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品牌危机中的媒介恐慌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f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到2009年的OMP事件,中国乳企品牌问题接连不断地出现让中国乳业面临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质量危机和信任危机。而在品牌危机面前,除了企业本身应该承担责任外,媒介在促成这一恐慌局面方面,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以中国乳业危机中的媒介恐慌为例,分析在品牌危机出现时,媒介如何引发了恐慌,并提出解决之道。
  【关键词】乳业危机 媒介恐慌 品牌
  
  2008年震惊全国的“三聚氰胺”事件使中国乳企纷纷遭遇“滑铁卢”。大量的问题报道使得中国乳企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也使得大家对中国乳业、对整个乳品行业甚至食品安全倍感忧虑。这一现象不仅警醒了企业作为社会公民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使媒介恐慌论成为企业品牌危机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品牌危机与媒介恐慌
  
  邵培仁教授对媒介恐慌论的定义为“媒介在社会恐慌事件进行大规模报道的过程中会导致产生新的更多的恐慌现象或恐慌心理的媒介理论或受众理论”。媒体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报道,可以起到提醒民众,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表现出媒体的责任感。但对问题的反复和不断强调,对问题的片面和不切实际的报道。则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危机。导致受众焦虑不安。
  基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各大媒体报道内容的同质化严重,对某一品牌危机的过于关注,使得品牌危机上升为一场行业的信任危机。在这场中国乳业危机中。媒体关注最多的是乳品企业的质量问题所导致的一系列表面现象,关注的是有多少婴幼儿受害,产品中含有何种有害成分,哪些品牌被查出问题。但对于三鹿背后隐藏的实质性内容,对于谁应该承担主要责任,整改工作的进展如何,有害成分的危害到底有多大,为什么企业会置消费者的人身健康于不顾,有多少无害产品,却没有给予必要而充分的报道。
  
  二、谁在扩大中国乳业危机?——媒介恐慌产生的原因
  
  1、选择性曝光加剧食品安全恐慌
  媒体倾向于报道社会大众关心的。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又能够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应的事件,并对其进行反复和强调性的报道。而乳品行业的信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自然能够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媒体在报道数量上表现出过于关注,便会凸显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使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一消息,从而扩大这一事件的影响力,引发新一轮的危机。
  据CTP媒介智讯新闻监测数据显示,在“三聚氰胺”事件全面爆发后近三周的媒体负面新闻报道中,关于本土乳业品牌的负面报道高达98%。而海外品牌只占2%。其中,三鹿负面新闻曝光量高居榜首,伊利紧随其后,蒙牛和光明分列三、四位。与众多海外竞争对手相比。中国本土乳业品牌形象最受伤,导致国人对国产乳制品品牌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2、媒介提供的信息过于夸大
  媒体在报道中坚持时效性原则。甚至希望拥有独家新闻和爆炸性新闻点。当危机爆发时,媒体客观地向公众传递信息,引起公众的警惕,这点毋庸置疑。但从客观事实出发,任何调查都需要时间,特别是涉及到检测、比对等需要一定时间来等待实验结果的调查。
  在经历了一轮乳业恐慌后。2009年。蒙牛OMP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自从“三聚氰胺”问题后。消费者对乳制品质量安全状况已经非常敏感,而此次接二连三的质量危机事件,又令消费者的担忧雪上加霜。蒙牛OMP未经过相关质量部门审核被方舟子揭露后。全国媒体便开始了广泛报道,并将视角集中落在“OMP致癌”这一耸人听闻的谣言上。百度指数统计显示,OMP的用户关注度由一天之内飙升至14570。而此时,相关情况并未得到权威部门的审核,一切都还在调查之中。
  随后发生的“苯甲酸”事件,更是让媒体和公众的讨论从“OMP致癌”、“特仑苏致癌”向“蒙牛致癌”、“牛奶有毒”的方向迅速升级。人们谈OMP色变,《上海商报》的一篇评论甚至发出这样的疑问:中国牛奶到底还能不能喝?在媒体报道的巨大压力下,蒙牛的产品销量大幅下跌,大量产品滞销,蒙牛再次面临“三聚氰胺”事件时的艰难处境。
  
  3、媒体在报道中的偏向性加剧了恐慌
  虽然卫生部、中国奶业协会等部门和机构对OMP给出了安全鉴定,然而权威部门的认定并未平复媒体对于乳品安全的质疑,负面报道仍然层出不穷。媒体在报道中的偏向性导致中国乳业危机继续蔓延。英国《食品管理》上一篇题为《中国乳制品的苯甲酸含量评估报告》的论文经国内媒体渲染,以“中国奶制品大多数被检出苯甲酸,或影响婴幼儿健康”为题报道后,引起了消费者的极大恐慌。但事实上根据2009年2月19日乳制品工业协会专程出具的说明,这篇论文中并没有“或影响婴幼儿健康”的结论,恰相反,在列举了一串数字后,认为“中国乳制品的苯甲酸不会对公众健康产生影响。”论文还说明,乳(人乳、牛乳)本身含有微量苯甲酸。检测的所有乳制品中,苯甲的含量并不高。但在媒体的报道中,这一最重要的事实信息却被刻意省略,而以媒体从业人员主观臆断的结论“或影响婴幼儿健康”作为噱头。过犹不及,发布不准确、不全面信息或者肆意扩大危机的影响面,与隐瞒不报一样,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践踏。媒体的这一行为很容易导致社会上新一轮的恐慌,进而影响消费者的正常生活和消费。
  
  三、媒介恐慌中的消费者表现
  
  传播史上著名的魔弹效果论,从受众的角度解读,其实就是媒介恐慌论。媒体的关注程度无疑引起了一场媒介恐慌,相当数量的媒体通过骇人听闻的数据对乳品企业进行信息轰炸,日复一日的问题产品曝光,以最爆炸性的标题和言语,引发了一场中国乳业危机,其最直接表现在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在经济利益至上的媒介生存环境中,一些能够引起受众情绪共鸣、产生轰动效应的事件,能够顺利进入公众的议事日程,通过媒体对事件中相关元素的放大和夸张,让整个事件更富戏剧性,从而让公众感受到不安,将事件同自身实际联系起来,唯恐自身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会受到威胁。洋奶粉在中国乳品市场上一直名声显赫。媒体对本土乳品企业的连篇累牍的负面报道更使得本土乳品企业雪上加霜。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前7个月,全国进口奶粉5.3万吨,8月份4686吨,10月份猛增到7570吨,比8月份增加了61.6%。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2008年10月下旬,进口品牌奶粉在我国市场占有率由70.6%增加到86.8%,国产品牌由29.4%下降到13.2%。经历了乳业危机之后,消费者的普遍心理是,觉得自身处在一个极不安全的乳品消费环境下,对问题品牌、对乳品行业甚至对整个食品行业都会产生不信任感。即使权威部门的检验报告也不能使消费者迅速重拾信心。
  
  四、多方行动,避免媒介恐慌的发生
  
  1、媒体应提供一个公正合理的舆论环境
  媒体监督对于企业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必不可少,但是为了追求轰动效果而一味地“炒作”,把企业的“个案”推而广之到整个行业、整个社会,就会在社会上造成一种过度恐慌的情绪,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媒体应明确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为受众提供公平、公正、合理的报道,树立服务意识,从社会大局出发,考虑消息报道后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考虑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媒介从业人员应加强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及时、客观、准确地表现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实质内涵、最新进展等,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尊重权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2、政府应树立公信力,规范媒体监督
  政府亟需树立公信力,维护自身的权威。分析媒体的乳业危机报道,媒体对于一些“专家”的偏爱远远超过了政府监管部门。比如最早开始质疑OMP安全性的所谓“打假斗士”、旅美学者方舟子,其出镜率就大大高过了卫生部等监管部门。同时政府要加强对媒体的监督,严格的市场监管是保护民族工业、维护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媒体监管也不可懈怠。政府应加大对媒体监管的控制,对媒体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帮助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同时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共同建设一个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
  
  3、企业应加强与媒体的沟通
  在危机面前,企业应主动与媒体沟通,通过提供权威报告、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方式,将准确并有利于企业的信息传递给媒体,通过媒体的报道,来平息公众的恐慌,这也是企业对消费者负责任的表现。这一方式不仅能避免媒体的任意报道和不实报道,更能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主动与消费者沟通的目的,不失为危机公关的好手段。
  
  4、消费者应冷静对待,明辨是非
  在信息爆炸、网络媒介发达的当今社会,消费者要理性地对待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并主动获取有用信息,提高甄别信息的能力,避免对媒体的过分依赖。更可以主动表达自身观点,起到监督媒体的作用。品牌危机的频繁出现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更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品牌危机发生后的社会影响是可以通过各方努力得到有效控制的。媒介作为发布信息的主要渠道,应该通过新闻报道起到引导各方良性发展的作用,让企业意识到危机,让消费者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能够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和改进,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积极的社会氛围。
其他文献
最近,我翻阅一些古书,读到不少养生经验,故写成笔记,以飨读者。  《素问·灵芝秘典论》中讲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说黄帝有一次向谋臣歧伯咨询,人如何才能长寿?歧伯曰:“失神者死,养生者寿。”黄帝进一步探究,歧伯曰:“讲养生必须懂得人体内脏的功能及相互关系,方可长寿。”歧伯还说,“心脏似君主,心者生之本(心脏像一国领袖,主宰人体生命和一切活动),肺腑如宰相,能朝百脉,调节气机;肝脏似将军,智勇双全,
有形的襄阳南路市场已经消失,“襄阳客”、”襄阳迷”以及寄生在襄阳路市场的“小人物”们各自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新的生存环境与方式。襄阳南路市场沉浮留下的思考是:你是一直模仿下去,乐此不疲;还是把模仿成为实现超越而迈出的第一步?    6年沉浮终落幕,6月30日,襄阳南路市场,这个淮海路上极具争议的“商业神话”、“平民时尚地标”真正远去了。  “如果襄阳南路市场的繁荣离不开假冒名牌的话,那么,我们宁可不要
物理学上有三支点具稳固性的说法,我国古人在养生保健方面也有稳固性的三支点。  “三戒” 孔子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因为纵欲、斗殴及贪婪,均可危害健康、损伤人的身体,导致病患滋生,甚至威胁生命。  “三去”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提出,养生须“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必须去除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欲望。这讲的既是道
几位老友聚会,席间,长我几岁的李兄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对我说,弟妹风韵不减,看起来比你年轻多了!敢问弟妹有什么养生妙术?说出来让大家借鉴借鉴!老伴的养生之道。我是知道的。于是,我便对老友介绍说,老伴的养生之道和我一样,就是一年四季不离茶。老伴听后补充说,不过,我不像你们那样,讲究什么名茶名水名壶的,我只是把枸杞子泡泡当茶喝罢了。  老伴喝枸杞子茶养生,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了。那时,她退休在家无所事事,时间
在我老家,已103岁的耿氏老人不仅耳聪目明,而且谈吐十分清楚,记忆力惊人。日前,老人的儿子、72岁的耿严生向笔者介绍了他母亲长寿之道的“四奇”,让人听来颇为有趣。    多吃肥肉喜欢吃甜    说来奇怪,一般老年人的饮食是素食低糖,耿老太太却恰好相反。她喜欢吃高能量的食物,耿老太太最喜欢吃肉,尤其喜欢吃肥肉;另外,还特别喜欢吃甜食,连喝茶都要放些糖在里面,她说,这样喝才舒服。老人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
编者按:本文为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曹阳副教授所做有关上市公司高管层股权激励研究的调查结果之一。之二和之三分别发表于《会计之友》2009年第5期中和第5期下。    【摘要】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上市公司高管层对自身的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满意度不高,对实施股权激励充满了期待。实施股权激励能够较显著地提高高管层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更关注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公司的经营业绩有所提升,也更重视税收筹划工作。
过去,高血压一向被视为“老年病”,与年轻人无关。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正在逐步年轻化。据中国高血压联盟的调查显示: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每年有高血压患病人数约100万人次。其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患病率为5.8%左右,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每年高血压的患病人数约300万人次,其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占到了患病人数的20%。特别是高血压及其常见并发症脑
【摘 要】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家族企业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富不过三代”的阴影挥之不去,家族企业如何才能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以及长期传承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帮助家族企业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选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选取李锦记作为研究对象,从社会情感财富的视角分析李锦记在协调与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的行为措施,发现对社会情感财富的追求能够使家族企业更积极地
肠中风    老年人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的,尤其是腹腔内的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如果硬化程度严重,动脉被血栓阻塞,导致肠道血液流灌不足,就会使某段肠道因缺血而发生溃烂、坏死、出血,这就发生了肠中风。在临床上表现为缺血性结肠炎。预防肠中风应该做到:要像预防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那样,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平日做到膳食合理,少吃动物性脂肪,不暴饮暴食,戒烟少酒,控制体重,适度体力活动,情绪开朗,尽
肺心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是肺源性心脏病的简称。具体说,就是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发展成为阻塞性肺气肿,最后导致肺心病。“三九”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也是肺心病的高发期。寒冷、干燥空气可引起呼吸道粘膜分泌物增加,气体交换受阻,使病情加重或恶化。90%以上的肺心病由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演变而来。  肺心病的病根“始”于肺,恶果却“结”在心脏。肺心病患者常有咳嗽、咳痰、气急心慌、下肢浮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