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样的作文是有深度的?是文章具有理性的力量,是文章充满思辨的色彩,是文章闪耀智慧的光芒。写出作文深度的方法有三种:一是通过具有深度的论据来证明论点,二是通过富有深度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三是通过逻辑严密的论证来体现深度。前两种方法比较容易掌握,而对于第三种方法,我们常常会笼统地说透过现象看本质、用联系的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会辩证,等等,却鲜有具体的指导,结果只是简单的贴标签,同学们的思维并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文章的深度自然也就无法体现。那么,究竟如何才更具有操作性呢?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是外在的,本质是内在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事物、听到的声音、触摸的感觉等,都是现象,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往往有着某种必然的本质或规律。就好比,市场价格时涨时跌就是现象,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就是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要求我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分析,洞烛一切,明察秋毫,明辨是非。不少同学已经开始在作文中运用这一原理,比如:您女儿的做法与此事引发的讨论,看似稀松琐碎,实则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情感与法律之辩。(《写给老陈的一封信》)这种运用虽然僵硬,倒也不失为一种简便操作。而要真正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以下三种基本方法:
1.把握内涵
任何概念,都有着具体所指和实际能指,有着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把握内涵,就是要我们抓住现象中的某个关键词,充分发掘其实际能指和深层含义。
示例一:我最大的梦想就是买阿玛尼回家当抹布使。阿玛尼,时尚吧?世界顶级十大奢侈品牌之一。于是,时尚成了什么?成了不买最好的,只买最贵的。于是我给这种买牌时尚下了个定义,时尚的本质就是绑架女人的头脑,然后索求男人的腰包。女人嘛,最懂得这种时尚,且最喜爱时尚盛开的两种花:一种是有钱花,一种是尽管花。(《品味时尚》)
示例二:我们要以一种睿智的眼光,以一颗冷静的头脑,透过异彩纷呈的外表,直抵其本质。有的时尚,表面上是新事物的展现,而实际上是“新瓶装旧酒”,依旧充盈着一种迂腐之气。电脑算命,不可不谓之“时尚”,然而,倘若盲目追求这种时尚与盲目追求迷信又有何异?有的时尚,有雅亦有俗,交错杂成,我们要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流行歌曲而言,其中不乏精品。《东风破》以其优美古典的意境博得众人的喜爱,《北京欢迎你》则以一种舒缓自然的曲调传达了人们的友好与热情,然而一系列创作粗糙、内容庸俗的歌曲也充斥市场,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关于“取”“舍”的正确态度,切忌一切都以一种拿来主义的心态对待时尚,品味时尚。(《品味时尚》)
示例一剖析了当下所追求的“时尚”的实质其实是不买最好的,只买最贵的;只看牌子不看质量,透过“时尚”作者看到的是一种错误的消费心理(女性表现得尤为突出)。示例二则指出“时尚”也有优劣高下之分,揭示了一些所谓“时尚”的实质:充满迂腐之气,表达出对时尚的“取”“舍”态度。这两段文字中,“时尚”的内涵是不一致的,但又都是非常深刻的,这是因为作者能够深入思考分析,写出自己所理解的概念内涵(实际能指)。
2.探寻原因
任何现象的形成都会有其成因,追问“为什么”就是要我们去探究现象的成因,追溯事物的源头,找出事件的起点,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往往可以让我们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示例三:“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晳的理想国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诗意的生活;“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陶潜式的隐逸生涯或许更具有诗情画意。然而,这多半是仕途不得意,命运多舛的产物。在那样的年代,诗华满腹不得施展,鸿鹄之志难以如愿,不把一腔诗意寄托于山水又能如何呢?(《诗意的生活》)
示例四:现今社会中,美人层出不穷,而样貌却越来越同一化,回眸一笑,未曾千娇百媚;影视作品泛滥成灾,而主题却越来越趋向亚文化,回忆青春,未曾涤荡人心。《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小时代》,泛滥的青春文艺片充斥我们的荧屏,仿佛青春只能是失去梦想。这种文艺片给青少年带去了什么?无非是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及躁动不安。
我们总是在反思这个社会究竟失去了什么,为什么青春总是缺乏奋斗色彩?其实,正是人缺少了涤荡与砥砺心灵的精神食粮,一味地追寻形式与数量,造成了社会诸多方面的同一化,亚文化泛滥。(《丝瓜与肉豆,形式与内涵》)
示例三中作者先是指出古代文人诗意生活的实质——“仕途不得意,命运多舛的产物”,然后指出这样认识的原因——社会环境的局限。示例四中作者先是揭示了青春文艺片泛滥的危害,然后追问“青春总是缺乏奋斗色彩”,指出其文化根源——缺少具有精神内涵的文艺作品。其实,现象的形成有诸多因素,如示例一中古代文人诗意生活的选择除了社会环境因素之外,古代文人自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着济天下”的价值取向、文明发展程度使得社会生活方式没有更多选择等等都是重要原因。所以关键不在于原因是什么,而在于我们有没有学习去追究原因。
3.揭示危害
好现象有其积极作用,坏现象有其危害,对作用的分析是我们都会的,对危害的揭示却常常被忽略。揭示危害才能让我们更深入地去认识事物,从而将其否定。
示例五:前不久出现的很多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现象,究其本质是“细腰”文化的延续。明星作为公众的标杆,其作用不只在于愉悦大众,更在于塑造时代的风尚。学生会因为欣赏余秋雨散文而苦练写作,刘谦充满诱惑的精彩魔术救活了不景气的魔术行业,赵本山每年春晚的经典台词更是很快就流行于大街小巷。这些现象都充分体现了明星对于大众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是基于明星代言有助于刺激消费,很多商家不惜天价买断当红明星为其产品大唱赞歌,消费者则受从众心理的影响扩大消费量,于是商家赚了个盆满钵盈,大把钞票收入明星囊中,看似取得了双赢,但很多明星对代言的产品知之甚少,甚至是只认钱不认产品,在这样的疏忽下诸如“三鹿奶粉”的“细腰”悲剧就顺理成章产生了。(《明星代言:“细腰”文化的复活》) 示例六:想想,窗外淅沥下着雨,朦胧了霓红灯的色彩,一个人,在窗边听雨。多么诗意美好的景象啊!可那人心里却想着:把这个人拍下来,发到朋友圈里可获多少个赞?呜呼,在城市里找不到生活的本色,迸不出智慧的火星,怪谁?(《生活智慧的城市景象》)
示例五中对明星代言的危害作了更为细致的分析,作者先是通过对原因的探寻,指出明星对大众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再指出当这种导向作用被商家利用后的巨大危害,显得逻辑严密,顺理成章。示例六中揭示危害,则更多的带有预言性质,即任由这一现象发生,会导致人生悲剧。
二、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应当首先弄清事物之间有哪些联系。既要考虑事物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又要考虑事物内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纵横联系。
1.由此及彼
可以指由一个现象联想起另一个类似的现象或相反的现象(即类比或对比),也可以指某一现象在不同方面、角度、领域所带来的启迪,如自然的现象对人类的启迪,科学的现象对人生的启迪,个人的现象对众人的启迪,等等。还可以是引用他人的论述或评价来补充或佐证自己的分析。有时选择了事实论据之后,可联系到相关的理论论据,引入文章,使议论更见深度。
示例七:在遥远的战国时代,“细腰”文化是明星代言现象的渊源。身为君主的楚灵王对于大众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无异于今天的某些明星,可以说是旧时代影响力最大的偶像。明星效应让楚灵王不知不觉的成了潮流的领衔人物,才会有“楚王好细腰,朝中多饿死”的悲剧。为“细腰”做“代言”的楚灵王,由于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导向作用,反而不负责任地将个人好恶强加给大众,终于酿成了这场悲剧。(《明星代言:“细腰”文化的复活》)
示例八:大跃进时期,朱东润老先生作为复旦中文系主任,自然被推上讲台作“多快好省”宣言。可是老先生却牙根紧咬,面色难看。简直要上刑场似的,支吾了半天才说出话来:“我原计划五年完成的三本书,现计划三年完成!”话音刚落,台下便是一片哄笑之声。“太慢了!”可是老先生的倔劲却上来了,说什么都不肯再让步:“不行!不能再少了!最少三年!”这若是被日码万字的当代作家看见了,怕也是要笑掉大牙的。何必这么“倔”?何必跟“效率”较劲?简直是一根筋!(《“倔”和“笨”的力量》)
示例九:同样“冥顽不灵”的,还有历史学家江衍振老先生。他曾一度名声鹊起,然而他的出名,却不是因为有多少的“智慧”,而是因为“笨”。十多年的时间,老先生统共写了三本书,加起来不过七十余万字,平均到每天不过百余字。然而,为了搜集史料,老先生访遍了各地图书馆、书库,翻阅了两千多万字的史料,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如此辛苦如此笨,甚至弄得几天几夜不眠不休,最终才有了那么一点老笨结晶。然而,这样的著作,定心读来,方知是“字字含血”啊!
二老的作为,认认真真地昭示:真正的智慧,往往始于“倔”、成于“笨”,在于甘坐冷板凳,倔傲地向浮躁叫板,坚定地从“笨”处着手。古人吟诗“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方才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震撼。(《“倔”和“笨”的力量》)
示例十: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周先慎《简笔与繁笔》)
示例七是类比,将明星代言与“楚王好细腰”进行类比,通过对“楚王好细腰”的剖析来写明星代言的实质与危害。示例八是对比,将朱东润与当代作家对比,突出朱东润老先生“倔”中的智慧。示例九是启示,二老做学问方式的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学问研究上,应该作用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示例十是周先慎先生的名篇,这种引用他人的论述或评价来补充或佐证自己的分析的方式在同学们的作文中用得极少,需要我们平时多注重知识积累和文化储备。
2.由个及类
生活中的现象,往往都不是孤立的,虽然写入作文的只是个例,但在实际生活中,它却常常是一类现象中的一个。所以,我们需要由个及类,让偶然变成必然,从个性发掘共性。我们可以从一个孤立的事件联想到具有共同特点的一类事件,我们可以从一个个体的人联想到拥有相同特质的一类人。
示例十一:大爱是宁愿将自己满腔尚未实现的抱负沉淀成对百姓浓烈的爱。那位被唐宪宗当做一块砖随便扔往柳州的柳宗元,面对僻远、冷落、荒凉的边境,选择用大爱来承担自己的忧愁。于是,他兴办学堂、禁止巫术、垦荒屯田、种树植株、推广草药。几年的时间里,他成功让柳州获得了发展,获得了百姓的拥戴。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韩愈之于潮州、苏轼之于杭州,正是这些士人,展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大爱无疆》)
示例十二:漆工涂漆却补洞看似“多此一举”,但无意中挽救了船主孩子的生命,船主重金酬谢;商店卖完东西却送顾客一件精美礼品看似“多此一举”,但换来的是顾客由衷赞叹;公司秘书帮经理报票却要记下经理重要客户的名单看似“多此一举”,但赢得的是“你是我用过的最舒服的秘书”的赞誉。其实,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需要“多此一举”的态度。“多此一举”换来的是感动,赢得的是声誉。(《多此一举的感动》)
示例十一是人物的由个及类,论据中所举的人物仅仅是某个群体的一个代表,我们要准确找到这个群体,分析这个群体的实质,然后再举出若干这个群体中的其他例子,这些例子就不再需要详述,简单带过即可。示例十二是事件的由个及类,2012年全国卷所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一个漆工涂漆时顺手补上了船上的洞,避免了一场船毁人亡的悲剧。示例中的这位同学抓住“多些一举”这个实质,找到了几个相似的例子,共同组成了一个论据群(排比)。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是外在的,本质是内在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事物、听到的声音、触摸的感觉等,都是现象,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往往有着某种必然的本质或规律。就好比,市场价格时涨时跌就是现象,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就是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要求我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分析,洞烛一切,明察秋毫,明辨是非。不少同学已经开始在作文中运用这一原理,比如:您女儿的做法与此事引发的讨论,看似稀松琐碎,实则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情感与法律之辩。(《写给老陈的一封信》)这种运用虽然僵硬,倒也不失为一种简便操作。而要真正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以下三种基本方法:
1.把握内涵
任何概念,都有着具体所指和实际能指,有着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把握内涵,就是要我们抓住现象中的某个关键词,充分发掘其实际能指和深层含义。
示例一:我最大的梦想就是买阿玛尼回家当抹布使。阿玛尼,时尚吧?世界顶级十大奢侈品牌之一。于是,时尚成了什么?成了不买最好的,只买最贵的。于是我给这种买牌时尚下了个定义,时尚的本质就是绑架女人的头脑,然后索求男人的腰包。女人嘛,最懂得这种时尚,且最喜爱时尚盛开的两种花:一种是有钱花,一种是尽管花。(《品味时尚》)
示例二:我们要以一种睿智的眼光,以一颗冷静的头脑,透过异彩纷呈的外表,直抵其本质。有的时尚,表面上是新事物的展现,而实际上是“新瓶装旧酒”,依旧充盈着一种迂腐之气。电脑算命,不可不谓之“时尚”,然而,倘若盲目追求这种时尚与盲目追求迷信又有何异?有的时尚,有雅亦有俗,交错杂成,我们要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流行歌曲而言,其中不乏精品。《东风破》以其优美古典的意境博得众人的喜爱,《北京欢迎你》则以一种舒缓自然的曲调传达了人们的友好与热情,然而一系列创作粗糙、内容庸俗的歌曲也充斥市场,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关于“取”“舍”的正确态度,切忌一切都以一种拿来主义的心态对待时尚,品味时尚。(《品味时尚》)
示例一剖析了当下所追求的“时尚”的实质其实是不买最好的,只买最贵的;只看牌子不看质量,透过“时尚”作者看到的是一种错误的消费心理(女性表现得尤为突出)。示例二则指出“时尚”也有优劣高下之分,揭示了一些所谓“时尚”的实质:充满迂腐之气,表达出对时尚的“取”“舍”态度。这两段文字中,“时尚”的内涵是不一致的,但又都是非常深刻的,这是因为作者能够深入思考分析,写出自己所理解的概念内涵(实际能指)。
2.探寻原因
任何现象的形成都会有其成因,追问“为什么”就是要我们去探究现象的成因,追溯事物的源头,找出事件的起点,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往往可以让我们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示例三:“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晳的理想国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诗意的生活;“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陶潜式的隐逸生涯或许更具有诗情画意。然而,这多半是仕途不得意,命运多舛的产物。在那样的年代,诗华满腹不得施展,鸿鹄之志难以如愿,不把一腔诗意寄托于山水又能如何呢?(《诗意的生活》)
示例四:现今社会中,美人层出不穷,而样貌却越来越同一化,回眸一笑,未曾千娇百媚;影视作品泛滥成灾,而主题却越来越趋向亚文化,回忆青春,未曾涤荡人心。《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小时代》,泛滥的青春文艺片充斥我们的荧屏,仿佛青春只能是失去梦想。这种文艺片给青少年带去了什么?无非是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及躁动不安。
我们总是在反思这个社会究竟失去了什么,为什么青春总是缺乏奋斗色彩?其实,正是人缺少了涤荡与砥砺心灵的精神食粮,一味地追寻形式与数量,造成了社会诸多方面的同一化,亚文化泛滥。(《丝瓜与肉豆,形式与内涵》)
示例三中作者先是指出古代文人诗意生活的实质——“仕途不得意,命运多舛的产物”,然后指出这样认识的原因——社会环境的局限。示例四中作者先是揭示了青春文艺片泛滥的危害,然后追问“青春总是缺乏奋斗色彩”,指出其文化根源——缺少具有精神内涵的文艺作品。其实,现象的形成有诸多因素,如示例一中古代文人诗意生活的选择除了社会环境因素之外,古代文人自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着济天下”的价值取向、文明发展程度使得社会生活方式没有更多选择等等都是重要原因。所以关键不在于原因是什么,而在于我们有没有学习去追究原因。
3.揭示危害
好现象有其积极作用,坏现象有其危害,对作用的分析是我们都会的,对危害的揭示却常常被忽略。揭示危害才能让我们更深入地去认识事物,从而将其否定。
示例五:前不久出现的很多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现象,究其本质是“细腰”文化的延续。明星作为公众的标杆,其作用不只在于愉悦大众,更在于塑造时代的风尚。学生会因为欣赏余秋雨散文而苦练写作,刘谦充满诱惑的精彩魔术救活了不景气的魔术行业,赵本山每年春晚的经典台词更是很快就流行于大街小巷。这些现象都充分体现了明星对于大众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是基于明星代言有助于刺激消费,很多商家不惜天价买断当红明星为其产品大唱赞歌,消费者则受从众心理的影响扩大消费量,于是商家赚了个盆满钵盈,大把钞票收入明星囊中,看似取得了双赢,但很多明星对代言的产品知之甚少,甚至是只认钱不认产品,在这样的疏忽下诸如“三鹿奶粉”的“细腰”悲剧就顺理成章产生了。(《明星代言:“细腰”文化的复活》) 示例六:想想,窗外淅沥下着雨,朦胧了霓红灯的色彩,一个人,在窗边听雨。多么诗意美好的景象啊!可那人心里却想着:把这个人拍下来,发到朋友圈里可获多少个赞?呜呼,在城市里找不到生活的本色,迸不出智慧的火星,怪谁?(《生活智慧的城市景象》)
示例五中对明星代言的危害作了更为细致的分析,作者先是通过对原因的探寻,指出明星对大众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再指出当这种导向作用被商家利用后的巨大危害,显得逻辑严密,顺理成章。示例六中揭示危害,则更多的带有预言性质,即任由这一现象发生,会导致人生悲剧。
二、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应当首先弄清事物之间有哪些联系。既要考虑事物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又要考虑事物内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纵横联系。
1.由此及彼
可以指由一个现象联想起另一个类似的现象或相反的现象(即类比或对比),也可以指某一现象在不同方面、角度、领域所带来的启迪,如自然的现象对人类的启迪,科学的现象对人生的启迪,个人的现象对众人的启迪,等等。还可以是引用他人的论述或评价来补充或佐证自己的分析。有时选择了事实论据之后,可联系到相关的理论论据,引入文章,使议论更见深度。
示例七:在遥远的战国时代,“细腰”文化是明星代言现象的渊源。身为君主的楚灵王对于大众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无异于今天的某些明星,可以说是旧时代影响力最大的偶像。明星效应让楚灵王不知不觉的成了潮流的领衔人物,才会有“楚王好细腰,朝中多饿死”的悲剧。为“细腰”做“代言”的楚灵王,由于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导向作用,反而不负责任地将个人好恶强加给大众,终于酿成了这场悲剧。(《明星代言:“细腰”文化的复活》)
示例八:大跃进时期,朱东润老先生作为复旦中文系主任,自然被推上讲台作“多快好省”宣言。可是老先生却牙根紧咬,面色难看。简直要上刑场似的,支吾了半天才说出话来:“我原计划五年完成的三本书,现计划三年完成!”话音刚落,台下便是一片哄笑之声。“太慢了!”可是老先生的倔劲却上来了,说什么都不肯再让步:“不行!不能再少了!最少三年!”这若是被日码万字的当代作家看见了,怕也是要笑掉大牙的。何必这么“倔”?何必跟“效率”较劲?简直是一根筋!(《“倔”和“笨”的力量》)
示例九:同样“冥顽不灵”的,还有历史学家江衍振老先生。他曾一度名声鹊起,然而他的出名,却不是因为有多少的“智慧”,而是因为“笨”。十多年的时间,老先生统共写了三本书,加起来不过七十余万字,平均到每天不过百余字。然而,为了搜集史料,老先生访遍了各地图书馆、书库,翻阅了两千多万字的史料,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如此辛苦如此笨,甚至弄得几天几夜不眠不休,最终才有了那么一点老笨结晶。然而,这样的著作,定心读来,方知是“字字含血”啊!
二老的作为,认认真真地昭示:真正的智慧,往往始于“倔”、成于“笨”,在于甘坐冷板凳,倔傲地向浮躁叫板,坚定地从“笨”处着手。古人吟诗“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方才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震撼。(《“倔”和“笨”的力量》)
示例十: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周先慎《简笔与繁笔》)
示例七是类比,将明星代言与“楚王好细腰”进行类比,通过对“楚王好细腰”的剖析来写明星代言的实质与危害。示例八是对比,将朱东润与当代作家对比,突出朱东润老先生“倔”中的智慧。示例九是启示,二老做学问方式的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学问研究上,应该作用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示例十是周先慎先生的名篇,这种引用他人的论述或评价来补充或佐证自己的分析的方式在同学们的作文中用得极少,需要我们平时多注重知识积累和文化储备。
2.由个及类
生活中的现象,往往都不是孤立的,虽然写入作文的只是个例,但在实际生活中,它却常常是一类现象中的一个。所以,我们需要由个及类,让偶然变成必然,从个性发掘共性。我们可以从一个孤立的事件联想到具有共同特点的一类事件,我们可以从一个个体的人联想到拥有相同特质的一类人。
示例十一:大爱是宁愿将自己满腔尚未实现的抱负沉淀成对百姓浓烈的爱。那位被唐宪宗当做一块砖随便扔往柳州的柳宗元,面对僻远、冷落、荒凉的边境,选择用大爱来承担自己的忧愁。于是,他兴办学堂、禁止巫术、垦荒屯田、种树植株、推广草药。几年的时间里,他成功让柳州获得了发展,获得了百姓的拥戴。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韩愈之于潮州、苏轼之于杭州,正是这些士人,展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大爱无疆》)
示例十二:漆工涂漆却补洞看似“多此一举”,但无意中挽救了船主孩子的生命,船主重金酬谢;商店卖完东西却送顾客一件精美礼品看似“多此一举”,但换来的是顾客由衷赞叹;公司秘书帮经理报票却要记下经理重要客户的名单看似“多此一举”,但赢得的是“你是我用过的最舒服的秘书”的赞誉。其实,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需要“多此一举”的态度。“多此一举”换来的是感动,赢得的是声誉。(《多此一举的感动》)
示例十一是人物的由个及类,论据中所举的人物仅仅是某个群体的一个代表,我们要准确找到这个群体,分析这个群体的实质,然后再举出若干这个群体中的其他例子,这些例子就不再需要详述,简单带过即可。示例十二是事件的由个及类,2012年全国卷所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一个漆工涂漆时顺手补上了船上的洞,避免了一场船毁人亡的悲剧。示例中的这位同学抓住“多些一举”这个实质,找到了几个相似的例子,共同组成了一个论据群(排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