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学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其独特的功能。音乐课带给学生的是美的享受,美的追求。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体态形态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是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它既能陶冶儿童情操,丰富联想、开启智力、活跃思想,又能鼓舞士气,奋发向上,激发创造、影响世界观的形成。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美,让学生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呢?笔者觉得有必要明确自身的三个站位。
一、站在“启蒙”位,融洽师生情感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喜欢教师所教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这个教师。受学生欢迎的,被学生喜爱的教师就是学生眼中最美的教师。师生情感的对接,基础是教师独特人格魅力的彰显。
教师的教学组织好比节目主持人,就像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主持人金龟子刘纯燕那样,并不是唱独角戏,她需要站在儿童视角,串联每一个活动,需要与小朋友一起互动,因为小朋友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教学语言要生动精练,富有情感性和吸引力,让生动的音乐与优美的语言激励学生去想象、去思维、去联想。教师富于表情的声态、神态、形态会使教学更具魅力和吸引力,会将学生带到音乐的情景和气氛的乐学之中。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要能诱发和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起到点拨、发展思维的作用。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提醒学生的注意,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争论,也可诊断学生的能力,控制学生的行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教学中的“设疑”能激起学生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逗趣”能引起兴趣使学生深加思考,“对比”可在比较中发现共性与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教学。教师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着学生对待音乐的态度,教师唯有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借情感对接之力展音乐之美。
二、站在“儿童”位,培育音乐灵感
当孩子高兴的时候,通常喜欢哼哼唱唱,而这哼哼唱唱正是孩子无意识地进行音乐“创作”。孩子在探索、发现、操作尝试、感受、体验、即兴创作活动中,由自发性学习音乐而逐渐培养起良好的乐感。应该注意的是,不要要求孩子们立刻把音乐作品创作得完美无瑕,孩子在探索过程中创作的东西必定是幼稚的、带孩子气的,那才是孩子自己的东西,这时教师的点拨尤为重要。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根据低年级儿童生理、心理特征,学生可接受性及音乐教学的规律,明确规定把唱游教学作为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的必要形式。唱游教学是音乐学习活动中学与玩相结合的综合活动。即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集体舞等音乐手段和方法,组织学生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姿态,体验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情绪等,在扮演的角色中获得内在的直接经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站在“儿童”位的唱游教学,是培育学生音乐灵感的重要方式。
如一年级歌曲《小小雨点》,它活泼快乐的情绪直接感染了学生,一部分学生在歌唱时纷纷舒展手臂模仿小雨点滴落的情景,另一部分学生表演花园里的小花,田野里的小苗掬起雨水畅饮,一点点开花、长高的情景,个个小脸上洋溢着快乐的表情,真是美的享受。又如集体舞《哈里罗》音乐旋律奔放,节奏活泼、兴奋、热烈。其动作形态则跳跃、顿挫、轻快,情绪欢快激昂,呈现出欢快热烈的场面。通过上述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律动作品与相应的形体动作组合的教学,无疑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感受、理解、想象、创造和演绎的广阔空间。真可谓见而有形、听而有声、声而有物、物而有景、景而有情。唱游学习过程中,不仅仅培养了学生高尚品格、创新思维,更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书本与实践的距离,让孩子主动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不再是一句空话。
三、站在“音乐”位,提升艺术通感
艺术审美的实质就是把握艺术通感。对于艺术接受者而言,其艺术通感能力越强,就越能在接受过程中与作者达到心灵的沟通,领会作者创造的意图,从而建构自己的艺术人格。所以,艺术通感能力的提高是审美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和体现。乐曲欣赏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聆听音乐作品,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提升。音乐以其音响的魅力,给人以各种美的感受。它的旋律在起伏变化,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在动与静、高与低、快与慢、紧与松的对比组合中无一不蕴涵美的因素,显现出它独有的魅力,从而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它以其音响本身的美,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陶冶他们的情操。
如钢琴独奏《采茶扑蝶》,乐曲欢快活泼,反映了采茶女的喜悦心情,学生仅从乐曲的名字就能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面,个个都能比划动作表现出活泼喜悦的情绪来,在欣赏过程中,乐曲三段不同的情绪又把学生从欢乐跳跃的热闹场面带到委婉、清新、优美的旋律中来,感受采茶女对幸福生活的赞美,最后又在异常欢乐的场面中结束全曲。学生纷纷陶醉在美妙的乐声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此时此刻,乐曲的魅力与学生的心灵在碰撞在交融,获得了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见机而行,指导学生在今后欣赏音乐作品中,要多听、多想,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去体会乐曲所表现的音响美、音色美、配器美、肢体美、和谐美、意境美以美怡心。
音乐是门声音的艺术,审美教育更是一门学问。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具体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细节。但我们坚信:明确了自己的站位,就相当于明确了方向,有了正确的方向,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梦想就触手可及了。
一、站在“启蒙”位,融洽师生情感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喜欢教师所教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这个教师。受学生欢迎的,被学生喜爱的教师就是学生眼中最美的教师。师生情感的对接,基础是教师独特人格魅力的彰显。
教师的教学组织好比节目主持人,就像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主持人金龟子刘纯燕那样,并不是唱独角戏,她需要站在儿童视角,串联每一个活动,需要与小朋友一起互动,因为小朋友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教学语言要生动精练,富有情感性和吸引力,让生动的音乐与优美的语言激励学生去想象、去思维、去联想。教师富于表情的声态、神态、形态会使教学更具魅力和吸引力,会将学生带到音乐的情景和气氛的乐学之中。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要能诱发和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起到点拨、发展思维的作用。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提醒学生的注意,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争论,也可诊断学生的能力,控制学生的行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教学中的“设疑”能激起学生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逗趣”能引起兴趣使学生深加思考,“对比”可在比较中发现共性与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教学。教师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着学生对待音乐的态度,教师唯有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借情感对接之力展音乐之美。
二、站在“儿童”位,培育音乐灵感
当孩子高兴的时候,通常喜欢哼哼唱唱,而这哼哼唱唱正是孩子无意识地进行音乐“创作”。孩子在探索、发现、操作尝试、感受、体验、即兴创作活动中,由自发性学习音乐而逐渐培养起良好的乐感。应该注意的是,不要要求孩子们立刻把音乐作品创作得完美无瑕,孩子在探索过程中创作的东西必定是幼稚的、带孩子气的,那才是孩子自己的东西,这时教师的点拨尤为重要。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根据低年级儿童生理、心理特征,学生可接受性及音乐教学的规律,明确规定把唱游教学作为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的必要形式。唱游教学是音乐学习活动中学与玩相结合的综合活动。即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集体舞等音乐手段和方法,组织学生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姿态,体验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情绪等,在扮演的角色中获得内在的直接经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站在“儿童”位的唱游教学,是培育学生音乐灵感的重要方式。
如一年级歌曲《小小雨点》,它活泼快乐的情绪直接感染了学生,一部分学生在歌唱时纷纷舒展手臂模仿小雨点滴落的情景,另一部分学生表演花园里的小花,田野里的小苗掬起雨水畅饮,一点点开花、长高的情景,个个小脸上洋溢着快乐的表情,真是美的享受。又如集体舞《哈里罗》音乐旋律奔放,节奏活泼、兴奋、热烈。其动作形态则跳跃、顿挫、轻快,情绪欢快激昂,呈现出欢快热烈的场面。通过上述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律动作品与相应的形体动作组合的教学,无疑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感受、理解、想象、创造和演绎的广阔空间。真可谓见而有形、听而有声、声而有物、物而有景、景而有情。唱游学习过程中,不仅仅培养了学生高尚品格、创新思维,更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书本与实践的距离,让孩子主动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不再是一句空话。
三、站在“音乐”位,提升艺术通感
艺术审美的实质就是把握艺术通感。对于艺术接受者而言,其艺术通感能力越强,就越能在接受过程中与作者达到心灵的沟通,领会作者创造的意图,从而建构自己的艺术人格。所以,艺术通感能力的提高是审美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和体现。乐曲欣赏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聆听音乐作品,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提升。音乐以其音响的魅力,给人以各种美的感受。它的旋律在起伏变化,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在动与静、高与低、快与慢、紧与松的对比组合中无一不蕴涵美的因素,显现出它独有的魅力,从而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它以其音响本身的美,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陶冶他们的情操。
如钢琴独奏《采茶扑蝶》,乐曲欢快活泼,反映了采茶女的喜悦心情,学生仅从乐曲的名字就能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面,个个都能比划动作表现出活泼喜悦的情绪来,在欣赏过程中,乐曲三段不同的情绪又把学生从欢乐跳跃的热闹场面带到委婉、清新、优美的旋律中来,感受采茶女对幸福生活的赞美,最后又在异常欢乐的场面中结束全曲。学生纷纷陶醉在美妙的乐声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此时此刻,乐曲的魅力与学生的心灵在碰撞在交融,获得了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见机而行,指导学生在今后欣赏音乐作品中,要多听、多想,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去体会乐曲所表现的音响美、音色美、配器美、肢体美、和谐美、意境美以美怡心。
音乐是门声音的艺术,审美教育更是一门学问。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具体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细节。但我们坚信:明确了自己的站位,就相当于明确了方向,有了正确的方向,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梦想就触手可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