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作文能力应含“作”和“改”两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作文教学要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和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其主要方式有:以文章大家的论述或故事,让学生知晓好作文是改出来的道理;重视学生作文的修改过程,以便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授予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 作文修改能力
小学生作文能力应含“作”和“改”两部分。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本人。”看来修改文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但事实上大部分却由教师在越俎代庖。事实是学生写完作文,很少回头去看,即使是看也是走马观花,把改的任务交给了老师。这样老师则成了批改作文的主体,而学生反倒成了旁观者。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只重视写,而更重要地是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应把学生由旁观者推向作文的主体地位,逐步实现从以教师的批改为主到以学生的自改和相互改为主的过渡。这也符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作文教学要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和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培养学生的修改作文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以文章大家的论述或故事,让学生知晓好作文是改出来的道理
关于修改文章的名人论述很多,如鲁迅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删掉,毫不可惜。”契诃夫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巴金说:“写到死,改到死;用辛勤的修改来弥补自己作品的漏洞。”名人修改作文的故事也不少,如我國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就常把自己写得好的文章贴在墙上,一有时间就看一看、改一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再如我国古代“贾岛推敲”的典故,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诗中的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千古名句就是这样改出来的。
二、重视学生作文的修改过程,以便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
一般来说,教师都是让学生将草稿修改并誊写后上交批阅。这种批阅方式对学生的习作内容进行了批改,并利用眉批、总批对习作质量作出了评价,是对习作结果的评价,但由于看到的是誊写后的习作,教师虽然在这方面有很多评价语言,却很难对学生的修改过程作出评价。学生在习作修改阶段的态度、方法、过程等方面的评价,属形成性评价,在实际习作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促使学生有效修改习作,教师可以突出两个评价环节。第一,在学生修改习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作出即时评价。即时评价要尽量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不断认可学生的积极思维,赞许学生在修改中付出的努力,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内驱动力,生成继续修改的欲望和激情。第二,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习作修改后,直接将修改稿收上来,查看学生的修改符号、修改次数、修改方法、修改内容、修改质量等,根据草稿上每一个学生的修改实践,进而考察和评价每一个学生的修改态度和修改过程。教师还可以此为助推剂,通过正常批改学生的习作草稿督促学生坚持修改。学生经常阅读有关习作修改的评价,自然就将修改看得和写作一样重要,会进一步学习修改,最终养成反复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三、授予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用对比讲评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学生学习修改作文的初始阶段,老师要讲评试改,带领学生走一程。具体做法是每次习作,有目的地选若干学生习作中的典型片段,把每次习作的主要问题梳理出来,进行对比讲评。
用自读自改的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读,对于修改文章是最为方便而有效的。”读作文,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如果连自己都读不好或不想读的文章,想必也不是什么好文章,文由心生,辞由情发,情感往往是最让人难忘的。可采用:默读改篇章,即先从整体入手,看看选材是否符合题意、中心是否集中、段落是否清楚、内容是否具体、结构是否完整,然后根据问题,进行删减、修改、调整、调整;朗读改语病。作文内容要靠语句表达。改语句就是将有毛病的语句改正过来,改得通顺、流畅、精练。写成草稿后,要反复念几遍,当念起来感到别扭或念不下去时,就应停下来修改。同时还应该注意推敲所运用的词句是否恰当地表达了作文的内容。具体来说有下面几种方法值得借鉴。
第一个是修改符号法。正确地运用修改的符号也是修改作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修改符号在作文本的后面都有,笔者做到在学生学习修改之前就先教给学生修改符号,让学生明确应该统一符号的运用,在以后的作文修改教学中经常性地复习,逐渐让学生学会运用修改符号。第二个是改词句法。学生反复朗读自己的作文,在朗读中思考,在朗读中发现文章的毛病。 例如“习作读起来很拗口的,这肯定是语句不通;读了许多遍仍不明白意思的,就是语句顺序有问题,或用词不当,含糊不清;读了许多遍还没有留下深刻印象的,即是文章中心不突出或写得不够具体。学生找出毛病后,动笔修改,还要有几种不同的改法,再通过读来比较,一直改到满意为止。第三个是改结构法。习作的结构是否有问题,学生自己较难发现。笔者一般让学生将习作读给他人听,采取听者的修改意见,再通过自我思考后修改。促提高。学生再次将自己修改后的作文仔细朗读,听听其中还有什么毛病。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能琅琅上口了,才算初步完成了修改任务。抄查改 “读一遍不如抄一遍”,每当学生修改好自己的作文后,笔者总是让学生重抄一遍,在抄写过程中要求做到边读边抄,抄写好后根据存在的问题再修改。
[关键词]小学生 作文修改能力
小学生作文能力应含“作”和“改”两部分。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本人。”看来修改文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但事实上大部分却由教师在越俎代庖。事实是学生写完作文,很少回头去看,即使是看也是走马观花,把改的任务交给了老师。这样老师则成了批改作文的主体,而学生反倒成了旁观者。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只重视写,而更重要地是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应把学生由旁观者推向作文的主体地位,逐步实现从以教师的批改为主到以学生的自改和相互改为主的过渡。这也符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作文教学要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和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培养学生的修改作文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以文章大家的论述或故事,让学生知晓好作文是改出来的道理
关于修改文章的名人论述很多,如鲁迅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删掉,毫不可惜。”契诃夫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巴金说:“写到死,改到死;用辛勤的修改来弥补自己作品的漏洞。”名人修改作文的故事也不少,如我國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就常把自己写得好的文章贴在墙上,一有时间就看一看、改一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再如我国古代“贾岛推敲”的典故,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诗中的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千古名句就是这样改出来的。
二、重视学生作文的修改过程,以便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
一般来说,教师都是让学生将草稿修改并誊写后上交批阅。这种批阅方式对学生的习作内容进行了批改,并利用眉批、总批对习作质量作出了评价,是对习作结果的评价,但由于看到的是誊写后的习作,教师虽然在这方面有很多评价语言,却很难对学生的修改过程作出评价。学生在习作修改阶段的态度、方法、过程等方面的评价,属形成性评价,在实际习作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促使学生有效修改习作,教师可以突出两个评价环节。第一,在学生修改习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作出即时评价。即时评价要尽量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不断认可学生的积极思维,赞许学生在修改中付出的努力,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内驱动力,生成继续修改的欲望和激情。第二,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习作修改后,直接将修改稿收上来,查看学生的修改符号、修改次数、修改方法、修改内容、修改质量等,根据草稿上每一个学生的修改实践,进而考察和评价每一个学生的修改态度和修改过程。教师还可以此为助推剂,通过正常批改学生的习作草稿督促学生坚持修改。学生经常阅读有关习作修改的评价,自然就将修改看得和写作一样重要,会进一步学习修改,最终养成反复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三、授予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用对比讲评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学生学习修改作文的初始阶段,老师要讲评试改,带领学生走一程。具体做法是每次习作,有目的地选若干学生习作中的典型片段,把每次习作的主要问题梳理出来,进行对比讲评。
用自读自改的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读,对于修改文章是最为方便而有效的。”读作文,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如果连自己都读不好或不想读的文章,想必也不是什么好文章,文由心生,辞由情发,情感往往是最让人难忘的。可采用:默读改篇章,即先从整体入手,看看选材是否符合题意、中心是否集中、段落是否清楚、内容是否具体、结构是否完整,然后根据问题,进行删减、修改、调整、调整;朗读改语病。作文内容要靠语句表达。改语句就是将有毛病的语句改正过来,改得通顺、流畅、精练。写成草稿后,要反复念几遍,当念起来感到别扭或念不下去时,就应停下来修改。同时还应该注意推敲所运用的词句是否恰当地表达了作文的内容。具体来说有下面几种方法值得借鉴。
第一个是修改符号法。正确地运用修改的符号也是修改作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修改符号在作文本的后面都有,笔者做到在学生学习修改之前就先教给学生修改符号,让学生明确应该统一符号的运用,在以后的作文修改教学中经常性地复习,逐渐让学生学会运用修改符号。第二个是改词句法。学生反复朗读自己的作文,在朗读中思考,在朗读中发现文章的毛病。 例如“习作读起来很拗口的,这肯定是语句不通;读了许多遍仍不明白意思的,就是语句顺序有问题,或用词不当,含糊不清;读了许多遍还没有留下深刻印象的,即是文章中心不突出或写得不够具体。学生找出毛病后,动笔修改,还要有几种不同的改法,再通过读来比较,一直改到满意为止。第三个是改结构法。习作的结构是否有问题,学生自己较难发现。笔者一般让学生将习作读给他人听,采取听者的修改意见,再通过自我思考后修改。促提高。学生再次将自己修改后的作文仔细朗读,听听其中还有什么毛病。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能琅琅上口了,才算初步完成了修改任务。抄查改 “读一遍不如抄一遍”,每当学生修改好自己的作文后,笔者总是让学生重抄一遍,在抄写过程中要求做到边读边抄,抄写好后根据存在的问题再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