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谟拉比法典》到底有何用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fl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两河流域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早在5000年前左右,这里就诞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而人们对楔形文字的研究,离不开一部刻在玄武岩上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这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20世纪初,法国考古学家在伊朗西南部一个名叫苏撒的古城旧址发掘出了《汉谟拉比法典》,然后运回法国,现收藏于巴黎罗浮宫,是罗浮宫的镇馆之宝之一。令人奇怪的是,《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文明的名片,怎么会在伊朗出土呢?
  《汉谟拉比法典》颁布于古巴比伦王朝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一公元前1750年在位)统治的末期,距今有3700多年。法典全文刻在一块黑色玄武岩的石碑上,高约2.25米,最大直径为1米。
  公元前12世纪末,埃兰古国(埃兰是伊朗的最早文明)从东面入侵两河流域,然后将《汉谟拉比法典》作为战利品带回了埃兰首都苏萨。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汉谟拉比法典》是在伊朗境内出土,就是这个原因。
  埃兰文明是从伊朗高原以外的埃兰地区发展起来的,拥有很高且悠久灿烂的文明,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埃兰文明也发展出了自己的楔形文字,语言为埃兰语。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埃兰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在文化、商贸的交流很频繁,同时又冲突不断,其间都互有胜负,但谁都不能灭掉谁。直到公元前7世纪左右新亚述帝国崛起,才彻底征服了埃兰古国。这为后来在伊朗地区崛起的波斯文明创造了条件。
  人们对《汉谟拉比法典》最为熟悉的莫过于“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看似是一个公平的复仇概念的法律。在法典的第196条和第200条写道:“如果一个自由民弄瞎了另一个自由民的一只左眼,那么他的左眼也应该被弄瞎。如果一个自由民打落另一个自由民的牙齿,那么他的牙齿也应该被打落。”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法律的公平复仇概念仅仅限于自由民。何为自由民呢?现在并没有确切的说法。但是,从史料中大致可以知道,古巴比伦的社会分为三个等级:自由民、普通人、奴隶。
  現在人们普遍认为,古巴比伦的自由民首先是具有公民权的成年男子,而且大多数是贵族阶层,可能也有一部分普通的城市公民。而普通人则是没有公民权的人,比如那些农民和大多数妇女。奴隶就很好理解了,他们被认为是财产,不存在自由,也不可能享有公民权。
  既然分为三个社会等级,那么跨等级的伤害,则不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公平复仇概念了。《汉谟拉比法典》中就规定:“如果一个自由民弄瞎了一个普通人的眼睛或打断了他的骨头,只需要赔偿450克白银。如果一个自由民弄瞎了奴隶的眼睛或打断了奴隶的骨头,那么他应该赔偿这个奴隶价格的一半,给奴隶的拥有者。”也就是说,在《汉谟拉比法典》中,自由民“降维打击”普通人和奴隶,他根本不需要付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代价,而是用钱即可解决。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普通人或奴隶“升维打击”自由民会如何呢?《汉谟拉比法典》中没有说该如何处理。可能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形态下,自由民打死、打伤普通人或奴隶是常有的事,所以需要用法律条款规定赔偿数额,以免引起纷争。而普通人或奴隶“升维打击”自由民发生的概率小到不需要写在法典上,而且社会的共识已经知道该如何做,一旦发生,估计打人者就是直接被处死……
  据说《汉谟拉比法典》中本来有300余条法规,但由于石碑表面有一些毁损,现在保存下来的有282条。在法典的序言中,用了大量篇幅介绍国王汉谟拉比的丰功伟绩,以及他为什么会成为神选择的对象。这很重要,神的选择使国王地位有了正当性,他立的法典也才有正当性。
  《汉谟拉比法典》涵盖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司法程序、刑事犯罪、婚姻家庭、经济活动。考虑到这是一部3700多年前的法典,应该说在法律法规上还是比较详细的,对后世影响颇大。
  《圣经旧约·出埃及记》就引用了《汉谟拉比法典》中的很多法律法规。比如,《圣经旧约·出埃及记》说:“如果一头牛撞死一名奴隶,牛主人需赔偿奴隶主225克白银,并用石头打死这头牛。”这就是从《汉谟拉比法典》中演变而来的法规。
  不过,现在有研究表明,《汉谟拉比法典》政治宣传大于实用性。也就是说,在当时古巴比伦社会实际的判案中,并不常常按照法典有关条款作为判决依据。
  在《汉谟拉比法典》颁布之后,从两河流域出土的法律判决文书中,却没有任何一份援引了法典的条款——《汉谟拉比法典》其实就是一个摆设。在实际判决中,相关人员可能还是会看对方的身份、社会阶级或人际关系等因素。
  总之,有钱有势的古巴比伦人根本不需要在乎这部法典,即便如此,它对后世法律的影响力还是不能被抹杀。
  编辑/羽川
其他文献
北宋立国不久,宋太祖就接到一份密奏,内容一目了然:隉州刺史李谦溥手下大将刘进与北汉朝廷暗通款曲,预谋叛乱,并称已截获其私通北汉的蜡丸密书。  对于刘进这个名字,宋太祖一点都不陌生——他勇武过人,多次率军击溃北汉的侵犯。由于得到李谦溥保举,刘进很快从低级小校破格升为大将。宋太祖此时正为收复北汉受阻而恼火,一怒之下将李进索拿进京,打入死牢。  就在刘进性命攸关之际,李谦溥驰奔京师,面见宋太祖后跪伏在地
美国发生过两桩惊天大案,两个刺杀总统的凶手都随身带着《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对其百读不厌。其中一个凶手在狱中发表声明,说:“我希望你们都能读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今后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这个目标,因为这本非同寻常的书里有很多答案。”从这两个极端案例,可以看出这本书对美国年轻人的影响之深。  而这本书的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也是个传奇人物,虽逝去多年,但对世人而言仍是个谜。  塞林格连中学都没读完
饭店难求回头客  北洋军阀曹锟早年落魄,但常请朋友下馆子,有次他只点了几盘素菜,显得格外寒酸。忽然,伙计端来几盘硬菜,说:“今天掌柜请客。”曹锟走后,伙计问:“今天客人本就不多,您还白搭那桌酒菜,图啥呢?”掌柜说:“曹锟讲义气也好面子,今日占了便宜来日肯定补偿,开饭店要的就是这种回头客。”果然,曹锟没过几天就又来了,给的饭钱绰绰有余。后来曹锟发迹,也很照顾这位掌柜。  假造“祥瑞”好领赏  唐代有
东汉的经学大V郑玄没多少钱,却有满肚子墨水,是当时上流社会的红人,就连位高权重的大将军何进也巴巴地请他做官。面对这番“锦鲤运势”,郑玄并未受宠若惊,穿着逢掖(古代君子的标配正装,衣袖宽大)去见何进,越发显出“须眉清俊,姿容伟岸”的颜值优势。何进以隆重的礼节招待他,还亲自给他送上茶几和拐杖。都说“吃人家的嘴短”,郑玄却不改毒舌本色,对何进的各种过失进行无差别吐槽。但不幸的是,何进是个经不起批评的人,
1934年,冬天的广州仍旧细雨缠绵,小学老师关山月正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一篇日记让他顿生怜惜:“父亲病倒了,没钱请医生,也许我要被迫退学……”关山月翻到封面一看,学生姓名是:李小平。  这个16岁姑娘是关山月班上年龄最大、成绩最好的学生,曾经同样穷困的关山月顿时对她起了恻隐之心。为了帮助李小平,他出钱为她父親看病,为她申请到免费的三餐,可命运还是不可逆转,不久,李小平的父亲去世了。  屋漏偏逢连夜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家族自清代起,就是世代官宦,其父也是个为官清廉的好官。衣食不愁的官家少爷吴敬梓,从小除了才华惊艳外,更养成了豪爽的性情。外加看够了父亲在官场上受的窝囊气,他早早断了科考入仕的念想,常年醉心于诗词歌赋,不到20岁就是当地的风流才子。  父亲去世后,守着父亲留下的产业,吴敬梓的风流人生一度也放了羊:隔三岔五就是饮宴游玩,而且和当年喜欢仗义疏财的父亲一样,哪个朋友急缺钱,二话不
梁启超曾说:“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个人,范仲淹和曾国藩。”范仲淹更被历代读书人称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纵观范仲淹的一生,可以得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在世,离不开一个“拼”字。而在不同的年纪,所“拼”者不同,决定了一个人的福运。  少年拼命,立一生之基  宋代的风流人物,大多来自书香门第,但范仲淹家境贫寒,两岁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因“拖油瓶”身份,他经常被人讥讽。于是,很
崇祯十五年(1642年),兵部尚书陈新甲被斩于京城西市,震惊整个明朝官场。要知道,明朝兵部尚书身负国防重任,位高权重,崇祯为何说杀就杀?  1640年,松錦之战爆发,皇太极率八旗铁骑兵分三路,围困锦州、松山等重镇,清军一路势如破竹,眼看就要突破关宁防线了。  与此同时,明朝内部也战火不断,李白成攻城略地,兵锋直指京城。一时间,朝廷两线作战,心力交瘁。  陈新甲建议崇祯先安内再攘外,暂时与皇太极议和
白崇禧的发妻马佩璋是桂林人,马父是清末贡生、名门绅士,自视颇高,因此为女儿选婿相当严苛,马佩璋直到23岁才嫁给人称“小诸葛”的白崇禧。  此时白崇禧刚将旧桂系将领的队伍赶到湖南境内,他成婚后离开桂林不久,旧桂系就来偷袭,还下令全城捉拿马佩璋,其岳父的家财也被掳走不少。白崇禧闻知,立即带兵重返桂林,几经波折,终于和妻子团圆。此后,白崇禧每遇变故都先安置好妻儿再赴战。  1930年,白崇禧率部进入南宁
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是有名的“嘴炮”,常胡说八道,可与动辄骂骂咧咧的尼克松总统相比,他只能甘拜下风。  “水门事件”后,被联邦政府扣留、如今已公开的长达3500小时的“白宫录音带”中,记录了大量尼克松与亲信交谈时毫不掩饰的粗鄙之语。  1971年6月30日,得知“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败诉的消息后,尼克松在白宫高声咆哮,把三位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骂得狗血喷头,“最高法院太倒霉了,有一个穿着黑袍的软弱杂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