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感恩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幼儿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在幼儿期进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幼儿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幼儿优秀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幼儿家庭感恩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幼儿教育是为人的一生打基础的教育。英国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名著《教育漫话》中写道:“我们幼小时所受的影响,哪怕极小极小,小到无法觉察出来,但对日后都有极大深远的作用。可见,感恩要从娃娃抓起,从家庭出发,“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在每个人生命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体从一出生就意味着教育的开始,家庭教育同样在每个个体的人生之路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不仅能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学会感恩,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还能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重要作用。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情感缺失,心理不健康的人。因此,学会感恩,是我们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感恩教育的涵义
感恩教育分为认知和行为两个层面。从认知层面上来讲,感恩教育包括识恩与知恩,识恩是指主体能够识别他人给予自己的便利与好处,确认他人从情感或行为上满足了自身需要,这要求主体具备对自身需要的意识能力和对自己处境的理智分析能力;知恩是指主体能够把这种便利认作恩惠,而不是理所当然,并将这种恩惠储存在记忆中,而不是当作一种情境性的瞬间存在,并由此产生“感恩之心”与“报恩之情”。从行为层面来讲,感恩教育包括在知恩基础上产生的感恩行为,报恩是主体通过外显行为对具体感激对象表达友好之情,或者给予对方适宜的便利,这种回应是主体自觉自愿的行为,一般不会超出主体力所能及的范围。施恩则是一种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报恩,它是指主体超越具体的感激对象主动给他人提供便利以满足他人需要的行为。施恩使主体成为他人的感激对象,这样有利于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一个受恩一施恩的良好循环链。
三、对幼儿实施家庭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在家庭中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古语说:“养儿防老。”这点明了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中对子女知恩图报的心理期望。虽然近年来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有所变化,但当前中国父母的这项期望值还是比较高的。更何况中国的父母往往愿意为子女的发展付出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儿童如果不懂得理解父母,不认可他们的恩情,不知道回报父母,对家庭的破坏性会更大。总之,对于成长中的幼儿来说,无论是社会文化,还是其家庭内部,都对其感恩意识的获得充满了期望与需要。
(二)在家庭中实施感恩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通过家庭教育帮助幼儿树立感恩意识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首先是因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成为幼儿感恩教育中的首席教师,并将家庭视为幼儿获得感恩意识的第一个平台,可以随时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对儿童潜移默化地实施感恩教育。这符合道德教育的养成性特点,教育效果会更加深刻有效。其次,家庭对幼儿个性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幼儿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对幼儿感恩意识与行为的形成来说,家庭同样起着首要的决定性影响。此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有利于儿童的学习与成长,幼儿园、学校等专业教育机构中感恩教育的开展自然也离不开家庭感恩教育的配合,只有积极引入家长的参与,才能保证家园、家校教育效果的一致。
四、在家庭中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榜样示范,注重交流。
感恩是会被“传染”的。一个人感恩能力的高低和热情有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以往的感恩经历。而家庭中父母等人的榜样角色作用对幼儿感恩行为的习惯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儿童道德的发展与儿童早期跟父母感情的联结有密切的关系。作为一种道德品质,感恩必然会受到子女与父母依恋关系的影响,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助于幼儿道德品质的发展,这是无法取代的。
(二)故事熏陶,贵在坚持。
感恩教育有多种方法,家长要运用正确的、多样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特点灵活采用各种教育方法。可以选用短小精美、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开展有关“感恩”的教育。让孩子在直观的故事情节里学会感恩。家长还可以通过实践锻炼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亲自做一些感恩卡片,学会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倾听孩子讲述一些让他非常感动的事情以及他的体会等等。
(三)关注节日,提升运用。
母亲节这特殊节日,设计感恩情境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手段化为具体的感恩教育方法。提醒幼儿为自己的妈妈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一份礼物;让孩子了解妈妈的职业,知道妈妈身上的优良品质和对社会的贡献,并为此感到自豪;请妈妈讲述哺育孩子的经历,让孩子知道妈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爱与辛苦,要让他们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要忘了回家跟妈妈说一句感恩的话,让孩子深深地体验爱、感激爱,并发自内心的想回报爱、付出爱;向妈妈表决心、坚持做妈妈的小帮手等活动。
(四)注重细节,表扬鼓励。
表扬鼓励通常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与现实相符的最好动机加以确认;二是引导孩子朝更好的方向去发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感恩教育虽是一种日常生活中渗透式的人伦教育,但并不规定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层面上,家长要有意识地从感恩教育出发,注重儿童爱心、责任心的养成,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儿童的民族自尊心与社会责任感,从而为儿童健康成长奠定深远的基础。
总而言之,感恩教育是一项长久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去实践,而不是只要求孩子口头上说一说,所以要相信孩子、给予孩子感恩的机会。同时作为家长,我们自己也需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有感恩之心的自己,才能培养出有感恩之心的孩子。
参考文献:
[1]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1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第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3
[3]黎安林,依恋研究对早期教育的意义[J].学前教育研究,2002,(3):22-23
关键词:幼儿家庭感恩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幼儿教育是为人的一生打基础的教育。英国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名著《教育漫话》中写道:“我们幼小时所受的影响,哪怕极小极小,小到无法觉察出来,但对日后都有极大深远的作用。可见,感恩要从娃娃抓起,从家庭出发,“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在每个人生命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体从一出生就意味着教育的开始,家庭教育同样在每个个体的人生之路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不仅能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学会感恩,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还能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重要作用。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情感缺失,心理不健康的人。因此,学会感恩,是我们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感恩教育的涵义
感恩教育分为认知和行为两个层面。从认知层面上来讲,感恩教育包括识恩与知恩,识恩是指主体能够识别他人给予自己的便利与好处,确认他人从情感或行为上满足了自身需要,这要求主体具备对自身需要的意识能力和对自己处境的理智分析能力;知恩是指主体能够把这种便利认作恩惠,而不是理所当然,并将这种恩惠储存在记忆中,而不是当作一种情境性的瞬间存在,并由此产生“感恩之心”与“报恩之情”。从行为层面来讲,感恩教育包括在知恩基础上产生的感恩行为,报恩是主体通过外显行为对具体感激对象表达友好之情,或者给予对方适宜的便利,这种回应是主体自觉自愿的行为,一般不会超出主体力所能及的范围。施恩则是一种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报恩,它是指主体超越具体的感激对象主动给他人提供便利以满足他人需要的行为。施恩使主体成为他人的感激对象,这样有利于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一个受恩一施恩的良好循环链。
三、对幼儿实施家庭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在家庭中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古语说:“养儿防老。”这点明了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中对子女知恩图报的心理期望。虽然近年来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有所变化,但当前中国父母的这项期望值还是比较高的。更何况中国的父母往往愿意为子女的发展付出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儿童如果不懂得理解父母,不认可他们的恩情,不知道回报父母,对家庭的破坏性会更大。总之,对于成长中的幼儿来说,无论是社会文化,还是其家庭内部,都对其感恩意识的获得充满了期望与需要。
(二)在家庭中实施感恩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通过家庭教育帮助幼儿树立感恩意识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首先是因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成为幼儿感恩教育中的首席教师,并将家庭视为幼儿获得感恩意识的第一个平台,可以随时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对儿童潜移默化地实施感恩教育。这符合道德教育的养成性特点,教育效果会更加深刻有效。其次,家庭对幼儿个性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幼儿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对幼儿感恩意识与行为的形成来说,家庭同样起着首要的决定性影响。此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有利于儿童的学习与成长,幼儿园、学校等专业教育机构中感恩教育的开展自然也离不开家庭感恩教育的配合,只有积极引入家长的参与,才能保证家园、家校教育效果的一致。
四、在家庭中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榜样示范,注重交流。
感恩是会被“传染”的。一个人感恩能力的高低和热情有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以往的感恩经历。而家庭中父母等人的榜样角色作用对幼儿感恩行为的习惯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儿童道德的发展与儿童早期跟父母感情的联结有密切的关系。作为一种道德品质,感恩必然会受到子女与父母依恋关系的影响,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助于幼儿道德品质的发展,这是无法取代的。
(二)故事熏陶,贵在坚持。
感恩教育有多种方法,家长要运用正确的、多样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特点灵活采用各种教育方法。可以选用短小精美、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开展有关“感恩”的教育。让孩子在直观的故事情节里学会感恩。家长还可以通过实践锻炼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亲自做一些感恩卡片,学会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倾听孩子讲述一些让他非常感动的事情以及他的体会等等。
(三)关注节日,提升运用。
母亲节这特殊节日,设计感恩情境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手段化为具体的感恩教育方法。提醒幼儿为自己的妈妈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一份礼物;让孩子了解妈妈的职业,知道妈妈身上的优良品质和对社会的贡献,并为此感到自豪;请妈妈讲述哺育孩子的经历,让孩子知道妈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爱与辛苦,要让他们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要忘了回家跟妈妈说一句感恩的话,让孩子深深地体验爱、感激爱,并发自内心的想回报爱、付出爱;向妈妈表决心、坚持做妈妈的小帮手等活动。
(四)注重细节,表扬鼓励。
表扬鼓励通常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与现实相符的最好动机加以确认;二是引导孩子朝更好的方向去发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感恩教育虽是一种日常生活中渗透式的人伦教育,但并不规定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层面上,家长要有意识地从感恩教育出发,注重儿童爱心、责任心的养成,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儿童的民族自尊心与社会责任感,从而为儿童健康成长奠定深远的基础。
总而言之,感恩教育是一项长久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去实践,而不是只要求孩子口头上说一说,所以要相信孩子、给予孩子感恩的机会。同时作为家长,我们自己也需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有感恩之心的自己,才能培养出有感恩之心的孩子。
参考文献:
[1]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1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第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3
[3]黎安林,依恋研究对早期教育的意义[J].学前教育研究,2002,(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