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问题设置三境界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07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问。语文教学中问题的设置,着眼点是学生的学,归宿点是学生的发展,通过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智慧的潜能。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问题”由教师还是学生提出、以怎样的方式提出,这些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在于问题本身有没有价值,有没有“问”之必要。
  所以,我们在关注问题由谁提出、从什么样的角度提出、设置多少问题、问题由谁来解决等外在形式的同时,更要关注问题本身的内在价值。我之管见,以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有如下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以“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存在的共同前提。之所以要开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有问题的存在。如果没有了问题,课堂教学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自然也就失去了教师“教”之必要,也就没有了学生“学”之必要。
  所以,语文教学中问题设置的第一层意义,也是最基本的价值和功用,即通过问题来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以“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走进文本。这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第一重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伊始的问题主要还是应该由教师提出。因为我们不能够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学生在初步感知文本时,是很难发现什么问题的,即使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可能也是属于较浅层次的,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不太可能一下子就触及到文本的“灵魂深处”。朱熹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赶时髦”,一味机械地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对“教师提问,学生解答”战战兢兢;相反,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之初精心设置出一些问题,通过师生双方围绕问题来讨论,完成对文本内容理解的课堂教学的第一步目标。
  例如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对大多学生而言,“读不懂”可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果我们在教学之初就想让学生提出一些所谓的“问题”,那学生中出现最多的问题可能就是“我看不懂”。那么,我们要做的,是不是首先应该设置一些问题来帮学生“读懂”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在教学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时,我们可以抓住诗歌题目中的“怀古”二字做文章,在明确了怀古诗词常规表现手法、借助背景资料的基础上,设置两个问题:借何“古”?(王濬伐吴与东吴灭亡)抒何“怀”?(借王濬来伤己与借东吴灭亡来讽今)这样就能迅速切入诗歌内容,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只有实现“读懂”的第一步教学目标,“鉴赏”的更高目标才有根基和可能。
  所以我们认为,只要教师设置的问题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快地走进文本,更好地理解文本,通过“问题”来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那么,这样的问题就有了一种境界,也就是有价值的问题,就有问之必要。当然,其前提条件是教师要明确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可能存在的难点,有效设置问题,设置有效的问题。
  第二重境界:以“问题”催生“问题”。
  问题的根本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学习的过程,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培养人思维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提不出任何有价值的问题,甚至教师自己也不能提出真正具有思考意义的问题,那教学就将变得毫无意义,也就没有了教学的必要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个较低的层面,也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原地打转”,而应该努力实现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动态发展过程。所以,在实现以“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的问题设置的第一重境界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再前进一步、深入一步,以“问题”催生出新的“问题”,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更深、更广处。这可以视作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第二重境界。
  还以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的教学为例。在简要介绍了诗人刘禹锡当年由夔州刺史调任至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的背景之后,我们可以设置一问:在当年伐吴的大军中,王濬并非主力,为什么单写“王濬火烧铁锁?”这一问,包含着较为丰富的信息,既有诗歌创作的背景,也有诗人写作的缘由,更有诗人创作的目的和要表达的情感。因此,这一问可以“催生”出两个涉及到诗歌内容理解的问题,即:
  ①为什么写王濬?诗人单写王濬,实质是在自比,那么,诗人将自己的哪些方面和王濬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何在?(王濬当年伐吴和诗人调任的出四川顺江东下的行走线路相同;王濬七十岁尚能成就一番功业,而自己五十多岁却仍四处漂泊、功业无成——写出了自己的感伤。)
  ②为什么写“火烧铁锁”?东吴既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又拥有强大防御工事的西塞山要津,为什么转眼之间就化为乌有而“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了呢?这其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作者的另一首诗歌《金陵怀古》中的“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对统治者的警策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一个问题作为“引子”,采取追问的方式,步步紧逼,“催生”出其他若干问题。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又能将他们的思维引向更高、更深、更广处。当然,作为“引子”的这个点需要我们去精心选择。
  第三重境界:以“问题”发现“问题”。
  问题的本质功能在于锻造学生的思维,而思维的最高层级在于它的创造性。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和方法是多样的,而质疑无疑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学贵有疑,疑中载思。质疑是深思的结果,质疑是创新的体现。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设置的“问题”去发现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敢于对教材或教师的结论提出不同的见解,那这样的问题是极具价值的。因为这样的问题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尤其是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之后。至于这样的问题由谁设置、由谁提出,我觉得这并非关键,关键在于能不能引导学生去“发现”。以“问题”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这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第三重境界,也是最高境界。
  我们不妨仍以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一诗的教学为例。全诗“叙事”“述怀”两块内容非常明显,前两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诗人化繁为简,叙述东吴灭亡之“古事”,抚今追昔;后两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追古述怀,抒发怀古之幽情。那么,诗人心中之“怀古幽情”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又为什么单写东吴之灭亡?这是全诗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不太容易理解的地方。而对“人世几回伤往事”和“四海为家”的理解则又是其中的关键点。对于“人世几回伤往事”一句,课文注解如下:人世屡经兴亡事。对于诗句中“四海为家”的含义,课文如此注释:四海为家,指天下统一。这样的理解就真的完全合乎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内心吗?我看未必。
  教学中,我首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将“人世几回伤往事”理解为“人世屡经兴亡盛”,那诗句中的哪一个字就没有了着落?(伤)接着再追问:谁在感伤?(世人和作者,但更多的是作者自己。)感伤什么?(感伤自己,感伤国家前途。)那“四海为家”又该如何理解?(诗人自身四处漂泊无以为家、国家像秋风中的芦荻般飘摇。)通过设置问题并不断追问,我们就可以明确,诗人所抒发的“怀古幽情”,既有对自己四海漂泊、功业无成的感伤,更有对如今风雨飘摇的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在“借古讽今”的同时也在“自我感伤”。这样的理解,就比教材的注释来得更为全面、深刻,而教材只关注了其中的一个方面,存在明显的疏漏和偏颇。
  这个过程,就是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锻炼学生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然,其前提条件是要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并善于设置问题进行引导。
  [作者通联:江苏华罗庚中学]
其他文献
当前,高中语文教育界同仁正对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进行着孜孜不倦地研究,但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品质犹未能优化,大家仍未抓住突出困境的要害,仍在文言文教学困境中徘徊。而高中语文文言文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研究也仍未能引起高中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和实践。  笔者自1998年以来,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始终探索把《古文观止》作为高中文言文选修教材,以期摸索到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品质。在十五年的教学实践中,对
埃菲尔铁塔塔高324米。铁塔除了四个脚是用鋼筋水泥之外,全身都用钢铁构成,重7300吨。  埃菲尔铁塔的名头可不少:世界著名建筑、法国文化象征之一、巴黎最高建筑物、铁娘子……然而,埃菲尔铁塔建成之初,却险些遭人拆除。因为有人发现埃菲尔铁塔竟然是不断变化的,忽高忽低,甚至并不是垂直的。  专业的工程师们一测量,事实还真是如此:  1.这座铁塔只有在夜间才是与地面垂直的。  2.上午,铁塔向西偏斜10
3月31日,“江苏省首届苏派语文论坛”在靖江高级中学隆重举行,我有幸听取了黄厚江老师的示范课《黔之驴》,亲身体验了什么是“本色语文”。在去靖江中学之前我做了一些准备,带上了黄老师的著作《语文的原点》,在网上搜索了黄老师上课的课题,恰巧是我曾经也开过的公开课《黔之驴》,为此,在听课之前一直揣摩黄老师这节课会怎么上。听过课后,我摒弃了一些旧观念和错误认识,加深了对“本色语文”的理解。   一、简单才
大学毕业,我通过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来到一所乡村学校,教初中数学。那时候我连一辆摩托车都没有,而我们那一批特岗,要上班三个月才发工资,因为没有钱不想到处走动,周末我便选择留在学校。幾乎一整天待在宿舍里读书,读累了就看窗外矮小的苞谷和没有墓碑的坟墓,然后写几行诗歌或者编一个故事。  后来一位中年语文老师周末也留在学校,我去他的宿舍找他聊天,看到他正在读一部小说,我便告诉他我正在写小说。这位语文老师把我
5月29日,山东省青岛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宫举办了一场“魔法城市创客节”嘉年华公益活动,其中包括各类创客主题的参展、参观、体验、论坛等,并在传媒创客中心举行“创未来青少年创客中心智库论坛”。此举旨在贯彻实施中小学生创客教育,弘扬“创新、创业、创客”精神,帮助中小学校搭建创客成果展示、交流平台,提升师生参与创客实践积极性,使青岛少年儿童度过一次以“创客”为主题的儿童节。  青岛市黄岛区实验小学、青
小编,你好!我爸爸妈妈打算生二胎,可我不希望他们生二胎。我都上高一了,再有个那么小的弟弟或妹妹,领出去多尴尬啊!而且将来父母老了,我还要照顾二宝,这让我压力好大啊!我该怎么办呢?  小意:意粉你好,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父母沟通下。如果沟通后,他们确实很想生二宝,那你要学着理解他们。不必有太大压力,父母依旧爱你,也会理解你。  小意,我可能患有中度抑郁,现在觉得未来的生活没有一点意义,每
万圣节的晚上,大家都回去过节了。最终推理侦探社所在的公寓,所有窗子的灯光全部熄灭,走廊里一片漆黑。只有汪汪还在地下室里查阅资料,趴在电脑前疯狂地打字……忽然,他好像听到了什么声音,连忙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防盗门。  门锁原封未动。他松了一口气,又把目光转回电脑屏幕上。就在这时,门外的的确确响起了“喀啷、喀啷”的声音!好像是什么东西边走边撞击着走廊的墙壁和地板!  “什么情况!”汪汪一声大喊,从桌上的
太空猫头像参加“呕吐试验”的先驱  “彗星呕吐”试验是美国政府早期开展的航天员医学训练试验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员通过在空中进行类似过山车的训练来模拟失重,这种模拟失重会让人感到极度恶心,因此该项试验别称为“彗星呕吐”。  根据档案录像记录,1947年,美国空军在怀特帕特森空军基地利用一架C-130运输机将几只小猫和鸽子送入天空,开展了“彗星呕吐”的失重飞行试验。在试验过程中,飞机进行了大幅度
当格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在一次火灾中被毁之后,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了残存的一本书。可惜这本书没有任何学术价值,政府打算把这本书卖掉。由于大家都知道这本书没有任何学术价值,因此没有谁愿意买下这本书。最终,一个穷学生以3个铜币的超低价买下了这本书。  这本书不但没有学术价值,内容也枯燥无味。那名穷学生没有其他书可读,只能经常把这本书拿出来翻阅。翻到后来,书被翻破了,书脊里掉出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试金行的秘密
郑义广先生发表于《语文学习》2010年第5期的大作《“后序”正解》,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指南录后序》课文的注释:“作者写这篇序之前,已经为诗集写了《自序》,故本篇称为‘后序’。(配套教参也有类似表述。)”疑窦丛生,郑先生在文中认为:《指南录自序》并不存在,并且《指南录后序》称为“后序”,是因为它被安排在了全书的末尾。笔者拜读《“后序”正解》之后,也颇生疑窦。先不揣谫陋,求教于大方之家。  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