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的导人是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好的导人能先声夺人,事半功倍,能提高课堂效率,为新课的开展预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给教学定下成功的基调。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课堂导人上下足功夫,把语文课的这第一个音符奏响,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摸索出了一些语文课堂教学的导人方法,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心得体会。
一、激情导入,激起学生的热情
所谓激情导人,就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出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之中。如在讲《像山那样思考》一文时,我在讲课之前,先在黑板上写下了“草”、“鹿”、“狼”三样东西,请学生们用这三样东西组成一条生物链,接下来问:“在这三样东西中,你最想消灭的是什么?”学生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最想消灭狼。我紧接着说,我们都是一群不知“像山那样思考”的人,那山到底是怎样思考的呢?学生们议论纷纷……这里我用了激情导入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迫切想知道课文内容,这就为这一课的教学作了成功的铺垫。
二、典故导入,开阔学生的视野
所谓典故导入,就是通过寓言、故事、传说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又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的作用,如在讲《雨霖铃》一文时,我从柳永的生平故事人手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一位词人,他死时非常可怜,史载‘死时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于南门’,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用这种方式引出柳永的生平简介,讲解他一生中的奇闻轶事,由此引发了学生对柳永这个人以及他词作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诗歌导入,加深学生的印象
所谓诗歌导人,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问一些学生曾经学过的或知道的诗歌、名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在讲《沁园春,长沙》一词时,我是这样导人的:“在我国的诗文里,往往凝聚着一个悲秋的情节,‘秋和愁’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的忧国伤己;‘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杜甫的贫病潦倒;‘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柳永的离情之悲。虽然我们身边关于悲秋的诗词名句俯拾即是,但是不是每个人面对秋天都会如此惆怅不已呢?等我们欣赏完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后,再来作评价吧。”这一段导语,不仅复习了关于悲愁的诗句,还顺势引入新课,自然流畅。
四、悬念导入,激活学生的思维
所谓悬念导人,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以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讲《幽径悲剧》一文时,我是这样导人的:“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一条幽径上到底是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而引起了悲剧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幽径悲剧》。”又如,在讲《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时,我是这样导人新课的:“本文题目是‘群英会蒋干中计’,那么蒋干中了谁的计?中了什么计?是怎样中计的?”学生们带着问题,必定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课文内容,这样不仅明确了课堂学习的目标,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歌曲导入,引起学生的共鸣
所谓歌曲导人,不难理解,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播放或让学生演唱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歌曲,这种导人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在讲《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我先让学生听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让他们在雄浑壮阔的旋律中感受历史的沧桑与英雄的豪迈。歌曲的播放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又有助于学生对词作感情基调的把握。
六、直观式导入,提高学生的兴趣
所谓直观式导入,就是以实物、图表、投影、录音、录像、FLASH动画等为媒体的导人方式。这种导人方式生动直观。科学准确地传递了大量信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去思考、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如在讲《黄山记》一文时,我通过播放有关黄山主要风景的一段视频来导人新课。学生们看到黄山优美秀丽的景色时,兴趣大增。我趁热打铁,结束视频,适时提问:“黄山这一处人间胜境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现在想登上黄山很容易,古代人是否也如此呢?让我们走进徐迟的散文《黄山记》。”学生们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不仅印象深刻,而且能迅速地把握到文章的主题思想。前面巧妙的导入,不仅传递了关于黄山的大量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为这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
以上几种导人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时可以几种方式优化组合一起使用。在语文课的教学中,除了以上几种导入法以外,我还利用过漫画导人法、游戏导人法、知识比较导入法、新旧知识联系导人法等。所谓“导人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是能提高课堂效率,各种导入方法都可以尝试。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激情导入,激起学生的热情
所谓激情导人,就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出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之中。如在讲《像山那样思考》一文时,我在讲课之前,先在黑板上写下了“草”、“鹿”、“狼”三样东西,请学生们用这三样东西组成一条生物链,接下来问:“在这三样东西中,你最想消灭的是什么?”学生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最想消灭狼。我紧接着说,我们都是一群不知“像山那样思考”的人,那山到底是怎样思考的呢?学生们议论纷纷……这里我用了激情导入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迫切想知道课文内容,这就为这一课的教学作了成功的铺垫。
二、典故导入,开阔学生的视野
所谓典故导入,就是通过寓言、故事、传说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又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的作用,如在讲《雨霖铃》一文时,我从柳永的生平故事人手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一位词人,他死时非常可怜,史载‘死时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于南门’,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用这种方式引出柳永的生平简介,讲解他一生中的奇闻轶事,由此引发了学生对柳永这个人以及他词作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诗歌导入,加深学生的印象
所谓诗歌导人,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问一些学生曾经学过的或知道的诗歌、名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在讲《沁园春,长沙》一词时,我是这样导人的:“在我国的诗文里,往往凝聚着一个悲秋的情节,‘秋和愁’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的忧国伤己;‘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杜甫的贫病潦倒;‘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柳永的离情之悲。虽然我们身边关于悲秋的诗词名句俯拾即是,但是不是每个人面对秋天都会如此惆怅不已呢?等我们欣赏完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后,再来作评价吧。”这一段导语,不仅复习了关于悲愁的诗句,还顺势引入新课,自然流畅。
四、悬念导入,激活学生的思维
所谓悬念导人,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以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讲《幽径悲剧》一文时,我是这样导人的:“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一条幽径上到底是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而引起了悲剧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幽径悲剧》。”又如,在讲《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时,我是这样导人新课的:“本文题目是‘群英会蒋干中计’,那么蒋干中了谁的计?中了什么计?是怎样中计的?”学生们带着问题,必定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课文内容,这样不仅明确了课堂学习的目标,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歌曲导入,引起学生的共鸣
所谓歌曲导人,不难理解,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播放或让学生演唱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歌曲,这种导人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在讲《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我先让学生听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让他们在雄浑壮阔的旋律中感受历史的沧桑与英雄的豪迈。歌曲的播放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又有助于学生对词作感情基调的把握。
六、直观式导入,提高学生的兴趣
所谓直观式导入,就是以实物、图表、投影、录音、录像、FLASH动画等为媒体的导人方式。这种导人方式生动直观。科学准确地传递了大量信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去思考、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如在讲《黄山记》一文时,我通过播放有关黄山主要风景的一段视频来导人新课。学生们看到黄山优美秀丽的景色时,兴趣大增。我趁热打铁,结束视频,适时提问:“黄山这一处人间胜境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现在想登上黄山很容易,古代人是否也如此呢?让我们走进徐迟的散文《黄山记》。”学生们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不仅印象深刻,而且能迅速地把握到文章的主题思想。前面巧妙的导入,不仅传递了关于黄山的大量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为这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
以上几种导人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时可以几种方式优化组合一起使用。在语文课的教学中,除了以上几种导入法以外,我还利用过漫画导人法、游戏导人法、知识比较导入法、新旧知识联系导人法等。所谓“导人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是能提高课堂效率,各种导入方法都可以尝试。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