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吉林的中国画家群体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其中不乏佼佼者。在东北地区中吉林的画家在艺术技巧上更注重传统,更倾向笔墨意识的建立,这与南方诸省的创作风格倒有许多相通之处。题材上除具厚重感和贴近生活外,亦兼顾历史题材和传统题材的表达。随着水墨人物画创作的繁荣和交流的增加,吉林的中国画家也逐步确立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和艺术语言,他们坚持艺术表现是作品的真正生命所在,不为地域性艺术观念所囿,为完善自身的艺术理念做着不懈的探索和努力。这里介绍的四位画家——高向阳、戴成有、张大光、孙维国就是吉林中国画画坛的优秀画家。本刊在这里重点推出他们的中国画作品,以飨读者。
高向阳篇
欣 兰
高向阳,1953年生于吉林省永吉县。1981年底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吉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写意人物画工作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吉林省中国画艺委会委员。
作品曾入选第七、八、九、十届全国美术大展及多次单项国家级美展,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吉林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多次获吉林省美展一、二等奖,两件作品分别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永久收藏。多件作品曾被国家有关部门送往日、法、俄、韩等国家和地区展出。两件作品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人物卷)。
上世纪八十年代高向阳调入吉林省画院,面对天赋和勤奋他更注重后者,是笔墨实践和创作的耕耘者。高向阳八十年代中期创作了一批贴近普通百姓生活的水墨人物画作品。其中《深情》、《集市》、《农家乐》、《延边组画》等作品,笔墨意境取自近现代中国画人物画的优秀传统。任伯年、蒋兆和、黄胄、王盛烈、周思聪等大师的笔墨精神在他的画作中都有体现。在农家的小院里,老乡的炕头上,画家的毛笔始终未能停歇。或许是自幼生长在农村的缘故,农村里平凡的事物对画家具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吸引力。从八十年代末开始,高向阳创作了一系列细笔工笔(传统熟宣工笔)、粗笔工笔(生宣工笔)。如:《天骄图》(与张鸿飞合作)、《出猎图》(属前者),《早春》、《谷雨》、《白露》(属后者)。《天骄图》为大幅工笔淡彩,画面人物众多,而神态各异。为画好这一大场面,两位画家深入到内蒙草原深处一个多月,吃住在牧民家中,体会感受草原上人们独有的精神气质。为突出骁勇善战的蒙古骑手各领其骄的风采,将茫茫草原作了传统经典的虚化空蒙的处理,以反衬出欢乐祥和的升平气象和英雄人物的豪迈。《出猎图》则与《天骄图》迥然有别。同是鞍马人物,情趣则更近于唐代墓壁画风格。给人一种“恣耍雕弓抛率性,闲玩铁骑弄威风”的王侯贵族本性。《早春》、《谷雨》、《白露》为避开传统工笔的限制,采用生宣勾线,色墨层层叠加,厚重饱满,泥土味十足。人们常常会使用已有的传统表现方法,物色自己喜欢表现并且善于表现的题材和物象。然而事实上还有画家不善于表现甚至是表现不好的题材和物象。因为轻车熟路而放弃对新领域的探知,抑制进取意识是不足取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高向阳创作的水墨人物画《李易安词意》、《三顾茅庐》、《林则徐》、《赤子》、《春风三月》重新唤起了画家对水墨人物的重视。面对中国水墨人物画发展多元化的格局,画家深悟到“艺术生于限制,死于自由”的道理。虽说已进入数码时代,但真正意义上的绘画劳动仍然是手工完成的。大家都清楚人物、花鸟、山水对形的要求有差异,依次是:人物为最,花鸟次之,山水更次之。这就要求人物画家应有很强的塑造和控制形的能力,万不可走捷径、图省事,要靠一枝笔硬练就的功夫。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画各画科的成就正好倒过来,大致按山水、花鸟、人物来排列。历史上山水、花鸟已是画法完备,而人物画发展则相对滞后。应该说,新兴水墨人物画的发展使命必然落在专业画家们的肩上。作为实力型的中国画家,高向阳理应是这个行列中的一员。画家认为素描功力(面性思维)较好地适用到水墨人物画中去,是一种能动的转换,要使它的基本规律有机地溶到中国画的笔墨架构中去(线性思维),使其焕发生机。我们再观照线性艺术的书法所谓能传达情感心绪,甚至能反映人品道德等,也只能放在有“线性思维”习惯的文化背景中去实现,中国水墨画亦然。
高向阳是一位注重传统同时又愿意为水墨人物画变革贡献力量的画家,愿他有更多好的新作问世。
戴成有篇
王 絮
戴成有,1940年4月生于河北省乐亭县。1961年升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1973年调任东北师范大学筹建美术系,并任教。1985年赴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进修水墨人物画。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4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戴成有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顾问,东北师大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理事。
其作品入选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四届全国山水画二百家展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览,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名师作品展。
其作品曾被国际国内权威传媒:英国BBC电台、《美术》、《美术观察》、《中国画》、《江苏画刊》、《中国美术》等专题评介。
在绘画艺术方面,大凡称得上名家的,都具备承前启后的高水准和独领风骚的样式。当我们领略了由吉林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戴成有画集》(1990年)和《戴成有水墨艺术》(2000年)等作品集,以及戴先生30年间在国内外展出和发表的大量作品后,不难发现戴先生对中国画的贡献,其酣畅淋漓的笔情墨意生动地昭示出关东画派异军突起的骄人风韵。
戴成有先生的写意国画创作以人物和山水见长。作为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的资深教授,戴先生在30年的从教生涯中,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美术人才,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读戴先生的国画作品,既可深切地感受到画家崇尚宁馨淡雅、纯净悠然、质朴平实的笔墨风格,又能真实地领悟出作者藏拙于雅、藏野于逸的审美理想,并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丰赡的情感内趋精妙和谐地融铸进诗化的经典制作,给人以无尽的联想空间和智慧体验。
戴先生的写意人物画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反映时代的耀眼之作。在写意人物画这个中国画中最能博采古今、最能触动人们心扉的题材和画种方面,戴先生从多年前纯写实的画风走向了更加随心畅意的灵性之途,心态变得更加纯静专注,笔墨也变得更加自如流畅。其在人物气质、性格、情绪、神采等方面的把握上十分准确,而且在造型的简约、线条的洗练、浓淡的节致、疏密的搭配方面表现得异常大胆而又明智。有的看似任意,实则匠心独具,笔到神出,栩栩如生。他在《蒙族额吉》画幅上,凭着几组墨线的交织变化,浓淡游动,干 湿切换,把额吉亲切慈祥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本质精到地刻画出来,其“风霜尽过余康健,大善由来意自安”的典型气质,在平实笔墨的渲染下显得异常眩目。其次,成熟的艺术家在人物造型的创作中也许并非人们想像的那样刻意,可能只是凭着有意无意的笔墨意味,就打开心有灵犀的门窗,完成了神似胜于形似的艺术佳构。写郑板桥的铮铮傲骨,历历风神,拳拳肝胆,在《竹谱》画稿上,画家仅凭了了几个率意的线条,就把除却乌纱而忧国忧民的古代文化精英形象凸显得秋毫毕现,给人“诗鞭腐败竹枝动,心系黎民绶带轻”的无尽联想和深刻砥砺。老子是戴先生喜欢的历史人物。喜欢当然是源于对老子道德经的服膺,源于在自身阅历和文化积累基础上的哲学领悟。由于艺术史学根基的雄厚,理论视野的博大和文化修养的深入,戴先生的不少作品都深蕴着属于他的“灵境”,其作品呈现出一种超脱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思辨气质和神秘色彩。戴先生笔下的老子在云海苍茫中驾牛西行,书童挑着一副书担跟随其侧,极具变形结构的远古文化先驱在氤氲的白浪中充满高深玄妙,青牛的浓重墨色和老子的一袭白袍与画家知黑守白的创作理念极尽契合之妙,老子澹定、坚毅、旷达的沧桑神态与凛凛风姿,皆出神入化撼人灵魂,同时亦给人“西去青牛怜圣意,东来紫气惜游踪”的神化与诗化相沫相濡之审美感悟。当然,在戴先生的人物群体里,各领风骚的艺术形象特别丰富,给中国人物画意象表现派风格增添了许多独到的艺术营养,传递出许多领异标新的瑰丽景象。
书法看气韵,绘画观意境。古今山水画大师无一不是用独特手段造境的高手。戴成有先生青年时期即饱受南北画派熏陶,为后来形成独家风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戴先生除了主攻人物画之外,对山水画亦十分钟爱,在山水画创作上,戴先生以水墨见长,用墨多从平淡入手,追求笔墨的清新韵味,大胆泼墨,细心收拾,直至把山水的水墨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戴先生的写意山水画既有北方河岳的莽然之象,又有关东大汉的浩然之气。在艺术本体的追求中创造出新的山水画意境。在《秋韵》画面上,画家以泼墨为手段创作出了云水苍茫、峰峦攒聚、远舟迷蒙的艺术效果,给人以诗化境界。《急流放排》是又一幅典型的写意山水力作,画面上一列木排仿佛从云雾中箭射而出,在几块墨团的相互冲撞中幻化出大山的背景,木排的勾勒和树木的点缀,使画面平添了骨坚肉丰、滋润多变、动静相生的活力。作为对山水世界情牵意绕的艺术家,戴先生对北国家乡的挚爱更是情有独钟,特别是北国冬季,林海雪原那充满阳刚之气的美丽家园,给画家的创作灵感提供了刁;竭的源泉。他创作了很多表现冰天雪地的北国风景,都寄寓了许多无以言说的痴心和怀恋。譬如他的《冬觅》,石青颜色的山谷积满无边的冬雪,一只白鹿正在引颈张望,屏息谛听,大山的冷峻沉寂苍茫深邃和白鹿的灵性活泼生命律动形成了一种庞大与渺小、强硬与柔弱的对峙,也恰恰是这种对峙,构造出一种“雪意接天涌,春涛入耳来”的独特意境,生发出一种对生命之美的期盼与呼唤,这些以山为题材的水墨作品,生动地诠释出戴先生对大自然的深切爱恋和对乡情的执著呵护,那些无垠的雪野、简洁的雪树、伟岸的雪山以及雪中各种招人怜爱的动物,都是他艺术世界永远的精灵。他在雪的世界里构筑了一个静谧、纯洁、祥和与充满朝气的精神家园,在个性化诗性化的审美层次上,给人以无尽的启迪和享受。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发展中国画水墨艺术和关东画派形成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戴先生一定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张大光篇
于维范
张大光,1959年生,1982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版画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吉林省中山书画院副院长;吉林省博物院研究员。
作品《为了明天》参加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获三等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万树梨花》、《旋律》、《椿米》参加第一、二、三届全国“三版”展;《暮村》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家园》参加省美展获一等奖;《稻梨向金秋》参加省美展获一等奖:《十月欢歌》参加省美展获铜奖。
大光是画人物画的,也擅花鸟,我最早接触的是他的仕女与高士图。记得那年,有一天大光很兴奋地打电话约我去他家,打开了一幅画让我欣赏,我看后不禁拍手叫绝。那是一幅题为《花庭清音》四尺长整张的仕女图,画的背景是一个清幽的长廊,四面是芭蕉叶与一些奇花异草,一位古典美人款坐于花丛石旁吹箫,纤纤笋指,樱桃素口,如同仙女下凡。她的身后是三位姿态各异的仕女,一女执扇,一女捧花,一女背脸坐于长廊栏杆上倾听。整个画面笔墨简练灵动,格调高古,人物润秀丰腴、顾盼生辉。隐约似有一曲天籁之音萦回于浓郁花阴之间,一股撩人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我在心底喟然而叹,壮哉大光,妙哉大光,神手绘美女,激情荐丹青。此画后来参加全国三百家国画展,大获好评,这也验证了我的眼力,为此,我心里熨帖了很久。
在大光那飘着墨香的“逸心斋”里,我可以经常“跟踪”他的每一幅作品的全部创作过程。我尤其欣赏大光作画时激情进发的状态。在一篇文章中我曾这样描绘:彼时,他的状态亢奋,初时如野鹤闲云,香茶慢品,继而突兀如火山爆发,巨笔如椽,辗转腾挪,大有山摇地动之势,或初时目光如炬,用笔似将军临阵,纵横驰骋,笔墨淋漓酣畅:旋即又羽扇轻摇,高山流水样汩汩潺潺……我曾为如此中肯的描写而暗自得意了数日,虽然这有些酸气的文字会遭到一些方家的晒笑,但我在大光的创作过程中,确实感觉到了这些意象,也许我的神经有问题?不会吧?于是,我自诩进入了艺术欣赏的更高境界,着实又高兴了一些时日。
一位画坛名宿曾评价张大光,有灵气、有激情,后必成大器。我信然。这看法不被我与大光是好友的事实所左右,以大光的深厚学养,以他的勤奋和对国画艺术的深刻理解,大光必成大器。
1982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的大光如今已经小有成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博物院研究员、著名国画家,这些炫目的光环给他的人生增添了如虹之彩,更照亮了他今后的艺术道路。
对于国画艺术,大光认为,创作是一种激情的宣泄,是画家灵魂的绽放。在感悟生活、再现生活的同时,对绘画的审美形式、欣赏层次和表现心境方面,要追求个性的张扬;在笔墨平淡、宁静和亲和的基础上,力求雅俊脱俗、奇趣隽美,这就是为什么他的仕女画如此受青睐的原因所在。
在大光的人物画中,《仕女图》、《钟馗图》、《寒江独钓图》、《苏武牧羊》、《对弈图》等,都是久负盛名,为书画爱好者所喜欢。近年来,他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了诸多作品,如《金粒》、《撷阳》、《盛秋》、《冰湖鳞香》、《絮语》等,这些作品意境深远、 笔墨老辣、用笔细劲轻利、线条圆转流畅、设色厚重而不乏鲜亮,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人物之间疏密合宜、错落有致,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
对国画中的黑白灰、高宽深等技艺的要求,大光像对待生命一样珍视。他主张作画时要有节奏和韵律感——节奏即是气韵的连续贯通:韵律则为色感的流动、笔墨的明暗对比、变化无形。
这些年来,大光的画作得到了很多荣誉,如入选全国第八届美展的《暮村》;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展三等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为了明天》;获吉林省美展一等奖的《稻香金秋》;获吉林省小幅画精品展一等奖的《家园》;参加全国首届佛教艺术大展的《佛境》等,无论从艺术品位还是艺术风格上,都展示了大光的艺术天赋和大家风范,画境的含蓄隽永,造型语言的鲜明有力,特定的激情和理念,追求旷达、豪放的飘逸画风,这就形成了大光的殊于别的画家的艺术特色,从而为大光在国画的艺术领域里继续开拓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孙维国篇
于维范
孙维国,1962年生于吉林省大安县,1986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美术作品展,并出展韩国、加拿大、美国、新加坡、日本、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并获奖。主要作品《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当代书画展中荣获二等奖:《创业》在全国第九届大路画展中获铜奖;《血染白山黑水》在正义·和平国际美术作品展中获特别奖;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四、五届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览;第十五届全国版画展;第六届全国工业版画展,部分作品分别被广东美术馆、四川神州版画博物馆、乌鲁木齐美术馆、上海鲁迅纪念馆、萧红纪念馆等收藏。2003年夏赴澳门组织举办美展。2004年出访韩国并举办中韩美术展。中国美术家协会出版《美术家孙维国》画册。
荣获吉林省政府颁发的“全省优秀社团工作者”、长春市政府颁发的“长春市劳动模范”,“长春百名文艺新秀”、“长春青年美术十佳”等称号。
维国师从国画大家,以画人物为主。在对传统的中国画语言探索上,他主张不断深化和加强中国画的审美因素;在具体实践中,注意造型和笔墨技法上的和谐。他具有较好的线和墨的控制能力,在笔墨方面,追求恣肆狂放、淋漓尽致、物我两忘,时而浓墨重彩,时而轻勾淡抹,气脉贯通,一气呵成,通幅运筹,意到即止,不故作惊人之笔。如《彭德怀在甘南》,这是一幅表现彭德怀将军当年大军进藏前与甘南人民在一起的情景,反映了人民领袖与人民相濡以沫、息息相关的浓厚感情。创作时,他通过深浅浓淡的笔墨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更加突出了作品的鲜明特点。《谊结高原》是反映民族大团结的题材,他以书入画,干脆利落,每笔绝不迟疑含糊,不在细微处去描涂,于大处着墨,注重整体效果,线条劲韧耐看。
维国的画题材宽泛,他不但画现实题材,也画古代先贤志士,如孔子、孟子、杜甫、苏东坡、王羲之等,借助画里的圣贤来抒发胸怀,寄托自己的感情,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深层次思考。他不尚浮华,不追求时尚,力求作品厚重。他重视技巧和修养的锤炼,与其说他在不停地画,不如说是在更深的层面来诠释人生。他凭着自己深厚的理论基础,把发扬传统和探索创新置于一个开阔的天地。执著的精神,矢志不渝的艺术追求,使他受到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维国是个书痴,在他的家里和办公室,经常可以看到一本本看过和正在阅读的书籍。这些书门类多样,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在书的海洋里徜徉的维国,不但增长了知识,还陶冶了性情,使本来不事张扬的他,变得更加沉稳而有学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深入钻研画史画论,从中去体会传统绘画的精髓;努力立足传统并走出传统,为了他深爱的事业,不急不馁,一步一个脚印前行。
维国求淡泊,不浮华,在静静地思考和实践着。他在作品中追求书卷气,技艺日渐臻熟,佳绩迭出。
高向阳篇
欣 兰
高向阳,1953年生于吉林省永吉县。1981年底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吉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写意人物画工作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吉林省中国画艺委会委员。

作品曾入选第七、八、九、十届全国美术大展及多次单项国家级美展,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吉林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多次获吉林省美展一、二等奖,两件作品分别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永久收藏。多件作品曾被国家有关部门送往日、法、俄、韩等国家和地区展出。两件作品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人物卷)。
上世纪八十年代高向阳调入吉林省画院,面对天赋和勤奋他更注重后者,是笔墨实践和创作的耕耘者。高向阳八十年代中期创作了一批贴近普通百姓生活的水墨人物画作品。其中《深情》、《集市》、《农家乐》、《延边组画》等作品,笔墨意境取自近现代中国画人物画的优秀传统。任伯年、蒋兆和、黄胄、王盛烈、周思聪等大师的笔墨精神在他的画作中都有体现。在农家的小院里,老乡的炕头上,画家的毛笔始终未能停歇。或许是自幼生长在农村的缘故,农村里平凡的事物对画家具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吸引力。从八十年代末开始,高向阳创作了一系列细笔工笔(传统熟宣工笔)、粗笔工笔(生宣工笔)。如:《天骄图》(与张鸿飞合作)、《出猎图》(属前者),《早春》、《谷雨》、《白露》(属后者)。《天骄图》为大幅工笔淡彩,画面人物众多,而神态各异。为画好这一大场面,两位画家深入到内蒙草原深处一个多月,吃住在牧民家中,体会感受草原上人们独有的精神气质。为突出骁勇善战的蒙古骑手各领其骄的风采,将茫茫草原作了传统经典的虚化空蒙的处理,以反衬出欢乐祥和的升平气象和英雄人物的豪迈。《出猎图》则与《天骄图》迥然有别。同是鞍马人物,情趣则更近于唐代墓壁画风格。给人一种“恣耍雕弓抛率性,闲玩铁骑弄威风”的王侯贵族本性。《早春》、《谷雨》、《白露》为避开传统工笔的限制,采用生宣勾线,色墨层层叠加,厚重饱满,泥土味十足。人们常常会使用已有的传统表现方法,物色自己喜欢表现并且善于表现的题材和物象。然而事实上还有画家不善于表现甚至是表现不好的题材和物象。因为轻车熟路而放弃对新领域的探知,抑制进取意识是不足取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高向阳创作的水墨人物画《李易安词意》、《三顾茅庐》、《林则徐》、《赤子》、《春风三月》重新唤起了画家对水墨人物的重视。面对中国水墨人物画发展多元化的格局,画家深悟到“艺术生于限制,死于自由”的道理。虽说已进入数码时代,但真正意义上的绘画劳动仍然是手工完成的。大家都清楚人物、花鸟、山水对形的要求有差异,依次是:人物为最,花鸟次之,山水更次之。这就要求人物画家应有很强的塑造和控制形的能力,万不可走捷径、图省事,要靠一枝笔硬练就的功夫。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画各画科的成就正好倒过来,大致按山水、花鸟、人物来排列。历史上山水、花鸟已是画法完备,而人物画发展则相对滞后。应该说,新兴水墨人物画的发展使命必然落在专业画家们的肩上。作为实力型的中国画家,高向阳理应是这个行列中的一员。画家认为素描功力(面性思维)较好地适用到水墨人物画中去,是一种能动的转换,要使它的基本规律有机地溶到中国画的笔墨架构中去(线性思维),使其焕发生机。我们再观照线性艺术的书法所谓能传达情感心绪,甚至能反映人品道德等,也只能放在有“线性思维”习惯的文化背景中去实现,中国水墨画亦然。
高向阳是一位注重传统同时又愿意为水墨人物画变革贡献力量的画家,愿他有更多好的新作问世。
戴成有篇
王 絮
戴成有,1940年4月生于河北省乐亭县。1961年升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1973年调任东北师范大学筹建美术系,并任教。1985年赴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进修水墨人物画。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4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戴成有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顾问,东北师大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理事。
其作品入选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四届全国山水画二百家展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览,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名师作品展。
其作品曾被国际国内权威传媒:英国BBC电台、《美术》、《美术观察》、《中国画》、《江苏画刊》、《中国美术》等专题评介。

在绘画艺术方面,大凡称得上名家的,都具备承前启后的高水准和独领风骚的样式。当我们领略了由吉林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戴成有画集》(1990年)和《戴成有水墨艺术》(2000年)等作品集,以及戴先生30年间在国内外展出和发表的大量作品后,不难发现戴先生对中国画的贡献,其酣畅淋漓的笔情墨意生动地昭示出关东画派异军突起的骄人风韵。
戴成有先生的写意国画创作以人物和山水见长。作为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的资深教授,戴先生在30年的从教生涯中,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美术人才,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读戴先生的国画作品,既可深切地感受到画家崇尚宁馨淡雅、纯净悠然、质朴平实的笔墨风格,又能真实地领悟出作者藏拙于雅、藏野于逸的审美理想,并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丰赡的情感内趋精妙和谐地融铸进诗化的经典制作,给人以无尽的联想空间和智慧体验。
戴先生的写意人物画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反映时代的耀眼之作。在写意人物画这个中国画中最能博采古今、最能触动人们心扉的题材和画种方面,戴先生从多年前纯写实的画风走向了更加随心畅意的灵性之途,心态变得更加纯静专注,笔墨也变得更加自如流畅。其在人物气质、性格、情绪、神采等方面的把握上十分准确,而且在造型的简约、线条的洗练、浓淡的节致、疏密的搭配方面表现得异常大胆而又明智。有的看似任意,实则匠心独具,笔到神出,栩栩如生。他在《蒙族额吉》画幅上,凭着几组墨线的交织变化,浓淡游动,干 湿切换,把额吉亲切慈祥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本质精到地刻画出来,其“风霜尽过余康健,大善由来意自安”的典型气质,在平实笔墨的渲染下显得异常眩目。其次,成熟的艺术家在人物造型的创作中也许并非人们想像的那样刻意,可能只是凭着有意无意的笔墨意味,就打开心有灵犀的门窗,完成了神似胜于形似的艺术佳构。写郑板桥的铮铮傲骨,历历风神,拳拳肝胆,在《竹谱》画稿上,画家仅凭了了几个率意的线条,就把除却乌纱而忧国忧民的古代文化精英形象凸显得秋毫毕现,给人“诗鞭腐败竹枝动,心系黎民绶带轻”的无尽联想和深刻砥砺。老子是戴先生喜欢的历史人物。喜欢当然是源于对老子道德经的服膺,源于在自身阅历和文化积累基础上的哲学领悟。由于艺术史学根基的雄厚,理论视野的博大和文化修养的深入,戴先生的不少作品都深蕴着属于他的“灵境”,其作品呈现出一种超脱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思辨气质和神秘色彩。戴先生笔下的老子在云海苍茫中驾牛西行,书童挑着一副书担跟随其侧,极具变形结构的远古文化先驱在氤氲的白浪中充满高深玄妙,青牛的浓重墨色和老子的一袭白袍与画家知黑守白的创作理念极尽契合之妙,老子澹定、坚毅、旷达的沧桑神态与凛凛风姿,皆出神入化撼人灵魂,同时亦给人“西去青牛怜圣意,东来紫气惜游踪”的神化与诗化相沫相濡之审美感悟。当然,在戴先生的人物群体里,各领风骚的艺术形象特别丰富,给中国人物画意象表现派风格增添了许多独到的艺术营养,传递出许多领异标新的瑰丽景象。
书法看气韵,绘画观意境。古今山水画大师无一不是用独特手段造境的高手。戴成有先生青年时期即饱受南北画派熏陶,为后来形成独家风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戴先生除了主攻人物画之外,对山水画亦十分钟爱,在山水画创作上,戴先生以水墨见长,用墨多从平淡入手,追求笔墨的清新韵味,大胆泼墨,细心收拾,直至把山水的水墨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戴先生的写意山水画既有北方河岳的莽然之象,又有关东大汉的浩然之气。在艺术本体的追求中创造出新的山水画意境。在《秋韵》画面上,画家以泼墨为手段创作出了云水苍茫、峰峦攒聚、远舟迷蒙的艺术效果,给人以诗化境界。《急流放排》是又一幅典型的写意山水力作,画面上一列木排仿佛从云雾中箭射而出,在几块墨团的相互冲撞中幻化出大山的背景,木排的勾勒和树木的点缀,使画面平添了骨坚肉丰、滋润多变、动静相生的活力。作为对山水世界情牵意绕的艺术家,戴先生对北国家乡的挚爱更是情有独钟,特别是北国冬季,林海雪原那充满阳刚之气的美丽家园,给画家的创作灵感提供了刁;竭的源泉。他创作了很多表现冰天雪地的北国风景,都寄寓了许多无以言说的痴心和怀恋。譬如他的《冬觅》,石青颜色的山谷积满无边的冬雪,一只白鹿正在引颈张望,屏息谛听,大山的冷峻沉寂苍茫深邃和白鹿的灵性活泼生命律动形成了一种庞大与渺小、强硬与柔弱的对峙,也恰恰是这种对峙,构造出一种“雪意接天涌,春涛入耳来”的独特意境,生发出一种对生命之美的期盼与呼唤,这些以山为题材的水墨作品,生动地诠释出戴先生对大自然的深切爱恋和对乡情的执著呵护,那些无垠的雪野、简洁的雪树、伟岸的雪山以及雪中各种招人怜爱的动物,都是他艺术世界永远的精灵。他在雪的世界里构筑了一个静谧、纯洁、祥和与充满朝气的精神家园,在个性化诗性化的审美层次上,给人以无尽的启迪和享受。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发展中国画水墨艺术和关东画派形成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戴先生一定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张大光篇
于维范
张大光,1959年生,1982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版画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吉林省中山书画院副院长;吉林省博物院研究员。
作品《为了明天》参加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获三等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万树梨花》、《旋律》、《椿米》参加第一、二、三届全国“三版”展;《暮村》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家园》参加省美展获一等奖;《稻梨向金秋》参加省美展获一等奖:《十月欢歌》参加省美展获铜奖。
大光是画人物画的,也擅花鸟,我最早接触的是他的仕女与高士图。记得那年,有一天大光很兴奋地打电话约我去他家,打开了一幅画让我欣赏,我看后不禁拍手叫绝。那是一幅题为《花庭清音》四尺长整张的仕女图,画的背景是一个清幽的长廊,四面是芭蕉叶与一些奇花异草,一位古典美人款坐于花丛石旁吹箫,纤纤笋指,樱桃素口,如同仙女下凡。她的身后是三位姿态各异的仕女,一女执扇,一女捧花,一女背脸坐于长廊栏杆上倾听。整个画面笔墨简练灵动,格调高古,人物润秀丰腴、顾盼生辉。隐约似有一曲天籁之音萦回于浓郁花阴之间,一股撩人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我在心底喟然而叹,壮哉大光,妙哉大光,神手绘美女,激情荐丹青。此画后来参加全国三百家国画展,大获好评,这也验证了我的眼力,为此,我心里熨帖了很久。

在大光那飘着墨香的“逸心斋”里,我可以经常“跟踪”他的每一幅作品的全部创作过程。我尤其欣赏大光作画时激情进发的状态。在一篇文章中我曾这样描绘:彼时,他的状态亢奋,初时如野鹤闲云,香茶慢品,继而突兀如火山爆发,巨笔如椽,辗转腾挪,大有山摇地动之势,或初时目光如炬,用笔似将军临阵,纵横驰骋,笔墨淋漓酣畅:旋即又羽扇轻摇,高山流水样汩汩潺潺……我曾为如此中肯的描写而暗自得意了数日,虽然这有些酸气的文字会遭到一些方家的晒笑,但我在大光的创作过程中,确实感觉到了这些意象,也许我的神经有问题?不会吧?于是,我自诩进入了艺术欣赏的更高境界,着实又高兴了一些时日。
一位画坛名宿曾评价张大光,有灵气、有激情,后必成大器。我信然。这看法不被我与大光是好友的事实所左右,以大光的深厚学养,以他的勤奋和对国画艺术的深刻理解,大光必成大器。
1982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的大光如今已经小有成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博物院研究员、著名国画家,这些炫目的光环给他的人生增添了如虹之彩,更照亮了他今后的艺术道路。
对于国画艺术,大光认为,创作是一种激情的宣泄,是画家灵魂的绽放。在感悟生活、再现生活的同时,对绘画的审美形式、欣赏层次和表现心境方面,要追求个性的张扬;在笔墨平淡、宁静和亲和的基础上,力求雅俊脱俗、奇趣隽美,这就是为什么他的仕女画如此受青睐的原因所在。
在大光的人物画中,《仕女图》、《钟馗图》、《寒江独钓图》、《苏武牧羊》、《对弈图》等,都是久负盛名,为书画爱好者所喜欢。近年来,他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了诸多作品,如《金粒》、《撷阳》、《盛秋》、《冰湖鳞香》、《絮语》等,这些作品意境深远、 笔墨老辣、用笔细劲轻利、线条圆转流畅、设色厚重而不乏鲜亮,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人物之间疏密合宜、错落有致,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
对国画中的黑白灰、高宽深等技艺的要求,大光像对待生命一样珍视。他主张作画时要有节奏和韵律感——节奏即是气韵的连续贯通:韵律则为色感的流动、笔墨的明暗对比、变化无形。
这些年来,大光的画作得到了很多荣誉,如入选全国第八届美展的《暮村》;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展三等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为了明天》;获吉林省美展一等奖的《稻香金秋》;获吉林省小幅画精品展一等奖的《家园》;参加全国首届佛教艺术大展的《佛境》等,无论从艺术品位还是艺术风格上,都展示了大光的艺术天赋和大家风范,画境的含蓄隽永,造型语言的鲜明有力,特定的激情和理念,追求旷达、豪放的飘逸画风,这就形成了大光的殊于别的画家的艺术特色,从而为大光在国画的艺术领域里继续开拓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孙维国篇
于维范
孙维国,1962年生于吉林省大安县,1986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美术作品展,并出展韩国、加拿大、美国、新加坡、日本、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并获奖。主要作品《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当代书画展中荣获二等奖:《创业》在全国第九届大路画展中获铜奖;《血染白山黑水》在正义·和平国际美术作品展中获特别奖;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四、五届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览;第十五届全国版画展;第六届全国工业版画展,部分作品分别被广东美术馆、四川神州版画博物馆、乌鲁木齐美术馆、上海鲁迅纪念馆、萧红纪念馆等收藏。2003年夏赴澳门组织举办美展。2004年出访韩国并举办中韩美术展。中国美术家协会出版《美术家孙维国》画册。
荣获吉林省政府颁发的“全省优秀社团工作者”、长春市政府颁发的“长春市劳动模范”,“长春百名文艺新秀”、“长春青年美术十佳”等称号。

维国师从国画大家,以画人物为主。在对传统的中国画语言探索上,他主张不断深化和加强中国画的审美因素;在具体实践中,注意造型和笔墨技法上的和谐。他具有较好的线和墨的控制能力,在笔墨方面,追求恣肆狂放、淋漓尽致、物我两忘,时而浓墨重彩,时而轻勾淡抹,气脉贯通,一气呵成,通幅运筹,意到即止,不故作惊人之笔。如《彭德怀在甘南》,这是一幅表现彭德怀将军当年大军进藏前与甘南人民在一起的情景,反映了人民领袖与人民相濡以沫、息息相关的浓厚感情。创作时,他通过深浅浓淡的笔墨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更加突出了作品的鲜明特点。《谊结高原》是反映民族大团结的题材,他以书入画,干脆利落,每笔绝不迟疑含糊,不在细微处去描涂,于大处着墨,注重整体效果,线条劲韧耐看。
维国的画题材宽泛,他不但画现实题材,也画古代先贤志士,如孔子、孟子、杜甫、苏东坡、王羲之等,借助画里的圣贤来抒发胸怀,寄托自己的感情,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深层次思考。他不尚浮华,不追求时尚,力求作品厚重。他重视技巧和修养的锤炼,与其说他在不停地画,不如说是在更深的层面来诠释人生。他凭着自己深厚的理论基础,把发扬传统和探索创新置于一个开阔的天地。执著的精神,矢志不渝的艺术追求,使他受到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维国是个书痴,在他的家里和办公室,经常可以看到一本本看过和正在阅读的书籍。这些书门类多样,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在书的海洋里徜徉的维国,不但增长了知识,还陶冶了性情,使本来不事张扬的他,变得更加沉稳而有学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深入钻研画史画论,从中去体会传统绘画的精髓;努力立足传统并走出传统,为了他深爱的事业,不急不馁,一步一个脚印前行。
维国求淡泊,不浮华,在静静地思考和实践着。他在作品中追求书卷气,技艺日渐臻熟,佳绩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