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的云冈石窟,其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倘若对云冈石窟造像作仔细品味,你会发现佛国云冈竟然是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的云冈石窟,其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倘若对云冈石窟造像作仔细品味,你会发现佛国云冈竟然是充满笑容的!
以前,我只知道佛界有两种笑,一种是,佛祖释迦牟尼开示时不着一辞而迦叶尊者会心的“拈花一笑”,这就颇有“玄之又玄”的高深哲学意味,也很禅意。另一种,是一进寺庙前殿,弥勒佛就袒露着能容一切的大肚子,坐在那里咧着嘴不停地“笑世上可笑之人”。但这种大笑似乎被一幅对联直接拉入了有点尴尬的境地:你拜佛,佛是谁?谁能保佑你自己?不过,弥勒佛大概也就是一般寺庙里几乎唯一可以见着笑容的佛菩萨了,更多的,或端严庄重,或怒目相向,或悲天悯人……但当我静下来仔细端详云冈的佛像时,倏然发现,佛国云冈竟然完全是另一重天地:笑,佛菩萨们几乎都在笑!
云岡石窟最具标志性的露天大佛显然是在笑。他目光炯炯,身材健硕,嘴角微微上翘,完全是一副胸有成竹、自信满满,似乎能带着我们走向春天、走向旷野、走向未来的“带头大哥”的样子。这与此前敦煌石窟佛菩萨的冥思苦修,与此后龙门石窟佛菩萨的恭顺自省,显然大为不同。即使他身边那尊西立佛,也欣欣然透着些许调皮、活泼和开心。2016年,云冈石窟八窟后室南壁明窗西侧,一尊露着两个小酒窝的喜盈盈的菩萨一下蜚声大江南北,被网民誉为“粲然千年的一笑”。这当然只是突然曝光的一个笑着的“网红”菩萨。在云冈三窟西侧,还有一位想着心思的胁侍菩萨,她的眼神是直楞楞的,嘴角却挂着抹不掉的一缕缕喜气。同样是胁侍菩萨,最具原始、古朴气息的十八窟的这位却是意气风发,神采飞扬,几乎在嬉笑间就已经看透你蕴藉在心头的那种种美好。也就在十八窟兀凸而斑驳的岩壁上,还有一位虽未雕刻完工但西方特征非常明显的佛弟子,一副兴冲冲急于出世要跟游者讲述什么的样子……这些自然的、真诚的、动人的、美妙的、神奇的各种各样的笑呵!
在佛国云冈,其实到处都有笑,其实到处都充满了笑!
要子瑾先生主编的《大同故事》一书中记载,从云冈石窟第二期工程起,北魏皇帝就下诏天下美女来平城做佛、菩萨和侍女、伎乐、飞天的模特儿。艺术当然来源于生活,但生活其实才是最为高妙的艺术。当北魏那几位奋发有为、胸怀大志的年轻皇帝邂逅了高僧法果、师贤、昙曜和来自敦煌的一个个杰出石刻艺术家,艺术和生活就同时发生了变化,雕像也就展示出难以掩抑的蓬勃、激荡而欢欣鼓舞的精神面貌。
于是,一尊尊卓尔不凡、生动传神的石窟造像就盎然、悦然而来,他们刚毅而自信,他们端庄而和蔼,他们典雅而含蓄,他们秀美又飘逸,他们青春更俊朗……
为了更好地理解佛国的这些笑,笔者专门请教了弘法寺住持中锋法师。中锋法师曾二十多年在南方名寺跟名僧修禅,文化底蕴深厚,学识见解非同一般。他告诉我,笑是明心见本性;笑是假名而以;笑是表法之意;笑是内心看破、放下;笑是自然的流露……也即是,在佛法中,一切皆可以“一笑了之”。
走进云冈石窟,那些佛菩萨是笑着的。当我们内心已经寄托了一些心思的时候,那些佛菩萨是笑着的。当我们或者震撼、或者卑微、或者释然、或者存疑,哪怕信与不信的时候,那些佛菩萨也都是笑着的。
但这些“笑”,一定不仅仅是佛菩萨在笑祭拜的人们,应该也是他们难以抑制地笑他们自己。云冈大佛本来就“如令帝身”,本来就人即是佛,佛即是人。笑,其实也就是一种最能从内心真切沟通的语言,不需一词即可畅然交流,并能从其中尽得人生“真章”。
因此,在佛国云冈盈盈逸逸的笑容中,我们当然可以看破,也可以放下;我们可以释然,也可以欢欣;我们能够被鼓舞,也可以被激励……无论“拈花一笑”,或者“灿然一笑”,都是发自内心的笑,都是真善美的体现。因而只要能笑,这个世界就是明媚的,我们这个世界就一定会更加美好。
那就来云冈吧,感受这灿烂千年的不朽笑容!
选自《大同日报》
其他文献
孔子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意思是一个人说话,不说则已,一说就能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这就是说话的水平。言必有中,要有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考。一个收藏迷拿出一块和田玉石给收藏大家马未都鉴赏,嘴里不无遗憾地说:“这块玉石,一端有裂纹,另一端有些杂质,不然的话,就是上乘之物了。”马未都端详一番后说:“这块玉石的中间段非常完美啊,可是你却不在意,偏偏关注两端的那些瑕疵,怎么能不遗憾呢?其实你把玉石的
我一个人静静地站在河畔,看夕阳从天际慢慢滑过对面山头、滑过树梢、滑过不远处的断桥……表面的平静无法掩藏内心的汹涌澎湃。近段时间心绪颇不宁静,单位面临公办与民办彻底分开的改制,不上不下的位置、不老不少的年龄,家里有几位老人和一个正在上学的孩子的负担,担心内卷太甚又不敢躺平我该何去何从? 知了猴!无意间转身,我的眼神一下被黏住了。粗糙的柳树干上,一只知了猴正缓缓地朝上爬着,爬得艰难却又从容,就那
大多数的时候,田野是安静的,但它一旦浪起来,是真浪。 最浪的是麦子。麦子还是青苗的时候,青涩、嫩绿、羞答答的样子,再说,那还是冬天呢,谁傻乎乎地在寒风中浪?到了春天,麦子拔节,呼啦啦长高,像少年长出了喉结,咕噜咕噜响着青春的嘹亮气息。这时候,它就有点春心萌动了,遇着一点春风,就摇曳生姿,一棵麦子摇了,又一棵麦子摇了,千万棵麦子一起摇起来,就有了浪的样子。不过,这还不算真正的麦浪,必得到了5月,麦
我想,如果把世間花木排列为两队,那无花果应该单独为一队,其余上万种、甚至亿万种花木只能拥拥挤挤站在一个行列。或许有人质疑,让无花果独当一面,独树一帜,而让那么多花木簇拥为一队,这似乎不大合理。没有什么不合理,我列队的标准不是比枝干魁梧,不是比花朵娇艳,不是比果实硕大,而是比品格朴实。这样比较不是我故弄玄虚,是古人早有先例。阡陌山野,花木无数,君不见经常登堂入室显赫于墙壁的画幅无外四种:梅、兰、竹、
记不清是誰唱的,新疆是个好地方。直到去乌鲁木齐海关巡视,才真正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都承认新疆确实是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好地方。它无比丰富的物产、多样的地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深厚灿烂的文化积淀……都让人周身发热,血液沸腾,甚至不止一次地产生类似郭沫若写《地球——我的母亲》时的冲动——仿佛要趴在新疆的大地上亲吻她炙热的土地……从新疆回来已两个多月,脑海里还常出现阿尔泰山深处藏着的神秘喀纳斯湖。但在梦里
夜里闷热难耐,从冰箱里拿了根冰棒来吃。冰在体内消融,燥气不知不觉间退去大半,顿时感念冰雪的好。随手翻开一书,偶见“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两句,心里顿觉凉爽无比。 这两句诗出自白居易的《夜雪》。深夜里詩人从睡梦中醒来,他判断雪下大了,依据是能不时听见竹枝折断的声音。想想,院落里大雪纷飞,提升了夜的亮度。泛白的竹林里,飞鸟走兽都已睡去,而雪却慢慢地在枝叶上堆积,许多竹子弓起了身子。遥远的年代,寒冷
风有些大,无遮拦的,悠悠荡荡而过。时令是春夏之交,风里有春意,吹面只觉得熨帖。想起陶诗平畴远风、良苗怀新的意思,果然如此,一眼良苗开着新出的芍药。一时心旷神怡。 人渐渐走向花丛深处,心里漫漶出浓浓淡淡的墨色,淋漓在古旧的宣纸上,是许多写芍药的诗词歌赋,毕九歌《春农绝句》最应景:“芍药花残布谷啼,雞闲犬卧闭疏篱。老农荷锸归来晚,共说南山雨一犁。”毕九歌是明朝人,官宦之后,虽能诗,却甘当隐士,清初时
早就想写写家乡的那条河,可一直无头绪,又感觉无从写起,因为这条河早已消失在乡人的视线里,甚或人们早已淡忘。正因此,我才要写写这条河,因为它已成为我对家乡永恒的记忆。一想起家乡,那条河便在我的脑海里浮荡,久久不能忘怀,它带给我太多的欢乐和欣喜,让我度过了一个充满欢乐、充满田园气息的童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等诗意如在眼
魯迅的《孔乙己》是伟大的短篇小说。小说的开头就不同凡响。鲁迅写鲁镇酒店的格局,穿长衫的是在隔壁一个房间里坐着喝酒的。因为在那个时代,穿长衫的都是有社会地位的,穿短衣服的都是打工的,所以站在柜台前面喝酒的都是穿短衣服的。孔乙己是唯一穿着长衫站在柜台前面喝酒的人。开头这么一段,鲁迅就把孔乙己的生活境况、社会地位表现得很清晰了。这篇小说以一个在酒店当学徒的孩子的角度来叙述孔乙己。他看到孔乙己一次次来酒店
是峡谷风的沐浴?是江南雨的滋润?毛竹,3月破土,4月拔节,5月刚过半,便长成了这典型的男子汉形象:挺直,高大,一株株,一片片,或伫立路旁,或云集谷底,以坚韧刚毅、不卑不亢的个性,向路人宣示自己的存在。这便是我去福建泰宁,在寨下大峡谷第一次见到毛竹时发自心底的惊羡。 我爱竹,尤爱江南的竹,却始终无缘去那里看竹、赏竹、细细地品竹。于是,一些竹的画,竹制品,往往就成了我心灵的慰藉。 还在部队时,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