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问导学让智慧生成课堂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ixinsi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巧妙的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笔者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巧妙的课堂提问,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但纵观目前的课堂教学,发现提问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问题肤浅,缺乏思维深度;有的问点随意,缺乏目的;有的提问形式单一,缺乏新意;有的不考虑时机,凌乱无序;有的一问到底,琐碎杂乱。有时原本很活跃的课堂,就因为教师的一个问题问得不当,气氛很快就沉闷下去,学生一头雾水,教师更是无所适从。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解决以上这些问题,追求课堂中的有效提问呢?笔者经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把握好提问的“点”,明确提问的目的
  教师要想让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思考性,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细的解读,弄清文章的主旨,准确把握好提问的“点”。所谓问点,就是提问的切入点,教材里可以设问的方面很多,这就要求教师精心选择问点,问题提到点子上。问点的选择一般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文章的“关键点”提问,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文章会有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在阅读理解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些词句,设计巧妙的问题,然后层层剥茧,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他们弄懂文本的要点,使“文”与“道”的教学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如教学《成吉思汗和鹰》一课时,我紧扣文章的关键句“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设问:成吉思汗的“发怒”表现在哪儿?学生通过阅读,结合人物神态、动作开展讨论、交流,明白了成吉思汗的发怒在于他不理解鹰的苦心。通过教师问题的巧妙引导,学生在读、思、议过程中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领会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抓住文章的“矛盾点”提问,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课堂的提问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从而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如果巧妙地抓住文本的“矛盾点”发问,就会促使学生思维兴奋,有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也就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凡卡》一文中,在凡卡回忆乡下生活时写道:爷爷守夜时冻得缩成一团,耸着肩膀……在冰天雪地里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两人冻得吭吭地咳。乡下生活很艰苦,可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快乐,在信中还一直乞求爷爷把他带回村子里。我就抓住这一矛盾点提问:“既然乡下生活这么艰苦,那凡卡为什么还哭着、跪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学生迫不及待地在文章中探寻答案,自然地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了对比,从中体会到了凡卡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和痛苦。在对这一矛盾的探求中,他们更好地领悟到了文本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二、控制好提问的“度”,掌握提问的技巧
  凡事要有度,课堂提问也不例外,提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控制好课堂提问的“度”。在我看来,要控制好提问的“度”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控制好提问难易的“度”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难易要适度,既不能让学生伸手可得,也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问题过于浅显,就如一碗清水,索然无味;问题过于深奥,犹如茫茫大海,深不可测。教师在提问时应避免过多出现如“是吗”“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齐声答的问题,这种提问形式会使学生不假思索随意回答,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维。相反,提问过难,超过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学生只能望“问”兴叹,在几次答问失败后丧失了回答的信心和勇气,从而渐渐产生畏惧心理。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有启发性,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终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含义深刻,如果教师直接发问:请同学们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肯定不知所云。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鲁迅先生当时的处境,再问“四周黑洞洞”指的是什么?“碰壁”真的是鼻子撞到墙壁吗?你是怎么理解“碰壁”的?了解了重点词的意思后,再让学生结合当时背景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就能轻松给出答案了。这样层层递进设计问题,不仅降低了问题的难度,而且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考虑问题更全面更有深度。
  (二)控制好提问数量的“度”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上出现了教师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的现象,教师一个接一个不断发问,学生一个接一个忙于作答,看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其实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课堂上问题数量太多,自然挤去学生读书思考以及动笔的机会,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只是凭主观想象来疲于应答。有效的提问应该注意控制提问的数量,尽量避免问题“散”和“乱”。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控制好问题的数量,哪些必要问,哪些不必要,用适量的提问来控制课堂节奏,使课堂张弛有度,学生就不会出现疲劳和厌倦。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灵活应用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提问,努力掌握好这门艺术,“问”出学生的智慧,“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使课堂营造出良好、积极、活跃、有创意的氛围,让精彩的提问生成出智慧的课堂。
  (編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英国政府宣布新一代核电站建设计划、法国能源巨头将在阿联酋建立两座核反应堆、俄罗斯在核能领域占领世界市场……。国际会计事务所安永的托尼沃德认为,英国等国家积极发展核能正是全球热衷开发核能市场的缩影。     英国要建新一代核电站    英国政府主持核电站建造项目的英国贸工大臣约翰·赫顿在议会宣布,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造新一代核电站,首座新核电站预计将在2020年竣工,其他部分新核电站会在现有核电站
越南的改革有三步,第一步是学习苏联戈尔巴乔夫式的改革,第二步是抛弃这种模式,并在90年代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体制改革,现在的十大又是一个转折点,虽然还无法确定会怎么走,但是从现在的趋势来看,越南人有理由更加乐观。    越共改革20年,终于出现了第一次党总书记差额选举。事实上,纵观整个政治改革的过程,这种大胆的突破只不过是一种水到渠成。北京大学东南亚学研究中心主任梁志明说:“我觉得越南的改革有三步,第
【摘要】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传统教法多是先言后文、言文叠加、重言轻文,教学内容固化单一,形式重复单调,课堂沉闷单薄。文言文本是一个整体,所以“文”和“言”也应作为一个整体,通过教师的设计,将“言”和“文”回归一体、自然融合,这样,文意理解便水到渠成,情思志趣也一脉相承,即教学的“文言合一”。学习文言文,更重要的是学习先贤思想、 古代文化,以及传承经典和民族瑰宝,同时,也是“以古鉴今
新中国建立后,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奇迹般地在战争废墟上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1957年,赫鲁晓夫代表苏共提出“在15年内赶上而且超过美国”的口号,中国受前苏联的影响,也相继提出了“在15年内,要与苏联赶超美国同步,全面赶上或超过英国”的口号。继而,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后就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经济加速运动,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空前
【摘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载体,文言文在初中语文学科中占据着重要的教学地位,是学生进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部分。文言文是古人交流和表达的重要语言工具,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已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还会使得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情绪。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和推进,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以《桃花源记》一文来具体地阐述一下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参加长征的部分女战士在北京合影。前排左起:刘英、陈琮英、魏元德、周月华、危秀英;中排左起:邓六金、甘棠、吴仲廉、李伯钊;后排左起:吴朝祥、何炼芝、康克清、李坚贞、李贞、廖似光、蔡畅。    长征,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伟大的丰碑。六十年前,英勇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动每个人的两条铁腿,纵横十一个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壮丽跋涉。多少座崇山峻岭,多少道激流险滩,多少个风雨如磐的日夜……对红
【摘要】我国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国,也传承着悠久的文化,特别是其中的各种国学经典作品,承载着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的祖先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所获取的重要感悟,也是留给我们今人的宝贵财富。所以,现代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将我国的国学经典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为学生的“三观”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他们能够在未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因此,本文首先将概述国学经典的意义,
【摘要】面临新课程方案、新高考方案、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全新的改革,课堂教学应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通过任务情境化、合作高效化、成长内需化,让课堂成为快乐学习、有创造性的课堂,成为师生皆能有心流体验的高效课堂,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成长观。  【关键词】心流体验;高效课堂;幸福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9-1
【摘要】班主任是最小的主任,却拥有最美的花园。无论成绩如何,是好是坏,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都有各自的花期。有的花起初就光华绽放,夺人眼球;有的花则犹如路边小草,开花且需要漫长等待。不要看这一棵花团锦簇就满心欢喜,也不要看那一棵还没动静就着急难耐,且细心呵护慢慢长大,陪他沐浴阳光风雨,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待花开。  【关键词】可爱;调皮;呵护;期待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
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2006年的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对各种腐败现象的严惩可谓“雷霆万钧,荡涤尘埃”,百姓评价是“雷声大,雨点更大。”国际上对中国的反腐败工作也是好评如潮。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2006年我国反腐败虽然力度大、成果丰,但贪官们也创下了贪污腐败新记录。让我们从媒体上已公开报道的贪官丑行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十个典型腐败分子,让人们从他们的丑恶嘴脸上看到反腐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