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品德与生活教材文字量少,往往以几幅画的形式呈现教学主题,这既为教师留下了较大的自主发挥空间,也对教师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围绕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使课堂更加充实有效呢?我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上进行了如下的思考和探索。
一、寻找教材与学生真实生活的对接点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供教学活动使用的基本材料,包括教科书、指导用书、学生辅导读物、学生成长资料、挂图、音像带、信息网络等,这些资料中所提示的活动案例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之一。教师只有在平时备课及教研活动中,认真去研读教材,潜心与文本对话,了解作者的编写意图及表现视角,才能真正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生活课。
品德与生活教材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充满了童趣。但教材只是起着提示、引领的作用。当我们带着兴趣和思考走进教材,每一幅画面、每一句提示语将启发我们去思考儿童现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从而很准确地把握儿童的真实生活,据此我们再紧密联系课改理念、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确立活动目标。
二、寻找教材与学生兴趣的对接点
新教材中,每个活动主题的选材都源于学生的生活,但由于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学生对这些现象本身并没有特别地注意过。因此,如何引领学生通过这些生活经验,形成明确的道德认知?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创造使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寻找教材与学生兴趣点的对接,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愿望。
如我在进行辽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待客有礼》一课的教学设计时,首先着眼于挖掘学生的兴趣点。童话总是学生的最爱,如果能在教学中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他们就会把活动当作一种享受,在教师有目的引导下,在不知不觉间接受品德教育。
三、寻找教材与其它学科整合的对接点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倡导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实践性综合课程,涉及到多学科领域知识的交叉和运用,因此,作为教师要学会从多学科的角度去丰富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当然,在整合教学资源时要注意有选择性,做到以下几点:选择与活动目标有关的内容;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心理的内容;选择有利于学生实践体验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内容。
例如:学习辽海版一年级第一册《十二生肖》这一主题活动,教材中有十二生肖的画面,为此,我通过让同学讲与十二生肖有关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学一学简单年龄推算规律,让他们动起来,从而激起学生探知、求知的欲望;通过让学生搜集与十二生肖有关的图片、儿歌、舞蹈、歌曲等资料,并在课堂上以不同形式来展示,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再比如,辽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变废为宝》一课,教科书上只有两幅图画和一张评比表,如果教师就按着书本中的内容去上课,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就会受到制约。如何注意活动设计的有效性,让学生们真正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变废为宝,学会动手制作小作品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潜心研究,深入探索,以教学用书上的内容为基础,注重师生合作,通过设计展评会、评比会、朗读儿歌等活动,激发他们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动脑思考,巧手制作的兴趣,从而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寻找教材与家庭教育资源的对接点
家庭是美德的第一课堂,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生活是学生每天经历着的生活,儿童每天都要和家庭成员交流,从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那里获取大量的知识与信息,接受着他们从社会各个层面带来的教育营养,因此,整合家庭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辽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美丽的树叶》一课教学,书中用表格的形式提出了三方面的学习内容:“我观察的植物;我发现了;我还想知道”。据此,我设计了要求孩子与家长共同完成的“我和父母去踏秋”和“牵手”活动,目的是让孩子通过踏秋,和父母一起去观察秋天、观察美丽的树叶,在观察中感受,在感受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家长的陪伴下,孩子愿学、乐学、好学,由此使教材的开发和运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寻找教材与教师自身课程资源的对接点
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作为21世纪的人民教师,时代要求我们要像涓涓流淌的小溪,具有广博的知识,充满奋进的活力。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的素养,包括道德修养、知识素养、创新精神与能力等等,都是可开发的内容,而且开发教师自身这一课程资源,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是取之不竭的活水。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严谨的思维、广博的知识,都会成为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教学资源。课堂上,教师讲一个引入胜的小故事,为学生唱一支歌曲,跳一段优美舞蹈等等,都会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以启迪,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总之,教师作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要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认真体会新课程的理念,一切以学生为本,为了发展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发展,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黑龙江牡丹江157005)
责任编辑王清平
一、寻找教材与学生真实生活的对接点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供教学活动使用的基本材料,包括教科书、指导用书、学生辅导读物、学生成长资料、挂图、音像带、信息网络等,这些资料中所提示的活动案例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之一。教师只有在平时备课及教研活动中,认真去研读教材,潜心与文本对话,了解作者的编写意图及表现视角,才能真正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生活课。
品德与生活教材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充满了童趣。但教材只是起着提示、引领的作用。当我们带着兴趣和思考走进教材,每一幅画面、每一句提示语将启发我们去思考儿童现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从而很准确地把握儿童的真实生活,据此我们再紧密联系课改理念、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确立活动目标。
二、寻找教材与学生兴趣的对接点
新教材中,每个活动主题的选材都源于学生的生活,但由于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学生对这些现象本身并没有特别地注意过。因此,如何引领学生通过这些生活经验,形成明确的道德认知?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创造使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寻找教材与学生兴趣点的对接,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愿望。
如我在进行辽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待客有礼》一课的教学设计时,首先着眼于挖掘学生的兴趣点。童话总是学生的最爱,如果能在教学中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他们就会把活动当作一种享受,在教师有目的引导下,在不知不觉间接受品德教育。
三、寻找教材与其它学科整合的对接点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倡导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实践性综合课程,涉及到多学科领域知识的交叉和运用,因此,作为教师要学会从多学科的角度去丰富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当然,在整合教学资源时要注意有选择性,做到以下几点:选择与活动目标有关的内容;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心理的内容;选择有利于学生实践体验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内容。
例如:学习辽海版一年级第一册《十二生肖》这一主题活动,教材中有十二生肖的画面,为此,我通过让同学讲与十二生肖有关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学一学简单年龄推算规律,让他们动起来,从而激起学生探知、求知的欲望;通过让学生搜集与十二生肖有关的图片、儿歌、舞蹈、歌曲等资料,并在课堂上以不同形式来展示,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再比如,辽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变废为宝》一课,教科书上只有两幅图画和一张评比表,如果教师就按着书本中的内容去上课,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就会受到制约。如何注意活动设计的有效性,让学生们真正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变废为宝,学会动手制作小作品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潜心研究,深入探索,以教学用书上的内容为基础,注重师生合作,通过设计展评会、评比会、朗读儿歌等活动,激发他们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动脑思考,巧手制作的兴趣,从而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寻找教材与家庭教育资源的对接点
家庭是美德的第一课堂,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生活是学生每天经历着的生活,儿童每天都要和家庭成员交流,从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那里获取大量的知识与信息,接受着他们从社会各个层面带来的教育营养,因此,整合家庭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辽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美丽的树叶》一课教学,书中用表格的形式提出了三方面的学习内容:“我观察的植物;我发现了;我还想知道”。据此,我设计了要求孩子与家长共同完成的“我和父母去踏秋”和“牵手”活动,目的是让孩子通过踏秋,和父母一起去观察秋天、观察美丽的树叶,在观察中感受,在感受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家长的陪伴下,孩子愿学、乐学、好学,由此使教材的开发和运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寻找教材与教师自身课程资源的对接点
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作为21世纪的人民教师,时代要求我们要像涓涓流淌的小溪,具有广博的知识,充满奋进的活力。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的素养,包括道德修养、知识素养、创新精神与能力等等,都是可开发的内容,而且开发教师自身这一课程资源,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是取之不竭的活水。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严谨的思维、广博的知识,都会成为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教学资源。课堂上,教师讲一个引入胜的小故事,为学生唱一支歌曲,跳一段优美舞蹈等等,都会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以启迪,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总之,教师作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要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认真体会新课程的理念,一切以学生为本,为了发展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发展,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黑龙江牡丹江157005)
责任编辑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