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美术教学感知力的提升策略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bao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有力推动了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一般来说,感知力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工作者开始研究如何提升小学美术教学感知力,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本文就对小学美术教学感知力的提升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 感知力 提升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77-01
  感知力的培养对小学美术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够促使学生更加关注和热爱美术课程,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素质修养。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感知力时,要能够在情境创设、演示和欣赏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感、直观感知以及个性感知[1]。同时利用表现评价、相互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美术发展的能力,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感知力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学生关注和热爱美术课程
  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其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能够敏锐感知外形和色彩,并且能够进行自主独立感知。学生的想象力具有奇特性,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为关注和热爱美术课堂,便于学生的创作以及能力的展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将感知力与美术教学进行有效融合,能够促使学生展现自己,积极探究美术的乐趣,在学习中体验和感悟美术与生活,增加对美术和生活的热爱。
  (二)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能够促进其在学习过程中对身边的美进行发现和感悟,提高自身素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知力,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激发学生对美的想象和理解,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其对未知世界的美,加深学生对美的感悟。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遵循“价值观、态度、情感”的相关理念,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体验和感悟美术,并形成自己的美术价值观。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其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在观察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具备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对美术作品的认知。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感知力的提升策略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感知
  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应保证课堂内容与教学要求相一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设计出具有新意的教学内容,从而保证美术课堂具有生动性。同时教师要合理创设教学情境,积极指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索,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感知美术,激发学生感官机能,培养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能够进行形象生动的感知体验,提高教学效果[2]。如教师在讲解《线条的动与静》这一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图形和声音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对线条的特点加以感受。对于线条的静,教师可以将生活中方正的高楼、校园中的国旗杆等图片加以展示,并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对静止的线条进行深刻感知,总结教学内容。此外,教师可以播放高低不平的山丘,蜿蜒的河流,将线条的动态美进行展示,培养学生的兴趣感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利用演示教学,强化学生直观感知的培养
  部分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存在理解误区,认为范画会对学生的思路产生影响,导致学生难以发挥想象力。这种错误的理解使得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想象力,而忽视学生绘画机能和理论知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创作作品质量不高,缺乏多样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对重难点加以感知,并利用适当的演示培养学生直观感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过程演示,将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构思加以清晰正确展示。如在讲解“水墨游戏”时,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其无法控制墨、水和笔在纸上的变化,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大师作画的成果和方法,给学生以直观的感知。然后教师将毛笔运用技法加以示范,绘画出形象的图案。其次教师要善于点拨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扩散自身的感知和思维,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实现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三)加强对学生的欣赏,促进学生个性感知的培养
  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欣赏模式进行适当调整,在不同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感知美术课堂。这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以及科学的组织能力,能够因材施教,恰当选择学生欣赏的美术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感官机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3]。以《校园的花》为例,课堂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单线形式,对各种植物进行写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红色月季花作为教学示例,让学生对其特点进行观点,使学生对其具有初步了解,如花枝带刺、花瓣片状、红色等。然后教师播放相关的录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深入了解月季花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欣赏,让学生利用描绘手段对自己喜爱的植物进行写生。这样不仅能够对美术课堂教学加以优化,还能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感知力,教师必须要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利用演示教学,强化学生兴趣感知和直观感知的培养,并能够在欣赏中促进学生个性感知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关注和热爱美术课程,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小学美术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靳岩. 小学美术教学中感知力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2]赵同.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 亚太教育,2015,21:17.
  [3]张春华,徐青. 新课程标准下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研究——安庆弥陀镇小学个案研究[J]. 包装世界,2013,03:78-79.
其他文献
“回到秩序”运动是一战后在欧洲艺术界影响广泛的一次回归浪潮,它反对极端的前卫艺术,而转向从传统艺术中寻找精神支撑。对此进行研究,不但有助于更加清晰、深入认识现代主
【摘要】生活化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是将现实生活和相关理论知识充分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并且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还可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使其将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分析了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概念,阐述了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化学 生活化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摘 要】 地理案例教学已逐步应用于教学中,为了使师生更加熟练准确地运用地理案例教学,进行了此次研究。笔者发现在案例教学中有以下问题:教师基本概念区分不清、教师使用案例的方法不妥、地理案例素材少、地理案例学习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不显著,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高中地理教师的培训、加强案例的使用方法指导、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扩大案例来源等建议,希望能够改善广大师生地理案例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儿科输液是常用的治疗手段,即使穿刺一针见血,若拔针,剃毛、固定等操作不当同样会引起纠纷。这些操作中的细节与静脉穿刺一样重要.儿科护士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不断增强服务意识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不仅要识记词汇也要灵活运用词汇,这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词汇呈现是词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如何将词汇的拼写、词义、搭配、用法等知识更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促进学生更好地习得词汇,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选取了来自山西省平遥县古陶二中的初二年级两个平行班9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历时4个月。实验前作者对山西省内十二所中学的英语教师发放调查问卷,旨在了解目前初中英语教师
森林资源管理和调查的方法正在与越来越多新科技结合。本文使用无人机作为影像采集平台,通过软件处理得到高分辨率数字地表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DSM)和数字正射影像(D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抽象思维、推理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了实现这些基本的理念,笔者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认为:只有让学生全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干旱是植物所遭受的所有非生物胁迫中损害效应最大的不利条件,严重影响到植物生长发育、生物产量及分布。荒漠植物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