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材中蚊子和骆驼有关压强问题的再思考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800220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1为人教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中,为对比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应跟“受力面积”有关所作编排.笔者认为此处安排不当.
  1缺乏科学性,对比无效
  蚊子叮人时,蚊子口器对皮肤施加了压力.骆驼站在沙漠上,骆驼对沙子施加了压力.二者压力均对受力面产生了一定的压强,所产生的“效果”对比明显.可细细想来,这个对比过程难免让人心生疑惑.完全不同的两种“效果”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你可以认为是压力作用的结果,难道学生不能认为“皮肤没有沙地结实”吗?承受压力作用的对象完全不同,对比变得毫无意义.比如探究“八年级女生和男生物理学习能力,哪个更强?”我们选一组八年级男生解答一道大学物理题,另一组八年级女生解答一道八年级物理题.结果前者解错了,后者解答完全正确.结论:男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不如女生.这种结论难以让人信服.
  2逻辑关系不清,结论牵强
  以下为教材所作分析:
  以上述事例可以看到,蚊子的口器对皮肤的压力虽然不大,但由于口器十分尖锐,因而能轻易刺穿皮肤;骆驼虽重,但脚掌面积很大,因而不会深陷沙中.这使我们想到:压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应该跟受力面积有关.让我们尝试通过实验来检验上述想法.
  在这段分析中,教材通过“刺穿”与“不会深陷”对比出压力效果的不同.细细品读,笔者认为教材在特别强调“尖锐”与“脚掌面积很大”,突出强调“受力面积”对压力作用的效果的影响.文中虽然也提及了“蚊子的口器对皮肤的压力虽然不大”、“骆驼虽重”,压力的大小对压力作用的效果究竟存在何种的影响并无体现.“这使我们想到:压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真的令人难以接受.
  3蚊子叮人的过程并不简单
  蚊子口针刺入皮肤时最关键的两个部件:上唇和下颚.上唇尖端部位很尖,曲率半径约为100~200纳米,而普通缝衣针的针尖曲率半径约为100微米.如果简单地将截面看成一个圆,上唇尖端约为普通缝衣针尖的百万分之一.
  蚊子的下颚尖端同样锋利,曲率半径同样约为几百个纳米.下颚的外侧和内侧均长着一排微小而精致的锯齿状结构(如图2),这些锯齿的齿尖曲率半径约为50~150微米.吮吸人类血液的蚊子一般长着14个以下的锯齿.微纳锯齿数目越多,刺入皮肤能力越强.蚊子上唇与下颚的弹性模量与聚合物材料相当,表面硬度则可媲美金属材料,并且越接近尖端表面硬度越高.正是这个内柔外刚的力学特质使得蚊子口针不但能轻易刺入皮肤,还可以在皮下自由弯曲以寻找毛细血管.
  用高速摄像机观察发现,蚊子口针刺入皮肤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刺入.刺破前蚊子会将其口器绷直,快速地刺向皮肤.这是一个动态冲击的过程:上唇尖端首先刺破皮肤表面,此后,随着刺入深度的增加,伴有周期性的振动,从而驱动带有微纳锯齿的下颚锯开皮肤.在振动刺入初始阶段,蚊子头部振动频率较高,约为10~15赫兹;在中间刺入阶段,振动频率逐渐降为6~8赫兹;振动末期阶段振动频率仅为3~5赫兹左右.
  鉴于以上考虑,笔者建议教材选用其它更贴近学生生活、直观形象、易读易思易懂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压强概念.比如,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中,一根针扎在手上该是多么的疼,而一把针扎在手上?学生的神经都要紧张的崩断了,实际情况如何?学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实际实验的结果与学生体验的巨大反差一定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的结论刻骨铭心.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热切期待教材真正的改变.
其他文献
创客(Mak-er)“创”指创造,“客”指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创客”本指勇于创新,努力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的人.创客行为已经在很多发达国家悄然渗透到教育教学行为之中,这样的行为启发了笔者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再思考和再实践.  现代化教育要求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传递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行为的开展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努力通过学校和教师所开展的教育教学行为去培养学生如何去学
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我的认知里一直觉得真正的村庄除了炊烟、小路、狗吠、院落以及纯朴的村民外,还应有一位带着旧味陈品的老人和一棵庇人以阴凉的老树。而回忆起我的老家,印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就是比较,通过比较事物相异或相同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物理知识虽然较为抽象,但许多知识点和规律都具有可比
1因藻类造油勇夺英特尔科学奖的美国女孩  2013年3月12日,17岁的女孩因利用藻类植物制造生物燃料油的成就战胜另外39名决赛选手,勇夺当年英特尔科学奖(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的第一名.Sara Volz在自己的实验室用人工方式培育出含油量极高的藻类细胞,这一创新有望解决人类的能源困境.经过核算,同样产出一桶油,实际成本价格竟然不到2美元.因为这一重大成就,美国
2015年6月,我们以“教师的因素对学生物理学习效果的影响”为题,设计了学生调查问卷,陕西省宝鸡中学高二年级840名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效果的方法和途径有了明晰的指向.  1 加强理想教育是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效果的关键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这六科理科高考科目中,物理学科是最难学的,见表1.学生在回答“你自认为物理学得‘A很好’、‘B
1问题的提出  原始物理问题是自然界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客观存在,能反映科学概念、规律本质且未做加工的典型科学现象和事实.  原始物理问题与传统的物理习题的关系如下图1所示.物理习题“掐头去尾留中段”,只关注图中的“演算、推导”环节.而原始物理问题没有直接的已知量,学生需要根据真实的情境,通过假设、抽象等过程获得所需的变量及数据,建构理想的模型,犹如“剥丝抽茧”,结论最终“破茧而出”.根据自组织表
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可以不仅能够进行自主思考,还能向教师表达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疑惑,提高学习效率.然而在我国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灌输式的教育较少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方式养成了学生不爱思考、不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发散思维十分不利,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了响应新课改的号召,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果,我国高中物
近年来,很多中学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保证学生学习起来更有效率,不断推行多种教育改革,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教学阶段,物理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开设这门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学生今后更高层次的物理学习服务,而且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思辨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因此,通过何种方法进行物理实验讲解才能使学生理解透彻就成为了重中之重,值得深思.实际上,翻转课堂教学是一种
发现是引起处理事物解决问题的思维源泉,即发现在先解决问题在后的逻辑哲理.评价是指对事物、思想及行为的优良可劣的价值认识.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对教材的发现与评价、对教法的发现与评价、对学习方法的发现与评价、对测试题及其测试效果的发现与评价、对学科思想方法的发现与评价及对师生间情感的发现与评价.只有发现及时评价到位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1 对教材的发现与评价  现行教材是由课程教材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背景下,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存在教师对课堂互动秩序管理不严谨,对学生整体均衡发展关注不足,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科学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开展,不符合当下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对此,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互动式教学,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整体的新课程适应能力,建立新课程教学适用的学生考评体系.通过多种措施强化教师对学生学习管理的主体地位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