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作的源头活水是阅读和实践,阅读使人积累和感悟,实践使人阅历而深思。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感受、思考,才会写出富有真情实感、富有思想的文章。教师要为学生撑起习作的空间。
关键词:观察;体验;发现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1-0029-02
大凡喜爱写作,有过创作经验的人都明白,习作是不能闭门造车的,只靠想象去编造终会使才思枯竭。缺乏真实的体验,习作就会失去真情和灵动。习作的源头活水是阅读和实践,阅读使人积累和感悟,实践使人阅历而深思。厚积而后薄发,实践而出真知。一个人不去劳动怎知生活的艰辛,不去付出又何知付出的幸福。不去看花开花落又怎知春的蓬勃,秋的萧索。实践使人真正认识生活,引人思考,所以我们应为孩子的习作提供广阔的实践时空,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我多次作文前将学生带到生活中观察、体验,学生也一次次收获了成功,写出了一篇篇美文。
一、走进自然,眼看、耳听、心感受
现在的孩子自小便穿行于钢筋水泥之中,陌生了自然的气息。尽管我们学校地处县城的边缘,学生们出门便可进入原野,但又有几人真正去亲近原野了呢?在我的调查中,周末或放学后去田野游玩的少之又少,甚至有的学生没有注意过春夏秋冬田野里生长了哪些植物。一墙之隔的两个世界,我们只将学生圈养在这高墙大院的里面,却忘记了外面的世界,那充满好奇的孩子,也只能隔墙窥探了。
于是,开学初我便想让孩子走入另一个世界。窗外已是秋天,我们刚学过冀教版第一单元教材的一组描写自然的美文,在书中徜徉,进行了一次美的发现,并记下了罗丹的名言:“美,生活中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于是我对孩子们说,你们知道秋的气息,秋的颜色吗?我们今天到自然中去发现美,看谁最会发现,并且要像听下雪的声音一样,用心去感受。走入田野,学生们自由而放松,好奇而欢快,叽叽喳喳,问这问那,一会跑入玉米地嗅嗅,嚷到:“有甜味啊,很清香!”一会跳入草丛中,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采几朵野花,挖几棵奇特的野菜。一路上一片少见的高粱地,一畦青菜,一片枣林,都让他们欣喜,回来后还兴奋不已,谈论着自己的收获。我只说了一句话,把你发现的美写出来吧。有的同学问老师可以写诗吗?这一发而不可收,不少同学写出了优美的小诗,美丽的语句更是层出不穷:“田野里玉米挺直了腰杆站在那儿,它们的孩子在一天天长大,那又黄又大的玉米再过些天就要收获了,它们多自豪!” “我发现了一种草,从没见过的,紫色的花穗,像动物的毛发一样柔,放在皮肤上就像水一样滑,大自然中到处都有美啊!” “大自然的空气真新鲜,带着野花的香甜,泥土的清新,你看天长高了,又亮又蓝像湖水。”
一次田野之旅,同学们尝到了甜头,不久我们再次踏上了田野之旅,不过此时已是深秋,叶黄凋零,田野空旷,麦苗却碧绿,我本是让学生看看自然不同的面目。未行,便有学生喊:“外面什么都没有了”我顺语而接:“真的吗?我们不如自己去看看。”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又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你瞧:“谁说秋天是灰暗的,凋零的?那空旷的田野里嫩嫩的、绿绿的麦苗铺满大地,这不正是深秋蓬勃的生命吗?”“你听枝头喜鹊叫喳喳,啄木鸟在林中时时飞,那片白杨林黄蝶飞舞,翩翩落地化作春肥,风沙沙吹过,仿佛唱着秋天的歌。”
从此,田野成了我们的亲戚,时不时要去串串门。冬日赏雪,赏雾凇,春来看看花草。春还未来,但雪地之旅,雪中游戏,雪中颂诗我们已享受。观雾凇,走进童话世界也已领略。你读一读吧:“棵棵银树傲然挺立,一座座玉宫平地而起,到处是耀目的光点,到处是刺眼的银剪,人们似生活在琼楼玉宇之中,七色尽逝,满目皆白。” “雪像天外飞来的公主,穿着洁白的舞裙,袅袅婷婷,翩翩起舞。他们是那么团结,和同伴手拉手,好像永不分开。哦,原来雪也有友情啊。” “那落满雾凇的树枝,像窗子上冻结的冰花,像海底的珊瑚树,那路边的小草也成了怒放的白菊花。就像雕刻家精雕细刻过一般。这美丽的童话世界,大概是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吧。”
我常常与学生共赏、共玩、共写、共品,在师生共同的实践中实践着罗丹关于美的发现。
二、深入生活,手动、脑思、心发现
本学期有两篇想象作文,其中一篇是关于环境的。想象不能是没有事实的凭空编造,于是我提前一周布置同学们去观察、去调查自己家周围环境的现状或环境的变化,写成日记。一周后,我又亲自带领学生出校门在校园周围做了实地调查,既闻到了臭水沟的恶臭,也看到了附近田野飘扬的塑料白旗,还知道了那片细细的钻天杨、矮矮的新栽的枣林引来了不少的喜鹊和啄木鸟。于是便诞生了《大树的自白》、《动物的家园》、《救救人类》等很有思想的文章。
还有,一遇到写事的文章,学生大凡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要么是读来的作文中的事,要么平铺直叙一些零星的记得的往事,勉强挤出一点启发。凡事要让学生经历才会生出情感和思想。于是我便布置学生一周内必做一件家务事,两周为父母做一件事。做后要写成日记或文章,不仅具体写出做的经过还要写出做事时的真实感受。于是便有了《妈妈,您辛苦了》、《劳动是一种乐趣》、《孝,就是爱》等发自肺腑的心声。
三、走入书海,口诵、脑记、手采撷
读书积累才是语言、思想之源。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大阅读,学生读的书多了,每次口语交际前我都让学生去实践、交际后写成文章。口语交际“看书好,还是看电视好”时我想引发一场真正的争论。于是提前一周我便留下作业要求:从你读过的书,听过的故事,看过的电视和向家长的请教中搜集你的观点资料。必须有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或自己和周围人的真实的故事资料等。一周后进行的辩论赛异常激烈,正反双方不分高低,因为他们通过口诵、脑记、手采撷掌握了充分的资料。辩后我让同学们写成了作文,展示自己的个人认识。
事实证明:实践锻炼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认识,更培养了他们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观察;体验;发现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1-0029-02
大凡喜爱写作,有过创作经验的人都明白,习作是不能闭门造车的,只靠想象去编造终会使才思枯竭。缺乏真实的体验,习作就会失去真情和灵动。习作的源头活水是阅读和实践,阅读使人积累和感悟,实践使人阅历而深思。厚积而后薄发,实践而出真知。一个人不去劳动怎知生活的艰辛,不去付出又何知付出的幸福。不去看花开花落又怎知春的蓬勃,秋的萧索。实践使人真正认识生活,引人思考,所以我们应为孩子的习作提供广阔的实践时空,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我多次作文前将学生带到生活中观察、体验,学生也一次次收获了成功,写出了一篇篇美文。
一、走进自然,眼看、耳听、心感受
现在的孩子自小便穿行于钢筋水泥之中,陌生了自然的气息。尽管我们学校地处县城的边缘,学生们出门便可进入原野,但又有几人真正去亲近原野了呢?在我的调查中,周末或放学后去田野游玩的少之又少,甚至有的学生没有注意过春夏秋冬田野里生长了哪些植物。一墙之隔的两个世界,我们只将学生圈养在这高墙大院的里面,却忘记了外面的世界,那充满好奇的孩子,也只能隔墙窥探了。
于是,开学初我便想让孩子走入另一个世界。窗外已是秋天,我们刚学过冀教版第一单元教材的一组描写自然的美文,在书中徜徉,进行了一次美的发现,并记下了罗丹的名言:“美,生活中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于是我对孩子们说,你们知道秋的气息,秋的颜色吗?我们今天到自然中去发现美,看谁最会发现,并且要像听下雪的声音一样,用心去感受。走入田野,学生们自由而放松,好奇而欢快,叽叽喳喳,问这问那,一会跑入玉米地嗅嗅,嚷到:“有甜味啊,很清香!”一会跳入草丛中,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采几朵野花,挖几棵奇特的野菜。一路上一片少见的高粱地,一畦青菜,一片枣林,都让他们欣喜,回来后还兴奋不已,谈论着自己的收获。我只说了一句话,把你发现的美写出来吧。有的同学问老师可以写诗吗?这一发而不可收,不少同学写出了优美的小诗,美丽的语句更是层出不穷:“田野里玉米挺直了腰杆站在那儿,它们的孩子在一天天长大,那又黄又大的玉米再过些天就要收获了,它们多自豪!” “我发现了一种草,从没见过的,紫色的花穗,像动物的毛发一样柔,放在皮肤上就像水一样滑,大自然中到处都有美啊!” “大自然的空气真新鲜,带着野花的香甜,泥土的清新,你看天长高了,又亮又蓝像湖水。”
一次田野之旅,同学们尝到了甜头,不久我们再次踏上了田野之旅,不过此时已是深秋,叶黄凋零,田野空旷,麦苗却碧绿,我本是让学生看看自然不同的面目。未行,便有学生喊:“外面什么都没有了”我顺语而接:“真的吗?我们不如自己去看看。”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又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你瞧:“谁说秋天是灰暗的,凋零的?那空旷的田野里嫩嫩的、绿绿的麦苗铺满大地,这不正是深秋蓬勃的生命吗?”“你听枝头喜鹊叫喳喳,啄木鸟在林中时时飞,那片白杨林黄蝶飞舞,翩翩落地化作春肥,风沙沙吹过,仿佛唱着秋天的歌。”
从此,田野成了我们的亲戚,时不时要去串串门。冬日赏雪,赏雾凇,春来看看花草。春还未来,但雪地之旅,雪中游戏,雪中颂诗我们已享受。观雾凇,走进童话世界也已领略。你读一读吧:“棵棵银树傲然挺立,一座座玉宫平地而起,到处是耀目的光点,到处是刺眼的银剪,人们似生活在琼楼玉宇之中,七色尽逝,满目皆白。” “雪像天外飞来的公主,穿着洁白的舞裙,袅袅婷婷,翩翩起舞。他们是那么团结,和同伴手拉手,好像永不分开。哦,原来雪也有友情啊。” “那落满雾凇的树枝,像窗子上冻结的冰花,像海底的珊瑚树,那路边的小草也成了怒放的白菊花。就像雕刻家精雕细刻过一般。这美丽的童话世界,大概是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吧。”
我常常与学生共赏、共玩、共写、共品,在师生共同的实践中实践着罗丹关于美的发现。
二、深入生活,手动、脑思、心发现
本学期有两篇想象作文,其中一篇是关于环境的。想象不能是没有事实的凭空编造,于是我提前一周布置同学们去观察、去调查自己家周围环境的现状或环境的变化,写成日记。一周后,我又亲自带领学生出校门在校园周围做了实地调查,既闻到了臭水沟的恶臭,也看到了附近田野飘扬的塑料白旗,还知道了那片细细的钻天杨、矮矮的新栽的枣林引来了不少的喜鹊和啄木鸟。于是便诞生了《大树的自白》、《动物的家园》、《救救人类》等很有思想的文章。
还有,一遇到写事的文章,学生大凡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要么是读来的作文中的事,要么平铺直叙一些零星的记得的往事,勉强挤出一点启发。凡事要让学生经历才会生出情感和思想。于是我便布置学生一周内必做一件家务事,两周为父母做一件事。做后要写成日记或文章,不仅具体写出做的经过还要写出做事时的真实感受。于是便有了《妈妈,您辛苦了》、《劳动是一种乐趣》、《孝,就是爱》等发自肺腑的心声。
三、走入书海,口诵、脑记、手采撷
读书积累才是语言、思想之源。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大阅读,学生读的书多了,每次口语交际前我都让学生去实践、交际后写成文章。口语交际“看书好,还是看电视好”时我想引发一场真正的争论。于是提前一周我便留下作业要求:从你读过的书,听过的故事,看过的电视和向家长的请教中搜集你的观点资料。必须有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或自己和周围人的真实的故事资料等。一周后进行的辩论赛异常激烈,正反双方不分高低,因为他们通过口诵、脑记、手采撷掌握了充分的资料。辩后我让同学们写成了作文,展示自己的个人认识。
事实证明:实践锻炼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认识,更培养了他们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