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播电视系统每年都要开展新闻创优和评优工作,这既是对广电新闻工作者创新创优能力的检验,又是提高其新闻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广电新闻战线的老兵,我常听到一些同志反映“优稿题材难找”。优稿创作不外乎发现与表现两个环节,发现题材是创优的关键一环,也的确有些难度,然而,只要我们善于从宏观思考中琢磨,深入一线去挖掘,靠新闻敏感去捕捉,好的新闻题材也不难发现。
从宏观把握中琢磨选题思路
“面上找题目,点上作文章”,这是我国新闻界老前辈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面上找题目”的“面”,指的就是宏观思考的层面,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必须首先解决采访前的宏观把握问题,以便于解决题材选择的具体问题。只有先着眼于宏观思考,才能做到“胸中有全局”,才能使我们找出的题目有的放矢。
国外报人有句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变革时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记者就应当是一位新时代的瞭望者,应该深刻而又准确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胸怀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勇立时代潮头的最前沿,关注整个社会,观察各种现象,把握时代脉搏,只有这样,才能去发现反映时代旋律“露出尖尖角”的新事物、新现象,让受众从新鲜题材的报道中感悟到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的真实,从中得到启示或鼓舞。
2005年至2006年,我们巩义台的电视新闻《巩义市发展循环经济扮靓人居环境》、《中孚实业攻克铝电解系列不停电检修世界难题》分获该年度河南省新闻奖。前者是把握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后者则立足于国家提倡和鼓励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这些题材的选择都与记者前期的宏观思考和思想积累紧密结合,倘若不是这样,单凭“瞎猫碰住死耗子”,那是不行的。
从基层一线中发现优稿题材
有了宏观思考这个“面”,我们记者就具备了发现优稿的思路,但要真正发现优稿题材,既不能在办公室里等,也不能在一般会议中泡,更不能到年底时去突击,只能是立足平时,坚持“三贴近”,深入基层一线去挖掘。只有踏破铁鞋去寻觅,才有可能“得来全不费功夫”;只有广撒网,常撒网,才能捉大鱼。
2006年6月,我陪同一家杂志社的副总编下乡调查,在巩义市康店镇听当地的群众说康北村有一位94岁的老太太,坚持学识字达十年之久。我觉得这是一个稀罕事,就在送走那位副总编的当天下午赶到这位老太太家,采访中了解到老太太旧社会时因生活贫困,加之重男轻女的封建枷锁的禁锢,目不识丁,饱尝了没有文化的苦头。改革开放后,老太太一家靠养蜜蜂走上致富路,过上幸福生活的老太太开始了自己学文化的艰辛追求。正是因为当时没有懒,才在农村发现了这个题材,后经多次采访,精心制作出了《枯木逢春——老寿星学识字的故事》的短片,获得了2000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
再看巩义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镌刻在心底的怀念——访白求恩当年的助手陈继英》,这是2005年获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的节目,它是怎样被发现的呢?那是台里的一个记者星期天没事想练练笔,就问自己的妈妈看认识的人中间有没有可写的。妈妈告诉他,邻居中有个过去在八路军当过医生的离休干部陈继英老大爷,80多岁了,热心为大家服务,邻里有个小病都去找他看,你就写写他吧!采访中得知陈大爷抗日战争时期是白求恩大夫的一个小助手,在摩天岭战斗中为一个八路军战士做手术,由于错把止血钳递成缚料钳,情急之下白求恩大夫踢了他一脚。这把钳子他珍藏了66年,此后再也没发生过类似错误。就是这把止血钳,引发了老人对白求恩大夫忘我抢救八路军伤病员的一次次回忆。记者把初稿交到台里,经讨论被确定为好题材,这是因为陈继英老人回忆抗日战争岁月白求恩大夫的感人事迹和伟大精神,正是这位老八路对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最好纪念。
靠新闻敏感捕捉优稿题材
在新闻采访中,有时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新变化,可能与你原来的采访意图不一致,有时甚至是大相径庭,往往是一些优稿题材会在这新的突变中出现。这种在突变中发现的新闻事实,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容不得慢慢细品,这就要求我们以自身的新闻敏感迅速作出判断,及时捕捉鲜活的具有更高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
说起新闻敏感,巩义电视台的一位记者曾为10年前失掉一个优稿题材而后悔不已。那是1996年6月,这个电视记者被派到涉村镇南庄村去采访一个养殖致富典型,碰巧郑州一家银行把原准备搞10年行庆的3万元资金改作捐赠扶贫点南庄村学校的危房修缮。由于这不是原定的采访任务,加之这位同志缺乏新闻敏感,没有在捐赠仪式上深入采访,只是顺便捎回一条动态消息,第二天我在审稿时觉得这是优稿题材,结果是时过境迁留下遗憾。
与此相反的一次采访也使我记忆犹新。2005年12月底,我应邀带一名记者去竹林镇参加年度总结表彰会,原来只是想拍一条会议新闻,但在该镇表彰“十好”标兵中的“好夫妻”时,我忽然发现其中一位丈夫李经浩背着他的残疾妻子上台领奖,瞬间产生了这是一个重要的新闻事实的念头,就和同事一起捕捉了这一幕感人的镜头,并对披红戴花的夫妇进行了现场采访,采访后才得知这对患难夫妻28年来踏平坎坷构建和谐家庭的动人事迹。会后,我冒雪跟踪送喜报的车来到了该镇偏远的山村,采访了好媳妇胡现女十几年如一日照顾83岁公爹的事迹。这样一来,改变了原来写会议新闻的初衷,以表彰会为由头,以这些鲜活的人物为支撑,采写出《评“十好倡树竹林镇文明和谐新风尚”》这条优稿。
实践证明,只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采访,勤于思考,善于捕捉,紧扣时代脉搏去选题,那么发现优稿题材也就不难。题材蕴藏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题材就在我们身边。(此为作者关于稿件创优的系列谈之一)
(作者单位:巩义市广播电视局)
编校:杨彩霞
从宏观把握中琢磨选题思路
“面上找题目,点上作文章”,这是我国新闻界老前辈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面上找题目”的“面”,指的就是宏观思考的层面,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必须首先解决采访前的宏观把握问题,以便于解决题材选择的具体问题。只有先着眼于宏观思考,才能做到“胸中有全局”,才能使我们找出的题目有的放矢。
国外报人有句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变革时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记者就应当是一位新时代的瞭望者,应该深刻而又准确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胸怀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勇立时代潮头的最前沿,关注整个社会,观察各种现象,把握时代脉搏,只有这样,才能去发现反映时代旋律“露出尖尖角”的新事物、新现象,让受众从新鲜题材的报道中感悟到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的真实,从中得到启示或鼓舞。
2005年至2006年,我们巩义台的电视新闻《巩义市发展循环经济扮靓人居环境》、《中孚实业攻克铝电解系列不停电检修世界难题》分获该年度河南省新闻奖。前者是把握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后者则立足于国家提倡和鼓励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这些题材的选择都与记者前期的宏观思考和思想积累紧密结合,倘若不是这样,单凭“瞎猫碰住死耗子”,那是不行的。
从基层一线中发现优稿题材
有了宏观思考这个“面”,我们记者就具备了发现优稿的思路,但要真正发现优稿题材,既不能在办公室里等,也不能在一般会议中泡,更不能到年底时去突击,只能是立足平时,坚持“三贴近”,深入基层一线去挖掘。只有踏破铁鞋去寻觅,才有可能“得来全不费功夫”;只有广撒网,常撒网,才能捉大鱼。
2006年6月,我陪同一家杂志社的副总编下乡调查,在巩义市康店镇听当地的群众说康北村有一位94岁的老太太,坚持学识字达十年之久。我觉得这是一个稀罕事,就在送走那位副总编的当天下午赶到这位老太太家,采访中了解到老太太旧社会时因生活贫困,加之重男轻女的封建枷锁的禁锢,目不识丁,饱尝了没有文化的苦头。改革开放后,老太太一家靠养蜜蜂走上致富路,过上幸福生活的老太太开始了自己学文化的艰辛追求。正是因为当时没有懒,才在农村发现了这个题材,后经多次采访,精心制作出了《枯木逢春——老寿星学识字的故事》的短片,获得了2000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
再看巩义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镌刻在心底的怀念——访白求恩当年的助手陈继英》,这是2005年获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的节目,它是怎样被发现的呢?那是台里的一个记者星期天没事想练练笔,就问自己的妈妈看认识的人中间有没有可写的。妈妈告诉他,邻居中有个过去在八路军当过医生的离休干部陈继英老大爷,80多岁了,热心为大家服务,邻里有个小病都去找他看,你就写写他吧!采访中得知陈大爷抗日战争时期是白求恩大夫的一个小助手,在摩天岭战斗中为一个八路军战士做手术,由于错把止血钳递成缚料钳,情急之下白求恩大夫踢了他一脚。这把钳子他珍藏了66年,此后再也没发生过类似错误。就是这把止血钳,引发了老人对白求恩大夫忘我抢救八路军伤病员的一次次回忆。记者把初稿交到台里,经讨论被确定为好题材,这是因为陈继英老人回忆抗日战争岁月白求恩大夫的感人事迹和伟大精神,正是这位老八路对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最好纪念。
靠新闻敏感捕捉优稿题材
在新闻采访中,有时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新变化,可能与你原来的采访意图不一致,有时甚至是大相径庭,往往是一些优稿题材会在这新的突变中出现。这种在突变中发现的新闻事实,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容不得慢慢细品,这就要求我们以自身的新闻敏感迅速作出判断,及时捕捉鲜活的具有更高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
说起新闻敏感,巩义电视台的一位记者曾为10年前失掉一个优稿题材而后悔不已。那是1996年6月,这个电视记者被派到涉村镇南庄村去采访一个养殖致富典型,碰巧郑州一家银行把原准备搞10年行庆的3万元资金改作捐赠扶贫点南庄村学校的危房修缮。由于这不是原定的采访任务,加之这位同志缺乏新闻敏感,没有在捐赠仪式上深入采访,只是顺便捎回一条动态消息,第二天我在审稿时觉得这是优稿题材,结果是时过境迁留下遗憾。
与此相反的一次采访也使我记忆犹新。2005年12月底,我应邀带一名记者去竹林镇参加年度总结表彰会,原来只是想拍一条会议新闻,但在该镇表彰“十好”标兵中的“好夫妻”时,我忽然发现其中一位丈夫李经浩背着他的残疾妻子上台领奖,瞬间产生了这是一个重要的新闻事实的念头,就和同事一起捕捉了这一幕感人的镜头,并对披红戴花的夫妇进行了现场采访,采访后才得知这对患难夫妻28年来踏平坎坷构建和谐家庭的动人事迹。会后,我冒雪跟踪送喜报的车来到了该镇偏远的山村,采访了好媳妇胡现女十几年如一日照顾83岁公爹的事迹。这样一来,改变了原来写会议新闻的初衷,以表彰会为由头,以这些鲜活的人物为支撑,采写出《评“十好倡树竹林镇文明和谐新风尚”》这条优稿。
实践证明,只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采访,勤于思考,善于捕捉,紧扣时代脉搏去选题,那么发现优稿题材也就不难。题材蕴藏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题材就在我们身边。(此为作者关于稿件创优的系列谈之一)
(作者单位:巩义市广播电视局)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