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合作共同体 合力“再生”好作文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b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见到的精美的艺术品是经过很多工序打磨、合作完成的,同样的道理,高中学生的一篇优秀的文章也需要多位学生的合作才能完成其“再生”。这就需要在写作中建立良好的写作共同体,这个写作共同体由教师、家长和学生组成,他们活动的时间相对自由,我们可以实现课上写作和课外写作结合起来。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承担命题者和点评者的角色,家长承担素材的搜集者和作品的分享者的角色,学生承担评价者的角色。这样的写作共同体建立起来之后,“再生”的作文就成为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变成了集体力量的结晶。“再生”作文需要学生利用自己的写作经验,把自己的作文再次修改、写作。我们的学生在完成初稿之后,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写作共同体来帮助完成。当然,何为一篇优秀的作文,评价标准不是唯一的,但是优秀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思想上深邃、素材表现丰富、结构上严谨、文采上表现突出。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以自己在教学中设计的关于“美食”为话题的写作训练为案例,对写作共同体进行再生作文进行解读。
   “民以食为天”,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美食。美食,可以满足身体所需,还可以带来精神享受。美食,与材料、技艺、环境等有关。美食,蕴含着情感、哲思、历史……请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种美食,写一篇记叙、描写的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通过写作看出,班级内的好多学生写作的作文题目是“家乡的煎饼”,究其原因,主要是家乡的特色小吃是煎饼,对学生来说,大家都比较熟悉,所以容易写,更容易写出自己对家乡的情感。从第一次学生写的文章来看,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取材上不恰当,在细节描写上不够细腻。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我运用了写作共同体帮助学生对作文进行“再生”,下面就介绍一下“再生”的过程。
   一、教师给学生适当的点拨,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
   在“再生”作文写作中,我作为语文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导,而是教师自己也要写作文,教师只有自己写作了,才能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找到症结,对学生的点拨才能到位。
   学生对这篇作文的写作,问题主要出现在怎么去描述才能让写作更加具体,才能让事情更加曲折,更加去吸引读者,促使结构更加合理,表达更加严谨。有的学生在写作中把家乡的煎饼和工厂中生产的煎饼进行比较,在对比的过程中展开叙事的描写,但是这样的写法太“扁平”。如果能够借助“煎饼”这个美食把有关的人和事联系起来,写出的文章才有血有肉。根据这个情况我给学生介绍了一些借助物象开展写作思路的方法。
   1.联想法。这一方法是指根据某一个物象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联想到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领域里的有关的人和事,促使写作思路横向延伸。例如我们学习的鲁迅的《风筝》这篇文章,开始由冬天里的“风筝”联想到故乡自己小兄弟最喜欢的风筝,但是我又不允许放,到最后因为自己没办法弥补,只有心里很沉重,这一连串的联想就自然丰富了“风筝”的内涵,有效拓展了自己的写作思路,对写作的自我反省有效加深。
   2.层进法。主要是指教师对某一种事物进行递进思维活动,在写作进程中由表及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进行叙写,从而促进作者的写作思路向深处挖掘。例如查一路的文章《一棵树,三堂课》这篇文章,由上树摘桃子的观望一直到对自己犹豫看桃的时候受到惊吓,最后到桃子成熟发现桃子被偷走,这一系列故事展示了作者如何面对未知、诱惑和时机,运用层进法完成自己的成长教育。作者还在写作中运用了一波三折的方法和因果方法促使文章风味犹存。
   教师在对自己的学生进行了范例指导之后,就开始尝试着引导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家乡的煎饼”这篇文章的修改中。在写作共同体的帮助下,学生对文章进行“再生”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运用了联想法对文章的结构进行重新构思:在开始的时候写下了“鸡柳煎饼”,然后展开联想——写出了奶奶制作的煎饼、然后写了市场上的煎饼,最后联想到姑妈在外地对家乡煎饼的思念。还有的学生运用了层进法进行修改:分别写了煎饼在旧时代、九十年代以及二十一世纪对煎饼的不同做法和吃法,然后写出了姑妈把家乡煎饼的做法带到了现代化大都市上海,最后把这个家乡的煎饼做成了国家的品牌,最后感叹时代的变迁,手艺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学生的写作思维经过点燃,就会朝着新的方向和思路发展,“煎饼”就会赋予上了时代的烙印。
   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的运思,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思想,只有教师和学生有了共同的语言,师生之间才能真正成为思想的对话者。
   二、家长和学生进行交流分享,有效丰富了写作的素材
   写文章就是说话的过程,仅仅和口语表达不同的是,写作是用笔头说话。学生一开始的时候感觉到这个吃起来好吃的“煎饼”,但是写起来却无从下手,我们通过写作共同体的分析,之所以难写主要是学生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和亲身体验。而这一缺陷主要是靠家长的力量去完成,引导自己的家长给孩子补上生活感悟这一课。针对这个写作中遇到的问题,我建立家长微信群和QQ群,利用互联网引导家长帮助自己的孩子去找寻家乡美食“煎饼”的写作资源;有的家长直接制作煎饼,我就在群中要求家长给孩子多做几次,并和自己孩子谈谈制作煎饼的过程,谈谈有关煎饼的文化和历史。
   家长的力量是不可轻视的。有的家长专门在微信群中“晒”出了有关煎饼的视频、图片和文字,还有的家长专门录制了自己制作煎饼的视频。我从中精心选取了几份有特色的写作素材,转达给学生,要求学生要主动和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帮助自己丰富“煎饼”的写作素材。学生家长的力量是巨大的。有的家长很快就在QQ群中晒出了自己的成果,有的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有的是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显现。我就从家长的作品中精心选择了有特色的素材,教给学生去学习,并把这几个家长叫到学校,把他们引荐到课堂,介绍煎饼的写作素材。
   还有的家长融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为自己的孩子把煎饼的历史、做法整合成一整套素材;有的家长亲自下厨为孩子制作,手把手的教孩子制作煎饼;有的学生借助这次写作成了美食家,对煎饼的特点和种类谈起来很有广度。还有的学生整理出了家长讲述的关于“煎饼”的一些故事:在战乱年代,一家人每天只能分得一块小煎饼来勉强度日,没饭只能吃一小块煎饼,然后用一大碗汤来充饥;去美国旅游,吃着用煎饼卷做的虾皮午餐,把外国人馋的直流口水,非要亲自尝尝不可;离家多年的姑妈,每年都让家人给她快递一些家乡的煎饼……
   为了让学生写出精彩的“再生”作文,还积极的给他们推荐一些名家的书籍。如周作人的《知堂谈吃》、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还有一些关于美食的名篇,例如吴从周的《闲时吃稀》、陆文夫的《吃喝之道》等,这些文章都能够给学生在写作时候很大的帮助。
   在我们的是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经常和孩子拉家常,帮助孩子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在今后的写作中就会对写作素材信手拈来,充分展现出自己的写作个性。
   三、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交流,再生出的文章才更加精彩
   技术要达到巧妙的程度,不能只靠规矩,必须自己锻炼努力才行。要再生出精彩的作文,仅仅依靠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共同体来创新运思“规矩”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建立生生写作共同体,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和锻炼,才能再生出精彩的文章。
   生生写作共同体可以分为三人一个小组或者六人一个大组。学生在交流之前,需要教师给学生明确评价的方式和要求,叙事的时候要平实,描寫的片段要生动,议论的时候观点要鲜明,抒情的时候感情要真挚。在用词上要多推敲、句式要灵活、修辞手法要学会巧妙运用。学生要学会互相评价,让小组内成员互相写评语,然后在组内开展讨论,对文章进行推敲、修改、点评。
   例如有的学生在小组点评时指出,一位学生文章中一段写奶奶的动作时,描写较为简单,然后这位学生就根据建议,把奶奶的动作进行了细化。还有一位学生指出,组内的一位学生的文章结尾处写到:美食之美,不仅仅在煎饼本身,更美在一种情怀。这种议论缺少了一些理性的思考,是不是需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然后这位学生是这样修改的:“煎饼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从小麦到磨成面粉再到融合成面团,直至摊在锅里,完成了火的历练,可谓久经沙场……”
   其实,生生写作共同体“再生”精彩的过程,也是学生们之间调整思路,活学活用素材的过程,再生精彩正是在这种相互切磋中语言得到锤炼、精简的。
   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三者写作共同体,不仅能够为学生完成再生写作,创新了思路、丰富了写作素材,美化了语言,还能深化了文章的立意。只要在写作共同体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学生自然就能生成“再生”的方法,最终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写出精彩的文章。
  
  刘金容,广东省佛山市实验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片区赛事又起,这次同课异构的课题是自读课文《一棵小桃树》,我参与了同组老师磨课的全过程,比赛当日又听了7位老师精心烹饪的现场大餐,颇有感触。潜心而思,教学自读课文究竟有没有一些秘诀呢?借助于这次磨课以及自己备课上课的一点体会,我不敢说找到了标准答案,但也的确整理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的确,自读课文应该姓“自”,但这个“自”却不是放任自流,它应该是教师对教材自主、率先甚至是个性的发掘,并且以自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文本解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文本解读的对象自然就是文本,而主要的解读文本则又来自于教材。今天的初中语文教材编写有了一个新的形势,那就是由一标多本变成一标一本,也就是由国家权威部门组织专家进行编写,全国统一即所谓的统编本。通过比较发现,纳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既沿袭了传统的一些传统,同时又有一些创新,总之可以认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可以称为经典的,而学生的文本解读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材解析是以文本解读为基础的,可以说文本解读是教材解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的关系犹如细胞与肌体。对文本解读而言,分析其主题往往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常情况下,教师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往往是来自于教学参考书的,虽然这不能理解为人云亦云,而是主流理解下的教师个人认识的建立,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相当一部分文本而言,教师通过自主解读并借鉴他人观点,往往可以建立起对文本主题的更全面、立体、丰
统编版语文教材构建了多层次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包括单元提示、预习(阅读提示)、注释、练习、写作技巧的点拨、探究性学习、阅读链接,等等,力求使教材不只是教师的教本,还要是学生的学本。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教材的编写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从内容到形式,处处为学生考虑,适应学生自学的需要。   《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鲁迅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
实录呈现:   (课前5分钟)指导学生读书。   师:读完之后你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这篇课文的题目为“台阶”而不是“父亲”?   师:你呀,把老师问住了,等你深入理解完课文后自会明白。   初读课文,文中出现了几个台阶?   生:旧台阶和新台阶,   师:旧台阶共有几阶?   生:3阶,新台阶共有9阶。   师:父亲对两个台阶的态度分别是什么?父亲总说我们家的台阶低,表
语文教学应坚持立德树人为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不断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而当前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严重,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量偏小、阅读能力下降。对此,许多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量探索,其中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是解决以上问题、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最重要的体现,是通过学科知识的不断学习强化学生正向的价
“张力”原本是一个物理学名词,意为“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作用力”,而在哲学中,张力则是表示事物的矛盾或不相容。但是在文学作品中,那些看似矛盾或不相容的人或事物在一起作用所产生的力量,却让文本中许多潜在的信息得以彰显,使得文本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文学作品中文本张力产生的最大来源,莫不在于作者对叙事手法的巧妙运用。在余华的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作者运用了一些相似的叙事技巧,扩大了其文本张
一、考点   高考考查新闻阅读,从选材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两形式:一种是连续性文本,另一种是非连续性文本。   从考点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六个方面:一、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二、筛选并整合新闻的信息;三、分析新闻思想内容;四、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五、评价新闻的社会功用;六、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下面我们主要结合连续性文本来解读“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这个考点。   二、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
有一种悲凉叫温馨,有一种绝望叫希望,这是我品读《项脊轩志》所产生的刻骨铭心的感觉。归有光用平淡如水的文字抒写至真至诚的性情,用悲苦苍凉的人生烘托弥足珍贵的亲情;是历历在目、活灵活现的亲情温暖了我的心灵,是多灾多难、无可掌控的悲凉冰冻了我的希望。对于归有光,我除了悲悯还是悲悯,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项脊轩志》借一座百年老屋的沧桑变迁和三位女性的悲苦离世反映一种失败的人生与悲凉的生活,让人产生一种寒
从内容的编排上看,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外古诗词一方面保留了原有的课下注释,并排版到诗词的右面;另一方面舍弃了人教版原来用于导读的“提示语”,增加了诗词下用于助学的“赏析”。   一、“赏析”带来的教学便利   “赏析”大多全面地提供诗句大意、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内容,学生通过阅读这一段“赏析”,就能够比较充分地了解诗词,对“赏析”内容的记忆和积累,更是能够帮助学生轻松地应考。2017年广州中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