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想做一个德才兼备的教师,教师需要静以修身,书以养德;心中有人,眼里是才;胸有丘壑,展现风采。
关键词:师德;反思;经验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014-03
教师大计,师德领先。著名首批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用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心中沐浴阳光。今天的师德水平,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师肩上一头挑着学生,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而教师职业道德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要求,而且包括了内在的道德观念意识,以及表现出来的行为品质。下面从三个方面论述在今天的新形势下如何做一个德才兼备的教师。
一、静以修身,书以养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道德风尚、言谈举止对学生有着强烈的示范性,其道德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甚至可以影响一代人乃至一个民族素质。教书育人者,必先育己、律己。一名教师,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增强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事业心?“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教师要加强学习,从书中汲取富有启发性的养料,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最喜爱的学生是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说,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这么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怨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其实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静下心来,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这才是真正的为师之道。修身立德的最好途径就是静心读书。“静”是读书的前提——书是非静不能读的。静心读书,可以感悟身体力行对于教师成长、学生成才的重要;可以知晓虚怀若谷对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可以领会人格魅力是教育力量的活的源泉。
“腹有诗书人自华”,教师要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读书显然应当成为每一个教师的习惯,甚至信仰。在校园里往往单纯,而报纸上的文章又比较概括,真正深刻的思想,来自思想家,来自实践家,来自具有责任感的知识人。他们在起着启蒙社会的作用,读书就是在和他们的对话中获得感情和智慧,从而让我们洞开眼界,学会思考。我们不读书,就不可能启蒙学生。一离开课本,任何一个社会现实问题都使你困惑,你就无法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从而为众多学生的人生发展导航。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让我们像颜回一样甘于寂寞,静心读书,树立良好师德风貌,甘做一辈子人梯,不求名利,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以教取乐,笑谈两袖清风而不悔。
二、心中有人,眼里是才
让我们先来看看宋人的笔记中记载的才子苏轼与高僧佛印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两人一起打坐参禅。
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
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
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像一摊牛粪。”佛印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后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苏小妹冷笑一下对苏轼说: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明心见性,你心中有什么眼中就有什么。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一个老师常常不知不觉地把学生按学习成绩或个人对学生的喜好分成三六九等,在教学实践中对好学生关爱有加,对自己眼中所谓的差生不闻不问,甚至冷嘲热讽,究其原因,就是教师的心灵被追求以分数论英雄的功利所蒙蔽了,眼中只盯住考试能得高分的学生,而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学生幼稚的宽容和对学生进步的赏识。
眼中有人,就是要尊重人格,尊重个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人格发展的基础,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学会尊重学生。“尊重”教育体现为师生互动效应,重新认识孩子,同时也重新认识自我。在教育中,只有调动孩子饱满的参与状态,孩子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将认识水平的提高、情感态度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在实践中尊重孩子,积极发展师生互动关系,建立民主、平等、亲密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沟通,促进以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促进自我概念的建立,促进自我意识的完善,才能使孩子人格健全发展。
眼中有人,就是要容许孩子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孩子能够凭借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甚或无知而自由自在地在知识的海洋里寻觅真理,天真地在情感的交融中陶冶身心,轻松地在活泼的学习中成长自己。宽容是一种教育的智慧,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并不希望孩子一夜之间成才,优秀的教师总是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给予孩子深切的期待,这种期待是一种发自教者内心的真正的宽容,它没有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的焦虑,没有对孩子“揠苗助长”的虚伪,没有对孩子的错误、失误耿耿于怀的刻薄,也没有粉饰美化孩子的矫情做作,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教育智慧原谅孩子目前的落后,用发展的眼光相信孩子日后的优秀。
眼中有人,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孩子,赏识孩子的每一点小小的进步,并给予表扬,让他们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和欣赏,从而激发孩子的自信和勇气,促使他们的行为更加努力,对学习更加有信心,从而使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一个人的一生有无数种可能,绝世佳作在开篇往往平凡无奇甚至不尽如人意,可是,它最精彩的地方恰恰在开篇之后的无法预料中。学会赏识孩子,把“恨铁不成钢”的“恨”化为爱,像润物细无声一样,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理解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渴望和呼唤,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尤其是那些“问题少年”,让我们牢牢记住:今天你眼中的所谓“差生”,明天也许就是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比尔·盖茨”。 三、胸有丘壑,展现风采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但在信息高速发达、社会快速进步的今天,老师仅仅满足于原有的一桶“陈年老水”,就很难应对今天和明天的教育。现代社会是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职业又是特别需要学习的职业,持续不断的学习是教师工作与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教师应自觉树立“学习就是工作”的理念,成为终身学习的带头人。第一,学习是胜任教学的需要,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第二,学习是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需要,知识的更新、课程的变革、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手段的日趋丰富,都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第三,终身学习是身教育人的需要,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充电,与时俱进,变原来的“一桶水”为“长流水”,做到胸中有丘壑,才能在讲台上展现自身风采与魅力。
胸中要有丘壑,就要善于倾听。一切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是否学会、会学,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所以,教师应以学生为镜子来反观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师所面临的所有教育任务中,了解学生头脑中的想法是最棘手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像学生观察老师一样来观察自己,可以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了解到学生是否真正从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教师所期望的意义,进而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失效性。
胸中要有丘壑,就要善于合作。要培养学生学会合作探究能力,教师自身就必先具备合作教研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应敞开胸襟,乐于交流沟通,不孤芳自赏,不故步自封。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互相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一种思想,我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就变成两种思想。合作备课,相互听评课,相互间进行专业切磋,共同分享经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才能实现合作共赢,共同成长。
胸中要有丘壑,就要善于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他给出了一个教师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 反思。实践表明,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古人说:“行道,有得于心,谓之德。”从道德规范到道德意识,再到道德行为品质,离不开道德主体的内化和践行,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师德修养的教师。
关键词:师德;反思;经验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014-03
教师大计,师德领先。著名首批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用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心中沐浴阳光。今天的师德水平,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师肩上一头挑着学生,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而教师职业道德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要求,而且包括了内在的道德观念意识,以及表现出来的行为品质。下面从三个方面论述在今天的新形势下如何做一个德才兼备的教师。
一、静以修身,书以养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道德风尚、言谈举止对学生有着强烈的示范性,其道德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甚至可以影响一代人乃至一个民族素质。教书育人者,必先育己、律己。一名教师,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增强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事业心?“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教师要加强学习,从书中汲取富有启发性的养料,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最喜爱的学生是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说,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这么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怨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其实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静下心来,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这才是真正的为师之道。修身立德的最好途径就是静心读书。“静”是读书的前提——书是非静不能读的。静心读书,可以感悟身体力行对于教师成长、学生成才的重要;可以知晓虚怀若谷对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可以领会人格魅力是教育力量的活的源泉。
“腹有诗书人自华”,教师要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读书显然应当成为每一个教师的习惯,甚至信仰。在校园里往往单纯,而报纸上的文章又比较概括,真正深刻的思想,来自思想家,来自实践家,来自具有责任感的知识人。他们在起着启蒙社会的作用,读书就是在和他们的对话中获得感情和智慧,从而让我们洞开眼界,学会思考。我们不读书,就不可能启蒙学生。一离开课本,任何一个社会现实问题都使你困惑,你就无法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从而为众多学生的人生发展导航。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让我们像颜回一样甘于寂寞,静心读书,树立良好师德风貌,甘做一辈子人梯,不求名利,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以教取乐,笑谈两袖清风而不悔。
二、心中有人,眼里是才
让我们先来看看宋人的笔记中记载的才子苏轼与高僧佛印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两人一起打坐参禅。
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
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
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像一摊牛粪。”佛印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后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苏小妹冷笑一下对苏轼说: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明心见性,你心中有什么眼中就有什么。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一个老师常常不知不觉地把学生按学习成绩或个人对学生的喜好分成三六九等,在教学实践中对好学生关爱有加,对自己眼中所谓的差生不闻不问,甚至冷嘲热讽,究其原因,就是教师的心灵被追求以分数论英雄的功利所蒙蔽了,眼中只盯住考试能得高分的学生,而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学生幼稚的宽容和对学生进步的赏识。
眼中有人,就是要尊重人格,尊重个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人格发展的基础,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学会尊重学生。“尊重”教育体现为师生互动效应,重新认识孩子,同时也重新认识自我。在教育中,只有调动孩子饱满的参与状态,孩子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将认识水平的提高、情感态度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在实践中尊重孩子,积极发展师生互动关系,建立民主、平等、亲密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沟通,促进以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促进自我概念的建立,促进自我意识的完善,才能使孩子人格健全发展。
眼中有人,就是要容许孩子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孩子能够凭借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甚或无知而自由自在地在知识的海洋里寻觅真理,天真地在情感的交融中陶冶身心,轻松地在活泼的学习中成长自己。宽容是一种教育的智慧,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并不希望孩子一夜之间成才,优秀的教师总是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给予孩子深切的期待,这种期待是一种发自教者内心的真正的宽容,它没有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的焦虑,没有对孩子“揠苗助长”的虚伪,没有对孩子的错误、失误耿耿于怀的刻薄,也没有粉饰美化孩子的矫情做作,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教育智慧原谅孩子目前的落后,用发展的眼光相信孩子日后的优秀。
眼中有人,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孩子,赏识孩子的每一点小小的进步,并给予表扬,让他们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和欣赏,从而激发孩子的自信和勇气,促使他们的行为更加努力,对学习更加有信心,从而使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一个人的一生有无数种可能,绝世佳作在开篇往往平凡无奇甚至不尽如人意,可是,它最精彩的地方恰恰在开篇之后的无法预料中。学会赏识孩子,把“恨铁不成钢”的“恨”化为爱,像润物细无声一样,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理解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渴望和呼唤,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尤其是那些“问题少年”,让我们牢牢记住:今天你眼中的所谓“差生”,明天也许就是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比尔·盖茨”。 三、胸有丘壑,展现风采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但在信息高速发达、社会快速进步的今天,老师仅仅满足于原有的一桶“陈年老水”,就很难应对今天和明天的教育。现代社会是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职业又是特别需要学习的职业,持续不断的学习是教师工作与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教师应自觉树立“学习就是工作”的理念,成为终身学习的带头人。第一,学习是胜任教学的需要,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第二,学习是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需要,知识的更新、课程的变革、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手段的日趋丰富,都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第三,终身学习是身教育人的需要,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充电,与时俱进,变原来的“一桶水”为“长流水”,做到胸中有丘壑,才能在讲台上展现自身风采与魅力。
胸中要有丘壑,就要善于倾听。一切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是否学会、会学,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所以,教师应以学生为镜子来反观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师所面临的所有教育任务中,了解学生头脑中的想法是最棘手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像学生观察老师一样来观察自己,可以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了解到学生是否真正从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教师所期望的意义,进而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失效性。
胸中要有丘壑,就要善于合作。要培养学生学会合作探究能力,教师自身就必先具备合作教研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应敞开胸襟,乐于交流沟通,不孤芳自赏,不故步自封。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互相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一种思想,我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就变成两种思想。合作备课,相互听评课,相互间进行专业切磋,共同分享经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才能实现合作共赢,共同成长。
胸中要有丘壑,就要善于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他给出了一个教师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 反思。实践表明,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古人说:“行道,有得于心,谓之德。”从道德规范到道德意识,再到道德行为品质,离不开道德主体的内化和践行,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师德修养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