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悦性:音乐教学中的高峰体验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3884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峰体验是美国的马斯洛先生所倡导的理论核心之一。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高峰体验”,在这种时刻里,人会感到强烈的幸福、狂喜、顿悟、完美。高峰体验存在于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但更容易发生在艺术领域。因此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领学生步入音乐,在主动参与、探究、体验中,使他们充分感受音乐的美,并因此处于愉悦的状态,涵养美感,愉悦身心,产生高峰体验,是音乐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音乐能给人带来愉悦。《乐记》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就是讲音乐可以使人得到快乐,满足人的愉悦情感的需要。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利用音乐本身愉悦性的特点,因势利导,引发学生高峰体验。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时,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产生高峰体验。在顿悟、感动、愉悦中,学生会感觉到学习音乐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当学习从一种艰苦的劳动而变成快乐的活动时,教学的目标就基本实现了。
  音乐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使他们产生高峰体验?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以“情”促“悦”,引发高峰体验
  音乐作为一种最富于情感表达和最具有情感力量的艺术形式,蕴涵着巨大能量,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因此,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利用音乐的情感性特点,以“情”打动学生,让学生在情境的交融中,感受学习的愉悦,进而产生高峰体验。
  1.设境激趣。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引其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产生探究的欲望。如讲解音乐要素“节奏”时,可以通过视频欣赏盲人钢琴家罗伯兹、贝斯奇才葛温、鼓手马沙利斯在2003年柏林温布尼音乐会上的一段演奏《我找到了节奏》,以学生感兴趣的爵士乐风格乐曲导入,唤起学生的体验欲望,为后面达到高峰体验打下基础。
  有时候我让学生想象音乐所描绘的场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有时候我运用多媒体介绍音乐所表现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体验音乐的内涵;有时候我运用图片和影像拓展音乐的各个侧面,让学生理解音乐的精神内核。不同的设境方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激情投入。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课堂如一潭死水,学生何来的愉悦,又怎么能产生高峰体验?课堂上,教师应该是学生的知己、朋友和伙伴,一起和学生感受音乐的内涵,一起为之激动、喜悦、感奋和陶醉。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在课堂中的激情投入,能够给课堂增添活力,极大地感染学生,甚至震撼学生的心灵。像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合唱》等,都是师生共同的精神食粮,那优美的旋律,那丰富的和声,那精美的结构,那生动活泼的感性形式,都会让学生获得审美享受。教师要把自己对这些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充满激情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情绪为之起伏,情感为之激荡,形成全身心的音乐体验。
  几年前笔者在首都师大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课标培训,有幸聆听了北京八中特级教师李存老师的一节课,印象非常深刻。课堂中,处处感受到李老师与音乐的心灵交流,抒情的朗诵、优美的语言、传神的手势、会说话的眼睛,充满着深情和陶醉。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显示着一种忘我的境界,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学生被感染了,听课老师被感染了,音乐已浸入到大家的心灵。
  3.真情交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与学生志同道合的老师。”实践证明,一个教师若能以真情对待学生,学生就会向教师敞开心灵的大门。师生之间这种真诚相待,彼此不断的沟通和交流,是建立良好师生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教学活动得以生机勃勃开展的前提。
  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淡化了教育活动中完全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塑造形象的情感艺术,音乐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学生自己的情感与音乐所表现的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情感既是音乐欣赏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在这种情感交流活动中,师生间没有权威性和强迫性,取而代之的是平等、尊重。在和谐的氛围里,学生会感觉到上音乐课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而处于愉悦状态的学生,极易产生高峰体验,当学习变成一种享受的时候,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二、以“美”促“悦”,引发高峰体验
  在艺术审美中,高峰体验指的是审美的极致,是最高层次和意义上的审美。马斯洛曾明确地指出,审美的体验和创造性的体验都能达到“高峰”的境界。在体验中审美动之以情,感知以形,才能晓之以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艺术的审美,不同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一般不能通过简单的“教”或者“学”的方式获得。对艺术的理解、感悟、审美必须通过个体的体验,通过欣赏主体与艺术的全方位接触才有可能获得。
  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这就决定了音乐教育的过程应转换为一种自觉审美的过程,音乐课程价值必须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价值,音乐教改的理念必须定位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上,同时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审美体验,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体验中完成对音乐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当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时,就有可能长久地沉浸在无法遏制、无以名状的欢愉心情之中。这种状态的产生就是美感体验的产生,而任何美感体验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逻辑进程,当这种美感体验达到高峰状态时,即是美感的极致。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被称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肖邦作品魅力所在,教学中教师可从感受肖邦作品的“美”入手,以“美”促“悦”。如欣赏肖邦《升C小调夜曲》时,教师先演奏乐曲,让学生用心聆听,展开丰富想象。教师出示曲名,简介夜曲,并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对肖邦夜曲的印象:肖邦的音乐美得无以复加,尤其是他的夜曲,让人感到“落花流水春去也”的凄美与忧伤。仿佛置身月下,赏满地的落花,醉盈路的芬芳,真可谓“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陶然于听香之美。教师还可以结合语文课《肖邦故园》,引导学生分析肖邦作品中优美旋律的来源,尤其是通过对演唱方法、音准、音色的介绍,让学生把握“音乐本体”因素,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出示小诗《夜曲》,学生合着教师钢琴伴奏朗诵,进一步感受乐曲描绘的意境。优美的音乐伴着抒情的朗诵,学生对乐曲美感的体验达到极致。
  三、以“动”促“悦”,引发高峰体验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生动活泼的音乐活动,能够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唤起学生参与体验的热情,使他们处于愉悦状态,最终引发高峰体验。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给学生创设展现创造才能的机会,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体验中来。要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在活动中切身体验音乐所包含的情绪、情感和情境,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发展个性和创造才能。
  以《生活中的节奏与音乐中的节奏》一课为例,课中教师设计了以下几项活动:让学生表演生活中的节奏场景,感受生活中的节奏;让学生做由弱渐强、由强渐弱的节奏练习,感受不同节奏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让学生对Rap、踢踏舞、鼓乐等简单片断进行模仿、练习,感受存在于歌唱、舞蹈、器乐、京剧等不同艺术表演形式中的节奏;让学生创编节奏等等。在活动的体验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节奏的魅力,品尝到学习的快乐。
  高峰体验使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己的生命活动,使人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高峰体验并非可望而不可及,音乐课中,只要教师多留心、多用心,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让学生与音乐产生共鸣,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定能让学生领略到欣赏的最佳境界——高峰体验。
  (孙卫民,连云港高级中学,222042)
其他文献
国际上热议的“21世纪素养”,也有人翻译为“21世纪技能”。“核心素养”是国际专家针对培养信息时代下人们所具备的素养,是一个人走出课堂除了学科知识以外留下的东西。所以核心素养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三维目标的发展,有人把它定义为四基。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新名词,是把心理学知识渗透到我们学科知识学习当中,怎么说呢?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有把学科和心理学联系起来
纵观纷繁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很少有教师执教第一课时。原因可能是老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精彩。其实初读环节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是培养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在校学习要获得的一宗最基本的语文能力。  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既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更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
高效课堂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话题。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那么如何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我在教学中采取如下的方法进行尝试:  一、切实转变观念,演好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是创建高效課堂的关键。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在课堂学习过程中,
2012年3月11日,是日本福岛地震一周年纪念日,人们再次想起在地震、海啸、核泄漏灾难中,日本国民展现给世界人民值得称颂的一面:临时避难的广场在人群离开之后,居然看不到一处垃圾;马路上,人们集中在绿化带避险,哪怕拥挤也无一人占用两边的机动车道;无论是领取应急食物还是等待公用电话或是在公交车站前,人们依然在排队,严格遵守秩序等等。  反观我国的公民,一个谣传就出现“抢盐”事件,毒胶囊、问题蜜饯、死猪
学校教研组活动时观看了一节名师课堂实录—贲友林老师执教的五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整堂课气氛宽松、活跃,学生成为绝对的“主角”:小组交流、上台汇报、质疑解疑,学生表现出的那种落落大方、训练有素着实夺人眼球!特别是学生居然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考虑到围栏有靠墙的几种不同情况,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活跃程度令人称羡不已。这不正是我们学校正在探索的“伙伴式学习”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课堂吗?对照我校数学课堂的伙伴学习现
“梯形的认识”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梯形,但对梯形特征的探究,还需要学生经历知识接受的整个过程。听过罗明亮老师《思考,一直在路上》和《都是教师惹的“祸”》讲座后。“讲道理”和那神秘的信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我很多思考。在教学“梯形的认识”时对于引发学生探究方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新策略:  一、挖掘创造潜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