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篇记叙文的修改而得到的三点启示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场作文讲求扣题,记人类记叙文讲究人物描写的方法,无论记人还是记事的记叙文都讲求主旨的深刻性。为此,笔者对学生的一篇记叙文进行了改写,力求从这三个方面给学生以启示。(注:修改意见见括号里的文字,修改后文字用小括号标记)
  这里有美丽的风景
  生命的旅途不曾停止,持续不断地向前走,但我却从不曾感到乏味,因为不管在哪一个让我疲劳的站台上,我都会看到美丽的风景,但最让我难忘的,是小学校门口的那个拐角处的美丽风景。【意见:删。笔者认为,作为记叙文,最好不用议论片段戴帽子。】
  (记得上)小学时,校门口的拐角处(总)有一个卖烤红薯的老爷爷【让爷爷的好成为常态】。他总是笑着,好像没有什么会让他心烦。虽然衣着朴素(寒碜,虽然满面风霜,虽然孤独苍老),但他好像从来不为此(这些)烦恼,依旧和蔼的笑,当时冬天的时候【删,力求语言简洁】,我们经常在校门还没开的时候就来了,一双(双)手(常常)冻得像红红的萝卜,这时,老爷爷就会很亲切地叫我们到他烤红薯的大炉子上捂手。他一边指挥着让【删】我们(有序地)把冻得通红的手放在上面取暖(贴在炉壁上),还一边给我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有时候,连我们都觉得自己叽叽喳喳的声音很吵人的时候【删】,他却依然微笑着,有时候我会问他烦不烦我们,他十分开心的说:“怎么会烦呢?我现在看到你们红彤彤的小脸蛋就觉得特别可爱。”(这常让我有一种美丽的幻觉:一双双小手连接着的是一片片花瓣,每一个向上仰望着的笑脸是花瓣面对阳光的灿烂,而爷爷,就是温暖的太阳,送给我们整整一个冬天的温暖。这可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常常让我神往,留恋。)【这样改,目的一是为了让画面定格,二是为了点题“这里”,突出“美丽”。】
  (犹记)每次进了校门之后,我(们小小的心)都会猜想他现在是在干什么。在用他的微笑招待客人,还是像我们一样站在炉旁捂手?然而,有一天,我们中午放学了,他还没走,【删】我(却)看到,他那双龟裂的手拿着一把已经退休的扫帚,他在清扫,清扫我们扔下的一些垃圾和行人们顺手丢下的袋子、果核之类的东西,【补充:】(他弓下腰的时候,两鬓的白发也垂下了几缕,在清晨的阳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他弯下腰扫地,他半抬腰捶后背,他在清冷的早晨哈着白气,不时,他会望那个红薯炉子,那是他全部的生计,他微笑着做着这一切,眼中没有悲戚。)【如此补充,突出画面感。】我被他深深地感动了。(我记得在我看到这一切时,我的心房满是酸楚,也满是感动,但至今,我能断定,这份复杂的情感中绝没有同情,我清晰地记得妈妈对我说过,爷爷是个闲不住的人呢!而我,也为找到了答案而欣喜。)【此划线句如此改法,更侧面突出了爷爷的“美”。】原来,我们的爷爷,他不是安逸地坐在炉子边捂手,而是为行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来不计较,并且一直微笑。(我满心雀跃,迫不及待地找到我的伙伴们语无伦次地说,爷爷没捂手,扫地呢——于是,一群小姑娘燕子似地飞去了,抢过爷爷的扫帚扫着,跳着,嬉笑着,笑成了美丽的风景。从此以后,爷爷脸上的笑意更浓了,常常,山羊胡子一颤一颤的。)【此划线句如此改法,写出了爷爷对我们的影响,升华了爷爷的精神,从而也突出了爷爷的“美”。】
  有一天早上由于起床晚了,我来不及吃早饭就冲出家门,终于,在我的一路狂奔之下,到学校门口时还有五分钟,于是我放慢了步调,准备走着进教室,当我经过那个红薯摊的时候,老爷爷看到了我,然后他特别和蔼的问我:“怎么了,这么晚才到啊?”我回答道:“起床晚了。”他又问:“那你吃饭了吗?”真糟糕,他不问我还不要紧,一问我就觉得肚子好空好空,因为今天早晨还没来得及吃饭。我只好摇了摇头,他亲切地说:“那就吃一个烤红薯吧!不吃饭怎么能上学呢?烤红薯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也能填填肚子。”我很开心地说:“好啊!”但立刻,我发现我没带钱,因为早晨走得太急,还没来得及带钱,于是又摇了摇头。他问:“怎么了?不想吃啊?”我只好无奈的说:“我没带钱!”他说:“我以为怎么了呢?没带钱也不能饿肚子啊!来,拿着,这个红薯就当是爷爷请你吃的!”我本想推辞,因为老人孤身一人靠卖烤红薯为生,我怎么好意思呢?但这时老人家已将一个又大又暖的红薯放在我手上,我也就接下了。
  虽然现在已经上高中了,但我还是经常想起小学拐角处那道美丽的风景:一个衣着朴素的老人,在一群小朋友中微笑着,有时拿着扫帚扫街道上的垃圾

  【由于第二则材料已经把爷爷的精神进行了提升,那么,第三则材料只有选择比第二则材料更能突显爷爷更显博大的爱之精神的材料,才能让三则材料构成表意的递进深刻性。所以,此段全改。】(有一天,学校门口多了一个摊位:一个壮年男子胡子拉碴,面前放着一只破碗,可老师立刻跟我们强调:这是个骗子。
  于是,一群小伙伴常常围着他唱:大骗子,不害羞,直唱到他瑟缩到墙角,直唱到他低着眼睛抓起碗想逃,可我们不管,追着,不依不饶。
  “小祖宗们,还不快停下来!”这是我们第一次听爷爷用这么严厉的声音和我们说话,我们一群孩子愣在那里。爷爷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红薯,小心避开我们,来到他面前,爷爷说过什么我已不记得,只记得那个男人撕开红薯狼吞虎咽,中间一度烫到梗起脖子。我们没有笑他的滑稽,我只觉得一瞬间天地静了,偌大的天地间,只有我一个观众,观看着爷爷慈爱的表演。
  后来,那个乞丐再也没有出现过。
  而爷爷,却像极了一只候鸟,只在秋冬时节微笑前来,来到我们的大笑里,来到我们的浅笑里,来到我们的矜持里,来到我们对每一个美景的深刻记忆里。)【如此收束全文,显示了爷爷对“我”长久的影响。】
  此文修改后,语言相对简洁了不少,选材相对精心了不少。
  简洁的是叙述,细腻的是描写,深刻的是立意。由此文的修改,笔者力求给学生三个方面的启示。
  启示1:人物描写法的启示。
  写同一个人物的不同事件时,可以着眼于每个事件所要表达的人物性格而分别在每个事件中重点用一种描写方法,如事件一中的侧面烘托,事件二中的动作描写,事件三中的语言描写,这样,既避免了用笔的繁琐,又能较好地表现爷爷对我们的疼爱,对环境的爱惜,对陌生人的无计较的帮助。如果学生能够每件事侧重一个方面去写,自然会使每个事件有所侧重地表现人物的某一个方面。
  其实,写一个人物,可以主要用一种描写方法去贯穿起人物所做的不同事件,如让“微笑”贯穿全文,让“泪水”贯穿全文等,这样文章立意就更为集中。
  在写不同人物的不同事件时,可以每个人侧重一种描写方法,也可多人共同侧重一个方面的描写,效果与写一人同。
  启示2:立意逐步深入的启示。
  修改前的文章材料一和材料三表达的意义是相同的——爷爷对孩子们的爱,不同之处在于一个面对的是群像,更加概括,一个面对的是个体,更加具体。其实,可以放到一处,然后安排材料二,从另一个角度表现爷爷其人,笔者也考虑过如此修改,但,总觉得轻重失宜,所以,笔者对材料三进行了切除手术,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立意是随着材料来的,材料的安排要能逐步深入地展现人物性格、人物的精神世界。
  启示3:话题作文扣题的启示。
  当一篇文章运用并列式结构来表现话题时,每个片段最好都要有相当的语言凸显话题应该凸显的地方:“这里”有“美的风景”——“这里”显然应让画面(美丽的风景)定格,所以,笔者让每个片段中都有了画面,每个画面都有了一个或几个具体化的“美丽”,从而做到了紧扣话题的目的。
  当然,在讲的过程中,各位同仁若能加进一些名篇佐以论证,将对学生有更直接的指导性。
  
  刘梅英,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阳。本文编校:老 猛
其他文献
理想的语文阅读教学,并不是通常意义上那种表层次的热火朝天、群情激昂。它追求的应该是:课堂上,师生不经意的眼神以及姿态的“脉脉含情”或者“暗送秋波”,即所谓“心观于内,而口拙于外”的境界。这种内心的默契与呼应,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心灵”层次上的互动与碰撞,应该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要达成上述理想的境界,作为语文师生一定要有对文本“硬读”的功夫,逼着自己在文本中捕捉文本本身呈现的文字的内涵
议论文是我们在高考作文中用得较多的一种文体,如何恰当地选用材料则是一个必须考虑也大有讲究的问题。这里所谈的材料选用,主要是指议论文的论据材料选用。高考中如果是写议论文,我们根据题目(或是命题,或是话题,或是材料等)确立的观点再好,如果没有恰当的选用论据材料,也是没有说服力以致会严重影响得分的。  材料的选用,其实可以分为“选”和“用”。先说“选”。选就是选取。议论文的论据材料,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理
从2009年至今,湖北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走过近两个春秋。进入课改之初,省市区(县)都集中单位时间组织了各级各类教学人员的培训。语文学科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课程标准的设计、模块教材的解读和处理等多方面对教师进行了系统培训。通过学习,教师们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清楚明确的认识,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处理有了基本的了解。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能较好地
艺术创作必须出新,出新是艺术创作的生命。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中学生的写作,似乎也很有道理。写作嘛,固然是在用心灵说话,但总归要说得新鲜一点儿,否则读者打不起精神来读,那还有什么意思。然而,作为学习写作的中学生所写的作文,究竟要“出新”到什么程度呢?这恐怕该得有个“度”才行。中学生作文,充其量还只是习作,还只是学着用笔把心里话说出来而已,用作家、思想家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总归是有过分之嫌。那么,我们究竟怎
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精彩篇章如百花盛开,艳放其中,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之《鸿门宴》便是其中一朵。它展示了
对语言表达应用,历年的全国考纲和江苏考试说明均设置了不少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  江苏自主命题以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稳定的题型:一道材料定向概括题,一道造句题。  第一类:材料定向概括题  一.典型题例  例1.(2010年江苏卷·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
美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全日制普通
“利朗商务男装,简约而不简单。”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广告词。简约而不简单是一种品位,这种品位体现在设计上细节的把握,每一个细小的局部和装饰,都要深思熟虑。艺术是相通的,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细节的处理。细节决定成败,在教学中如果能处理好一个细节,往往会在课堂中演绎不可预约的精彩,带来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  一.你的爱总是紧紧跟随!  一个经验丰富又富有爱心的老师,他(她)每到教室总是会扫视
教材如有心,想必也会感慨世事多变,荣辱难料。在标准化考试时代,因考试多取自教材,教师授课多以本为本,字斟句酌,条分缕析,不惜挖地三尺,教材是“万千宠爱在一身”;而今时过境迁,中考、高考命题几乎全出自课外,教材中的课文似乎不再那么受人青睐,教材遂成明日黄花,风光不再,高中语文课尤其明显,课内现代文则更受冷落,形同鸡肋。  教材“失宠”“受宠”间,我们不由得想问:教材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该怎样对待它?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平台,也是引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然而,目前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中,提问无效性的问题还显得相当突出,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  为了便于课题的深入研究,我做了一个学生问卷调查:1.请总结任课老师课堂上的提问,你认为他们的提问有哪些特点?2.你对老师的提问感兴趣吗?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吗?为什么?  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