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知识的基础,有好的学习方法更加能事半功倍。可以这样说,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但是学生成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 调查分析 策略
“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根据我的学习经验和教学经验,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帮助学生制定确实可行的数学学习目标和完善的学习计划
目标是学生学习努力的方向和要取得的学习成果,学习计划就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具体措施,有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没有规划的学习生活最终学到的知识将是很少的,当然规划好了也未必就会有好的成果,我觉得要出好的成果至少这个计划要具备两点:一、这个计划要确实可行,这个是最基本的前提;二、要真正付诸行动,这个是关键。在帮助学生制订目标和计划时,教师应本着“追求细致”的原则,切忌好高骛远,无法落实。为了更好地保障目标的实现光有计划是不够的,还要有计划测评措施,以清楚地掌握在实现目标的每个阶段中,我们离目标还有多远还有多久。一次次的计划测评可以说就是一个个的里程碑,成为实现目标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和必要手段。有些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尽管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但是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很好的实施,这就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养成课前预习与及时复习的习惯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因此,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打破传统教学“先教后学、先讲后练”的模式,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使学生学会思考。当前,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课前预习,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上课是重点听老师讲解课前预习不明白的地方,课后复习,作业检验和总结,周和月的总复习。每个人在每天的学习过程都要如此进行下去。经过一周的努力,我询问了一些学生,他们普遍反映,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觉得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上课听讲也有了兴趣,课后,觉得自己课上听讲有了收获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复习和检验。这个现象,我通过课上的提问和平时的了解中都能感受到学生们确实有了很大的学习主动性,成绩差的学生也感到自己和那些成绩好的同学之间没有太大的差距了。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注意复习,至少要在当天加以复习,以减缓遗忘的进程。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的,要及时“巩固建筑物”,而不是“在建筑物崩溃之后才去修补”。另外,还应该做好笔记,因为笔记能够帮助复习和记忆。
三、勤于思考多做练习的学习习惯
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掌握概念的过程一般以认识具体实物为起点,先形成表象,然后抽象概括得到概念。针对学生这一思维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遇事问个为什么,更要把得到的结论记录下来动手演练,进行验证,在实践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规律和乐趣,这样持之以恒,“勤思勤动”的习惯就会在“乐”中逐步形成。练习不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还是帮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发展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多种形式的练习,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在数学练习中采用多样的题型,可使练习内容灵活新颖,富有趣味性;同时,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可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优等生吃得饱,让学困生吃得了,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四、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但有的学生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这是不良习惯。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许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教学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注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品质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对于数学来讲,不能单纯让学生接受死知识,而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自己总结得出来。这样对学生今后掌握同一类型知识会起到一个向导的作用,它远比教师讲学生记的效果好得多。
五、要让学生学会抓重点抓核心
抓重点字、词在概念教学中尤为重要。学生如果用这样的方法学习或看书就容易记住概念,抓住题目中的关键所在,同时也能抓住问题的突破口。初中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运算法则和公式、基本作图等是知识体系的核心,只有把这些核心知识教活、教透,学生才能以此为框架,构建起立体式、有层次的认知结构,才能有效地减轻以后的学习负担,腾出更多的脑力来用于创造性思维。如在讲解圆一章中的垂径定理时,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尚未有证弧相等的方法,我们通过自制教具模型的折叠演示和电脑动画演示,先让学生理解定理含义。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结合图形写出条件、结论并讨论证明方法。证明后,一一交换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可得到定理的一系列推论。当学生觉得很零乱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定理与推论总结为一句话:“过圆心的直线、垂直于弦、平分弦、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这五条中任知其中两条,另三条即成立(注意平分弦时弦不能为直径)。”这样不仅把垂径定理这一核心知识讲清楚了,而且把它变得条理化、简单化,用起来也不会吃力。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必备的素质,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基本保证。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必须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协调开展,持之以恒。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我认为要做到“明理”,就是明白规范,掌握方法,“严训”,进行严格的训练,并且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家解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张向葵,吴文信.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
[3]伊为民等.数学教学论与数学教学改革.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 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 调查分析 策略
“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根据我的学习经验和教学经验,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帮助学生制定确实可行的数学学习目标和完善的学习计划
目标是学生学习努力的方向和要取得的学习成果,学习计划就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具体措施,有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没有规划的学习生活最终学到的知识将是很少的,当然规划好了也未必就会有好的成果,我觉得要出好的成果至少这个计划要具备两点:一、这个计划要确实可行,这个是最基本的前提;二、要真正付诸行动,这个是关键。在帮助学生制订目标和计划时,教师应本着“追求细致”的原则,切忌好高骛远,无法落实。为了更好地保障目标的实现光有计划是不够的,还要有计划测评措施,以清楚地掌握在实现目标的每个阶段中,我们离目标还有多远还有多久。一次次的计划测评可以说就是一个个的里程碑,成为实现目标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和必要手段。有些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尽管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但是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很好的实施,这就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养成课前预习与及时复习的习惯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因此,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打破传统教学“先教后学、先讲后练”的模式,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使学生学会思考。当前,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课前预习,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上课是重点听老师讲解课前预习不明白的地方,课后复习,作业检验和总结,周和月的总复习。每个人在每天的学习过程都要如此进行下去。经过一周的努力,我询问了一些学生,他们普遍反映,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觉得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上课听讲也有了兴趣,课后,觉得自己课上听讲有了收获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复习和检验。这个现象,我通过课上的提问和平时的了解中都能感受到学生们确实有了很大的学习主动性,成绩差的学生也感到自己和那些成绩好的同学之间没有太大的差距了。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注意复习,至少要在当天加以复习,以减缓遗忘的进程。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的,要及时“巩固建筑物”,而不是“在建筑物崩溃之后才去修补”。另外,还应该做好笔记,因为笔记能够帮助复习和记忆。
三、勤于思考多做练习的学习习惯
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掌握概念的过程一般以认识具体实物为起点,先形成表象,然后抽象概括得到概念。针对学生这一思维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遇事问个为什么,更要把得到的结论记录下来动手演练,进行验证,在实践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规律和乐趣,这样持之以恒,“勤思勤动”的习惯就会在“乐”中逐步形成。练习不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还是帮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发展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多种形式的练习,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在数学练习中采用多样的题型,可使练习内容灵活新颖,富有趣味性;同时,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可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优等生吃得饱,让学困生吃得了,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四、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但有的学生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这是不良习惯。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许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教学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注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品质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对于数学来讲,不能单纯让学生接受死知识,而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自己总结得出来。这样对学生今后掌握同一类型知识会起到一个向导的作用,它远比教师讲学生记的效果好得多。
五、要让学生学会抓重点抓核心
抓重点字、词在概念教学中尤为重要。学生如果用这样的方法学习或看书就容易记住概念,抓住题目中的关键所在,同时也能抓住问题的突破口。初中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运算法则和公式、基本作图等是知识体系的核心,只有把这些核心知识教活、教透,学生才能以此为框架,构建起立体式、有层次的认知结构,才能有效地减轻以后的学习负担,腾出更多的脑力来用于创造性思维。如在讲解圆一章中的垂径定理时,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尚未有证弧相等的方法,我们通过自制教具模型的折叠演示和电脑动画演示,先让学生理解定理含义。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结合图形写出条件、结论并讨论证明方法。证明后,一一交换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可得到定理的一系列推论。当学生觉得很零乱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定理与推论总结为一句话:“过圆心的直线、垂直于弦、平分弦、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这五条中任知其中两条,另三条即成立(注意平分弦时弦不能为直径)。”这样不仅把垂径定理这一核心知识讲清楚了,而且把它变得条理化、简单化,用起来也不会吃力。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必备的素质,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基本保证。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必须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协调开展,持之以恒。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我认为要做到“明理”,就是明白规范,掌握方法,“严训”,进行严格的训练,并且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家解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张向葵,吴文信.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
[3]伊为民等.数学教学论与数学教学改革.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