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扩招以来,由于国家财政投资不足,高校为解决资金需求问题,融资办学行为开始出现,并取得了迅速的发展。高校融资从实践层面开始深入到学术研究领域,高校融资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融资渠道,融资风险,财务风险,资金管理等,本文对融资办学问题做了一个系统全面的回顾,介绍了各领域研究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全程展现融资办学发展的过程和取得的成就是本报告的主旨所在。
关键词:高校融资;融资渠道;融资风险;财务风险
引言
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高校的资金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国家的财政拨款又不能满足高校的需求,为解决高校资金问题,“银校合作”模式开始出现,银行贷款成为高校扩招所需资金的主要渠道。据《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发布的数字,从1999年开始到2007年,大概形成了2000亿到2800亿元人民币的高校债务。从总体上看,高校融资办学确实在短期内解决了高校的诸多难题,高校的硬件,软件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和改善,顺利完成国家的扩大办学的任务。高校融资办学的成绩是显著的,可由此而产生的问题也很多,如巨额负债,财务风险,偿付风险等等,融资办学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开始显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高校融资办学的原因
(一)办学规模扩大,教学资源短缺。经过近几年的连续扩招,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学生数由1998年的340.9万人提高到2007年的2629万人。使普通高校教学资源条什短缺的状况更加恶化。虽然政府加大了投资,高校也采取了各种措施,但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带来的投资不足的矛盾日显突出,严重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政府投入不足。我国高校自2O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实行收费制度,按照我国确定的学费收费标准,学生的学费完全不能支撑高校的日常运行开支,50%甚至更多的办学资金应来自政府财政拨款,但政府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高教资源严重缺乏,办学经费普遍短缺。长期的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是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基本原因。
(三)国家为高校提供了政策环境。我国政府具有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在政策范围内实现对公共资源的再分配。一切的社会机构,特别是公共机构是政府功能的延伸,需要听命于政府决策。政府长期以来教育投入不足,短期内又急速推动高等教育的扩张,所以政府鼓励大学向银行贷款。一些省市采取政府贴息贷款的方式,鼓励大学向银行借贷,这客观上鼓励了大学和银行发生借贷关系。
(四)商业银行提供了融资机会。资本具有逐利的本性,对于银行来讲,高校是一个国家财政支持的公立机构,几乎没有破产的风险,所以银行认为向大学提供贷款风险小,是一个增加利润的稳定渠道。银行在市场面前寻求一切的发展机会,向大学提供贷款是一种划算的选择。
综合以上原因,高校融资办学成为了必然的选择。2000年之后,全国掀起了一轮贷款建设新校区的风潮。全国高等教育迅速扩张,各地纷纷“圈地”建设大学城。目前,全国共有55座大学城,基本上是靠大量贷款催生的。高校的贷款数量十分惊人。据保守估计,2005年全国高校贷款已超l500亿-2000亿,目前甚至有人估计达到了4000亿以上。
二、高校融资办学的意义
从1999年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在校生人数从1998年的360.55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2500万人,增长了6.9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相应的由9.8%增长到22%。尽管仍然与国际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不可否认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融资办学给高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使高等教育得在短期内得以迅速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高水平的劳动力,成为我国经济起飞的发动机。而与此同时,融资办学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大学经济效益明显。另一方面,各个层次的高等教育吸收了大量适龄青年人校学习,暂时性的缓解了就业问题。
三、高校融资办学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普通高校融资实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本市场融资环境差,融资手段单一,高校沉重的债务负担,特别是银行贷款本息的增大,加大了融资的风险隐患;政府教育融资政策激励作用有限,高校传统的“等、靠、要、拖”的观念缺乏根本性转变。
(一)高校负债总额大。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快,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缺位,高校大规模举债。在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教育界特别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田淑兰表示,目前全国的高校债务已经达到了2400亿元左右。更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高校贷款规模已经达到4000亿元以上,高校债台高筑。
(二)高校负债结构失衡。债务危机不仅体现在总量层面,还表现在负债结构上。首先,是负债来源结构不合理,高校的主要债权人是国有商业银行。高校的贷款来源过于集中。其次,从贷款的期限结构来看,高校贷款的种类普遍存在短期贷款比例高,中长期贷款比例较低的现象,导致还款时间过于集中,从而形成巨大的还款压力。
(三)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2006年,国内先后爆出了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挪用资金炒股的问题,大学参与证券市场的投资,给学校带来不是资金收益,而是巨大的损失。同时,近些年高校大兴土木,圈地扩建,耗资巨大修建豪华图书馆、体育场甚至校门的新闻屡屡出现,不断向人们揭示高校在资金管理运作上的诸多问题。高校内部资金管理机制的弱化是资金滥用的根源。高校内部对于资金的管理存在两个主要问题:首先是内在约束机制不足,缺乏有效监督控制体系;其二是高校在进行资金运作时风险意识淡薄,高风险、盲目的投资使得高校债台高筑。
(四)外部监管体系不完善。我国对于高校投融资以及资金运作行为相关的法律法规也相应欠缺,双方的共同作用才导致了严重后果。根据《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及其相关解释,对于高校融资行为的法律规定中有一些欠妥甚至矛盾之处,高校介入资本市场存在法律盲点,高校融资的一些实际操作也与相关法律法规有悖。这些制度和法律的缺失也是造成高校融资易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四、高校融资办学问题研究状况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高校教育融资问题的研究相对较早,但是对高校负债问题研究的不多,主要是因为国际上的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其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资助、社会和个人捐赠、学生的学费,并非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了公办高校贷款办学,并逐步扩大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此外,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曾通过资本市场筹措经费解决高校经费不足的问题,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和机制,西方高等教育随着经济发展,学校资金充裕,基本上不需要直接向银行贷款,即使贷款可金额较少,因此也就不存在财务风险,所以近年来国外对高校负债风险的研究很少。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高校融资办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融资体制、债务风险、财务风险三个领域。
1、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问题
高校融资理论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张岩峰认为,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中的各种突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体制严重脱离,基于市场经济机制的多元化投入与产出机制没有得到实施。在建立高等教育市场化方面,应优先促进有利于提高高等学校办学主体和融资主体地位与能力,有利于提高各方投资主体积极性和投资决策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市场机制的发展。马殿平、施宙根据高校由于教育经费紧张影响学校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和实行高等教育储备金的办法,并讨论了其可行性。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博士认为,解决高等教育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和供给、规模和质量等矛盾问题,需要高等教育在融资的机制上不断地创新,加快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
2、高校债务风险问题
高校贷款资产的不断增加,高校债务问题越来越突出,包括教育界、金融界的许多学者都在大声呼吁教育贷款的风险,并相继提出一些解决的思路。王宪良认为,高校的基建投资太大,政策性金融机构应介入成为化解高校融资风险的一种选择。杨蜀康认为传统融资方式存在诸多不足,高校资本结构难以优化,应采取新的融资方式,可以利用国际上BOT、TOT、ABS、PPP等新的项目融资方式,以此推动体制改革,盘活资金,发展壮大。丁小浩在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发展与变革后,总结了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确立了经费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支撑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推动了高等教育类型和结构的多元化改革,改善了社会资源分布的公平。
3、高校财务风险问题
在2004年,赵炳起在《高等学校负债风险的微观成因及控制》中从微观层面上对高校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做了探讨,这微观原因主要是指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和环境等因素导致的负债风险,并且提出了风险控制的对策以降低负债风险。不久,赵炳起在《略谈我国公立高等学校负债发展的风险调控》中从宏观层面上如国家政策、社会需求等角度分析了高校贷款风险的成因和解决对策。李建勇、张彦开在《高校贷款的风险控制》通过分析了贷款带来的各项财务风险,提出了科学控制贷款规模,双向调控财务风险,进一步强化贷款资金管理和期末审计的新思路。
五、高校融资办学发展的方向
(一)建立起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利用资本市场来支持高校的发展是一条新的融资渠道,但目前很多高校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方式较为单一。结合高校现状及资本市场的特点,可以考虑设立高等教育投资基金,让教育投资基金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进入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对高校进行长期投资。另外,可以考虑设立高等教育资金信托产品,高校既可以通过信托投资公司筹集建设资金,还可以将闲散资产委托信托公司进行专业理财,实现资产的增值。其它还可以利用高校所属的上市公司进行市场融资或采用民办高校的运行机制进行产权改革等等形式来向资本市场融资。
(二)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体多渠道融资为补充的融资体制
高等教育是一种公益事业,特别是公立高校,其资产完全属于国有资产。无论是从高等教育的主要收益者角度来说,还是从维护高等教育财政公平的角度而言,应当说政府都是公立高校的教育投资主体。政府作为公立高校的资产所有者,应当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保证高校发展的资金需求,包括强化国家对大学生的直接资助政策。公立高校在进行融资多元化的同时,必须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才有利于高校的健康发展。
(三)做好多渠道融资过程中的风险防范
高等教育经费融资渠道多元化是一个共同的趋势,但多元化的融资也给学校带来了相应的风险。多元化融资把高校推向了资本市场,投融资过程中的种种风险伴随而来。应该从两个方面做好对融资风险的防范:一是对高校而言,应运用理财专家为学校融资进行专业化决策,充分考虑风险大小、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对资本运营进行专业管理;二是政府应当对高校的投融资等重大财务行为进行监督,比如对高校的贷款,既要审定高校建设与贷款的总体规模,防止过渡建设与贷款,同时还要帮助高校确定付息还款的办法,并采取政府贴息、给予适当收费权等政策措施,确实帮助高校解决贷款办学中的还贷风险问题。
结束语
高等教育经费短缺以及融资渠道多元化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而我国公立高校也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多元化融资模式。通过多元化融资,增加了学校的办学经费,促进了高校的发展,高校应该积极应对这种趋势,研究探索新的融资渠道。但在目前公立高校主要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前提下,必须确保高校教育经费来源以政府的财政拨款为主,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学校自身特点加强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建设,做好融资风险防范,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引导,提高公立高校的融资能力,努力化解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投资需求与公共财政资金供给不足的矛盾,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梁丽,冯文全.高校“负债经营”的成因及其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5-7.
[3]孔喜梅.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现状及解决途径[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4]刘斌.我国高等教育融资对策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4).
[5]邬大光,王建华.对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5,(8).
[6]张万朋.试论政策性金融手段在教育融资中的作用[J].教育研究,2003,(3).
[7]黄祥林.高等学校举债的行为分析与风险防范[J].教育与经济,2003.(4).
[8]杨周复,施建军.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郑萼.关于防范高校贷款风险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5).
关键词:高校融资;融资渠道;融资风险;财务风险
引言
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高校的资金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国家的财政拨款又不能满足高校的需求,为解决高校资金问题,“银校合作”模式开始出现,银行贷款成为高校扩招所需资金的主要渠道。据《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发布的数字,从1999年开始到2007年,大概形成了2000亿到2800亿元人民币的高校债务。从总体上看,高校融资办学确实在短期内解决了高校的诸多难题,高校的硬件,软件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和改善,顺利完成国家的扩大办学的任务。高校融资办学的成绩是显著的,可由此而产生的问题也很多,如巨额负债,财务风险,偿付风险等等,融资办学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开始显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高校融资办学的原因
(一)办学规模扩大,教学资源短缺。经过近几年的连续扩招,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学生数由1998年的340.9万人提高到2007年的2629万人。使普通高校教学资源条什短缺的状况更加恶化。虽然政府加大了投资,高校也采取了各种措施,但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带来的投资不足的矛盾日显突出,严重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政府投入不足。我国高校自2O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实行收费制度,按照我国确定的学费收费标准,学生的学费完全不能支撑高校的日常运行开支,50%甚至更多的办学资金应来自政府财政拨款,但政府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高教资源严重缺乏,办学经费普遍短缺。长期的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是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基本原因。
(三)国家为高校提供了政策环境。我国政府具有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在政策范围内实现对公共资源的再分配。一切的社会机构,特别是公共机构是政府功能的延伸,需要听命于政府决策。政府长期以来教育投入不足,短期内又急速推动高等教育的扩张,所以政府鼓励大学向银行贷款。一些省市采取政府贴息贷款的方式,鼓励大学向银行借贷,这客观上鼓励了大学和银行发生借贷关系。
(四)商业银行提供了融资机会。资本具有逐利的本性,对于银行来讲,高校是一个国家财政支持的公立机构,几乎没有破产的风险,所以银行认为向大学提供贷款风险小,是一个增加利润的稳定渠道。银行在市场面前寻求一切的发展机会,向大学提供贷款是一种划算的选择。
综合以上原因,高校融资办学成为了必然的选择。2000年之后,全国掀起了一轮贷款建设新校区的风潮。全国高等教育迅速扩张,各地纷纷“圈地”建设大学城。目前,全国共有55座大学城,基本上是靠大量贷款催生的。高校的贷款数量十分惊人。据保守估计,2005年全国高校贷款已超l500亿-2000亿,目前甚至有人估计达到了4000亿以上。
二、高校融资办学的意义
从1999年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在校生人数从1998年的360.55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2500万人,增长了6.9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相应的由9.8%增长到22%。尽管仍然与国际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不可否认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融资办学给高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使高等教育得在短期内得以迅速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高水平的劳动力,成为我国经济起飞的发动机。而与此同时,融资办学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大学经济效益明显。另一方面,各个层次的高等教育吸收了大量适龄青年人校学习,暂时性的缓解了就业问题。
三、高校融资办学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普通高校融资实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本市场融资环境差,融资手段单一,高校沉重的债务负担,特别是银行贷款本息的增大,加大了融资的风险隐患;政府教育融资政策激励作用有限,高校传统的“等、靠、要、拖”的观念缺乏根本性转变。
(一)高校负债总额大。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快,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缺位,高校大规模举债。在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教育界特别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田淑兰表示,目前全国的高校债务已经达到了2400亿元左右。更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高校贷款规模已经达到4000亿元以上,高校债台高筑。
(二)高校负债结构失衡。债务危机不仅体现在总量层面,还表现在负债结构上。首先,是负债来源结构不合理,高校的主要债权人是国有商业银行。高校的贷款来源过于集中。其次,从贷款的期限结构来看,高校贷款的种类普遍存在短期贷款比例高,中长期贷款比例较低的现象,导致还款时间过于集中,从而形成巨大的还款压力。
(三)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2006年,国内先后爆出了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挪用资金炒股的问题,大学参与证券市场的投资,给学校带来不是资金收益,而是巨大的损失。同时,近些年高校大兴土木,圈地扩建,耗资巨大修建豪华图书馆、体育场甚至校门的新闻屡屡出现,不断向人们揭示高校在资金管理运作上的诸多问题。高校内部资金管理机制的弱化是资金滥用的根源。高校内部对于资金的管理存在两个主要问题:首先是内在约束机制不足,缺乏有效监督控制体系;其二是高校在进行资金运作时风险意识淡薄,高风险、盲目的投资使得高校债台高筑。
(四)外部监管体系不完善。我国对于高校投融资以及资金运作行为相关的法律法规也相应欠缺,双方的共同作用才导致了严重后果。根据《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及其相关解释,对于高校融资行为的法律规定中有一些欠妥甚至矛盾之处,高校介入资本市场存在法律盲点,高校融资的一些实际操作也与相关法律法规有悖。这些制度和法律的缺失也是造成高校融资易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四、高校融资办学问题研究状况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高校教育融资问题的研究相对较早,但是对高校负债问题研究的不多,主要是因为国际上的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其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资助、社会和个人捐赠、学生的学费,并非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了公办高校贷款办学,并逐步扩大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此外,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曾通过资本市场筹措经费解决高校经费不足的问题,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和机制,西方高等教育随着经济发展,学校资金充裕,基本上不需要直接向银行贷款,即使贷款可金额较少,因此也就不存在财务风险,所以近年来国外对高校负债风险的研究很少。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高校融资办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融资体制、债务风险、财务风险三个领域。
1、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问题
高校融资理论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张岩峰认为,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中的各种突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体制严重脱离,基于市场经济机制的多元化投入与产出机制没有得到实施。在建立高等教育市场化方面,应优先促进有利于提高高等学校办学主体和融资主体地位与能力,有利于提高各方投资主体积极性和投资决策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市场机制的发展。马殿平、施宙根据高校由于教育经费紧张影响学校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和实行高等教育储备金的办法,并讨论了其可行性。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博士认为,解决高等教育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和供给、规模和质量等矛盾问题,需要高等教育在融资的机制上不断地创新,加快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
2、高校债务风险问题
高校贷款资产的不断增加,高校债务问题越来越突出,包括教育界、金融界的许多学者都在大声呼吁教育贷款的风险,并相继提出一些解决的思路。王宪良认为,高校的基建投资太大,政策性金融机构应介入成为化解高校融资风险的一种选择。杨蜀康认为传统融资方式存在诸多不足,高校资本结构难以优化,应采取新的融资方式,可以利用国际上BOT、TOT、ABS、PPP等新的项目融资方式,以此推动体制改革,盘活资金,发展壮大。丁小浩在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发展与变革后,总结了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确立了经费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支撑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推动了高等教育类型和结构的多元化改革,改善了社会资源分布的公平。
3、高校财务风险问题
在2004年,赵炳起在《高等学校负债风险的微观成因及控制》中从微观层面上对高校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做了探讨,这微观原因主要是指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和环境等因素导致的负债风险,并且提出了风险控制的对策以降低负债风险。不久,赵炳起在《略谈我国公立高等学校负债发展的风险调控》中从宏观层面上如国家政策、社会需求等角度分析了高校贷款风险的成因和解决对策。李建勇、张彦开在《高校贷款的风险控制》通过分析了贷款带来的各项财务风险,提出了科学控制贷款规模,双向调控财务风险,进一步强化贷款资金管理和期末审计的新思路。
五、高校融资办学发展的方向
(一)建立起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利用资本市场来支持高校的发展是一条新的融资渠道,但目前很多高校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方式较为单一。结合高校现状及资本市场的特点,可以考虑设立高等教育投资基金,让教育投资基金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进入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对高校进行长期投资。另外,可以考虑设立高等教育资金信托产品,高校既可以通过信托投资公司筹集建设资金,还可以将闲散资产委托信托公司进行专业理财,实现资产的增值。其它还可以利用高校所属的上市公司进行市场融资或采用民办高校的运行机制进行产权改革等等形式来向资本市场融资。
(二)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体多渠道融资为补充的融资体制
高等教育是一种公益事业,特别是公立高校,其资产完全属于国有资产。无论是从高等教育的主要收益者角度来说,还是从维护高等教育财政公平的角度而言,应当说政府都是公立高校的教育投资主体。政府作为公立高校的资产所有者,应当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保证高校发展的资金需求,包括强化国家对大学生的直接资助政策。公立高校在进行融资多元化的同时,必须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才有利于高校的健康发展。
(三)做好多渠道融资过程中的风险防范
高等教育经费融资渠道多元化是一个共同的趋势,但多元化的融资也给学校带来了相应的风险。多元化融资把高校推向了资本市场,投融资过程中的种种风险伴随而来。应该从两个方面做好对融资风险的防范:一是对高校而言,应运用理财专家为学校融资进行专业化决策,充分考虑风险大小、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对资本运营进行专业管理;二是政府应当对高校的投融资等重大财务行为进行监督,比如对高校的贷款,既要审定高校建设与贷款的总体规模,防止过渡建设与贷款,同时还要帮助高校确定付息还款的办法,并采取政府贴息、给予适当收费权等政策措施,确实帮助高校解决贷款办学中的还贷风险问题。
结束语
高等教育经费短缺以及融资渠道多元化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而我国公立高校也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多元化融资模式。通过多元化融资,增加了学校的办学经费,促进了高校的发展,高校应该积极应对这种趋势,研究探索新的融资渠道。但在目前公立高校主要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前提下,必须确保高校教育经费来源以政府的财政拨款为主,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学校自身特点加强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建设,做好融资风险防范,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引导,提高公立高校的融资能力,努力化解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投资需求与公共财政资金供给不足的矛盾,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梁丽,冯文全.高校“负债经营”的成因及其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5-7.
[3]孔喜梅.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现状及解决途径[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4]刘斌.我国高等教育融资对策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4).
[5]邬大光,王建华.对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5,(8).
[6]张万朋.试论政策性金融手段在教育融资中的作用[J].教育研究,2003,(3).
[7]黄祥林.高等学校举债的行为分析与风险防范[J].教育与经济,2003.(4).
[8]杨周复,施建军.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郑萼.关于防范高校贷款风险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