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深化,素质教育以及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的情境教学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活动、共同发展与智慧创意的舞台,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情境教学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新的课堂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的课堂,不再是老师一味讲课学生呆板听课的课堂,它强调应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去获取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和情感与价值观。本文将概括性地就情境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 导语设计紧扣学生心弦
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过:“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导语是决定我们课堂情境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一开始来一段别出心裁、引人入境的导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
比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以一上课就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进入教室后,你们是怎样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学生们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到问题的回答中,在不知不觉中顺利的进入新课。如果只是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学生只会顺着老师的思路不去做思考,这样的开场导语可以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但是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要把握适度原则,因此在运用导语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避免把导语设计的过长。导语过长会显得主次不分,对于学生来说好不容易集中起来的注意力有可能再度分散。(2)避免导语设计太过花哨。过于花哨的导语一方面容易脱离教材,另一方面会分散学生注意力。(3)避免导语空洞跑题。跑题的导语没有办法过渡到下文,而空洞的导语使学生无法获得有用的信息。
2 形象直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所谓形象直观教学法,就是教师采用直观恰当的图形、图示、语言,借助媒体等相关工具,将学生们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通过动脑、动手、动眼、动嘴,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几何的学习中,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一节时,可利用多媒体手段达到直观效果,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做出课件,课上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学生便可看到两个图形的全等关系,从而顺利得出“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的性质。再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动手画、量、折叠、剪拼几何图形,做一些立方体模型,使学生感知几何形体的形成过程、特征和数量关系。这样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提高了思维能力。
在代数的学习中,例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时,可以通过一些实物举例:1个小孩+2个小孩=几个小孩,2棵树+3棵树=几棵树,1个小孩+2棵树=?这样的例子形象易懂,让学生很快明白同类的才能合并,由实例顺利引入代数式中地同类项也可以合并。
运用形象直观教学,能使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但并非是把所有内容都形象化,让学生感觉到好玩,而是把学生难以理解的那部分用形象化的手段解析出来,加深他们的理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课堂上,学生只有听懂了学习的内容,才能体会到成就感,才能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运用形象化的表现手段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认知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
3 巧设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
设置悬念、质疑设问。从情感教学的角度来看,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比如:在讲“圆”的概念的时,可以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茶杯通常都制成圆的?此问题一出,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在课堂中制造悬念的要点有:
(1)制造悬念的时机。一节课45分钟,要使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确实不易。有研究表明,人们经过10~20分钟的注意起伏,便会使注意力不再随意地离开客体,也就是说,在讲课时每隔10~15分钟使学生转换一下不同种类的活动,往往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因此,课堂上悬念的设置,既可引起学生的注意,又可消除学生由于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在新课开始阶段进行悬念设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在新课讲授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疑问,时时使所讲授的内容增加神秘色彩,使学生的兴趣始终不减。在一堂课的小结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制造悬念、预示新课,促进学生自我思考与研究。
(2)悬念不是解不开的谜。制造悬念不是故弄玄虚,既不能频频使用,也不能悬而不解。适当时机应该解开悬念,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而且也使课堂前后内容相互照应。
(3)悬念不是得不出答案的难题。设置悬念要难易适当,使学生始终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设置悬念要联系学生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和好奇感,从而活跃其思维。
但是,凡事都是两面的。悬念只是为了创造一种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而设,其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引到要讲授的课本知识上来。倘若学生对悬念本身的兴趣超过了课本知识,那么这样的悬念就成了真正的“悬念”了。
4 “小游戏”带活大课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游戏”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而不厌,真正使他们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比如在一节《合并同类项》的课堂中,学习完同类项的概念后,为了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可以设置一个小游戏,随机点到同座位的两位学生,一个学生说一个代数式,另一个学生就说出一个此代数式的同类项,别的学生注意有没有错误。这样每位同学都被拉入了游戏,积极准备着并开动脑经及时纠错,其间教师也可以做一些引导,这样现场气氛会比较热烈、效果良好。又如在某位老师《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的授课中,如何移项做了这样一个小游戏:教师准备四张卡片,第一张卡片正反两面分别写着+7x与-7x,第二张正反两面分别写着+5x与-5x,第三张正反两面分别写着+12与-12,第四张卡片只写了一面“=”号。让四个学生一人拿张卡片在讲台上站成一个方程,拿着“=”号的学生原地不动,其他学生可以走动,但是要保持等式成立,有的学生走到等号另一边知道把手中的卡片翻过来,而有的学生则不知道,一批接一批的学生上讲台玩这个游戏,最终让学生明白了在等式中移项要变号这一知识点。这个游戏的设置带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游戏”法教学仍是教学,因此重点依然应该放在教学上,学习知识这个根本目的是不能忽略的,应该合理设置好游戏和学习之间的度,避免主次不分。在解放学生身心的同时,要善于观察“游戏”法教学的利弊,在施教过程中适度调节,以求让学生在“玩”中吸取更多的知识。
5 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其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获得数学理解以及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进展。”
有些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突破口,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举出身边的轴对称图形的实例,学生可以举出许多轴对称的例子:黑板,五角星 ,窗户,电风扇,墙砖等。讨论激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不常发言的同学也能举手回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应用》时,可以增补“利率问题”、“打折问题”这些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一节课,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有顾客有营业员,对商品进行买卖,课堂气氛热烈。在角色扮演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理解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结合教材进行观察和讨论,“利润是如何产生的?”及“每件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之间有何关系?”等问题,这时学习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已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当学生理解了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后,同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对本次提到的商品打八折销售,以及打折销售的商品中顾客是否真正得利益?于是又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还可以让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比如学习了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成绩从不同角度评价自己成绩的好坏,并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但在具体实施时还要避免以下问题:(1)创设的生活情境只是走过场,没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作用,也不能便于学生操作、理解、学习有关数学知识。(2)创设的现实生活情境有点牵强,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存在或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3)创设的生活情境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是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不是学生熟悉的。(4)创设的生活情境与教学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数学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设置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依赖于教师的知识面,依赖于教师的创造性,但无论如何创设教学情境,都是为了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并不是每一个学习内容都有一种适合的情境,对于情境教学也不能苛求。
参考文献
[1]高帆,李秀华.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M].昆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邓涛.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M].昆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情境教学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新的课堂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的课堂,不再是老师一味讲课学生呆板听课的课堂,它强调应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去获取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和情感与价值观。本文将概括性地就情境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 导语设计紧扣学生心弦
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过:“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导语是决定我们课堂情境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一开始来一段别出心裁、引人入境的导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
比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以一上课就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进入教室后,你们是怎样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学生们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到问题的回答中,在不知不觉中顺利的进入新课。如果只是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学生只会顺着老师的思路不去做思考,这样的开场导语可以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但是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要把握适度原则,因此在运用导语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避免把导语设计的过长。导语过长会显得主次不分,对于学生来说好不容易集中起来的注意力有可能再度分散。(2)避免导语设计太过花哨。过于花哨的导语一方面容易脱离教材,另一方面会分散学生注意力。(3)避免导语空洞跑题。跑题的导语没有办法过渡到下文,而空洞的导语使学生无法获得有用的信息。
2 形象直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所谓形象直观教学法,就是教师采用直观恰当的图形、图示、语言,借助媒体等相关工具,将学生们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通过动脑、动手、动眼、动嘴,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几何的学习中,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一节时,可利用多媒体手段达到直观效果,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做出课件,课上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学生便可看到两个图形的全等关系,从而顺利得出“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的性质。再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动手画、量、折叠、剪拼几何图形,做一些立方体模型,使学生感知几何形体的形成过程、特征和数量关系。这样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提高了思维能力。
在代数的学习中,例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时,可以通过一些实物举例:1个小孩+2个小孩=几个小孩,2棵树+3棵树=几棵树,1个小孩+2棵树=?这样的例子形象易懂,让学生很快明白同类的才能合并,由实例顺利引入代数式中地同类项也可以合并。
运用形象直观教学,能使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但并非是把所有内容都形象化,让学生感觉到好玩,而是把学生难以理解的那部分用形象化的手段解析出来,加深他们的理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课堂上,学生只有听懂了学习的内容,才能体会到成就感,才能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运用形象化的表现手段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认知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
3 巧设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
设置悬念、质疑设问。从情感教学的角度来看,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比如:在讲“圆”的概念的时,可以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茶杯通常都制成圆的?此问题一出,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在课堂中制造悬念的要点有:
(1)制造悬念的时机。一节课45分钟,要使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确实不易。有研究表明,人们经过10~20分钟的注意起伏,便会使注意力不再随意地离开客体,也就是说,在讲课时每隔10~15分钟使学生转换一下不同种类的活动,往往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因此,课堂上悬念的设置,既可引起学生的注意,又可消除学生由于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在新课开始阶段进行悬念设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在新课讲授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疑问,时时使所讲授的内容增加神秘色彩,使学生的兴趣始终不减。在一堂课的小结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制造悬念、预示新课,促进学生自我思考与研究。
(2)悬念不是解不开的谜。制造悬念不是故弄玄虚,既不能频频使用,也不能悬而不解。适当时机应该解开悬念,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而且也使课堂前后内容相互照应。
(3)悬念不是得不出答案的难题。设置悬念要难易适当,使学生始终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设置悬念要联系学生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和好奇感,从而活跃其思维。
但是,凡事都是两面的。悬念只是为了创造一种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而设,其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引到要讲授的课本知识上来。倘若学生对悬念本身的兴趣超过了课本知识,那么这样的悬念就成了真正的“悬念”了。
4 “小游戏”带活大课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游戏”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而不厌,真正使他们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比如在一节《合并同类项》的课堂中,学习完同类项的概念后,为了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可以设置一个小游戏,随机点到同座位的两位学生,一个学生说一个代数式,另一个学生就说出一个此代数式的同类项,别的学生注意有没有错误。这样每位同学都被拉入了游戏,积极准备着并开动脑经及时纠错,其间教师也可以做一些引导,这样现场气氛会比较热烈、效果良好。又如在某位老师《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的授课中,如何移项做了这样一个小游戏:教师准备四张卡片,第一张卡片正反两面分别写着+7x与-7x,第二张正反两面分别写着+5x与-5x,第三张正反两面分别写着+12与-12,第四张卡片只写了一面“=”号。让四个学生一人拿张卡片在讲台上站成一个方程,拿着“=”号的学生原地不动,其他学生可以走动,但是要保持等式成立,有的学生走到等号另一边知道把手中的卡片翻过来,而有的学生则不知道,一批接一批的学生上讲台玩这个游戏,最终让学生明白了在等式中移项要变号这一知识点。这个游戏的设置带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游戏”法教学仍是教学,因此重点依然应该放在教学上,学习知识这个根本目的是不能忽略的,应该合理设置好游戏和学习之间的度,避免主次不分。在解放学生身心的同时,要善于观察“游戏”法教学的利弊,在施教过程中适度调节,以求让学生在“玩”中吸取更多的知识。
5 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其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获得数学理解以及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进展。”
有些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突破口,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举出身边的轴对称图形的实例,学生可以举出许多轴对称的例子:黑板,五角星 ,窗户,电风扇,墙砖等。讨论激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不常发言的同学也能举手回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应用》时,可以增补“利率问题”、“打折问题”这些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一节课,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有顾客有营业员,对商品进行买卖,课堂气氛热烈。在角色扮演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理解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结合教材进行观察和讨论,“利润是如何产生的?”及“每件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之间有何关系?”等问题,这时学习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已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当学生理解了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后,同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对本次提到的商品打八折销售,以及打折销售的商品中顾客是否真正得利益?于是又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还可以让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比如学习了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成绩从不同角度评价自己成绩的好坏,并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但在具体实施时还要避免以下问题:(1)创设的生活情境只是走过场,没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作用,也不能便于学生操作、理解、学习有关数学知识。(2)创设的现实生活情境有点牵强,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存在或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3)创设的生活情境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是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不是学生熟悉的。(4)创设的生活情境与教学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数学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设置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依赖于教师的知识面,依赖于教师的创造性,但无论如何创设教学情境,都是为了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并不是每一个学习内容都有一种适合的情境,对于情境教学也不能苛求。
参考文献
[1]高帆,李秀华.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M].昆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邓涛.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M].昆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