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高兴”之后怎么办?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du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近10年前出现的那本与此基调相似的《中国可以说不》相比,《中国不高兴》看上去多了些观点、概念的归纳,也有些思想问题的探讨,甚至多了些文艺评论,而那种愤怒暴躁则依然如故,还有些更上一层楼的味道。
  《中国不高兴》,就其思路而言,是要让中国以民族主义为矛,以产业调整为盾,打碎旧秩序,建立中国崛起之后的新世界。将一个国家的发展目标寄希望于“不高兴”后的反弹,是此书用力甚勤之处。然而,积蓄民族主义斗志的“不高兴”、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的“不高兴”,是否就能造就中国的崛起,是否能为世界秩序洗牌、如何洗牌?作者没有论证,也没有为我们勾勒出其间的联系来。
  书中出现了若干次对80后群体在2008年的愤青行为进行赞美,以及对愤青行为所具有的意义进行放大的笔调,并将此与“一二·九”运动并举,认为2008年出现的愤青行为是一种民族意识的反弹,是一种希望,是可以颠覆旧秩序的“不高兴”的基础,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误读。
  在网络上,80后群体在2008年确实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欧美国家的非议,但他们为什么会如此,是因为一时的激动还是因为长期以来积蓄下来的对欧美的不满?他们的愤怒能坚持多久?他们愤怒之后还有什么有建设性意义的行为?这些是作者没有告诉我们的,作者只是看到社会现象的表象,然后激动着为其创造出意义,想让读者相信80后的“奋起”、“不高兴”意味着一个方向,一个中国不高兴之后如何崛起的方向。
  笔者无意否认80后群体的爱国情怀,但必须要说,如果只是靠这种短期的愤怒,是无法让中国真正崛起的,如果只是凭着民族主义的激进、青年的热血,即便不高兴了、让世界瞩目了,最多也就是变成“革命”成功的阿Q,风光一阵,多搬些东西回土谷祠,但不会变成真正的强者。
  《中国不高兴》一书中,对“精英”给予了最大的关注——批判、嘲讽甚至是扣帽子。在此书作者的眼中,知识阶层,特别是知名的自由主义者,都是倡导失败主义、盲目迷信西方的无知者,他们的言论都是大毒草,如果有人支持他们的观点,他们就是国家民族的罪人。其中点名批评了几位名人,如钱钟书、王小波、余世存等。
  此书作者对钱钟书学术的批评,完全是门外汉之论,可以不说;王小波、余世存们之所以拥有很多读者,甚至有很多狂热的粉丝,一半是因为他们不错的文笔,另一半是因为他们那种非灌输性的、非教科书形式的论说方式。很多读者就是冲着那份有新鲜感的文字喜欢他们的文章,而不是因为什么“主义”,至于对他们观点的重复引用,大可当成一种“集体无意识”去看待,而不是上升到接受某一主张、被灌输某种主义,进而误国误民这样的高度去批判。
  中国之所以现在不够强大,我们大可以追溯到1840、1860、1894、1900或是1937,追溯到成箱成船的鸦片、洋纱——如果我们确实需要民族主义宣传的话。我们还可以追溯到长达数千年的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去,甚至可以对中国的商业精神与经营模式进行反思,但无论如何不应将罪过扣在几个杂文家的头上。就像鲁迅不相信昭君出塞就会安汉一样,笔者也不相信杂文家们就会乱国。
  平心而论,此书的作者从现象上归纳出中国应以强大为目标、国人不应怨天尤人的看法是没有问题的,而一旦在此基础上继续强调民族主义,要中国积极主动地去改造世界,则是激情有余、理性不足。
  历史不会终结,也不会只有一种解决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办法,而此书的作者仅以民族主义为基点,对其他观念予以排斥,这就已经不再是“不高兴”,而是“没头脑”了。
其他文献
康熙年间,那些“老老外”们来华,他们以其特殊的身份,走进了神秘的紫禁城,他们教皇帝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用西药为皇帝治病……他们时时进入康熙皇帝内廷,和皇帝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们在日常的书信、日记、给自己国家皇帝的奏折中记下了康熙皇帝的种种大事小事。《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为我们全面了解真实鲜活的康熙大帝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本文摘自该书。    就像所有满洲人一样,顺治皇帝极其恐惧痘症,因为成人得
《全国新书日》2009年3月荐书榜
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情况:向朋友抱怨和伴侣之间的问题,但他们却觉得没什么好担心的?又或者你觉得朋友的新对象完全不适合,但他俩感情却越来越好?   心理学家发现有两种衡量方法会影响我们如何开始及经营一段关系。   一个方法是衡量我们对第一印象和合适度早期信号的重视程度,另一个则评估我们成功处理感情问题的几率有多高,二者都被称为关系中的内隐理论(因为人们不常谈论)。人们潜意识里多多少少都认为自己相信
民国大师侧影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充满着动荡和苦难,也充满着变革和奋争。就思想界、学术界而言,那是一个新学和旧学碰撞,中学和西学融汇的混沌时代,也是一个大师辈出、群星辉耀的璀璨时代。  本刊从近来出版的图书中,锁定的这14位大师,多是就职于校园里的教授,可以说,他们是那个星群里的最闪亮的“明星”。在他们的身上,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士人的言行操守,也能迎面感受到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信念;他们接续
1980年年初,尚未开春,寒气很重。25岁的青年女工黄晓菊独自来到北京郊区的小汤山疗养院疗养,她的关节炎又犯了。关节炎已折磨她多年,使她步履维艰。这是最为厉害的一次发作,她几乎不能行走,膝盖、踝关节全是肿的,深入骨髓的疼痛令她的心情更为抑郁。  与此同时,21岁的大二学生潘也在苦闷中度日。几个月前,潘喝下浓缩来苏水自杀,被抢救过来,重新回到这“悲惨的世界上”。  1980年,北京各高校学生直接竞选
来自70个国家和地区的摄影师们,将镜头对准海洋、湖泊和河流中的野生动物,让世人看到自然环境下它们的生存状态。  2020年度水下摄影大奖共收到5500多幅水下摄影作品,按照13个类别分组。这些是部分获奖作品。格利格·勒库的这幅作品:“被冰冻的移动家园”使他荣登2020年水下摄影师总冠军宝座。作品显示南极一个冰山下的海豹英国德文郡的尼克·摩尔赢得本年度英国组冠军。他在印度尼西亚拍摄了这幅照片“蓝子鱼
在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成功翱翔太空的两年后,又有两位航天员乘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飞上太空,三年之后又有三位航天员乘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太空并有一人实现太空行走。  本书以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主线,全面介绍了相关知识和最新进展。  本文系该书前言。    “神箭”腾飞,“神舟”远航。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单人升空遨游,到双人五天联袂飞行,再到三人上天一人出舱太空行走,不断取得突
《千古中医故事》是《百家讲坛》于5月中旬推出的大型系列节目。该节目由百家讲坛5位当红主讲人孙立群、王立群、郝万山、纪连海、钱文忠首度联袂推出。节目播出后,观众反响热烈。据《百家讲坛》栏目组的一位编导说:“《千古中医故事》是《百家讲坛》开播以来观众拨打电话最多的节目。”  图书版《千古中医故事》是在《百家讲坛》节目基础上经由各位主讲人再次润笔修订后推出的。孙立群主讲的扁鹊篇详细解说了扁鹊的生平事迹、
一提起《谁动了我的奶酪?》,读者一定都会记得书中那四个可爱的主人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的两只小老鼠和两个小矮人——以及它们面对失去奶酷时所呈现出的不同的人生经历。他们中有的勇敢地面对生活的骤变与挑战,有的却无法冲破故有思想的藩篱,彷徨张望、不知所措。“奶酪”自然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此书出版时恰逢我国如火如荼
《井冈山》一书以恢宏的气势、纵横捭阖的手笔、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艺术、完整地展示了从南昌起义到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这段在中国革命史上光照千秋的历史。  该书在再现80年前那段血与火的斗争时,既真实地反映了历史,又不简单机械地复制历史;既讴歌了共产党人为追求革命理想的献身精神,又不是僵硬的教科书式的说教。它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通过一个个尖锐矛盾的解决和戏剧冲突的展开,刻画出一群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