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课堂,让生命飞扬的一道风景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dq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教育的本真应该是在一个富有活力和敬畏生命的过程中,实现人的发展性的活动。因此,教育的原色应该是绿色的。愿学生走进我的课堂衔一片清凉和绿色——题记
  
  绿色食品、绿色世博、绿色汽车……一个“绿”色,仿佛寄托了我们太多的期待。作为生命的本色,绿色让我们感受到生机、活力和润泽,让我们充满了对生命的期待、敬畏和珍爱。如果教育也有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我想教育应该是绿色的。唯有绿色,才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教育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如果说学校是一片生机勃发的绿洲,课堂就是这绿洲中充满魅力的风景,教师是这风景中清澈的湖泊,学生应成为湖泊滋润下茁壮成长的小树。
  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赋予我的课堂以绿的色彩。在埋下头来教书的同时,我时常抬起头来仰望星空,不断反思教学的点点滴滴,让我的课堂行走在绿洲中,让我的学生饮着甘甜的湖水一路欢歌,一路收获,一路成长。
  一、绿色课堂的内涵定位和价值思考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要赋予教育以绿的颜色,必须首先是“真教育”,即以心灵打动心灵的教育。具有这种“真教育”特质的课堂才具有生命的感召力,才有可能成为绿色课堂。由此,我所理解和坚持的绿色课堂具有三个要素:民主、情感、激励。
  (1)绿色课堂是民主的课堂。民主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精神需求。在现代社会中,民主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通常用以表示具有平等、自由性质和特征的状态、现象。生命只有在自由和民主的环境里成长,才能绽放出绚烂的生命之花,才能释放出震撼的生命光芒。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基于平等自由而形成良性互动,形成一种互相激发、质疑探究的“生态环境”,才能促使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和生命能量的释放。因此,绿色课堂应该是民主的课堂。
  (2)绿色课堂是情感的课堂。“学习不仅需要借助人的理性因素,同时也需要发挥人的感性因素的作用。重理性、轻感性的学习只能造成对人性的‘肢解’。”[1]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的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纽带。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这说明情感作为主观意识范畴,必然对应着某种客观存在。情感的课堂,是指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营造出情感氛围,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灵体验,在体验空间中最大限度发挥生命情感的力量,在情境中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品味人生的灿烂与魅力。因此,绿色课堂应该是情感的课堂。
  (3)绿色课堂是激励的课堂。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充分激励后可发挥到80%~90%。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要起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成功信心的功能,就必须适时运用激励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能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大胆表达、自由创造的内驱力,激活学生思维拓展深度。学生在被激励、被赏识中才能充分体验到生命的激情和澎湃。因此,绿色课堂应该是激励的课堂。
  二、绿色课堂的教学案例分析
  1.教学内容
  《生活与哲学》第12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的课堂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我通过视频和旁白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
  2009年10月24日,在湖北荆州宝塔河江段上的两名小男孩,不慎滑入江中。正在附近游玩的长江大学10余名男女大学生迅速冲了过去。因大多数同学不会游泳,大家决定手拉着手组成人梯,伸向江水中救人。孩子得救了,其中3名大学生陈及时、何东旭、方招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有人为他们的见义勇为而感动,有人却争论他们这样做究竟是否值得:“一名大学生的成本比一名少年大得多”“不会游泳该不该救人”被讨论来讨论去。
  在教学情境所营造出的氛围中,绝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感动、敬佩的情绪。
  2.教学过程
  (1)教师板书,字迹凝重:三名大学生牺牲生命挽救了两名儿童,请同学们对这一事件做价值思考。
  (2)学生可以离开座位和任一同学展开讨论。
  (3)学生回到自己座位,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参与讨论之中,师生最后达成共识。
  3.教学片段
  生1:他们见义勇为和舍己救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种价值不是金钱、也不是荣誉。这种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生2:舍身救人的行为,是人性中正义、仁爱、勇气、善良的光辉在他们身上的体现。
  生3:(不同观点)培养出一名大学生需要家庭和社会付出很多成本。我觉得三位大学生牺牲自己救了两名儿童,使父母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使家庭和社会都蒙受了损失。他们不计后果的救人行为是不理智的。
  师:(激励评价)这位同学,你能表达出真实想法,值得表扬,你同情他们家庭所遭受的痛苦,值得肯定。(价值引导)但是同学们,生命的价值是否能用“成本”来衡量?我们在决定救人之前,是否首先要弄清被救者的身份、地位,然后再去决定该不该救?
  生4:(反驳)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价值判断不能简单建立在经济财富上。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国家的脊梁都不能简单地用物质来衡量。
  生5:生命不是成本的等价交换。生命是平等的,我们不能用被救者的身份特征来评判救人行为的价值。
  生6:(不同观点)“生命至上”是人之根本,“科学施救”也应当值得提倡。明知道自己不会游泳还下河营救,这种行为无异于自杀。
  师:(引发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他们在救人之前是否应该先理性地召开个讨论会,讨论救人的方案,列个一二三,然后再开始实施救人方案?
  生7:突发事件紧急万分,等他们开完会,生命早已逝去。我觉得他们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采取结梯救人的方式,还是相对科学的。
  师:(及时肯定)这位同学,你讲得很对。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他们采取的救人方式确实显示出一定的科学理智。
  ……
  师:(总结,充满激情)同学们,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除了经济价值,还有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一救人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他们在紧要关头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见义勇为者那一瞬间的直觉和采取的行为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他们所做出的精神贡献带给社会的是永恒的精神财富。
  4.案例分析
  (1)营设民主氛围,培养开放精神,给学生自由翱翔的心理空间。
  在价值观的引导上如果采用生硬的灌输式教学,学生表面上认同,实际上却很难达成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因此,我采用了自由辩论的教学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民主的氛围中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引领者,驾驭课堂走向,营设民主氛围,参与讨论之中,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培养学生自由开放精神,最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争论中分辨是非,在交流中达成共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所迸发出来的生命激情,使课堂成为一个能量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教师和学生都生机盎然、绿意盈盈。
  (2)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情感课堂,给学生心灵悸动的体验空间。
  “情”由“境”生,以“境”激“情”,营造有感染力的问题情境,对于课堂的情感体验至关重要。绿色课堂是一种具有持久吸引力的“情感场”,让师生以积极的情感和情绪投身其中,在这个“场”中体验生命的律动,发挥生命的力量。本课教学内容涉及比较抽象的人生观、价值观知识,通过视频材料直观感性的传达见义勇为者的英勇行为,激起同学们心中的感动和思考,不但化枯燥于无形,而且还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开拓思维,引发情感的共鸣,从而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在发表看法时,同学们相当踊跃,课堂在师生激动和感动的情绪中结束了。我想,这堂课其实远没有结束。
  (3)巧设激励评价,培养成功信念,给学生积极向上的成长空间。
  “课堂是各种思想异彩纷呈,各种观点纷至沓来,各种声音百家争鸣,各种色彩争奇斗艳的天地。”[2]对于一些学生有勇气表达“他们不计后果的救人行为是不理智的”“明知道自己不会游泳还下河营救,这种行为无异于自杀”的真实想法,教师应对其充分肯定。但是,如果学生错了,尤其是价值观错了,教师有义务采用恰当的方法加以纠正,并把教育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从而帮助学生走向成功。因此,教师提出“生命的价值是否能用‘成本’来衡量?我们在决定救人之前,是否首先要弄清被救者的身份、地位,然后再去决定该不该救?”“他们在救人之前是否应该先理性地召开个讨论会,讨论救人的方案,列个一二三,然后再开始实施救人方案?”等问题,引发学生进行理性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当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时要及时肯定,加以表扬和赞赏。因为赞赏是激励学生积极上进的最有效的催化剂。课堂上来自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将为个体生命走向成功搭建起一座七彩之桥,使学生如同绿洲中的树木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活力。
  三、绿色课堂的教学反思
  多年教学实践让我渐行渐思,渐思渐进。我逐渐领悟到,绿色课堂在民主、情感和激励中还应该要融入以下因素:
  1.绿色课堂要杜绝作秀,呈现原生态。绿色课堂应该是学生常态下学习的场所,不刻意修饰,不包装作秀,在一种动态平衡中使学生的生命获得发展。
  2.绿色课堂要注重贴近生活。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知识源于生活,脱离生活实际教学,学生得到的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绿色课堂要注重动态生成。“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师生良性互动,使教学走向开放、真实和灵动;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要求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
  4.绿色课堂要关注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承认差异、关注差异、正视差异,研究并尊重他们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以扬长避短。
  5.绿色课堂要建立起同学式的师生关系。教学,绝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还包含了教师的“学”和学生的“教”。只有当我们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学生的思维方式,并走进学生的思想深处时,课堂教学才会产生思维的碰撞和创造的火花,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彰显和创造能力的释放。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7.
  [2]余文森.有效教学的案例与故事[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05.
  (作者单位:苏州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郭敬燕)
其他文献
创新与质疑——教育改革双动力  编者按:在每年的国家和地方“两会”上,教育问题都会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今年,两会代表不仅继续关注教育公平、考试改革、教师待遇、学生就业等常规教育问题,而且针对近年来出现的教育热点问题提出了新的提案,如学前教育列入义务教育、仿照“经济特区”建立“教育特区”、国学不要进入课堂、实行十年制义务教育等。本期《热点争鸣》栏目从支持方与质疑方的角度出发,展示了社会
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数学与科学教育系的ICAN探究教学专业发展项目旨在通过提高K-12教师对科学探究和科学本质的认识,促进他们的内隐和外显的探究教学实践。ICAN是探究、情境和科学本质的缩写(Inquiry,Context,and Nature of Science),它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所资助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该项目包括暑期定位、学年活动、研究培训和暑期学院四个部分,[1]笔者在美
引 言    当前,在中小学教育中,在日趋和谐的社会生活中,书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从表面上看,书法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体验、展示、交流、感悟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感受形式,而在中国传统的思想和文化生活中,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中,与书法相类相近的一些所谓的“艺术”都有其实用层面、装饰层面、艺术层面、知识层面、文化层面、学术层面,以及美学和精神层面的价值,书法本身也不外乎此。由书写到装饰、到
2011年,我国首届免费师范生已经顺利毕业。为了充分了解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现状,发现免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家提供政策建议,我们以某部属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为对象进行调查,试图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  当前大学教育的责任在于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何谓创新人才?调查显示,
《中国教师》:由于中小学校车事故频发,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很热的话题,您对中小学校车服务总体是一个什么观点?  陈一中:校车出问题多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像大城市和江浙一带,当地政府有规定,新建小区要配套建学校,所以基本上不存在不能就近入学的问题,偶然有不能就近入学的情况,当地政府一般也会提供校车服务。浙江省也有贫困地区,也有校车,但主要是在农村、在郊区,不是在城区。撤点并校之后很多孩子不能
近年来,国家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于是,一种新的教师教育机制——“研训一体”应运而生。“研训一体”,即原来的教师教育机构的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研究在思路上、机构上、工作上的整合,融为一体,形成新的机制。[1]通过“研训一体”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使以教师为主体的“研”和“训”进行整合,形成融合的共同体,即“研”中有“训”,“训”中有“研”。在“研训一体”意义上的教师培训的培训者为“研训教师”。
相信在每一个70后的记忆里,都有一个蔚蓝色的精灵世界,在我们童蒙初开的80年代,它和阿童木、花仙子、还有聪明的日本小和尚一休一起,让每个周末的黑白银屏幻化出迷人的色彩与光芒,也让一个昂扬奋进、讲究效率与速度的时代葆有了些童真的纯美、温情,以及难得的想象力。  童年,是罗大佑歌声中的等待与怀想:太阳是不是总会落到山的那一边?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蓝精灵》似乎就是为了回应那些痴痴冥想的童年午后,它将
一、问题的提出  2002年3月,我国前总理朱镕基同志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首次使用“弱势群体”一词,表明弱势群体已成为政府关注的对象。从此,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那么,在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缩影的课程中,是否也相应地反映出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否也真实地反映出弱势群体的相关问题?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代表弱势群体的人物形象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上述问
“教学相长”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师生互动,最美的互动是站在“爱的频道”上,因为爱是一种生命的原动力。   一、爱是清醒的“接受”  毕业班的学习经常像是一场战斗,充满着压力和竞争。为了从学习生活中数千个零碎的片段中拼凑出意义,我利用放学前的五分钟,让学生记录一天中的“闪光点”——“此情可待成追忆”,让学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发现生活的点滴快乐……这就是所谓站在“爱的频道”上。  陈书超同学思维很好,
英语中有句谚语说Charity begins at home,翻译成汉语就是“仁爱始于家”。近年来,出身农村的有志之士在家乡和其他农村地区支援农村教育的义举日益增多。2011年11月21日,搜狐“平凡良心”报道了出身国家级贫困县的普通农家,毕业于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的陈树鹏的事迹。他通过为本地的高职高专院校做招生代理走出了事业发展的第一步——他凭借自己的真诚赢得了两三百名需要改变命运的农民子弟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