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起伊朗,大家往往只想到伊朗掌管着“世界油罐子”。但很少有人知道,伊朗军工业的渊源在中近东范围内是相当悠久的,仅次于曾称霸欧亚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只因该国主政者屡次在重大事件中“站错队”,导致刚刚萌芽的伊朗军工体系屡遭外来侵略势力摧残。为了彻底扭转这一局面,1979年革命后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大力推动国内军工业发展,最大程度保证防务独立,培养出多个具有托拉斯性质的超大型军工复合体。本文所要介绍的国防工业组织(DIO)便是当今伊朗最大的军工单位,其任务就是为伊朗正规军和革命卫队制造武器和提供必要技术。他们的口号是“一切为了自给自足圣战”。
饱经磨难
早在19世纪初,伊朗恺加王朝便引进欧洲武器。当时伊朗正遭受土耳其和俄罗斯的双重威胁,两大劲敌分别从西面和北面蚕食伊朗的属国和领土。为了自卫,伊朗先后从英国和法国聘请武器技师,在大不里士、设拉子、布什尔等地开设大炮工场和造船厂。然而在欧洲列强的利益交换中,伊朗只是很小的筹码,一连串的对外战争的失败令伊朗国土沦丧,民穷财尽,那一点点军工底子在战争中消耗殆尽。
直到1921年,伊朗恺加王国哥萨克师副指挥官礼萨·汗上校(Reza Shah Pahlavi)通过政变登上王位,建立巴列维王朝后,伊朗民族军工业才算出现转机。依托不断累积的石油财富,礼萨国王以宪兵队和哥萨克师为基础,创建伊朗现代军队,并利用一战后欧洲各国急于开拓武器外销市场的机会,大力引进先进军工技术。1935年,伊朗与捷克斯洛伐克SDK公司(后为SDK/布莱达公司)达成一揽子采购协议,进口了50余辆AH-IV和TNH轻型坦克。别看它们都带有某种试验性质,但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六缸水冷汽油机、斯科达37毫米速射炮和悬挂系统等部件,性能在中东无出其右,就连后来被纳粹德军应用于“闪电战”的38(t)坦克也得管它们叫“老祖宗”。SDK公司还承担了帮助伊朗在大不里士建立坦克生产线的义务。
然而1939年纳粹德国肢解和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使伊朗坦克工厂项目无疾而终。紧接着英国和苏联又借口“避免伊朗倒向轴心国集团”,于1941年8月25日联合出兵对伊朗实施分区占领。由科兹洛夫中将指挥的苏联第53步兵军占领了伊朗整个西阿塞拜疆省和库尔德斯坦省,将伊朗设在当地的武器库和生产机械全都拆走,而由爱德华·奎南中将指挥的英国“波斯-伊拉克军团”也下手很“黑”,不仅将停泊在阿巴丹港的伊朗皇家海军舰艇尽数劫持,还将当地的伊朗皇家造船厂予以拆毁。这场浩劫彻底将伊朗军队和军工业打入谷底。
美国始乱终弃
1947年冷战开始后,伊朗国王巴列维紧紧依靠美国,相继将英国和苏联的势力赶出国土,同时开始大刀阔斧的“白色革命”。为了称雄波斯湾乃至中东,1963年,巴列维国王下令组建具有垄断性质的军事工业组织(Military IndustriesOrganization,MIO),直属于王国战争部。它就是后来的DIO前身。
利用丰厚的“石油美元”,巴列维国王在1971~1975年间从美国和西欧进口数以百亿美元的军火(仅伊朗购买的美国武器就达80亿美元)。作为贸易补偿的一部分,欧美军火商必须向MIO转移部分技术,并允许其在伊朗国内进行组装和维修,这使得MIO的技术实力迅速提高。到1976年,美国国会修改了《武器出口法》,对包括伊朗在内的武器买家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巴列维认识到即使从美国获得大量先进武器,仍然无法保证满足战争需求,在战时依赖进口是危险的,于是进一步坚定了发展国内军工业的决心。到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前夕,MIO下属的兵工厂已能生产轻武器弹药、火炮炮管、轮胎、炸药和导火线等。而且它还得到德国HK公司授权,能自行生产G3突击步枪和MG3通用机枪。
然而1979年爆发伊斯兰革命后,伊朗与西方国家分道扬镳。当时MIO与美国贝尔公司合作生产UH-1和AH-1J军用直升机的工厂刚完成厂房建设,尚未安装设备,MIO与美国雷锡恩公司合作生产“陶”式反坦克导弹的合同只进行到组装导弹发射器阶段,导弹组件尚未到达,而组装“霍克”防空导弹的合同刚刚执行。由于美国和西欧公司在一夜之间撤离驻伊专家,伊朗军工业很快陷入停顿。加上国内局势动荡,MIO下属的大部分兵工厂已不能正常运作。
革命卫队强力介入
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是对伊朗军工业的巨大考验,伊拉克的入侵逼迫伊朗政府迅速结束国内的混乱局面,全力以赴转入战时状态。开战初期,伊朗得益于王国时代遗留的巨大武器储备,很快把伊拉克人赶过阿拉伯河。但伊朗军队进入伊拉克土地后,西方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开始公开支持萨达姆,伊拉克源源不断地得到武器补充,而伊朗很快就陷入了持久战的局面。
在巨大的消耗面前,伊朗前所未有地感受到制裁带来的武器匮乏问题。由于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提出“不要西方,也不要东方”的口号,导致伊朗与东西方主要国家的关系都不正常,也使伊朗很难从国外进口武器(有趣的是,在伊朗最困难的时候,倒是以色列秘密向其提供了少量武器零部件,但这也是杯水车薪)。伊朗发动一次大规模战役需要几个月来准备战争物资,其战役的突然性完全丧失,进展始终不大。由于武器损耗极大,尽管表面上伊朗压着伊拉克打,但危机重重,其陆军反坦克导弹即将耗完,飞机缺乏零部件不能正常起飞,战损装备不能得到及时维修。
危急之际,霍梅尼1981年2月发出“自给自足圣战”运动,号召伊朗军民造自己的“伊斯兰飞机、大炮和坦克”。在这一路线下,伊朗迅速成立“自给自足委员会”,这个机构的任务就是发动国内一切机构寻求在国内生产战争必需品。技术人员、工人、学者都动员起来,与军品生产有关的企业得到优先照顾。当年5月,“自给自足委员会”对陷入瘫痪状态的MIO实施改组,将MIO各系统分拆打乱,混编入忠于伊斯兰政权的技术人员,改组成国防工业组织(DIO,波斯语简称“Sasadiah”),并由革命卫队负责指导工作。
在革命卫队的强力推动下,新生的DIO得到迅猛发展,大笔资金源源不断地从革命卫队独立财政系统中流入,许多生产设备也由革命卫队在海外设立的掩护公司秘密引进。至1985年,DIO已能独立组装出美制M151军用吉普车、坦克牵引车和火炮拖车,尝试生产各种美制武器必需的5号碱性电池、飞机轮胎、直升机桨叶、装甲车风挡等武器配件。几个月后,DIO又根据伊朗军队在前线缴获的伊拉克武器,成功仿造出苏制RPG-7式火箭筒、BM-21“冰雹”火箭炮和SA-7便携式防空导弹,有效提高了伊朗军队的战斗力。有意思的是,当年DIO改造出许多今天看来仍很神奇的武器,如将航模飞机改造成无人机进行侦察,将固定翼飞机才能挂载的美制AC-M-65“小牛”导弹配置到AH-1直升机上打坦克,把“霍克”防空导弹装上F-14战斗机上充当空空导弹(这些工作至今仍在继续,但已转给其它单位)。
1987年底,DIO改由革命卫队军官和文职人员联合组成的董事会管理,其中常务主管主持日常生产活动,并定期向负责后勤的副国防部长汇报工作,而伊朗总统有权监管DIO所有的生产计划。事实上,两伊战争虽然给伊朗带来巨大损失,但留给伊朗的是一个充满激情和经验的技术团队,伊朗军工业不但被挽救,而且逐步发展起来。
外向型企业
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朗获得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DIO通过引进技术和自力更生,迄今已具备独立生产坦克、装甲车、中远程弹道导弹、微型潜艇甚至战斗机的能力。目前,DIO所产的武器遍及伊朗正规军和革命卫队,其中革命卫队向黎巴嫩真主党和巴勒斯坦哈马斯输出的“法吉尔”-3型(Fair-3)远程战术火箭就是DIO的杰作,它是世界上第一种具有分导式多弹头的火箭,能够威胁以色列全境。除了导弹、火箭外,DIO研制的“鲸鱼”式超高速鱼雷也是令美国和以色列震惊的神秘武器,它能以难以置信的速度从水下摧毁敌方战舰,使对方防不胜防。
不过,DIO近年来开发的武器往往被西方冠以“山寨”之名,如刚刚投产的“托桑”(Tosan)轻型坦克被指责为英国“蝎”式坦克的翻版,今年2月底下水的“贾马兰”号护卫舰又被指责为抄袭英国在20年前建造的“沃斯帕”MK.5级护卫舰。但不管怎样,DIO在大型武器平台生产方面的卓越成就,足以令世人感到钦佩。
近年来,DIO试图成为一个外向型企业,使伊朗变成武器出口国。尽管联合国安理会早在2007年就因伊朗执意发展核研究而禁止DIO出口任何军工产品,但伊朗官方仍然表示,DIO年均武器出口额已达1亿美元以上,出口国家达57个。据悉,DIO现有雇员超过3.5万名,其中30%有大学本科学历,下属兵工厂多达47家,研究所则遍布伊朗各地。
饱经磨难
早在19世纪初,伊朗恺加王朝便引进欧洲武器。当时伊朗正遭受土耳其和俄罗斯的双重威胁,两大劲敌分别从西面和北面蚕食伊朗的属国和领土。为了自卫,伊朗先后从英国和法国聘请武器技师,在大不里士、设拉子、布什尔等地开设大炮工场和造船厂。然而在欧洲列强的利益交换中,伊朗只是很小的筹码,一连串的对外战争的失败令伊朗国土沦丧,民穷财尽,那一点点军工底子在战争中消耗殆尽。
直到1921年,伊朗恺加王国哥萨克师副指挥官礼萨·汗上校(Reza Shah Pahlavi)通过政变登上王位,建立巴列维王朝后,伊朗民族军工业才算出现转机。依托不断累积的石油财富,礼萨国王以宪兵队和哥萨克师为基础,创建伊朗现代军队,并利用一战后欧洲各国急于开拓武器外销市场的机会,大力引进先进军工技术。1935年,伊朗与捷克斯洛伐克SDK公司(后为SDK/布莱达公司)达成一揽子采购协议,进口了50余辆AH-IV和TNH轻型坦克。别看它们都带有某种试验性质,但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六缸水冷汽油机、斯科达37毫米速射炮和悬挂系统等部件,性能在中东无出其右,就连后来被纳粹德军应用于“闪电战”的38(t)坦克也得管它们叫“老祖宗”。SDK公司还承担了帮助伊朗在大不里士建立坦克生产线的义务。
然而1939年纳粹德国肢解和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使伊朗坦克工厂项目无疾而终。紧接着英国和苏联又借口“避免伊朗倒向轴心国集团”,于1941年8月25日联合出兵对伊朗实施分区占领。由科兹洛夫中将指挥的苏联第53步兵军占领了伊朗整个西阿塞拜疆省和库尔德斯坦省,将伊朗设在当地的武器库和生产机械全都拆走,而由爱德华·奎南中将指挥的英国“波斯-伊拉克军团”也下手很“黑”,不仅将停泊在阿巴丹港的伊朗皇家海军舰艇尽数劫持,还将当地的伊朗皇家造船厂予以拆毁。这场浩劫彻底将伊朗军队和军工业打入谷底。
美国始乱终弃
1947年冷战开始后,伊朗国王巴列维紧紧依靠美国,相继将英国和苏联的势力赶出国土,同时开始大刀阔斧的“白色革命”。为了称雄波斯湾乃至中东,1963年,巴列维国王下令组建具有垄断性质的军事工业组织(Military IndustriesOrganization,MIO),直属于王国战争部。它就是后来的DIO前身。
利用丰厚的“石油美元”,巴列维国王在1971~1975年间从美国和西欧进口数以百亿美元的军火(仅伊朗购买的美国武器就达80亿美元)。作为贸易补偿的一部分,欧美军火商必须向MIO转移部分技术,并允许其在伊朗国内进行组装和维修,这使得MIO的技术实力迅速提高。到1976年,美国国会修改了《武器出口法》,对包括伊朗在内的武器买家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巴列维认识到即使从美国获得大量先进武器,仍然无法保证满足战争需求,在战时依赖进口是危险的,于是进一步坚定了发展国内军工业的决心。到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前夕,MIO下属的兵工厂已能生产轻武器弹药、火炮炮管、轮胎、炸药和导火线等。而且它还得到德国HK公司授权,能自行生产G3突击步枪和MG3通用机枪。
然而1979年爆发伊斯兰革命后,伊朗与西方国家分道扬镳。当时MIO与美国贝尔公司合作生产UH-1和AH-1J军用直升机的工厂刚完成厂房建设,尚未安装设备,MIO与美国雷锡恩公司合作生产“陶”式反坦克导弹的合同只进行到组装导弹发射器阶段,导弹组件尚未到达,而组装“霍克”防空导弹的合同刚刚执行。由于美国和西欧公司在一夜之间撤离驻伊专家,伊朗军工业很快陷入停顿。加上国内局势动荡,MIO下属的大部分兵工厂已不能正常运作。
革命卫队强力介入
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是对伊朗军工业的巨大考验,伊拉克的入侵逼迫伊朗政府迅速结束国内的混乱局面,全力以赴转入战时状态。开战初期,伊朗得益于王国时代遗留的巨大武器储备,很快把伊拉克人赶过阿拉伯河。但伊朗军队进入伊拉克土地后,西方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开始公开支持萨达姆,伊拉克源源不断地得到武器补充,而伊朗很快就陷入了持久战的局面。
在巨大的消耗面前,伊朗前所未有地感受到制裁带来的武器匮乏问题。由于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提出“不要西方,也不要东方”的口号,导致伊朗与东西方主要国家的关系都不正常,也使伊朗很难从国外进口武器(有趣的是,在伊朗最困难的时候,倒是以色列秘密向其提供了少量武器零部件,但这也是杯水车薪)。伊朗发动一次大规模战役需要几个月来准备战争物资,其战役的突然性完全丧失,进展始终不大。由于武器损耗极大,尽管表面上伊朗压着伊拉克打,但危机重重,其陆军反坦克导弹即将耗完,飞机缺乏零部件不能正常起飞,战损装备不能得到及时维修。
危急之际,霍梅尼1981年2月发出“自给自足圣战”运动,号召伊朗军民造自己的“伊斯兰飞机、大炮和坦克”。在这一路线下,伊朗迅速成立“自给自足委员会”,这个机构的任务就是发动国内一切机构寻求在国内生产战争必需品。技术人员、工人、学者都动员起来,与军品生产有关的企业得到优先照顾。当年5月,“自给自足委员会”对陷入瘫痪状态的MIO实施改组,将MIO各系统分拆打乱,混编入忠于伊斯兰政权的技术人员,改组成国防工业组织(DIO,波斯语简称“Sasadiah”),并由革命卫队负责指导工作。
在革命卫队的强力推动下,新生的DIO得到迅猛发展,大笔资金源源不断地从革命卫队独立财政系统中流入,许多生产设备也由革命卫队在海外设立的掩护公司秘密引进。至1985年,DIO已能独立组装出美制M151军用吉普车、坦克牵引车和火炮拖车,尝试生产各种美制武器必需的5号碱性电池、飞机轮胎、直升机桨叶、装甲车风挡等武器配件。几个月后,DIO又根据伊朗军队在前线缴获的伊拉克武器,成功仿造出苏制RPG-7式火箭筒、BM-21“冰雹”火箭炮和SA-7便携式防空导弹,有效提高了伊朗军队的战斗力。有意思的是,当年DIO改造出许多今天看来仍很神奇的武器,如将航模飞机改造成无人机进行侦察,将固定翼飞机才能挂载的美制AC-M-65“小牛”导弹配置到AH-1直升机上打坦克,把“霍克”防空导弹装上F-14战斗机上充当空空导弹(这些工作至今仍在继续,但已转给其它单位)。
1987年底,DIO改由革命卫队军官和文职人员联合组成的董事会管理,其中常务主管主持日常生产活动,并定期向负责后勤的副国防部长汇报工作,而伊朗总统有权监管DIO所有的生产计划。事实上,两伊战争虽然给伊朗带来巨大损失,但留给伊朗的是一个充满激情和经验的技术团队,伊朗军工业不但被挽救,而且逐步发展起来。
外向型企业
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朗获得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DIO通过引进技术和自力更生,迄今已具备独立生产坦克、装甲车、中远程弹道导弹、微型潜艇甚至战斗机的能力。目前,DIO所产的武器遍及伊朗正规军和革命卫队,其中革命卫队向黎巴嫩真主党和巴勒斯坦哈马斯输出的“法吉尔”-3型(Fair-3)远程战术火箭就是DIO的杰作,它是世界上第一种具有分导式多弹头的火箭,能够威胁以色列全境。除了导弹、火箭外,DIO研制的“鲸鱼”式超高速鱼雷也是令美国和以色列震惊的神秘武器,它能以难以置信的速度从水下摧毁敌方战舰,使对方防不胜防。
不过,DIO近年来开发的武器往往被西方冠以“山寨”之名,如刚刚投产的“托桑”(Tosan)轻型坦克被指责为英国“蝎”式坦克的翻版,今年2月底下水的“贾马兰”号护卫舰又被指责为抄袭英国在20年前建造的“沃斯帕”MK.5级护卫舰。但不管怎样,DIO在大型武器平台生产方面的卓越成就,足以令世人感到钦佩。
近年来,DIO试图成为一个外向型企业,使伊朗变成武器出口国。尽管联合国安理会早在2007年就因伊朗执意发展核研究而禁止DIO出口任何军工产品,但伊朗官方仍然表示,DIO年均武器出口额已达1亿美元以上,出口国家达57个。据悉,DIO现有雇员超过3.5万名,其中30%有大学本科学历,下属兵工厂多达47家,研究所则遍布伊朗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