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本土素材编写校本课程,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爱国主义从爱家乡开始,本土教材以具体的自然、社会、人文呈现,从学生身边事情感受德育。由地方学校教师编写的、以地方素材为基础的、体现教科书方向形成的德育读本,是教科书或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辅助教材。在我国中学培养层次中,校本教材的编写和开发大部分还停留在摸索的初始阶段,教材还没能充分体现出课程特色。因此,通过在以本土素材编写校本课程中,来探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编写规律、编写特点、思路及编写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本土教材;编写;实践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9-054-01
在编制教学纲目时,力求处理好学科内部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统一性和灵活性,建立优化的学科结构。教育唯有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才能使教育持续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因此,我们在纲目的编制上,一定要有前瞻性,要及时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和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水平,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对中学生的吸引力,既有时代性,又有实用性。
一、探索校本教材编写研究的目标:
以本土校本教材编写为突破口,整合多学科的资源,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是课题组编写的宗旨。本课题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本土教材的教学,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艺术表现力,通过本土教材的教学,使学生的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通过本土教材的教学,探索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模式,让本土教材成为教学改革的亮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大好局势,教育也不例外,为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内心迫切进步的需要,自学教材编写着实可以缓解这样的一个局面。
二、自行编写本土教材的指导思想
编写本土教材依据是在全面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的基础上,体现“以培养学生学习做人为核心”的课程目标,力求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引导,思考、探索能力的培养及社会知识的获得有机融合,课程的定位决定了教材编写的方向。教材编写体现“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学生成长的需求。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把握学生思想的脉搏,指导学生进行中的生活。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在他们的生活中有欢乐,有烦恼和困惑,需要帮助和指导,教材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针对他们的生活的问题,给他们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指导,帮助他们营造一个乐观、积极而有意义的生活。教材不仅要表现生活,更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回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在观察、体验、探究、思考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生活感受和认识。
三、体现新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是本土教材改革的方向
新课程带来教材的改革,一方面,要学习和吸纳先进地区教材编写的先进经验,摆脱传统乡土教材中不适合新课程改革的模式,另一方面,必须研究本地区文化背景,努力实现教材的本土化。教材编写要体现改革创新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取其精华,要体现新的教材观,教材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而是和学生对话的文本,是和他们进行平等交流的朋友。教材中的人物就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物,是他们当中的一员,教材中所反映的生活就是学生置身其中的现实生活,教材的形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材的作用是引导思考和教学活动的范例,是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中介和桥梁,是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手段,教材要体现新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教材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所选择的内容应该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所设计的活动,能够让学生有更多参与的机会,要有利于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给学生更多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
四、本土教材编写要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素材和指导思想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工具,首先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可对话的文本,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欲望,为学生开展学习和探究活动搭建平台和提供帮助,应为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指导教学提供适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工具,以推进教学改革,教材要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提供范例,教材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素材,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停留在教材所给的材料中,要结合当地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为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周围世界,充实学习的内容留有空间。课程带来教材的改革,一方面,要学习和吸纳先进经验,摆脱不适合新课程改革的模式,另一方面,必须研究本地背的景,努力实现教材的本土化,我们希望在这个挑战中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改革的新路。
五、本土教材编写和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材所呈现的事实只是范例,不是教师教学的“教本”。
老师习惯于讲教材,让学生学教材,现在,要打破教学中过分依赖教材的做法,本土教材所呈现给老师、学生的范例,只起到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不能照本宣科,教材面对的是本地区的学生,所呈现的事物具有局限性,不可能与各地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吻合,教师不要机械地理解教材,被教材所束缚,应根据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和进行再创造。
2.学生的现实生活及经验是本套教材的主要教学资源。
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学生人格的形成是在他们的生活中,在接触社会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认识课本中的生活与社会,而是他们现实的生活。因此,指导学生观察、认识自己周围的社会和生活就变得十分重要,通过观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学生看到、学到了很多东西,课上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得到梳理和升华。我们应该很好地研究如何调动起学生在课下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设计合适的活动方案。
3.本土教材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体验和研讨的时间和空间。
教材、教育回归生活,并不意味着教学局限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再现与重复,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课堂上引导学生展示、交流、研讨的过程就是对生活的再认识和进一步梳理、评价的过程,学生在感受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悟出做人的道理,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观察和准备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和感受,他们愿意通过课上交流,同别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并從中感受劳动后的喜悦,不给学生机会,或把机会只给少部分学生,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对学生劳动的漠视和不尊重。
总之:编写本土教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拓展国家教材的重要补充,校本教材的编写,有利于从身边的事情中受到德育、智育启迪,从而激发青少年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同时为培养地方人才奠定价值导向,它对于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与能力,提高他们全面深刻地学习理解、感悟掌握课文内容的自主想象创造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本土教材;编写;实践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9-054-01
在编制教学纲目时,力求处理好学科内部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统一性和灵活性,建立优化的学科结构。教育唯有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才能使教育持续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因此,我们在纲目的编制上,一定要有前瞻性,要及时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和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水平,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对中学生的吸引力,既有时代性,又有实用性。
一、探索校本教材编写研究的目标:
以本土校本教材编写为突破口,整合多学科的资源,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是课题组编写的宗旨。本课题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本土教材的教学,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艺术表现力,通过本土教材的教学,使学生的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通过本土教材的教学,探索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模式,让本土教材成为教学改革的亮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大好局势,教育也不例外,为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内心迫切进步的需要,自学教材编写着实可以缓解这样的一个局面。
二、自行编写本土教材的指导思想
编写本土教材依据是在全面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的基础上,体现“以培养学生学习做人为核心”的课程目标,力求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引导,思考、探索能力的培养及社会知识的获得有机融合,课程的定位决定了教材编写的方向。教材编写体现“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学生成长的需求。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把握学生思想的脉搏,指导学生进行中的生活。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在他们的生活中有欢乐,有烦恼和困惑,需要帮助和指导,教材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针对他们的生活的问题,给他们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指导,帮助他们营造一个乐观、积极而有意义的生活。教材不仅要表现生活,更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回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在观察、体验、探究、思考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生活感受和认识。
三、体现新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是本土教材改革的方向
新课程带来教材的改革,一方面,要学习和吸纳先进地区教材编写的先进经验,摆脱传统乡土教材中不适合新课程改革的模式,另一方面,必须研究本地区文化背景,努力实现教材的本土化。教材编写要体现改革创新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取其精华,要体现新的教材观,教材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而是和学生对话的文本,是和他们进行平等交流的朋友。教材中的人物就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物,是他们当中的一员,教材中所反映的生活就是学生置身其中的现实生活,教材的形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材的作用是引导思考和教学活动的范例,是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中介和桥梁,是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手段,教材要体现新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教材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所选择的内容应该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所设计的活动,能够让学生有更多参与的机会,要有利于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给学生更多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
四、本土教材编写要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素材和指导思想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工具,首先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可对话的文本,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欲望,为学生开展学习和探究活动搭建平台和提供帮助,应为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指导教学提供适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工具,以推进教学改革,教材要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提供范例,教材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素材,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停留在教材所给的材料中,要结合当地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为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周围世界,充实学习的内容留有空间。课程带来教材的改革,一方面,要学习和吸纳先进经验,摆脱不适合新课程改革的模式,另一方面,必须研究本地背的景,努力实现教材的本土化,我们希望在这个挑战中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改革的新路。
五、本土教材编写和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材所呈现的事实只是范例,不是教师教学的“教本”。
老师习惯于讲教材,让学生学教材,现在,要打破教学中过分依赖教材的做法,本土教材所呈现给老师、学生的范例,只起到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不能照本宣科,教材面对的是本地区的学生,所呈现的事物具有局限性,不可能与各地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吻合,教师不要机械地理解教材,被教材所束缚,应根据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和进行再创造。
2.学生的现实生活及经验是本套教材的主要教学资源。
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学生人格的形成是在他们的生活中,在接触社会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认识课本中的生活与社会,而是他们现实的生活。因此,指导学生观察、认识自己周围的社会和生活就变得十分重要,通过观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学生看到、学到了很多东西,课上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得到梳理和升华。我们应该很好地研究如何调动起学生在课下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设计合适的活动方案。
3.本土教材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体验和研讨的时间和空间。
教材、教育回归生活,并不意味着教学局限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再现与重复,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课堂上引导学生展示、交流、研讨的过程就是对生活的再认识和进一步梳理、评价的过程,学生在感受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悟出做人的道理,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观察和准备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和感受,他们愿意通过课上交流,同别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并從中感受劳动后的喜悦,不给学生机会,或把机会只给少部分学生,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对学生劳动的漠视和不尊重。
总之:编写本土教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拓展国家教材的重要补充,校本教材的编写,有利于从身边的事情中受到德育、智育启迪,从而激发青少年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同时为培养地方人才奠定价值导向,它对于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与能力,提高他们全面深刻地学习理解、感悟掌握课文内容的自主想象创造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