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观察;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67-02
抗精神病药物是一种能影响人的精神活动的药物,它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目前精神病的治疗在急性阶段还是以药物为主,但由于其用药量大,时间长,在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期间,抗精神病药物可因种类、剂量或患者个体不同而产生许多的不良反应,有些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或出现难以恢复的后遗症。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所服药物的特点,严密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准确无误地记录和反映病情,积极采取措施处理,最常见不良反应介绍如下:
1 轻度药物不良反应
观察症状:如口干、便秘、乏力、眩晕、手抖、轻微的锥体外系反应、体重增加等,如果没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可以不必特殊处理。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多活动,多饮水、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和水果。对3天以上无大便者,应协助患者排便,如给开塞露20ml或肥皂水灌肠,必要时协助患者掏出粪便,以解除患者痛苦。对习惯性便秘者,应帮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或于清晨空腹时饮淡盐水、蜂蜜水或缓泻剂。
2 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2.1 锥体外系的症状 观察症状:锥体外系副反应有流涎,震颤,肌张力增高,面具样脸,静坐不能,扭转痉挛,动眼危象,口齿不清,吞咽困难,运动不能等。长期服药者可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立即报告医生,遵医嘱给抗震颤麻痹药对症处理,也可口服苯海索2mg(青光眼患者禁用)、氢溴酸东莨菪碱0.2mg或每日2-4次口服异丙嗪等,必要时减药或停药以减轻或消除症状。
2.1.1 急性肌张力障碍 观察症状:如患者可出现斜颈、扭转性痉挛、角弓反张、下颌假脱臼等,咽部肌痉挛可致呼吸困难、窒息。护理人员应特别观察患者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立即报告医生,立即遵医嘱口服苯海索2mg,如果症状仍不缓解,则应肌肉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0.3-0.5mg后,症状可迅速缓解,必要时减量或停药。
2.1.2 震颤麻痹综合征 观察症状:患者可见静坐性震颤及齿轮样肌张力增高,动作缓慢或运动不能,碎步,面具脸,唇、舌、双手震颤为特征,以上症状是可逆的。护理人员观察到患者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立即报告医生,应立即口服苯海索2mg,每日2-3次。必要时减量或换药。
2.1.3 静坐不能 观察症状: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不能静坐或静卧、反复走动或原地踏步,可伴有不自主运动,焦虑情绪等。护理人员发现上述症状,立即报告医生,监测脉搏的同时可口服苯海索、地西泮、心得安缓解症状。必要时减药量或换药。
2.1.4 迟发性运动障碍 观察症状:出现吸吮、咀嚼、鼓腮、添舌、歪颈,躯干和肢体舞蹈样动作,口-舌-颈、肢体不自主运动等,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护理人员应立即报告医生,必要时逐渐减药至停药或换药,并停服抗胆碱药。
2.1.5 吞咽困难 观察症状:常在严重的锥体外系反应基础上出现,表现为进食缓慢困难,运动不能,引起咽喉肌肉共济失调,会厌不能关闭,大量食物含在口中难以下咽,即易出现噎食或喝水发呛易窒息。护理中发现出现轻度吞咽困难者,宜给病人进软食不要给患者吃干硬的食物,进食进水不要催促患者,以免发生呛咳。患者的饮食以粥、面条汤等半流食为主。吞咽困难明显时,应绝对禁止喂食,可采用鼻饲或静脉输液来保证热量供应,以免发生意外。一旦发生噎食,可参照噎食的抢救处理。
2.2 白细胞下降 观察症状:多见于氯氮平、氯丙嗪、泰尔登等药物治疗的最初三个月内,起病急剧,主要表现为感染症状,如发热、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发现患者白细胞下降至4000/立方毫米以下,不论是何原因,也不管患者有无不适主诉,要立即停药。因此在服药期间定期查血常规,发现白细胞下降要每天监测其变化。护理上的重点在于对病人施行保护性隔离,避免发生感染,将病人安置在单间病房,室内空气新鲜,定期消毒,注意病人冷暖、营养、休息,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并发感染。
2.3 药物过敏 观察症状:如果患者在服药期间出现不明原因过敏性皮疹,常在颜面、四肢、躯干,其皮疹形态多为点状红色斑丘疹,严重时可有发热、皮肤及黏膜肿胀、糜烂、脱屑及渗出,个别严重患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护理人员应嘱患者在服药期间避免日光直接曝晒,对服用吩噻嗪类药物的患者尤应注意。发现患者有散在皮疹出现时,应报告医生,暂缓给药。耐心说服患者不要搔抓皮疹,以防止损伤皮肤并感染。对出现剥脱性皮炎的患者,要实行保护性隔离,住单间病房,病室保持一定温度,每日消毒,防止合并感染,对有渗出的伤面可用2%硼酸水或0.5%雷夫努尔液湿敷。治疗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4 体位性低血压 观察症状:大多在迅速改变体位时发生,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时患者突然出现眼前发黑、头晕、面色苍白、冷汗,直立晕倒以至于外伤,血压下降,BP80/50mmHg,甚至测不出,老年人及伴有心血管疾病者可导致不可逆性低血压,发生猝死。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特别是年老体弱伴有心血管疾病、进食不好的患者,注意观察有无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趋势,如头晕、心悸等。患者注射给药应卧床休息,在改变体位如起床、赴厕站起时动作要慢,当感到头晕时立即坐下或躺下。一旦发生体位低血压,立即让患者就地平卧或抬高下肢30°,测血压同时报告医生。
综上所述,精神科药物治疗的护理是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执行服药制度,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掌握好药物的使用方法,药物的毒副作用及性能,中毒的临床表现、应急处理能力,同时由于精神病人缺乏自知力对服药一般持消极态度所以治疗中应坚持执行服药制度作好心理护理,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陈淑清,王述彭,刘静芬.精神科护理学[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 宋燕华.精神科障碍护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67-02
抗精神病药物是一种能影响人的精神活动的药物,它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目前精神病的治疗在急性阶段还是以药物为主,但由于其用药量大,时间长,在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期间,抗精神病药物可因种类、剂量或患者个体不同而产生许多的不良反应,有些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或出现难以恢复的后遗症。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所服药物的特点,严密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准确无误地记录和反映病情,积极采取措施处理,最常见不良反应介绍如下:
1 轻度药物不良反应
观察症状:如口干、便秘、乏力、眩晕、手抖、轻微的锥体外系反应、体重增加等,如果没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可以不必特殊处理。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多活动,多饮水、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和水果。对3天以上无大便者,应协助患者排便,如给开塞露20ml或肥皂水灌肠,必要时协助患者掏出粪便,以解除患者痛苦。对习惯性便秘者,应帮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或于清晨空腹时饮淡盐水、蜂蜜水或缓泻剂。
2 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2.1 锥体外系的症状 观察症状:锥体外系副反应有流涎,震颤,肌张力增高,面具样脸,静坐不能,扭转痉挛,动眼危象,口齿不清,吞咽困难,运动不能等。长期服药者可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立即报告医生,遵医嘱给抗震颤麻痹药对症处理,也可口服苯海索2mg(青光眼患者禁用)、氢溴酸东莨菪碱0.2mg或每日2-4次口服异丙嗪等,必要时减药或停药以减轻或消除症状。
2.1.1 急性肌张力障碍 观察症状:如患者可出现斜颈、扭转性痉挛、角弓反张、下颌假脱臼等,咽部肌痉挛可致呼吸困难、窒息。护理人员应特别观察患者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立即报告医生,立即遵医嘱口服苯海索2mg,如果症状仍不缓解,则应肌肉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0.3-0.5mg后,症状可迅速缓解,必要时减量或停药。
2.1.2 震颤麻痹综合征 观察症状:患者可见静坐性震颤及齿轮样肌张力增高,动作缓慢或运动不能,碎步,面具脸,唇、舌、双手震颤为特征,以上症状是可逆的。护理人员观察到患者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立即报告医生,应立即口服苯海索2mg,每日2-3次。必要时减量或换药。
2.1.3 静坐不能 观察症状: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不能静坐或静卧、反复走动或原地踏步,可伴有不自主运动,焦虑情绪等。护理人员发现上述症状,立即报告医生,监测脉搏的同时可口服苯海索、地西泮、心得安缓解症状。必要时减药量或换药。
2.1.4 迟发性运动障碍 观察症状:出现吸吮、咀嚼、鼓腮、添舌、歪颈,躯干和肢体舞蹈样动作,口-舌-颈、肢体不自主运动等,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护理人员应立即报告医生,必要时逐渐减药至停药或换药,并停服抗胆碱药。
2.1.5 吞咽困难 观察症状:常在严重的锥体外系反应基础上出现,表现为进食缓慢困难,运动不能,引起咽喉肌肉共济失调,会厌不能关闭,大量食物含在口中难以下咽,即易出现噎食或喝水发呛易窒息。护理中发现出现轻度吞咽困难者,宜给病人进软食不要给患者吃干硬的食物,进食进水不要催促患者,以免发生呛咳。患者的饮食以粥、面条汤等半流食为主。吞咽困难明显时,应绝对禁止喂食,可采用鼻饲或静脉输液来保证热量供应,以免发生意外。一旦发生噎食,可参照噎食的抢救处理。
2.2 白细胞下降 观察症状:多见于氯氮平、氯丙嗪、泰尔登等药物治疗的最初三个月内,起病急剧,主要表现为感染症状,如发热、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发现患者白细胞下降至4000/立方毫米以下,不论是何原因,也不管患者有无不适主诉,要立即停药。因此在服药期间定期查血常规,发现白细胞下降要每天监测其变化。护理上的重点在于对病人施行保护性隔离,避免发生感染,将病人安置在单间病房,室内空气新鲜,定期消毒,注意病人冷暖、营养、休息,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并发感染。
2.3 药物过敏 观察症状:如果患者在服药期间出现不明原因过敏性皮疹,常在颜面、四肢、躯干,其皮疹形态多为点状红色斑丘疹,严重时可有发热、皮肤及黏膜肿胀、糜烂、脱屑及渗出,个别严重患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护理人员应嘱患者在服药期间避免日光直接曝晒,对服用吩噻嗪类药物的患者尤应注意。发现患者有散在皮疹出现时,应报告医生,暂缓给药。耐心说服患者不要搔抓皮疹,以防止损伤皮肤并感染。对出现剥脱性皮炎的患者,要实行保护性隔离,住单间病房,病室保持一定温度,每日消毒,防止合并感染,对有渗出的伤面可用2%硼酸水或0.5%雷夫努尔液湿敷。治疗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4 体位性低血压 观察症状:大多在迅速改变体位时发生,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时患者突然出现眼前发黑、头晕、面色苍白、冷汗,直立晕倒以至于外伤,血压下降,BP80/50mmHg,甚至测不出,老年人及伴有心血管疾病者可导致不可逆性低血压,发生猝死。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特别是年老体弱伴有心血管疾病、进食不好的患者,注意观察有无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趋势,如头晕、心悸等。患者注射给药应卧床休息,在改变体位如起床、赴厕站起时动作要慢,当感到头晕时立即坐下或躺下。一旦发生体位低血压,立即让患者就地平卧或抬高下肢30°,测血压同时报告医生。
综上所述,精神科药物治疗的护理是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执行服药制度,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掌握好药物的使用方法,药物的毒副作用及性能,中毒的临床表现、应急处理能力,同时由于精神病人缺乏自知力对服药一般持消极态度所以治疗中应坚持执行服药制度作好心理护理,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陈淑清,王述彭,刘静芬.精神科护理学[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 宋燕华.精神科障碍护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