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激励性评价”就体现了这一要求。
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一、语文课堂的评价应情真意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文是作者“血管深处奔涌出来的生命情思,从骨髓宣泄出来的生之灵泉”,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与语文教学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应做到情真意切、激情勃发。正如:罗素所说的“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同样一个“好”,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有勉强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是你发自己内心的赞赏。例如,两年前我在上《说不尽的桥》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填空“______的桥”,有的填“宏伟”,有的填“可爱”……正当我赞叹于学生词汇量丰富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快乐的桥”。“快乐”这一与众不同且赋予桥灵性的词,着实让我内心充满惊喜,我不自主地赞叹这位令我惊喜的学生,动情地说:“多么有生命的桥啊!”对学生的特殊评价产生了特殊的结果,其他学生纷纷举手,于是“幸福的桥、伤心的桥、调皮的桥……”纷至沓来。那位学生呢,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本来上课如此美妙!真情的评价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有时也许是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或亲切地握手,或有力的大拇指,即使无声,那也是胜似有声。这样的课堂评价发自肺腑,动人心魄,远离虚伪与做作,就能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
二、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如:在朗读教学中,数名学生朗读课文后,即可让他们分别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再相互之间评一评谁读得更好、好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教师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再如,作文教学中进行的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都旨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三、瞬时评价,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课堂口头评价是一种瞬时评价,教师本人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地进行激励性评价,还要引导学生也学习在评价时善于捕捉、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沟通。
素质教育要求小学语文教育应建立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理念上。因此,课堂上的激励性口头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进行激励性口头评价。更重要的一点,评价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实施纵向评价。考察受教育者个体进步或退步及幅度,注意学生个体自身的发展状况,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反思,调整心态和评价行为,不断进步。课堂上的评价语言不应只拘泥于一种形式,应该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要有创造性的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这就是课堂评价语言的魅力。
当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有其闪光之处,如语言文字组织严谨,用词恰当,语气语调合理,仪态大方,思路清晰,有创新意识等情况出现时,教师给予真诚激励。
四、多角度评价,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激励,特别是学困生对激励评价的渴望更甚。行为科学实践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80%—90%,以至更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找到自尊,找回自信,使他们在充满爱意的激励中体验成功,从而得到满足、快乐、积极、稳定的情绪,洋溢着创造的激情和进取的动力。“多元智能理论”也表明,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去激励、评价学生,并且要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及对教师的评价时,都要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如果教师能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学生,就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许多闪光这处。而且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也从多个角度去发现同伴的闪光之处,使课堂口头评价在尊重、宽容和等待中进行,在欣赏、发现和激励中进行,在和谐、主动和引导中进行……在今后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要求老师放弃所谓的“师道尊严”的包袱,彻底转变观念,以朋友式的平等的身份,接受学生的评价,参与学生的评价并指导学生的评价。我们更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之间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占主导,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四多四少”,即“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评价,其中,肯定激励性评价语言应是课堂评价语言的主流,这是由教育的特质决定的。课堂上适时、灵活、有针对性地运用精湛的激勵性评价语言,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一、语文课堂的评价应情真意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文是作者“血管深处奔涌出来的生命情思,从骨髓宣泄出来的生之灵泉”,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与语文教学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应做到情真意切、激情勃发。正如:罗素所说的“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同样一个“好”,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有勉强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是你发自己内心的赞赏。例如,两年前我在上《说不尽的桥》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填空“______的桥”,有的填“宏伟”,有的填“可爱”……正当我赞叹于学生词汇量丰富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快乐的桥”。“快乐”这一与众不同且赋予桥灵性的词,着实让我内心充满惊喜,我不自主地赞叹这位令我惊喜的学生,动情地说:“多么有生命的桥啊!”对学生的特殊评价产生了特殊的结果,其他学生纷纷举手,于是“幸福的桥、伤心的桥、调皮的桥……”纷至沓来。那位学生呢,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本来上课如此美妙!真情的评价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有时也许是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或亲切地握手,或有力的大拇指,即使无声,那也是胜似有声。这样的课堂评价发自肺腑,动人心魄,远离虚伪与做作,就能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
二、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如:在朗读教学中,数名学生朗读课文后,即可让他们分别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再相互之间评一评谁读得更好、好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教师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再如,作文教学中进行的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都旨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三、瞬时评价,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课堂口头评价是一种瞬时评价,教师本人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地进行激励性评价,还要引导学生也学习在评价时善于捕捉、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沟通。
素质教育要求小学语文教育应建立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理念上。因此,课堂上的激励性口头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进行激励性口头评价。更重要的一点,评价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实施纵向评价。考察受教育者个体进步或退步及幅度,注意学生个体自身的发展状况,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反思,调整心态和评价行为,不断进步。课堂上的评价语言不应只拘泥于一种形式,应该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要有创造性的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这就是课堂评价语言的魅力。
当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有其闪光之处,如语言文字组织严谨,用词恰当,语气语调合理,仪态大方,思路清晰,有创新意识等情况出现时,教师给予真诚激励。
四、多角度评价,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激励,特别是学困生对激励评价的渴望更甚。行为科学实践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80%—90%,以至更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找到自尊,找回自信,使他们在充满爱意的激励中体验成功,从而得到满足、快乐、积极、稳定的情绪,洋溢着创造的激情和进取的动力。“多元智能理论”也表明,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去激励、评价学生,并且要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及对教师的评价时,都要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如果教师能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学生,就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许多闪光这处。而且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也从多个角度去发现同伴的闪光之处,使课堂口头评价在尊重、宽容和等待中进行,在欣赏、发现和激励中进行,在和谐、主动和引导中进行……在今后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要求老师放弃所谓的“师道尊严”的包袱,彻底转变观念,以朋友式的平等的身份,接受学生的评价,参与学生的评价并指导学生的评价。我们更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之间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占主导,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四多四少”,即“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评价,其中,肯定激励性评价语言应是课堂评价语言的主流,这是由教育的特质决定的。课堂上适时、灵活、有针对性地运用精湛的激勵性评价语言,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