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灏明:我的灵魂没有伤疤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jua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结束了,“杜明礼”也终于下线了。
  这个整部剧里最招人恨的角色,曾让扮演者俞灏明成为众矢之的,入戏太深的网友骂他“怎么还不死”,但也有人一语道破真相,“这只能说明他演得好。”
  从最初的偶像“端木磊”,到如今的反派“杜明礼”,年纪轻轻就感受过热闹与喧嚣,然后因为一场爆炸事故猛地被推入深渊,再自己一步步走到现在。俞灏明用“空前巨大”来形容《那年花开月正圆》对自己的意义,他说这部戏是自己涅槃重生的标志,他想像胡歌那样,学会与伤口和平共处,或者说,与自己共处。
  浴火:“如果痛是一种形容,我也会倔强到最终。”
  2017年,是俞灏明出道第十年。10年前,俞灏明19岁,刚从“快乐男声”出道,这位长相斯文的大男孩,就像所有女生心目中初恋的少年,有着青春的味道。在出演《一起去看流星雨》后,他的星途一片光明。然而,七年前《爱在春天》剧组的一场爆炸事故彻底改变了俞灏明的人生。事故中,俞灏明烧伤面积达到39%,嘴巴变小张不开,得戴开口器,手臂几乎烧出两个窟窿。
  对演员来说,被大火毁容是个致命的打击,等于从云端跌落到阴沟。长达两年的时间内,俞灏明一直把自己藏在壳子里,他连手机都不敢碰,因为不敢面对。
  烧伤后的恢复期异常难熬,他的父亲曾在一篇题为《致我坚强的孩子及所有关爱他的人》的文章里这样写道:“看到他用身体抵住床铺大幅度地蹭来蹭去抵御瘙痒,看到他拼命地拍打头部使自己疼痛从而忽略瘙痒,看到他依然颤抖着努力握住那握不紧的拳头……”但对演艺生涯的坚持足以令俞灏明忍受各种磨难、艰辛、曲折。“明明听到台下有不屑的嘘声,还会低头默默鞠躬”,他用一种隐忍和坚强的方式让自己重新出发:复拍《爱在春天》,重返《天天向上》……在湖南卫视2013年跨年晚会上,他唱自己作词作曲的新歌《其实我还好》:如果痛是一种形容,我也会倔强到最终。不仅如此,他还参与发起了一个名为“烙印天使”的公益项目,帮助那些烧伤的孩子。
  复出并不容易,找他的角色从男一号,变成了特约、客串……“虽然很难熬,但我把它当成上天送给我的一份礼物。”他利用一切资源提高演技。别人唏嘘他只能客串演配角时,他只想去磕那些有难度的角色。他笑说做不成偶像反而更省心,连面膜都不用做了。他清楚地知道:“脸只是一时,能长久的,靠的都是能力。”
  终于,他等到了杜明礼。
  重生:“我的灵魂没有傷疤。那些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
  《那年花开月正圆》是俞灏明拍的第一部古装戏,为此,他专门找老师学习文言文和古典礼仪。为了能够满足剧组现场收音的要求,广东人俞灏明还特意去学了北方口音,甚至拜京剧表演者为师学习京腔——剧中唱戏的声音,都是俞灏明的原声。在片场,俞灏明不看手机,多看回放,不断修正自己的表演。而为了体会杜明礼内心的冷清感,他在无锡片场度过了2017年的春节。“是不是很笨?就是靠这种笨,才让我慢慢地真正找到自己。”
  在剧中,观众可以轻易地看出他的脸有些变形,皮肤粗糙,手臂上的疤痕就更明显了。以前的戏多少还会掩饰美化一下,这一次则完全没有遮掩,“我是一个演员,我身上的每一处皮肤其实都能够服务于这个角色。我感兴趣的是怎样更好地把自己的感悟和经历揉入到这个角色中。”完全抛下了偶像包袱的俞灏明越活越通透。他说:“我的灵魂没有伤疤。”
  俞灏明演活了杜明礼。
  导演丁黑在微博上夸奖他:“因为你的出类拔萃,你的用心,你的异常努力,给我们创造出一个多么令人惊喜的杜明礼!你不仅演戏牛,你的性格、你的为人更牛!你的开朗、热情、阳光,让我们感受到巨大的温暖!”
  《那年花开月正圆》结束那天,俞灏明在微博发出了手写长文,他写道:“杜明礼像一盏明灯,帮助我挖掘自己,认知自己,也指引我应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演员。我特别喜欢一句话,‘不疯魔,不成活’,用极致的疯癫、欲望、情绪,活在每一个自我塑造的幻境里。这是我对成为一名演员的态度。”“如果说表演的生命是里程碑式的,那杜明礼就是一站。下一站,我们再相遇。”
  正所谓苦难让人成长,如今昂首挺胸站着的俞灏明不再惧怕丑陋,不畏流言,坚强而勇敢地接受着所有人的眼光。正如他在前段时间的《星空演讲》所演讲的题目一样:那些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
  素材运用:我的灵魂没有伤疤;梦想;热爱;倔强;乐观;自信;忍受寂寞;浴火重生;隐忍和坚强;蜕变与升华;偶像的定义……
  (整理自开始吧、金羊网、《东方城乡报》等)
  抢分秘笈:
  速写角度1:蜕变
  什么是蜕变?经历苦痛,完成上帝的考验,最终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一场大火夺去俞灏明的颜值,他却用一种隐忍和坚强的方式,重新出发。《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精湛的演技,证明他从偶像派到实力派的蜕变。没有鲜花与掌声没关系,没有完好无损的面容也没有关系,只要灵魂没有伤疤,就算有再多的唏嘘与不屑一顾,他也终将完成最华丽的蜕变。
  速写角度2:倔强
  生命只有保持倔强,才会真正怒放。《那年花开月正圆》大火,网友们在大骂剧中反角杜明礼的同时,不得不折服于俞灏明精湛的演技。《一起来看流星雨》之后,俞灏明的演艺事业登上了第二个巅峰,却遭受命运的无情嘲弄。一场大火让他身坠地狱,他选择倔强反击,就算负隅顽抗也要赢得漂亮。他重返剧组,倔强地重新出山,星空演讲,爱心公益……“如果痛是一种形容,我也会倔强到最终”,是他对自己最好的形容。
  速写角度3:寂寞
  巴尔扎克曾有言:“普通人都难以忍受寂寞,处在逆境中的人,由于不相信任何人,对这种情感更加敏感。”逆境产生寂寞,从而诞生伟大。如果说《一起来看流星雨》带给了俞灏明喧嚣与狂欢的盛宴,那么一场大火给他带来的寂寞之中,灵感也随着孤独与苦痛一起喷涌,思维与灵魂凝炼升华。从端木磊到杜明礼,俞灏明熬过寂寞,成就了自我。
  (指导教师/钱湘健)
其他文献
在烟火流年里勾勒岁月的刻痕,在之乎者也中高歌人生的哲理。  中华有一条蔓延三千余载的文脉,蕴藏着丰富浩大而澎湃的文化。传统文化是龟甲上的铭文,是秦俑宋瓷的惊艳;是漫卷诗词的文气,是泼墨山水的风采;是阖家欢乐的庆年,也是举杯望月的洒脱。  我們的身上烙着中华的印迹,烙着传统文化的吻痕,它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岁月变迁中留存的明珠。  历史在前进,岁月在更迭,时代在发展,我们在改变。新时代的钟声在敲响,旧
唐宋士大夫谈论起“诗人”,也不仅是在说“写诗的人”,而是在讨论一种特殊的身份与人格。  陆游有一首著名的七绝《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这幅陆游自画像,常让我想起蒋兆和先生画的杜甫像,也让我想起蒋先生本人。杜甫,陆游,蒋兆和,一律是骨骼清奇、忧愤深广的样子,代表了一种最典型、最深入人心的“诗人”形象——如果说“诗”是“穷而后工”的话,那么
两年前,一则“87岁院士捐赠880万积蓄”的消息“刷爆”了华南农业大学师生的朋友圈。  2017年3月21日,卢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宾教授在捐赠协议上签名,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农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187万余元的存款,加上此前转账的693万余元,卢永根夫妇共捐赠了880万余元。后来,华农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这是华农建校108年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很多人不知道,
参战学校:浙江省新昌中学  指导教师:何文魁 俞金霞  过去的时代,我们强调经验。但未来的不确定时代,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方法论。不确定的洪流席卷而来,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完善自己的体系,迭代思维的操作系统,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让你无论面对什么挑战,都游刃有余。这是你在不确定的时代中,对抗冲击和风险的最好武器。  张可树同学的文章最大特色是另辟蹊径,全文设喻,采用比喻论证之手法,把如何立足于未来社会
几乎是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读完了搁置半年的《苏东坡传》。走进林语堂的文字,我见到了隐匿在诗词歌赋后的苏轼,见到了没那么潇洒的平常人。  苏东坡考取进士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但看到该桥段时,还是不免咂舌:东坡在考卷上杜撰了一段尧帝和皋陶的故事,还理直气壮地告诉了主考官。起初我只惊叹于他率真的性情和豪气,但是抛开大道理不讲,能在一场如同“高考”级别的考试上应文章需要,生生捏造一段对话来,寻常人没这个胆量,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六月,六十八岁的汉武帝刘彻下了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罪己诏”——轮台诏。在与匈奴进行了四十三年的战争之后,汉武帝终于痛苦的接受了这一事实,彻底降服匈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汉帝国已无力再战。  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轮台诏之前的三个月,汉武帝在泰山附近的封禅仪式上,据说还曾作过比轮台诏更为深刻的自我批评:“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
很久以前,女作家斯特朗曾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蜡烛。”  几千年前,居住在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部落有一个不同寻常的风俗。每天,人们都会向一口大黏土锅里丢一块小卵石。如果那天是高兴的一天,就丢一块白色的石头;如果那天是糟糕的一天,就丢一块黑色的石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的点滴细节就安静地躺在那个容器里,黑白相间。当主人死后,这口锅就被埋在他的坟前,把他至此走过的人生道路上喜悦和苦痛的记忆带到
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企盼的就是“过上好日子”。能够让人们过上好日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政府为民,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  从“立君为民”到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共同富裕”,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几十年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最重要的工作。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我用手电筒照亮庭院里的池塘。平铺如一片地毯的浮萍,几乎覆盖了整池水面,池水静止、平滑、青绿,犹如一座高尔夫球场,只有一株水芹菜的羽状叶这里一点那里一块,将池面的完整划破。手电筒的光线照见了一对对眼睛,正好露在水平面上,小小的脸,一丝不动且肃穆庄严,藏在浮萍下,像戴着俏皮的小帽。  我继续用手电筒的光线锁定它们,它们依然动也不动,眼睛眨都不眨。我站的地方距离它们太远,看不清它们的喉咙由于呼吸而引发的
白岩松有一次到厦门大学去演讲,鼓励学生们花时间做些无用的事,也许不经意间,就改变了思维方式,从而改变了人生。对他本人来说,改变思维方式的原因,源于童年一项特殊的任务。  白岩松的舅舅是中学数学老师。当白岩松还是一个孩子时,这位舅舅每天都给他出一道题。有趣的是,他不等白岩松思考,就会抢先画出一条辅助线,然后让白岩松去找第二条辅助线。当时,白岩松对此非常恼火,却又不得不坚持完成这项看似没有必要的特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