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时,彼一时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pingw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孔子又热起来了。面对书店排行榜上众多解说《论语》的畅销书,我就想起三十多年前批判孔子的情形。到自己的书房上一翻,翻出当年出版的“批孔书”——“文革”中出版的批判孔子的书——竟有十余本。闲来翻看,颇令人拍案叫绝。
  1971年9月,林彪叛逃而亡后,举国批林。批林连带着批孔,当时叫“批林批孔运动”。这场运动影响很大,深入到工具书。1975年出版的《新华字典》对“儒家”一词的解释为:“儒家,以孔丘、孟轲为头子的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反动学派,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后来,儒家反动思想又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成为巩固和维护地主阶级专政的思想工具。”
  批林与批孔弄在一起,这中间的因果联系让专家去说。这里只说批孔之书。“批林批孔运动”中,出版了许多批判孔子的书。查阅当年国家出版事业局版本图书馆编、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国总书目,批孔的书有几百种,成为出版界一大奇观。
  这里,拎出来几本一说。山重水复,此时彼事。在“孔热”的今天,重温已经被大家遗忘的一个并不久远的另一个空间的热闹,或许不是多此一举。
  《关于孔子诛杀少正卯考》
  《关于孔子诛杀少正卯考》,赵纪彬著。人民出版社出版(1973年9月第一版,五万二千字,书号11001-255,定价0.25元)。
  这本书的初稿写于1969年10月,增改于1973年5月。它研究的是两千多年前孔子诛杀少正卯这样一个事件。此类问题,对于工人农民,对于衣食住行,都是无关紧要的。它与“文革”时代甚远,八竿子也打不着。但是学术一与政治沾边,事情就大了,正如作者所说:“先秦思想战线上的儒法斗争过程,是从孔夫子诛杀少正卯到秦始皇焚书坑儒。此一思想史过程,反映人民斗争的伟大胜利,社会历史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伟大发展。”更重要的是,它“犹为揭露当前‘尊孔’逆流反动实质的一大关键”。
  孔子是否诛杀少正卯,历史上一直有些争议。《关于孔子诛杀少正卯考》一书中,第一部分为“史实明辨”,首先把历史上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计四十九人的五十一项资料分为“六种说法”一一列出:七日而诛说、为鲁司寇而诛说、称恶说、伪造说、诛字训责说、三月而诛说等。作者在考据上用了一些功夫。作者断定,孔子诛杀少正卯确有其事。为了证明自己正确,就得驳倒他人,证明别人错误。说到别人的错误时,持孔子诛杀少正卯为“伪造说”的钱穆、冯友兰等名家自然要在被否之列。所以,江青曾让冯友兰看看这本书。
  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说:“1973年秋天,有一天,校党委政工组叫我去清华开会,会议由迟群、谢静宜主持,说是要组织力量批林批孔,成立北大、清华两校大批判组。谢静宜拿了一本赵纪彬的《孔子诛杀少正卯考》给我,说:‘江青让你看看。不久还要找你谈谈。’后来并没有找我谈。”不久,冯友兰在自己的《论孔丘》一书中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立场,认可了“七日而诛说”。
  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关于孔子诛杀少正卯考》一书应时而生。所以,如我这样身在偏远乡村的少年,在“文革”时就已经通过大队的高音喇叭广播知道了“孔子诛杀少正卯”这件两千多年前的旧事。贫下中农们对这件事情是不大关心的,但是贫下中农们听了大喇叭,愤愤不平的是孔老二看不起农民。一个学生向孔子请教种庄稼的道理,他竟说这个学生是“小人”。于是,生产队里开批林批孔大会时,政治队长先组织学习了毛主席语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农村是一个广阔的田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然后高呼口号,愤怒地声讨孔老二“这龟孙”(现场语言)看不起广大劳动人民的滔天罪行,三言两语之后,一下子就转到了种田的事情。身处其中的少年之我,心想:这可能就是“抓革命,促生产”了。
  长大后,我对《论语》有些兴趣,找来读,并且把它作为枕边书,可能与少年时经历的批孔大环境有些关系。
  《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之一》
  《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之一》,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1973年12月选编的,报毛泽东批准后,以中共中央1974年1号文件的形式下发,后来被印成小册子,广为流传。我手头既有中共中央1974年1号文件(没有标明密级),又有当时印刷的小册子,都是从地摊上以买瓶简装二锅头的价钱买来的。
  在《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之一》的前面,有“两校”的说明:“林彪是一个道地的孔老二的信徒。”“我们从林彪的黑笔记、手书题词和住宅里的其他材料以及他的公开言论中,选编了《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之一》,供批判用。”正文中,一边选林彪、陈伯达的话语,一边选孔子的话语,为的是让人们对比着看,然后进行批判。
  参与整理这份材料的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迟群曾说:编辑《林彪与孔孟之道》,是1973下半年里江青亲自抓的一件事,是作为当前的一个大方向来看待的;江对此像抓样板戏一样认真仔细,不仅反复审看,还多次作出指示,指导我们一遍又一遍修改。
  “之一”出版后,后来并没有见到“之二”、“之三”出版。
  其实,说“林彪是一个道地的孔老二的信徒”,真是抬举了林彪。批林批孔,把林彪与孔子联系在一起,更是匪夷所思。
  《孔老二》
  孔子,历代都被尊为圣人。五四运动中,喊出“打倒孔家店”的战士,想起孔子在家中排行第二,就叫孔子为孔老二。“老二”在北方话语中是专有所指、人皆会意的,称孔子为孔老二,显然包含着不敬的意思。
  《孔老二》一书,上海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孔老二》编写组编,张乐平、吴儆芦绘图,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3月第一版,统一书号:R10171·293,印数三十万册,定价0.21元)。
  这本六万多字的孔子传记,像“文革”的大多数图书一样,卷首照例“两录”次序井然——先是“毛主席语录”,然后才是“目录”。全书共二十一节,每节有一题目,如“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后代”、“‘仁者爱人’的谎言”、“杀害少正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寄生虫”、“狼狈不堪的丧家犬”、“留下一本变天账——《春秋》”、“垂死挣扎”等,作者倾向十分鲜明。全书的最后一句是:
  
  孔老二走完了他“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到灭亡”的穷途末路,带着他的花岗岩脑袋去见周公了。
  
  与文字呼应的是漫画,全书有三十多幅插图,张乐平、吴儆芦画的——这是这本书的出“色”和引人注目之处。封面上,孔子如同一只洞中的老鼠。正文中的插图把孔子画得贼眉鼠眼,起到了形象地丑化孔子的效果。我相信,画家见到过在中国广为流传的孔子形象,他们能把被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的、庄重的、浩荡的孔子画成如此猥琐模样,那是需要首先战胜自己的。
  我估计,中国被立传最多的传主是孔子。这本“文革”版的《孔老二》,是自司马迁为孔子立传以来,中国诸多孔子传记中最特殊的一本孔子传记,自然要“传”之后世的。
  《论孔丘》
  《论孔丘》,冯友兰著。人民出版社出版(1975年9月第一版,1976年3月北京第一次印刷,全书六万八千字。大三十二开本,书号:2001-156,定价0.22元)。这本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后,上海、天津等地出版社也租型大量印刷。
  冯友兰在这本小册子的“前言”中说:“1973年秋天,群众性的批林批孔运动展开了。开始的时候,我的心情很紧张。我想,糟了,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我一向是尊孔的。现在要批林批孔,我又成了批判的对象了。后来又想,这个思想不对……我要同革命群众一起,批林批孔。”于是,冯先生一反自己几十年尊孔的观念,一反他在《中国哲学史》中的立场,对孔子的思想进行全盘否定与批判。他的批孔文章先是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毛泽东看了,改了几个字和标点,然后让《光明日报》加编者按发表。冯友兰奉命参加了“梁效”写作班子,还写作了一本小册子,名为《论孔丘》。且看《论孔丘》的章节标题:
其他文献
费孝通先生是吴文藻教授最得意的学生,1930年插班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时,正值吴先生致力于社会学中国化事业的初期。费孝通先生此前所受的教育,使他相信吴先生做学问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愿意跟着他走,吴先生也为他精心安排学习的道路。1933年燕京毕业后,吴先生让他投考清华大学研究院,师从著名人类学家史禄国(Shirokogorov)教授学习人类学,打下了扎实的体质人类学基础;1935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
教育是立国之本,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与教育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基础教育的创新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贯彻与执行的关键。基础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根本走向,但也要充分意识到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一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极不均衡。贯彻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义务教育不可或缺。但目前表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较多,一是发展不均衡问题,二是投入力度不足问题。前者,从义务教育阶段的整
【摘 要】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提高对习作教学的重视程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生活阅历不足,在写作时常常缺乏素材,为了完成任务,便出现了硬凑字数、胡编乱造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当开展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并学会运用这些素材进行创作,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
当下,文学批评生态的变异有目共睹。商业批评风行不衰,学院批评一统江湖,上世纪八十年代那种“万类霜天竞自由”式的格局悄然瓦解。一种流行已久的说法是,欲当批评家,必欲先拜码头,找门子,傍高枝,寻找话语平台,方可发迹有望,不致被淘汰出局。其过程无非先是屈身为奴,之后做大做强,其成名速度堪比养鸡场里快速繁殖的肉食鸡。倘此说法成立,曾经不无神圣的评论确已成为与时俱进的垄断性行当。尤其在文学凋敝评论式微之际,
作家与画家的工作都是创造艺术形象,但作家是以文字营造形象的人,其表达方式与画家有很大距离。相比之下,作家能画者要比画家能文者少得多。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极高的赞誉,后世的诗人何尝不想踪迹王维,可又有几人能到此境界?因为王维不仅能诗,而且能画。就是道破这一点的苏东坡,绘画上的造诣也非同凡响。他们不但能娴熟地运用文学语言,而且能娴熟地运用绘画语言,两副笔墨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所以作家中
不是因为战乱,也不是因为饥荒,而是因为一顶铁冠加身,一系列莫须有的罪名,我便经历了三年逃亡生活。  1960年夏天,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由于始终做不出令人信服的悔罪状,仍然是“带帽右派”。结果,被发配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在农学院图书馆当了一名图书出纳员。我是调干生,上大学之前就结了婚,爱人在山东潍坊钢铁厂工作。有一天,市委组织部一位部长到她的厂里视察,见她带着两个孩子,生活
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与世长辞了,中国又痛失一位文化大师。回想起我从事顾准研究岁月里,得到过先生的热忱帮助和精心指导,如今顿失恩师,不禁悲从中来……  我在进行顾准研究时,曾经多次向先生请教,在我的印象中,元化先生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底色,正直善良,望之俨然,接之也温。与他相处,那种温润,如同摩挲着一块古朴的美玉。先生还十分关心拙作《顾准的最后二十五年》和拙编《顾准再思录》的出版,亲笔题写了书名,还
【摘要】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开展小学英语教学应在落实“新课改”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对于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来说,应更加重视评价体系的建设,努力提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对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评价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分析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评价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就如何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评价工作提出了优化对策。  【关键词】小学教育;高年级英语;写作评价;评价体系  中图
【摘 要】语文学习的本质规律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和语言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也就是学生和语言之间发生“联系”才有了语文学习。而学生个体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就言而得意”到“据意而择言”的过程,一个通过言语世界的学习和拓展达到思想、精神世界的深邃和丰盈的过程,就是“言意互转”“言语和精神共生”的过程。  【关键词】语文;专题;教学;行与思  某天早上微信推送中有吴泓老师的《论语》专题导读课,
一副对联,千夫所指    因强烈要求废除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和捍卫山东、青岛主权等因而引发的“五四”爱国运动,至今已九十个年头了。当年数千学生在天安门广场游行时响亮地喊出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国贼何人?看“五四”当天游行队伍中一面大白旗上写着的一副“挽联”便知:    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  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  下署:“学界泪挽遗臭万古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