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 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oxin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学生更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他们的体内积蓄着太多磅礴的力量,那就是潜力。结合数年的经验,我认为学生潜力的开发主要来自于学习生活中不同的互动过程,即学生感受亲情和友情、体会大自然的伟大力量,用心真诚与整个世界的人和大自然对话的过程。对话,可以使学生的生活充满活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而读写结合则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
  上帝赋予我们每一个人巨大的财富:有眼睛可以看,有耳朵可以听,有手可以触摸,有心灵可以感受。但这种天赋的生理条件仅是一个物质基础,要真正拥有能够发现美并且感受美的眼睛、耳朵、手足与心灵,需要长期的培育与训练;而这种培育与训练,从本质上讲是对一个生命的开发与提升。那么,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落实学生与周围人和物之间的对话呢?
  一、潜心阅读,实现学生与文本真诚对话
  语文教材文质兼美,题材、体裁和风格丰富多样,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让学生潜心读书,从不同角度领会文本的内容和表现方法,教师再适时予以指导和点拨,寻找读写结合的生成点,设计各种形式的片断练习,进行读写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一方面可对日后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丰富内心体验,提高认知能力。
  如进行《蛇与庄稼》教学时,我通过示意图让学生用明白蛇與庄稼、猫与苜蓿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即动物与植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生潜心分析之后,发现肺结核得病者与吐痰者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即人与人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为了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更加深入的对话,我设计相关思考习题,让学生了解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与文本的真诚对话,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树立了内心的环保意识,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共鸣。
  又如进行《金色的脚印》这一课的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思考“金色”的双重涵义,寻找合适时机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然后让学生围绕开放性思考题“为什么说脚印是金色的”潜心读书,使学生真正融入与老狐狸、小狐狸及文中“我”的真诚对话,提升他们对动物之间“真爱”的体会。
  二、回归生活,提升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文本,与文本真诚的对话,而且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实现自我建构(注重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偏狭、肤浅走向全面、深刻,这个从感受到体验,再从体验到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成长的必经阶段。
  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中,学生从与文本的真诚对话中感受到父与子不可思议的爱,我根据与文本对话后心灵所受的震撼写了一篇题为《爱,无处不在》的文章,回忆了母亲在我求学时期为了凑足学费在田间劳动的情景,为给我攒生活费在街头苦等卖着鸡蛋的艰辛,以及假期临近时倚门期盼女儿回家的眼神;同时,也谈到动物之间神圣的爱,以激发学生与自己生活实际的对话。孩子们也选择了生活中不同的素材写出了真实、感人的文章,如曾沫天写爸爸守护自己写作业的情景,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肖力立回忆自己生病时妈妈跟她挤在一张小床上,体现了无私的母爱;张佩柔以《麻雀的呼唤》为题歌颂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表达了对人类真爱的呼唤。整个写作的过程就是心灵得到净化和提升的过程。
  三、读写结合,实践教育做人的最终目的
  古有“文以载道”,今有“文如其人”,因此作文与做人之间的关系不能分开也分不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气势磅礴,充满了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据说,这首词是在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时公开发表的。蒋介石网罗了一大批文痞,要他们填词回击,在气势上压倒毛泽东,以达到政治目的。然而,这些“文豪们”忙了半天,写出不少东西,但在气势上根本无法与毛泽东的词相比,最后只好不了了之。为什么同样的主题,同样的形式,双方写出来的效果却有天壤之别呢?这里有做人与作文的关系问题。人的思想境界和气质修养是作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有什么样的境界和修养,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讲,更是如此。在进行一次作文训练——《生活的启示》时,何晓帆写道:“生活永远是精彩的,可以说我是生活的一位受益者,因为我得到了生活的启示。”唐艺抒同学说:“我自己经过这次的远足后,我明白了两个道理:一是只有目标才会胜利,二是要做就要做最好的。”刘羽飞同学感慨:“在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件事就像树上的一片片叶子,摘下一片,让我回味无穷生。”熊眉舟同学在文章结尾写道:“生活总是在完美中留下空白,在心灵中留下启示。”……不同的孩子,他们的感触和启示不一样,这就是生活在一个人身上所留下的痕迹。
  对于个体来讲,心灵是根,观念在心灵深处徘徊而升华,最终会通过文字呈现给他人。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真诚的对话,学生带着阅读以后的体验在写作的过程中回归生活,又是对学生阅读生活一个提升的过程,是实践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做人与作文之间不能分开,也分不开。
其他文献
摘 要: 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作者认为导入目标式激趣、情感式激趣、问题式激趣、悬念式激趣、奖惩式激趣这五种激趣方式能让语文教学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收到实效。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激励方式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学者。”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
摘 要: 要想发挥多媒体在语文课中的美育功能,就必须运用多媒体补充课文内容,以美求知;营造课堂气氛,以美激情;促进生活体验,以美启真;辅助学文明理,以美储美;课后拓展、延伸以美导行。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教学 美育功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作为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必须是开放式的,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活跃、更为开阔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广大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更是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积极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在语文课堂上放飞,使学生都能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亲身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切实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我在初中
摘 要: 初中语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作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创造性学习能力 四个方面    根据多年的教学和观察,我们认为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未彻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二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三是
摘 要: 在全面推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做学生的引路人,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努力使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四变”: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难学”为“易学”,变“学会”为“会学”。  关键词: 新课改 语文课堂教学 “四变”    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民主、科学、开放的课程理念保障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求得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增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插图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虫鱼、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风土人情、人物故事、童话故
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强调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而且教学内容按要求可分若干章节。为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能力,以为其学习其他课程提供必要的思维知识,也为他们今后更好地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插入法进行教学是不错的选择。插入法教学,即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选择最佳时机插入与课文某些内容要素至为密切相关的信息,使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且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可见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力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
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记忆力好、善于考试和只会模仿的学生,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学校应担负起培养创新型学生的责任。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在语文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