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灾难性新闻图片报道的意识差异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q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别选取中美两国顶尖的新闻类杂志《时代》和《中国新闻周刊》作为研究对象,以2010年1月发生的海地大地震为案例,对比这两份媒体在大灾难新闻报道中对新闻图片报道的拍摄和选择上的不同,以及在报道程序和报道角度上的不同,分析出中西方媒体面对灾难图片报道的意识差异,并提出值得我国媒体借鉴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海地地震 灾难新闻图片 文化意识
  新闻图片报道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片以其形象的画面再现和还原现场的真实感带给受众视觉上的冲击力,这是单纯的文字报道所达不到的。受众通过图文结合的阅读方式,能获得更全面、详尽的信息,一些图片的解读还能让受众感受到独特的含义。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关于图片报道的作用更加明显,受众需要也应该通过看图、识图受到视觉、感官的冲击,来体会心灵的震撼。
  新闻杂志与报纸有所不同的是,在新闻图片的应用上,有更大的空间。图片的选取对于一份新闻杂志相当的重要,代表了这份杂志的编辑方针和风格特点,更能说明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内嵌的一些意识形态方面的值得分析的差异。因此笔者以海地地震这一灾难新闻为例,选取了两份中西方新闻杂志的代表——《时代》和《中国新闻周刊》,通过对比它们在图片报道上的不同,以寻求分析一些内在的差异。
  加勒比岛国海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发生了里氏7.0级地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严重。在地震之后,各大媒体迅速做出反应,纷纷派遣记者前往地震现场进行报道。
  封面对比——“悲剧”与“呼救”
  《时代》于1月25日以“Special report——Haiti’s tragedy”(特别报道——海地的悲剧)为封面标题做出报道,封面图片不是以往的全幅式占杂志的整个封面,而只占据了封面的三分之一。图片内容是一个当地男孩的特写,头部和肩部沾满了灰尘,灰尘的白与肤色的黑形成对比,使照片聚焦在人物的面部,眼神无助并充满恐惧,衣服破旧不堪,画面背景模糊,色调偏深。光线来自左上方,照亮男孩的面部,把眼神作为了图片的中心,画面是一个静止的叙事,以无声的手法暗示出灾难的无情。另外,封面的另外三分之二是藏蓝色的底色背景,除了标题和海地地震日期以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这样的封面设计更显出灾难的静默。
  《中国新闻周刊》于1月25日以“海地呼救”为封面标题做出报道,封面图片也是人物特写,选取的是当地一名黑人,裹着鲜艳的头巾、穿着鲜艳衣服,表情痛苦,眼睛紧闭,眉头紧锁,背景明亮,有纯蓝色的天空和废墟上的白色十字架。图片占据了整个封面,“海地呼救”四字位于封面右侧,在十字架背景上。明亮的色调却在这样的大灾难面前,反衬出灾难的黑暗,以“十字架”作为背景,这一符号突出了人类在灾难面前呼唤神灵的援救。另外,在“海地呼救”这一大标题的下方,依然有三行与灾难无关的小标题,是《中国新闻周刊》这一期的新闻导读。这与《时代》的特别报道有着明显的不同。
  对比封面人物的表情,《时代》以光线的明暗和黑白的对比,以及暗色调来突出了主体人物的眼神;相反,《中国新闻周刊》选取了一张灾民闭眼痛苦的表情,一个睁眼突出眼神,一个闭眼透露痛苦,相比而言,《时代》封面中人物的眼神更蕴含着一种让人联想的动态感,所谓“画龙点睛”,眼神可以表达出很多的内涵,比如灾民对灾难的恐惧、对未来的未知和一种信念的支撑。《中国新闻周刊》以灾民痛苦的闭眼表达出的是一种无助,渴望获救的祈求。
  对比封面标题可以看出,两类杂志分别选取了两种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场灾难,《时代》以“悲剧”这一较为悲观的名词字眼,站在一种较为旁观的角度,客观地看待了这次灾难,直接并定性地说明了灾难的无情和海地人无尽的痛苦;而《中国新闻周刊》选取“呼救”这一动词,是站在海地人或者受灾者的角度,以一种动态式的、积极的、却未知结果的情感,来表达人类在对待灾难时应有的一种态度,有可能这种态度并不一定完全代表了受灾者真实的想法,但它符合了《中国新闻周刊》这一媒体的媒介诉求。
  核心照片:理性报道与感性认知
  《时代》和《中国新闻周刊》在报道中选择的第一张灾难现场的图片,都在杂志中做了放大处理,是灾难组图中的核心照片。
  《时代》拍摄的图片的灾难现场感强,照片的绝大部分背景是震后凌乱不堪的废墟,几乎看不出原貌,人物处于照片的右方,空间很小,只占据了图片的五分之一,人站在宏大的废墟面前,加上恐慌的眼神,给予受众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说明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渺小和无力。
  相比《时代》的现场感,《中国新闻周刊》以一种剪影的方式,没有了肖像的特写,无声地诉说着人们的无助,通过模糊处理蓝天和震毁的房屋,突出主体人物的仰天询问的动作,依然突出灾民需要援救的感情。
  两图的对比依然延续了两份杂志在封面图片上不同的媒介诉求,一个注重客观、冲击力,一个注重站在灾民立场上祈求。很明显,从以上两图的对比可以看出,《时代》更注重客观的立场,还原现场,突出人与自然的冲突,趋向理性,而《中国新闻周刊》则强调人,强调人性的情感,趋向感性。
  灾区的侧面选择:
  体现媒体的深层意识
  《时代》拍摄的是灾民争夺物品的混乱画面,灾民以最原始、最暴力的方式争夺食物,这也是一种灾难,这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但它确实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时代》在海地发生地震之后,拍摄了很多海地在震后的混乱场面,这体现了西方媒体的忧患意识。
  《中国新闻周刊》拍摄的是灾民互助的画面,体现的是人性之光的美好,人类在大灾难面前的团结互助精神。
  现场的细节与宏大:
  真相与残酷的平衡
  西方摄影记者在表现灾难时,非常善于捕捉画面的细节,有时是一个表情,有时是一个动作,有时画面拍摄的只是一个局部,但画面所表现的意义却非常深远。而我国对很多灾难的拍摄都是通过比较大的场景来表现的。   《时代》杂志中有两幅图片都在说明灾区震后的状况,相比来看,《时代》拍摄了一张显示细节的图片,是一名工人被掩埋的图,在震毁的房屋下面,工人张开双手求救,图中没有其他人,只有一个人的影子,所在的位置也不得而知。但从说明文字可以看出,这名工人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援助,绝望的气氛自然烘托出来。而《中国新闻周刊》选取的是一张宏大的画面,画面中人们在废墟上寻找可用物品,画面中人们在搬运、在敲打,有动态感,也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的希望。
  经过统计,《时代》刊登的灾区图片中,侧重细节和人物特写的照片共有4张,《中国新闻周刊》只有2张,其中一张还是救援的图片。对细节和宏大场面拍摄选取的不同,可以说明西方媒体对待灾难报道强调对受害者的拍摄,寻求对受众的感官刺激,以达到扩大影响力的目的,但有时候画面过于血腥,甚至会给受众带来不适。而《中国新闻周刊》通过一些大场景的拍摄也许的确可以淡化灾难的负面影响,但不利于人们了解灾难的真相。
  灾难后的援助:
  大国意识与集体主义
  《时代》杂志在2010年1月25日和2010年2月1日两期对于海地地震的报道中,刊登了两张新闻照片,其中一张是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于2009年7月在海地总统的陪同下出访海地的一家医院。配合标题为《What Haiti needs(海地需要什么)》的报道。另一张是1月16日,海地地震后,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组织在太子港分发食物给排队的灾民。
  《中国新闻周刊》在同一期关于海地地震的报道中,刊登的是我国救援队员在海地地震灾区救援情况的照片,以及2007年4月我国赴海地第五支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在执行任务的照片,这两张图配合了标题为“在海地的中国人”的文章,《中国新闻周刊》除了报道海地的地震情况和救灾情况外,很大篇幅地报道了在海地遇难的8名中国维和军人。
  对比可以看出,《时代》和《中国新闻周刊》在图片选取上存在共同点,就是都选择了与本国相关的人物,并且都出现了“旧照新登”的现象。《时代》选取的是政治人物在海地的访问,可以折射出媒体想要强调美国的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另外一张照片的主体是联合国救援部队,配合的新闻标题是“For Haiti’s Devastated People, Aid Comes Unequally(对海地的灾民来说,援助并不平等)”,说明媒体更强调这次灾难的国际性救援。由于中国有8名维和人员在海地因地震遇难,《中国新闻周刊》突出了在海地的中国人,突出“人道主义”,还有一些图片是中国人民为8名烈士送行的图片,画面隆重庄严,从侧面蕴含了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凝聚力。
  《中国新闻周刊》在对于海地地震的报道中,关于救灾的图片数量在总数17张图片中有5张,《时代》关于救灾的图片数量在总数18张图片中仅2张。可见关于灾难报道,西方媒体注重仔细地描摹客观的事实,表现灾难对人类的摧残。但我国媒体有点忽视了对灾难现场的报道,新闻图片首先应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把灾难的真实情况告诉人们,这样能更好地起到告诫人们,减小损失,防止小道消息蔓延的作用。
  通过以上诸多对比,已经可以看出中西方的意识、文化传统差异,在灾难报道中体现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人注重人在自然、神灵面前的渺小无力,因此很多图片突出了自然背景的宏大,和人的无靠,而中国人相信人定胜天,人类只要团结一心就一定有战胜自然的能力,因此在很多图片中,单一的人很少,更多的是人群的聚集和凝聚一心。
  另外,西方媒体在拍摄和使用图片时,通过对比、反衬、转喻等手法,开掘了图片本身信息层面以外的意义和内涵,所以会使受众对灾难性事件本身的认知进一步深化,引发受众思考,诸如生命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状态、自然与人的关系、个体生命的意义、社会冲突的根源等问题。有助于受众在接触媒介图像信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育生命伦理观、环保意识以及保护弱势群体等诸多基本社会价值观念。
  我国媒体在拍摄和使用灾难性事件的照片时,确定了政府和社会行为即抗灾自救为报道的主体,极少或根本不涉及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个体或群体。所以在受众接触媒介提供的有关灾难性事件的图像和文字报道时,只能认知了解灾难性事件的概念性、抽象性信息以及政府的抗灾救灾行为,从而导致受众接受信息出现盲区。□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2级新闻学硕士)
  责编:叶水茂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二维码技术的成熟,以及二维码识读技术的推广,二维码广告成为广告商青睐的一种广告营销形式。但二维码广告的发展存在着几重障碍:手机能不能扫描二维码、用户凭什么要拍、二维码码制不统一、存在安全隐患等。尽管障碍重重,但二维码的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  【关键词】二维码 二维码广告 营销  一、二维码  二维码(2-dimensional bar),又称二维条码,是在一维条码的
产品名:三星品道智宴冰箱  标签:冰箱、智能  亮点:面板上加装21.5英寸全高清显示屏的三星品道智宴冰箱,可以轻松查看日历和天气情况,以及查看喜欢菜品的菜谱,还可以通过备忘录功能发布消息,最大程度方便了使用者生活。同时,品道智宴冰箱可与智能设备相连接,通过内置的三个高清摄像头,可以远程了解冰箱中的内部情况,对食物进行全方位管理。该冰箱还可以与三星智能电视实现无缝镜像链接,即使做饭的时候也不错过精
儿子和媳妇刚走,老头的二闺女玉梅就来了,把手里拎的黑塑料袋子递给她,说,这是给我爸买的基围虾,趁着是活的,赶紧做了。她接过塑料袋子,能感觉到虾在袋子里挣扎。一边往厨房走,就听玉梅问,今天谁来了?她停下脚步刚想回答,老头对二闺女说,是素芳儿子儿媳来了,坐一会儿就走了。玉梅哦了一声,我说屋里怎么一股子烟味呢。语气有些不快,把地板踩得咚咚响,使劲打开了透气窗。  她不用看也知道玉梅那张臃肿的脸上一定挂了
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是情趣。情趣就是情感和兴趣。新课程标准提出: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使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呢?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摸索。    一、热爱学生——情趣课堂的前提    热爱学生是构建情趣课堂的前提条件。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而认识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如果课堂上师生关系不是平等的,没有和谐的、宽松的氛围,别说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不
眼前是一本刚刚出版的《漳州八宝印泥名家题赠书画作品集》,朱红色硬皮精装,封面题字烫黑金加局部UV凹凸,很精致。八宝印泥与水仙花、片仔癀合称为“漳州三宝”,许多著名艺术大师的书画作品上,皆可闻到漳州八宝印泥的芳香。趋之若鹜的文人墨客中,有不少名家为漳州八宝印泥题赠书画,一墨一印,相互辉映,成为漳州文化遗产中独具特色的艺术珍藏。  打开画册,记忆中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我在大师们笔酣墨畅行云流水的墨宝中
【摘要】部校共建旨在携手培养有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的一流新闻人才,对于部校共建视野下新闻摄影人才的培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摄影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从当代摄影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展开学堂、巷陌、媒体培养的现实路径探索,有效树立他们的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  【关键词】部校共建新闻摄影人才培养  2013年底,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
足球是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运动,据说有1/3的地球人都是足球迷(相比之下篮球迷的人数只有1/7),而世界杯是全世界足球迷共同的狂欢节,赛事播出期间,至少有十几亿人同时观看。为什么足球拥有这么大的魅力?  蹴鞠和足球的关系没那么简单  提起中国足球,广大人民群众就会忍不住扼腕叹息,很多人都会说,足球是我们中国发明的,不就是古代的蹴鞠嘛,那为啥中国足球就是不给力呢?其实,古代中国足球“蹴鞠”和现代足球
【摘 要】企业发展战略是决定企业经营活动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企业发展战略对于企业的可持续与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盛大网络作为国内领先的互动娱乐媒体企业,通过旗下盛大在线、盛大游戏、盛大文学等主体和其它业务,向广大用户提供多元化的互动娱乐内容和服务。本文利用盛大成功推出的文学平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平台战略的主体模式下应用微交易等其他战略,弥补平台战略的盲点。并在展望中,提出了集群战略观对整合型娱乐平
【摘 要】纵观媒介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媒介总是以叠加的方式向前发展的。本文就这一现象,选取《申报》中有关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以为当今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介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申报》 印刷媒介 电子媒介  一、研究缘起  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由来已久。20世纪是世界新闻传播技术发展最快的100年,本文试考察旧中国电子媒介初露端倪时,
【摘 要】在信息时代,媒介素养是大学生应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是其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重要砝码。本文结合对绥化学院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情况,分析了微博平台上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建议。  【关键词】微博 大学生 媒介素养  微博作为新兴的媒介平台,以其便捷、开放的传播优势吸引了大量大学生微博用户,并对当代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观点传播、交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