技术进行大学生宿舍单元(21个宿舍,82人)团体心理咨询,干预前后进行人际态度及生活满意度心理测验,分别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生源的前后测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论显示,针对大学生宿舍单元进行系统式心理咨询,对于改善大学生人际态度、增强其生活满意度具有实际意义;对大学生人际态度关注越早,完善和发展自我意识的空间越大。[7]
  2.研究方法
  2.1被试来源
  在宿迁学院1—4年级,各个专业中共发放问卷743份,并对16人进行访谈。
  2.2工具
  自制问卷(问卷涉及了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宿舍的基本情况等)和访谈提纲。
  2.3研究程序
  先在宿迁学院7个系不同年级分发自制问卷,然后根据问卷的情况再进行个别访谈。
  3.结果与分析
  3.1实验数据
  问卷的总回收率为90.30%,男生共275人,女生共396人,理科共357人;文科共314人。以下为实验数据分析表:
  实验数据分析表
  
  3.2实验分析和讨论
  根据实验问卷与访谈的调查研究,总体情况为男生宿舍的人际关系的满意度略高于女生宿舍满意度,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3.2.1大一年级
  大一宿舍人际关系基本融洽。男女生、文理科与是否为独生子女之间无明显的差异,而地域差异与性格习惯差异会给宿舍人际关系带来一些小问题,但此时矛盾并未体现。首先,大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展开活动,原因主要是大一每位学生初来乍到互不熟悉,对任何事物都充满新鲜感,宿舍内部交往也比较频繁,但交往频繁的同时免不了存在一些矛盾。其次,由于活动范围相对较窄,因此大一新生在宿舍时间比较长,对各个地方同学的生活习惯还能够接受,在个体生活习惯上还很少产生矛盾,矛盾产生之后也能相互退让,所以一些小矛盾到最后都能够找到较为合理的处理的方式。总而言之,大一时宿舍人际关系没有出现僵化的局面,宿舍关系紧张度较低。
  3.2.2大二年级
  随着自身和社会方面所给的压力与日俱增,以及学校各项荣誉所带来的冲击,大学生在大二这个阶段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男生略高于女生,但总体矛盾激化现象普遍较为显著,其原因主要与个体性格习惯差异有关。
  首先,在个人性格方面,对自身要求过高,对荣誉及其他奖励有较强的好胜心。也因为同一宿舍的同学们之间相处更为密切,在地域差异或生活习惯方面更容易产生小摩擦,甚至上升到争夺名次、奖励方面的矛盾,造成人际关系僵化。双方冷战时互不退让,不能交换立场,或是主动谈心,从而引起双方的不满,进而矛盾愈演愈烈,变得不可协调。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们往往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性格缺陷,同时包容他人理解他人的心智也尚未达到成熟,正处于一个“本我”膨胀的时期。
  其次,在家庭社会方面,社会外界对大学生期望较高,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些甚至超过大学生自身能力之外。就业压力也越来越重,比起大一时要考虑的方面更多,对于考研或是择业的选择也给大学生带来冲击。父母方面也在无形中造成了压力。各个方面的问题无法顺利解决,舍友之间也会有更多的比较,从而造成了矛盾的转移,引起众多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大二宿舍矛盾激化显著,女生比男生矛盾更突出,但其原因与学生是文、理科或是否为独生子女之间没有明显关系。
  3.2.3大三年级
  通过调查发现,大三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较大二来说虽然矛盾依然存在,但是总的来说关系相对缓和,有上升的趋势。其原因依然与学生是文、理科或是否为独生子女之间没有明显关系。
  大三的情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三上学期,这个时候宿舍间的矛盾基本还是大二的延续,矛盾普遍存在,依旧是以争夺学校各项荣誉为主要矛盾,另外以生活习惯、性格不合等为次要矛盾。有些同学之间的矛盾会愈演愈烈,男生会大打出手,而女生则是争吵不断,互不理睬,男女生之间对待矛盾的方式会有所不同,有些同学就会要求换宿舍甚至搬出学校来逃避人际关系的问题。总体而言男生宿舍的情况要好于女生宿舍。
  第二阶段是矛盾的缓和期,也是大家主动化解矛盾的重要阶段。由于大三下学期,很多同学会面临是否考研、考公等决策性问题,因此有些同学对于以前的矛盾就会显得更为平静。随着在学校相处的时间一天天变少,大家开始更为理性地看待问题,能够积极地面对它。这时候很多以前堆积下来的矛盾问题会自然而然地缓解,大家的融洽关系会成上升趋势。当然关系有所好转还有其他的因素在里面。因为到了大三以后,大家的交友范围已经从刚开始跟舍友一起活动,到后来的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此时的朋友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班、一个专业、一个年级,甚至是一个学校。这样的组合使大家与舍友相处的时间大大减少,从而产生矛盾的机会也会相应减少。
  总体来说,大三是同学们在大学人际关系阶段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3.2.4大四年级
  大四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比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更为融洽,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宿舍都能体现友好的宿舍氛围,男生宿舍以更为亲密的兄弟关系相称,而女生宿舍也显示出颇为和谐。
  究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到了大四阶段,同学们的内心都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理性化。绝大多数同学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耿耿于怀,不管是曾经有过的区域习惯差异,还是性格差异,在大四这一阶段,大家都已经学会了包容和理解,并且不断地优化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性格品质。
  除此之外,另一个原因也是大四宿舍人际关系普遍融洽的关键。到了大四,同学们骤然发觉,时光飞逝,大学里一起学习生活的日子过得如此得快,大家能够认识并且成为同学已经是很大的缘分了,还能成为舍友朝夕相处就显得尤为珍贵了。心智的成熟加上大家有着一份对四年之久友谊的珍惜之情,大四年级的宿舍人际关系总体呈现较为良好的状态。
  由此我们得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程度关系图是呈倒U型的:
  
  
  4.结论
  通过研究表明:第一,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整体状况一般;第二,男生宿舍的人际关系的满意度略高于女生宿舍满意度;第三,大学生宿舍关系的紧张度跟年级的关系呈倒U型;第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第五,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来自不同地域的差异及个体性格习惯差异有关。由于宿舍矛盾普遍存在,而矛盾的存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每一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因此要使大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需要大家多方面的努力。
  4.1个体的自我完善
  拥有正确客观的自我认识是搞好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很多矛盾的起因都是因为人有自私的一面、性格上的缺陷。对于别人取得的成功或荣誉,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内心就充满了嫉妒之心。一个人要能正确地对待别人和自己的优缺点,不能一味地把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比,也不可以把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相比,要明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大学生要学会悦纳自己,能接纳自己的人才能真心地对待别人。
  大学生要学会角色互换,我们要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问题,遇到矛盾大家要互相谅解,互相帮助。只要是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一定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
  4.2家庭的教育
  环境的影响是很重要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是极为重要的,所以父母在平时就应该多注意培养孩子与人交流的能力,而不是上大学后遇到问题了再进行教育。
  4.3学校的帮助
  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宿舍文化活动,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和谐宿舍与和谐校园是分不开的,良好的宿舍关系必然带来和谐的文化校园氛围。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会给整个校园带来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息。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类似于“星级宿舍”评比、宿舍文化交流大会等活动,强化学生树立互帮互助、互相理解的人际交往观念。
  学校也可以多设置一些人际关系的课程,多教学生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可以适当开设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座谈。
  5.研究反思
  由于条件的限制,自编的问卷虽经多次修订,但在信度和效度方面还可能存在问题,调查过程中的一些偶然因素也可能对大学生产生一些暗示;本次调查仅针对宿迁学院的大学生,某些问题在其他院校可能不存在;另外问卷的数量比较大,较难进行分类和处理;同时个别参与调查的被试态度不够端正,较难获得有效的信息。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参考文献:
  [1]全政,孙奇,卢晓娜,刘积舜.大学生该如何处理宿舍人际关系.中国教育报,2007.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李丹.大学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探析.世纪桥,2008.
  [4]毛小玲,李宏翰,张建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特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
  [5]庄国波,唐平秋.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1999,6.
  [6]许传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5.
  [7]卢宁.宿舍心理咨询对大学生人及态度及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5.
  
  本课题为2010年宿迁学院院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yjs18。
其他文献
一、“被建构”的非裔美国人  在福柯的话语与权力理论体系中,话语就是权力[1],叙事本身因具有某种非凡力量,因此向大众传播具有隐秘倾向性的信息,从而潜移默化地对人施加影响。  在早期美国电影中,黑人形象寥寥无几,即便有,也多半是作为粗俗、鄙陋、暴力的代名词出现,例如在1915年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中,非裔美国人被塑造成强奸犯(影片中的黑人仍旧由白人扮演)。另外,自卑也成为这一时期黑人形象的特质,具
摘 要: 哈代最后的小说《无名的裘德》中女主人公苏·布莱赫德的形象不仅与当时读者的期待视域大大不符,而且对现在读者的期待视域进行了不小的挑战。本文立足读者接受美学批评理论,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角度综述读者对苏形象的解读,指出,苏的形象与现代读者公共期待视域不符主要在于不伦的表兄妹之恋,苏在性方面的过于保守,以及她对婚姻社会属性的蔑视。  关键词: 《无名的裘德》 苏·布莱赫德 叛逆形象    接受
1.  糟糕!一眨眼,新年就在鞭炮声和祝福声中成为过去。今天已是初五,初十开学的日子即将到来,可我的寒假作业还大半没做,不免瞬间心慌起来。翻翻9科28份82张寒假作业,我对英语就难免愤愤不平。  每一科都发3份作业,你英语凭什么发了4份?英语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为什么就不能学一学数学和地理,别科都是每份作业3张,它们却各有一份只有2张,对学生而言,这也算减负啊!  看看具体安排到每一天的《高一年各学
[摘要]许鞍华以表现普通而渺小的、为生存而奔波的小市民生活见长,其影视作品具备社会映照的功能,被定位为现实主义作品。鉴于在其从影的二十几年里,香港正经历着巨大的蜕变,而这些变化表现出来的特征与恰恰与市民社会的特征相吻合,本文从许鞍华一直坚持的创作理念——关注普通人命运的悲剧性着手,重点在于将影片人物形象同所处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分析,寻找出导演对人物产生悲剧性命运原因的探索历程,从而得出悲剧人物产生
摘要 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全球化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通过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分层解读模式对《卧虎藏龙》和《赤壁》的剖析中可以看到,要更好的实现电影跨文化传播,就要提高视听效果创造共通的语境,关注题材和故事中文化共通的符号,通过故事与主题的契合达到深层共鸣,作品采取宽容的文化态度,打通不同文化间的审美隔阂,获得多元文化的接受认同。  关键词 电影 跨文化 传播 《卧虎藏龙》 《
【摘要】戛纳广告节作为世界四大广告节之一,在广告创意方面享有盛誉。本文通过戛纳广告节影视广告“爱情故事”,来评析其创意特色。  【關键词】 戛纳广告节影视广告创意评析  在2006年戛纳广告节上,有一道引人注目的景观。来自泰国曼谷JEH UNITED公司的系列广告“爱情故事”获得了影视广告金狮奖。本文就对这则爱情故事题材广告进行创意评析。希望能对国内广告人有所启发。  作品说明:  ①(时长90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刻画了霍尔顿·考尔菲德这一既叛逆又善良的少年形象,不同时代的好莱坞青春电影借用了霍尔顿的模型,塑造了一系列“霍尔顿式”的青少年银幕形象,而且这一银幕形象还将在好莱坞青春片中被持续制作下去。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顿·考尔菲德形象 好莱坞青春电影    前言    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下简称《麦田》)于1951年问世后,其主人公霍
[摘要]电影《他们的船》从主题上来看,通过表现主人公柳叶嫂一家和河木桩在灾后重建家因的过程,体现出他们对灾难中失去的爱的呼唤,同时在失去寄托着爱的有形体后,怀着对生活的希望,在共同托起生命之船的过程中,完成了心灵的补缺与自我救赎。由此表现出受灾人民在灾后重建的积极心态与生命信念。  [关键词]爱的呼唤 缺位 补缺 自我救赎 生存态度  由潇湘电影制片厂制作拍摄的影片《他们的船》。在我国电影中可以说
【摘要】冯小刚《夜宴》是近年来又一部国产电影大片,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欲望”和“人性”的故事,主题虽然深刻,但在逻辑上却显出不足,在声、光、色等视听要素上,《夜宴》制作精良而考究,勘称国际水准,无论是在故事或影像方面,《夜宴》都是冯小刚的一次转变。  【关键词】冯小刚《夜宴》故事视听语言    2006年9月,冯小刚的《夜宴》在万众瞩目中粉墨登场。和近年来中国顶级导演执导的如《英雄》、《无极》之类
[摘要]简要阐述了“第五代”的诞生背景,并在对“第五代”这一常用称谓作出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电影艺术历程。  [关键词]“第五代”创作历程    “文革”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断裂,电影也同样未能幸免。因此。“文革”后的中国电影如何继承以前的电影传统,便成了中国电影的首要问题。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界长期被拥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革命现实主义”所占据,“十七年电影”的叙事从来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