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新闻评论方兴未艾,日益加速报纸向观点纸的进化,即便是在地市级党报,评论的地位也得到空前凸显。然而,许多地市级党报受评论题材、人才队伍和工作机制的限制,日常呈现的评论陷入一种“假大空”的怪圈。在这方面,洛阳日报评论部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其路径就是强化从评论员到评论记者的转型升级。
何谓“评论记者”?这是新近出现的一个概念,由评论理论界首先提出,实践界尚未普及。华中科技大学评论系教授赵振宇认为,评论员首先是记者,评论文章要在采访中进行。这一观点的含义并不难理解,就是说评论员不是坐在办公室写评论,而是到采访一线去,像记者通过采访写报道一样,在采访的基础上写评论。
在一些发达国家,时事评论员基本上都有过很丰富的记者从业经验,是记者做出成绩后转向评论员的,或者至今仍担当着记者的角色,在热点事件中出现在新闻现场;或者评论员与记者根本就没有明确的区分,评论员就是记者,也必须到新闻一线采访,记者也可以承担评论员工作,在新闻现场直接进行评论。
但综观国内地市级党报评论现状,其“党委声音”的定位通常被摆在首位,评论题材往往集中在当地党委中心工作的范围之内,写作素材往往来源于红头文件和领导讲话;评论部的队伍建设基本上长期弱化,部门建制“两三条枪”已经算不错的了,有的甚至多年来就是一个“光杆司令”在单打独斗;在日常评论写作中,受时间、精力、经费、考核压力等因素影响,很多评论员足不出户,日不见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电脑和百度闭门造车。
于是乎,我们经常从地市级党报上看到这样的评论文章:
其一,语态常常是居高临下式的训导,好像总想要教育民众应该如何,启蒙社会应该如何,使用的句式也常常是祈使句。
其二,过于凌空蹈虚,多是抽象的说理,缺乏务实的评论,从概念到概念,说了大半天没有一点儿实实在在的内容。
其三,语言假大空,空话套话连篇,仿佛是从官样文件中摘来的,轰轰烈烈,空空洞洞,乱凑排比句,堆砌大词,让人没有一点儿阅读兴趣。
其四,经常陷入一种纯粹煽情中,站在云端抒情一番,用华丽的辞藻堆砌出看起来很华丽的文本,没有触及根本的问题,没有实在的内容,实际深度不够,说服力不强。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长此以往,可以想象,“后果很严重”——那些承担了重大使命的评论文章,到头来居然没人愿意看,何谈引导舆论、服务中心和教化民众。
为了破除怪圈,提升党报评论影响力,洛阳日报从2011年初开始重兵打造评论部,人员配备从3人增至6人,全都是来自新闻一线的记者精英,到位以后统一以“洛平”为笔名发表评论,但凡洛阳重大事件,“洛平”必然发声。
最值得一提的是,“洛平”从完成建制开始运行之初,就有意识地引导评论员走评论记者之路,也就是把评论员从电脑前往新闻现场赶,鼓励评论员通过采访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进行评论写作,论证中的论据和材料,不能总来自网络搜索和记者报道,还要有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自经历的、第一手采访到的。
在具体实践中,大致有以下几种操作办法:
一是“走出去”。也就是走出去采访,亲自去调查,戒除键盘依赖以“接地气”,增强事实支撑以“壮底气”。
2012年8月末至9月初,围绕洛阳市委中心工作“六加一”攻坚战,洛阳日报拟发表系列述评文章7篇,“洛平”成员提前着手,与7大领域涉及到的相关部门和负责人进行了深入实地的采访,把原创性的事实信息和再创性的观点信息相结合,最终拿出来的《项目建设,克难攻坚“第一战”》、《转型,断臂求生的“突围”》等7篇稿子见人、见事、见现场、见细节、见问题、见思想、见深度,与以往同一主题但坐在办公室里写出来的评论大不一样,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二是“请进来”。也就是根据评论主题,把相关领域的官员、学者、专家邀请到一起召开座谈会,交流信息、碰撞思想、接受启发,使文章更具科学性、专业性和权威性。
2011年6月至8月,网友万言帖《十问洛阳:中华文明原点的复兴之路》震动洛阳,“洛平”为之配发了10篇“洛平感言”文章和两万字的综述稿《请君再看洛阳城》,由于文章涉及到城市品牌塑造、产业转移承接、老工业基地转型等10大主题,时间紧、任务重,“洛平”当时就采用了“请进来”的办法完成采访,完全超越了电脑前思考的那种简单判断,而多了许多现实的理性和情怀,见报效果十分理想。
三是“建智库”。也就是与相关领域的官员、学者、专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些人或者熟悉宏观政策,因而往往能够高屋建瓴地看问题,对重大新闻的政治解读,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或者理论功底深厚,因而在思想解读方面往往高人一筹;或者熟悉基层,了解群众的思想脉搏,因而反映群众的呼声往往能够直奔主题,对增加评论文章的权威、真实、可信度大有裨益。
四是“换写法”。评论应当努力寻找与新闻的交会点,加强针对性,如果还是停留在“一例子、二论证、三结论”那种单一因果关系的套路上,就难以走出困境。
洛平文章非常注重创新,尤其注重在充分体现自身固有特性的基础上,借鉴新闻多角度、立体化、故事化的思维方式,不仅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对新闻事实表明态度、发表意见,而且也可以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具体叙述和说明来增强说服力、感染力。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读者在阅读评论文章时,不仅获取到观点信息,还获取到有附加值的新闻事实,不会产生不着边际的感觉。
“评论员本就应该是一个成熟的记者,真正厚重的评论本就应该建立在扎实的采访基础上。”这是洛阳日报评论部在近两年实践中收获的经验。沿着这样的路径,近两年来,“洛平”成为洛阳日报的一大品牌,在洛阳社会各界拥有了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洛阳日报社)
何谓“评论记者”?这是新近出现的一个概念,由评论理论界首先提出,实践界尚未普及。华中科技大学评论系教授赵振宇认为,评论员首先是记者,评论文章要在采访中进行。这一观点的含义并不难理解,就是说评论员不是坐在办公室写评论,而是到采访一线去,像记者通过采访写报道一样,在采访的基础上写评论。
在一些发达国家,时事评论员基本上都有过很丰富的记者从业经验,是记者做出成绩后转向评论员的,或者至今仍担当着记者的角色,在热点事件中出现在新闻现场;或者评论员与记者根本就没有明确的区分,评论员就是记者,也必须到新闻一线采访,记者也可以承担评论员工作,在新闻现场直接进行评论。
但综观国内地市级党报评论现状,其“党委声音”的定位通常被摆在首位,评论题材往往集中在当地党委中心工作的范围之内,写作素材往往来源于红头文件和领导讲话;评论部的队伍建设基本上长期弱化,部门建制“两三条枪”已经算不错的了,有的甚至多年来就是一个“光杆司令”在单打独斗;在日常评论写作中,受时间、精力、经费、考核压力等因素影响,很多评论员足不出户,日不见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电脑和百度闭门造车。
于是乎,我们经常从地市级党报上看到这样的评论文章:
其一,语态常常是居高临下式的训导,好像总想要教育民众应该如何,启蒙社会应该如何,使用的句式也常常是祈使句。
其二,过于凌空蹈虚,多是抽象的说理,缺乏务实的评论,从概念到概念,说了大半天没有一点儿实实在在的内容。
其三,语言假大空,空话套话连篇,仿佛是从官样文件中摘来的,轰轰烈烈,空空洞洞,乱凑排比句,堆砌大词,让人没有一点儿阅读兴趣。
其四,经常陷入一种纯粹煽情中,站在云端抒情一番,用华丽的辞藻堆砌出看起来很华丽的文本,没有触及根本的问题,没有实在的内容,实际深度不够,说服力不强。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长此以往,可以想象,“后果很严重”——那些承担了重大使命的评论文章,到头来居然没人愿意看,何谈引导舆论、服务中心和教化民众。
为了破除怪圈,提升党报评论影响力,洛阳日报从2011年初开始重兵打造评论部,人员配备从3人增至6人,全都是来自新闻一线的记者精英,到位以后统一以“洛平”为笔名发表评论,但凡洛阳重大事件,“洛平”必然发声。
最值得一提的是,“洛平”从完成建制开始运行之初,就有意识地引导评论员走评论记者之路,也就是把评论员从电脑前往新闻现场赶,鼓励评论员通过采访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进行评论写作,论证中的论据和材料,不能总来自网络搜索和记者报道,还要有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自经历的、第一手采访到的。
在具体实践中,大致有以下几种操作办法:
一是“走出去”。也就是走出去采访,亲自去调查,戒除键盘依赖以“接地气”,增强事实支撑以“壮底气”。
2012年8月末至9月初,围绕洛阳市委中心工作“六加一”攻坚战,洛阳日报拟发表系列述评文章7篇,“洛平”成员提前着手,与7大领域涉及到的相关部门和负责人进行了深入实地的采访,把原创性的事实信息和再创性的观点信息相结合,最终拿出来的《项目建设,克难攻坚“第一战”》、《转型,断臂求生的“突围”》等7篇稿子见人、见事、见现场、见细节、见问题、见思想、见深度,与以往同一主题但坐在办公室里写出来的评论大不一样,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二是“请进来”。也就是根据评论主题,把相关领域的官员、学者、专家邀请到一起召开座谈会,交流信息、碰撞思想、接受启发,使文章更具科学性、专业性和权威性。
2011年6月至8月,网友万言帖《十问洛阳:中华文明原点的复兴之路》震动洛阳,“洛平”为之配发了10篇“洛平感言”文章和两万字的综述稿《请君再看洛阳城》,由于文章涉及到城市品牌塑造、产业转移承接、老工业基地转型等10大主题,时间紧、任务重,“洛平”当时就采用了“请进来”的办法完成采访,完全超越了电脑前思考的那种简单判断,而多了许多现实的理性和情怀,见报效果十分理想。
三是“建智库”。也就是与相关领域的官员、学者、专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些人或者熟悉宏观政策,因而往往能够高屋建瓴地看问题,对重大新闻的政治解读,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或者理论功底深厚,因而在思想解读方面往往高人一筹;或者熟悉基层,了解群众的思想脉搏,因而反映群众的呼声往往能够直奔主题,对增加评论文章的权威、真实、可信度大有裨益。
四是“换写法”。评论应当努力寻找与新闻的交会点,加强针对性,如果还是停留在“一例子、二论证、三结论”那种单一因果关系的套路上,就难以走出困境。
洛平文章非常注重创新,尤其注重在充分体现自身固有特性的基础上,借鉴新闻多角度、立体化、故事化的思维方式,不仅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对新闻事实表明态度、发表意见,而且也可以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具体叙述和说明来增强说服力、感染力。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读者在阅读评论文章时,不仅获取到观点信息,还获取到有附加值的新闻事实,不会产生不着边际的感觉。
“评论员本就应该是一个成熟的记者,真正厚重的评论本就应该建立在扎实的采访基础上。”这是洛阳日报评论部在近两年实践中收获的经验。沿着这样的路径,近两年来,“洛平”成为洛阳日报的一大品牌,在洛阳社会各界拥有了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洛阳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