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主义关怀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qing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起来,是人的生存、发展和全面本质实现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生产与生活方式改变的需要,是弘扬时代精神创造现代辉煌文明的需要。
  【关键词】人文主义教育 参与式教学 创新教育 审美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humanistic education)原称人道主义教育,它强调尊重人的个性,肯定人的价值,保障人的权利,完善人的人格;提倡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德智体并重,并把美育也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推崇理性,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现代人文教育思想,汲取了中外传统的人文教育思想精华,其内涵更为丰富,它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传授人文知识,倡导人们进行精神领域的高品质的修养,避免“唯科学主义教育”冷漠地将人推向歧途;它在形成人的理性的同时,致力于培养集真、善、美于一体的完美的人。现代人文教育思想认为道德是人全面发展所追求的最高目的,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现代人文教育思想尊重人的需要,强调理解与和平,强调发展学生认识和处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应该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总之,现代人文教育思想要求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创新价值,指导学生的行为朝着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
  然而,目前我国中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忽视人文主义教育。这种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唯分是举。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忽视学生良好个性和道德情操、意志品质的养成。这种教育违背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背离了树人、育人、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追求,最终只能使学生人性泯灭,脱离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其实,人的本质恰恰在他的精神之中。这是因为“每一个人在接受教育中,并非仅仅把智力、技能投入进去,也包括他的情感、态度、个性、性格、气质、意志等人之为人的一切。每一个人通过教育也不仅仅获得知识的增加和智力的发展,他获得的是整体的人生经历,是整体的精神。”[1]伽达墨尔也认为,“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以人生的普遍性也就是人类的精神为基础,使个体人的‘自然’、‘自在’达到人所具有的普遍性,这就是人类教化的一般本质”。[2]进而言之,人从一个“自然实体”经过“社会化”,最终走向“精神存在”才是真正的人生。所以,“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人做人,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3]因为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忘记了人的灵魂,教育也就失掉了自己的灵魂,从某种意义而言这就是我们要大力倡导人文主义教育的缘由。20世纪初,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五育并举说”主张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发扬人性,完善人格;当代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更是明确指出人文主义教育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社会的进退人格的高低、思维的智愚、言行的文野乃至事业的成败”,深切地肯定了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和战略地位,振人耳目!面对新世纪教育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从事基础教育的各学科教师,都应该恪尽天职,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语文学科更应该加强人文教育,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自己的目标追求。主要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在于“要使人真正的成其为‘人’”
  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平等,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同志伙伴似的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民主的师生关系是相对于专制性或训导式的师生关系而言的,其目的是要使学生在一种“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状态下积极发挥主体能动作用,从而发展自己的个性,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传统的专制性或训导式的师生关系,师道尊严,学生唯师是从,教师用统一的规范来管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同化学生的个性。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主体能动性被压抑、摧残,作为人的自我和独立人格丢失,最终只能成为循规蹈矩、唯唯诺诺的奴才,这是对人文精神的背离,对人的心理的异化!可以说,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人文主义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关键在尊重学生。
  其次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行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是与包办式教学相对的一种教学类型。包办式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一维性”,即教师垄断教学,让学生按照自己制定的目标和教学过程,去求取教师明确规定的统一结果,教与学的程序一致。然而,学生的潜能和心理动态是各不相同的,同样的教学在不同的学生那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一维性”的教学实则是与民主性教学相对的专制性教学。这种教学必然压抑学生的能动性,导致创造个性被扼杀。参与式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参与教学目标的具体确定,采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去圆满地达到自己所制定的目标。参与式教学是民主教学思想在组织上的具体体现。实行参与式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心理自由”,使他们独立、健康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施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实行个性化教育原则,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创造的本质就是具有个性的人的独立创新,没有人的个性就没有创造。创造个性包括求新求异的探索性,思考的独立性,行为的自主性、自控性,意志的坚定性,以及无私无畏的勇敢精神和富于生命的激情等等。要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发展学生这些积极的个性品质。具体地说,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应着重完善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倾向性。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独特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二者有机结合,构成统一的整体,其中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对人的认识和行为起着发动、维持和调节的作用。个性倾向性属于非智力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对于创造性活动来说,个性倾向性是它的原动力,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学完善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以教师的个性倾向性对学生不断施加影响。二是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创造诱因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三是鼓励学生依靠自己的内动力来张扬个性,在自我心理发展过程中强化个性特长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充分依靠自己的能动作用和心理优势,勇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学生的个性特长便可得到表现和强化,个性便可得到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应实行激励性的教育原则,放手让学生求异创新。所谓激励,就是用精神或物质的方法加强对人的影响,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使他们的精神振奋起来,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应注重发挥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对创造的激励作用,提倡各抒己见、各抒奇见、各抒新见,或利用别人的想法刺激自己的灵感,或结合别人的想法另创新的想法。在语文教学中,钱理群教授就主张,经典作品不必解释得太死,“教学中应该是有所懂,有所不懂,没有必要把每句话都解释清楚……比如曹禺笔下周朴圆的性格特征,就被教学界规定为自私的、虚伪的。必须明确,人文主义教育强调创新,这个创新,并不仅仅指某一次创造性活动的成功或某种思维的超常,而更侧重于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因为人的创造能力,最根本是来源于人的内在动机、兴趣和人格品质,它们是引发、维持、强化和调节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创造水平高低。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就是说,完美的教学在于关切学生的成长,促使学生不断向上。语文教育要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最好的发挥,更要关切学生的成长,关心学生的命运,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不断向上。尤其是对后进生,应该采取适当降低要求的做法,及时为他们提供能够获得成功、取得较好成绩的机会。随着这种机会的不断增加,后进生也会积极向上,逐渐进入创造性学习、努力发展自身的层次。
  三、坚持“文道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人文主义教育强调培养集真、善、美于一体的人。其中,特别强调道德在个人完美生活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也指出:“研究学问,固然重要;而熏陶人格,尤是根本。”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使他们在思想上也受到教育和熏陶。语文教材以及大量的课外读物,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都蕴涵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内容,而道德情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层面。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体验、感知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产生情感的共鸣,体会人间的崇高与渺小、真诚与虚伪、无私与狭隘、奉献与贪婪、热爱与仇恨、勇敢与怯懦……深切地领悟真、善、美;让学生在头脑中经历世间种种是非曲直,推动他们向着崇高的永恒的人生理想不懈奋进!例如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在文章中写景抒情,感慨时事,托物言志,就是一篇激励学生胸怀大志的好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畅游“巴陵胜状”,在“淫雨霏霏”时体验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悲怆之情,而在“春和景明”时又感受那“把酒临风、宠辱皆忘”的豪迈胸襟,到最后升华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再联系中华儿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实际,在学生心中树立起积极有为的远大抱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庄严使命!……总之“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语文教师不仅仅是要传播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披文以入情”,在“求真”、“悟善”中形成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和美好的情感,这是语文学科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四、重视审美教育,形成学生高尚的审美人生观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大多是通过教材选编的文学作品来进行。在这些文质兼美的典范作品中,包含着自然美、社会美、情感美、艺术美等多种美的类型,无论是语言、结构等形式美或形象、意境等内容美,都是充实的。因为汉语言文字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性符号,“中国语言文字的背后是人性美”,汉字可以激发我们无穷的想象。比如“爪”字,就像伸出来的一只正欲拿东西的手;“休息”的“休”字,就像一个人靠在树上小憩;而“雨”字总能让我们想到天上滴落下来的点点滴滴。除了自身形象,汉字所构成的词句,所渲染的气氛,所烘托的意境,都能给我们带来心灵愉悦的美感。比如“望穿秋水”,用“秋水”,就能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想象和感受:我们可以想到霜寒初降的萧瑟、凄清、悲凉和冷意,想到离人苦苦思念、苦苦企盼、苦苦等待的情景,体会到思妇愁肠百结的心境。而如果换成“春水”则与这种意境不太吻合,因为春水总是浅浅的,清澈的,而且有春回大地的温暖气息,有万物复苏的快乐情景,不如“秋水”有那样的深情蕴涵其中。此外,一语双关、语意歧义、谐音幽默等语言现象以及语言中的对联、谜语、绕口令、诗、词等语言形态,都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中国语言文字的美。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言:“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学生领略中国语言文字的美”,“中国语言文字的美也正好是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点”。然而,仅仅如此是不够的。我们提倡的人文教育,应该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上,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审美空间。不能将审美教育仅仅看作是一种狭隘的鉴赏、愉悦,仅仅作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而应该把学生的审美活动和完美人格的塑造、对崇高人生理想的追求紧密结合,通过语言文字的载体使之整合。也就是说,审美教育应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人生观。
  著名作家余秋雨在他的《千年庭院》中指出,教育说到底,是人类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体现出人文精神,那么,它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育。从这个角度说,每个教师都应该把人文教育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我们特别强调人文教育,是基于中学普遍施行应试教育,学生人文精神失落的现状而立论的,而不是要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对立起来。无论如何,在信息时代,科学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忽视科学教育同样会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我们应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起来,这一融合,是人的生存、发展和全面本质实现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生产与生活方式改变的需要,是弘扬时代精神创造现代辉煌文明的需要。
  
  参考文献
  [l] 金生宏.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
  [2] 伽达墨尔著,王勇才译.真理与方法[M].
  [3] 孙喜亭.素质与教育[J].
  [4] 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J].
  [5] 蔡元培.教育大辞书[M](上册),商务书馆.
  [6] 余虹.语文教育中的审美人生教育[J].
其他文献
【摘要】进行跆拳道的训练,是为了开发人的智力、体力与精神的潜能,增强人的信心、勇气和正义感,陶冶人的情操,磨练人的意志,振奋人的精神,真可谓是意义深远。  【关键词】身心发展 心理透析 有效策略    跆拳道极具东方传统武技特色,讲究实用,技击性强,难度较大,内容主要包括许多旋转、腾空、起伏、跳跃等动作。而要完成这些动作,练习者身体各部机能不但要协调、和谐、自然、平衡,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严密的分
作为一门艺术,音乐是用来传达各种情感的媒体。并不是简单的听觉艺术,而乐感就是人们了解这种感觉的感官能力,一般包括音高感,节奏感,力速感,音色感,调性感,结构感,和声听觉,旋律感和对音乐形象和想像的感知等等。    一、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培养乐感的必要性    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乐感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了好的乐感,对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起着关键的作用,并会受益终
有人曾说过:教师的工作与雕塑家工作十分的相似,而不是工厂车间的工人。因为车间的工人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去生产产品,面对的是冰冷的机器。最后又按固定的标准去检验这些产品,达标的合格品;没有达标的是次品。而雕塑家面对的是有着不同材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规格的玉石,必须要求雕塑家用智慧对玉石精心雕琢、加工,才能让玉石的魅力发挥到极致,才能体现出一块原本不起眼的玉石的价值。如同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不同性格、不
【摘要】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提倡学生能具有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本文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等理念,提出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敢于创新、积极讨论和多联系实际等观点,来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积极讨论;联系实际    生物课堂教学应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教师不仅要注重
[摘 要]我们从改变作业形式入手,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同时训练孩子们的专注能力,及时鼓励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老师、孩子、家长的共同努力与坚持之下,孩子们的作业质量明显提高,测试的失误率也下降到5%。  [关键词]重差异 好习惯 专注与思维 多激励    一、二年级孩子数学学习与作业的现状与分析    1、背景:在上了数学第三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内容后,我们二年级的数学
【摘要】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带给生活、生产的巨大影响。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启蒙性的学科,尤其对于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教师面对的大多是农村的孩子,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的学习、日常生活中的事,是我们每们每位教师义不客辞的职责。  【关键词】科学;兴趣;激发    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
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的。因为积累语文材料,是感情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是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一、朗读背诵丰富积累  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
【摘要】初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贯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语文教学思想。它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进行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有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提高学习能力。本文重在探讨当前语文专题学习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语文;专题学习;问题;对策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设置了10个专题,分别是《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
“课改,课改,学生学习习惯、课堂纪律都变差了!学习成绩也下降了!”在办公室常听到这样的感叹与怨言。细细想之,新课程,带来了新理念和新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应该说这都是适应时代发展和需求的,无可置疑。那问题出在哪?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某些课堂教学进行深入反思,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  
观察画训练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十分重要。因为通过观察画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力与丰富的表现力,培养他们眼、脑、手综合运用能力,为绘画创作收集素材等,而且可以通过观察画去接触和了解外部世界,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特别是观察画活动中,从整体出发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法,更是符合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是培养各类创造型人材所不可缺少的。基于这一点,我对中班幼儿进行了探索,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