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腹骶部偶刺加头皮针“蜻蜓点水”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临床疗效。方法 将常州市中医医院和常州市新北区新桥镇卫生院针灸科门诊确诊的90例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腹骶部偶刺加头皮针“蜻蜓点水”治疗,每周治疗三次,1个月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组采用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每日按要求服药,疗程为3个月。治疗后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骶部偶刺加头皮针“蜻蜓点水”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疗效显著,明显优于行为治疗以及药物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膀胱过度活动症;蜻蜓点水;偶刺;头皮针 ;临床观察
膀胱过度活动症[1](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尿频和夜尿,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尿动力学上表现为尿逼肌过度活动,也可为其他形式的尿道-膀胱功能障碍。不包括由急性尿路感染或其他形式的膀胱尿道局部病变所致的症状。其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四种因素有关[2]:逼尿肌不稳定、膀胱感觉过敏、尿道及盆底肌功能异常、精神行为异常或激素代谢失调等。临床女性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西医治疗上常采用行为疗法和药物疗法联合运用。由于患者病因不明确,故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我们于2017年2月~2019年2月采用腹骶部偶刺加头皮针“蜻蜓点水”治疗膀胱过度症患者9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5例患者均为门诊确诊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其中55例来自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35例来自于常州市新北区新桥镇卫生院针灸科。患者尿常规检查及尿培养检查均无明显异常。所有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以就近原则在临近的医院治疗。治疗组45例,年龄31~57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5年;对照组45例,年龄33~55岁,病程4个月~2年,平均1年。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患者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3]: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关于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诊断标准。经相关泌尿外科提供病史、尿常规、尿动力学、B超检验证实。
2 使用器械
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华佗牌无菌针灸针,规格0.30×40 mm、0.40 ×50 mm、0.40 ×75 mm以及 0.30×25mm;重庆中芝医用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神鸟牌生物灯。
2.1治疗组 腹部取穴:气海→关元、府舍→急脉、水道→归来、足五里→阴廉;腰骶部取穴:L5夹脊穴、次髎穴、膀胱俞、程氏环中穴;远部取穴:复溜穴。头部取穴:朱氏头针额顶带后1/4处穴位。具体操作:患者排空小便,先取仰卧位,暴露下腹部,常规消毒,取0.30×40 mm无菌针灸针,直刺气海1寸,得气后行程氏“蜻蜓点水”补法30 s,退针至皮下,针尖朝向关元方向,沿皮下透刺至关元穴,再行程氏“蜻蜓点水”补法30 s,留针;腹部其余穴位府舍→急脉、水道→归来等的操作及补泻均同气海透关元。足五里直刺0.8-1.5寸,得气后行程氏“蜻蜓点水”补法30 s,退针至皮下后沿皮下透刺至阴廉穴,行程氏“蜻蜓点水”补法30 s,留针;待腹部穴位操作完成后,嘱患者带针取俯卧位,暴露腰骶部,常规消毒后,取0.40×50 mm无菌针灸针,直刺L5夹脊穴0.3-0.5寸;取0.40 ×75 mm针灸针,深刺次髎3寸,针刺方向向内上呈50-60°斜刺;取双侧程氏“环中穴”, 直刺2 –3寸,骶部所有穴位的操作均在得气后行程氏“蜻蜓点水术”泻法30 s。取0.25×30mm无菌针灸针,在额顶带后1/4正中及左右旁开0.5寸处与头皮呈15°-30°刺入3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层,约0.5-0.8寸,行提插手法,频率200次/分。最后在距离腰骶部上方20 cm处生物灯照射,留针30 min起针。
2.2對照组 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4]。行为疗法包括:(1)生活习惯上改变,戒烟戒酒戒咖啡,饮食清淡,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定时排尿排便;(2)膀胱训练制定排尿时间表,尿急时可采用缓慢深呼吸、精神转移法等缓解膀胱张力;(3)盆底肌肉锻炼,做提肛动作,持续收缩5-10秒后完全放松肛门,放松时间与提肛时间相等,每次锻炼10-15次,每天3-5次。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2mg(南京美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20000602)一日两次,早晚饭后服用。
2.3 治疗疗程 治疗组隔日或隔2日针灸一次,每周治疗三次,一月为一疗程,3个月为一周期。对照组每日按要求进行行为治疗以及服药物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女性患者经期暂停治疗,治疗期间采取避孕措施。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拟定,以治疗前后两组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及泌尿外科特殊检查为主要观察指标。①痊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测及泌尿外科特殊检查完全正常。随访1个月无复发;②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实验室检测及泌尿外科特殊检查明显改善;③有效:症状、体征有所减轻,实验室检测及泌尿外科特殊检查有所改善;④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测及泌尿外科特殊检查无改善甚至加重。
3.2 统计分析 所有实验数据使用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
3.3 治疗结果
治疗过程中,治疗者有1例患者因尿路感染住院治疗,有1例患者因去外地工作停止治疗,对照组有3例患者放弃治疗。其余病例均顺利完成治疗疗程。治疗组与对照组脱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35%和78.57%;治愈显效率分别是90.70%和61.9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1。
4 讨论
膀胱过度活动症在中医文献中尚未提及,但從其尿频及夜尿多这一主要症状表现来看,当属于中医“小便不禁” [6]的范畴。《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小便不禁者,肾气虚,下焦受冷也。[7]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肾虚下焦冷,不能温制水液,故小便不禁也。”《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小便的职司,属于膀胱,膀胱气化即能排出小便。但小便的来源,与三焦的功能有密切关系。《灵兰秘典论》又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因此,小便之所以能维持其正常排泄,有赖于膀胱与三焦功能的健全。若三焦气化不足,影响于膀胱,以致膀胱不能约藏,则每有小便不禁之患。而三焦的气化,又与肺脾肾三脏有关。
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关元穴配合气海穴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府舍属足太阴脾经,为足太阴、厥阴、阴维脉交会穴,即本穴是三焦与体表相通的通孔,其健脾疏肝调理气机的作用甚强,故可健脾理气;阴廉、足五里、急脉都是肝经的穴位,三穴同时作用可收引水湿,固化脾土,调理下焦;水道、归来为胃经腧穴,可治疗水液输布排泄失常的疾病,两穴合用可温下焦,通经络,利小便;腰骶部夹脊穴可调节脏腑机能,与腹部穴位配合治疗膀胱病;次髎穴位于膀胱经,五行属水,可调节人体全身水液,次髎内应于骨盆及下焦,可调理下焦气机通盆腔气血;复溜穴为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可补肾益阴,温阳利水,两穴配合可治疗小便不利膀胱气化失调的病症。
程氏“环中穴” [8]是程氏祖传的特效经验穴之一,延用临床已有70 余年,定位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孔及髂后上嵴所连成的三角形的中点凹陷中。《灵枢》中记载了此处经脉分布的情况:足太阳经“贯臀”,督脉“别绕臀”,足太阳经别“下尻五寸,别入于肛”,足太阳之筋“上结于臀”,足少阳之筋“后结于尻”。从位置上看,它位于臀部,正位于足太阳经、足太阳经别、督脉、足太阳经筋及足少阳经筋的分布范围,并与它们有密切的联系。故在临床运用中,程氏“环中穴”对泌尿系统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朱氏头针[9]依据中国传统医学系统理论为指引,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西医颅部解剖及神经学为依据,可通过适量地刺激头部特定穴位来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达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目的。本研究所使用的额顶带后1/4处可主治下焦膀胱、泌尿系统疾病,可利小便,调经益肾。
本项研究运用到了多项独特的针刺手法。偶刺法一刺前,一刺后,因背为阳,腹为阴,五脏募皆在阴,俞皆在阳,故一前一后一阴一阳相互配合的治疗方法可以调和阴阳气血,对脏腑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腹部治疗时采用“一针多穴”的沿皮透刺手法[10],因皮下有丰富的神经纤维网,分布着感觉神经纤维和植物神经纤维,通过沿皮透刺可以刺激腹骶部末梢神经[11],使针感经皮-络-经-脏-腑传达至膀胱;程氏“蜻蜓点水术”[12]是全国第一、二、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程子俊教授的祖传针刺手法之一,临床运用已有一百余年历史,融合 了古代“徐疾”、“提插”、“捻转”针刺手法的特点,在“雀啄术”及“震颤术”的基础上演化而来。腹部及腰骶部穴位在运用程氏“蜻蜓点水”操作时,将针刺的刺激量引入补泻,其针感较常规针刺要强。
本研究取穴及操作手法独特,最大限度的加强了针感,增强了针刺的治疗作用,使腹部脏器的气血经络运行速度得到提高,改善膀胱的气化功能,使水液输布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陈晓琳,朱丹,唐成林,谢辉.针灸综合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验案1例[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5,12(04):93-94
[2]那彦群.中国泌尿外科病症诊断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 谢杨春,李莉,黎石放.徐长卿药饼灸联合行为训练治疗膀胱过度综合征30例[J].江西中医药,2016,47(09):70-71.
[4] 汪美红.行为疗法联合托特罗定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伴急迫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15):2214-2215.
[5]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5-253.
[6]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周益新. 肺脾肾三脏同治 愈小便不禁[N]. 中国中医药报,2017-07-28(005).
[8]奚向东.程氏“环中穴”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体会[J].针灸临床杂志,1997(12):40-41.
[9]朱明清. 朱氏头皮针[M].新北: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1989.
[10]迟慧,奚向东.透刺加程式“蜻蜓点水术”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J].吉林中医药.2015,35.
通讯作者:姓名:奚向东、性别 :男、出生年月:1962年、民族:汉、籍贯:江苏常州 学历:本科、职称:主任中医师、职务:门诊办公室主任,针推教研室主任 研究方向 :独创“飞燕式“无痛针刺法治疗失眠、耳鸣、耳聋、过敏性鼻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盆腔炎、膀胱过度活动证、中风、颈腰痛、减肥、小儿脑瘫、自闭症、抽动症等疾病。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医院213003;2.常州市新北区新桥镇卫生院213032)
关键词:膀胱过度活动症;蜻蜓点水;偶刺;头皮针 ;临床观察
膀胱过度活动症[1](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尿频和夜尿,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尿动力学上表现为尿逼肌过度活动,也可为其他形式的尿道-膀胱功能障碍。不包括由急性尿路感染或其他形式的膀胱尿道局部病变所致的症状。其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四种因素有关[2]:逼尿肌不稳定、膀胱感觉过敏、尿道及盆底肌功能异常、精神行为异常或激素代谢失调等。临床女性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西医治疗上常采用行为疗法和药物疗法联合运用。由于患者病因不明确,故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我们于2017年2月~2019年2月采用腹骶部偶刺加头皮针“蜻蜓点水”治疗膀胱过度症患者9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5例患者均为门诊确诊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其中55例来自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35例来自于常州市新北区新桥镇卫生院针灸科。患者尿常规检查及尿培养检查均无明显异常。所有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以就近原则在临近的医院治疗。治疗组45例,年龄31~57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5年;对照组45例,年龄33~55岁,病程4个月~2年,平均1年。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患者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3]: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关于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诊断标准。经相关泌尿外科提供病史、尿常规、尿动力学、B超检验证实。
2 使用器械
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华佗牌无菌针灸针,规格0.30×40 mm、0.40 ×50 mm、0.40 ×75 mm以及 0.30×25mm;重庆中芝医用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神鸟牌生物灯。
2.1治疗组 腹部取穴:气海→关元、府舍→急脉、水道→归来、足五里→阴廉;腰骶部取穴:L5夹脊穴、次髎穴、膀胱俞、程氏环中穴;远部取穴:复溜穴。头部取穴:朱氏头针额顶带后1/4处穴位。具体操作:患者排空小便,先取仰卧位,暴露下腹部,常规消毒,取0.30×40 mm无菌针灸针,直刺气海1寸,得气后行程氏“蜻蜓点水”补法30 s,退针至皮下,针尖朝向关元方向,沿皮下透刺至关元穴,再行程氏“蜻蜓点水”补法30 s,留针;腹部其余穴位府舍→急脉、水道→归来等的操作及补泻均同气海透关元。足五里直刺0.8-1.5寸,得气后行程氏“蜻蜓点水”补法30 s,退针至皮下后沿皮下透刺至阴廉穴,行程氏“蜻蜓点水”补法30 s,留针;待腹部穴位操作完成后,嘱患者带针取俯卧位,暴露腰骶部,常规消毒后,取0.40×50 mm无菌针灸针,直刺L5夹脊穴0.3-0.5寸;取0.40 ×75 mm针灸针,深刺次髎3寸,针刺方向向内上呈50-60°斜刺;取双侧程氏“环中穴”, 直刺2 –3寸,骶部所有穴位的操作均在得气后行程氏“蜻蜓点水术”泻法30 s。取0.25×30mm无菌针灸针,在额顶带后1/4正中及左右旁开0.5寸处与头皮呈15°-30°刺入3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层,约0.5-0.8寸,行提插手法,频率200次/分。最后在距离腰骶部上方20 cm处生物灯照射,留针30 min起针。
2.2對照组 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4]。行为疗法包括:(1)生活习惯上改变,戒烟戒酒戒咖啡,饮食清淡,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定时排尿排便;(2)膀胱训练制定排尿时间表,尿急时可采用缓慢深呼吸、精神转移法等缓解膀胱张力;(3)盆底肌肉锻炼,做提肛动作,持续收缩5-10秒后完全放松肛门,放松时间与提肛时间相等,每次锻炼10-15次,每天3-5次。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2mg(南京美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20000602)一日两次,早晚饭后服用。
2.3 治疗疗程 治疗组隔日或隔2日针灸一次,每周治疗三次,一月为一疗程,3个月为一周期。对照组每日按要求进行行为治疗以及服药物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女性患者经期暂停治疗,治疗期间采取避孕措施。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拟定,以治疗前后两组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及泌尿外科特殊检查为主要观察指标。①痊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测及泌尿外科特殊检查完全正常。随访1个月无复发;②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实验室检测及泌尿外科特殊检查明显改善;③有效:症状、体征有所减轻,实验室检测及泌尿外科特殊检查有所改善;④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测及泌尿外科特殊检查无改善甚至加重。
3.2 统计分析 所有实验数据使用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
3.3 治疗结果
治疗过程中,治疗者有1例患者因尿路感染住院治疗,有1例患者因去外地工作停止治疗,对照组有3例患者放弃治疗。其余病例均顺利完成治疗疗程。治疗组与对照组脱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35%和78.57%;治愈显效率分别是90.70%和61.9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1。
4 讨论
膀胱过度活动症在中医文献中尚未提及,但從其尿频及夜尿多这一主要症状表现来看,当属于中医“小便不禁” [6]的范畴。《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小便不禁者,肾气虚,下焦受冷也。[7]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肾虚下焦冷,不能温制水液,故小便不禁也。”《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小便的职司,属于膀胱,膀胱气化即能排出小便。但小便的来源,与三焦的功能有密切关系。《灵兰秘典论》又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因此,小便之所以能维持其正常排泄,有赖于膀胱与三焦功能的健全。若三焦气化不足,影响于膀胱,以致膀胱不能约藏,则每有小便不禁之患。而三焦的气化,又与肺脾肾三脏有关。
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关元穴配合气海穴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府舍属足太阴脾经,为足太阴、厥阴、阴维脉交会穴,即本穴是三焦与体表相通的通孔,其健脾疏肝调理气机的作用甚强,故可健脾理气;阴廉、足五里、急脉都是肝经的穴位,三穴同时作用可收引水湿,固化脾土,调理下焦;水道、归来为胃经腧穴,可治疗水液输布排泄失常的疾病,两穴合用可温下焦,通经络,利小便;腰骶部夹脊穴可调节脏腑机能,与腹部穴位配合治疗膀胱病;次髎穴位于膀胱经,五行属水,可调节人体全身水液,次髎内应于骨盆及下焦,可调理下焦气机通盆腔气血;复溜穴为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可补肾益阴,温阳利水,两穴配合可治疗小便不利膀胱气化失调的病症。
程氏“环中穴” [8]是程氏祖传的特效经验穴之一,延用临床已有70 余年,定位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孔及髂后上嵴所连成的三角形的中点凹陷中。《灵枢》中记载了此处经脉分布的情况:足太阳经“贯臀”,督脉“别绕臀”,足太阳经别“下尻五寸,别入于肛”,足太阳之筋“上结于臀”,足少阳之筋“后结于尻”。从位置上看,它位于臀部,正位于足太阳经、足太阳经别、督脉、足太阳经筋及足少阳经筋的分布范围,并与它们有密切的联系。故在临床运用中,程氏“环中穴”对泌尿系统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朱氏头针[9]依据中国传统医学系统理论为指引,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西医颅部解剖及神经学为依据,可通过适量地刺激头部特定穴位来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达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目的。本研究所使用的额顶带后1/4处可主治下焦膀胱、泌尿系统疾病,可利小便,调经益肾。
本项研究运用到了多项独特的针刺手法。偶刺法一刺前,一刺后,因背为阳,腹为阴,五脏募皆在阴,俞皆在阳,故一前一后一阴一阳相互配合的治疗方法可以调和阴阳气血,对脏腑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腹部治疗时采用“一针多穴”的沿皮透刺手法[10],因皮下有丰富的神经纤维网,分布着感觉神经纤维和植物神经纤维,通过沿皮透刺可以刺激腹骶部末梢神经[11],使针感经皮-络-经-脏-腑传达至膀胱;程氏“蜻蜓点水术”[12]是全国第一、二、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程子俊教授的祖传针刺手法之一,临床运用已有一百余年历史,融合 了古代“徐疾”、“提插”、“捻转”针刺手法的特点,在“雀啄术”及“震颤术”的基础上演化而来。腹部及腰骶部穴位在运用程氏“蜻蜓点水”操作时,将针刺的刺激量引入补泻,其针感较常规针刺要强。
本研究取穴及操作手法独特,最大限度的加强了针感,增强了针刺的治疗作用,使腹部脏器的气血经络运行速度得到提高,改善膀胱的气化功能,使水液输布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陈晓琳,朱丹,唐成林,谢辉.针灸综合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验案1例[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5,12(04):93-94
[2]那彦群.中国泌尿外科病症诊断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 谢杨春,李莉,黎石放.徐长卿药饼灸联合行为训练治疗膀胱过度综合征30例[J].江西中医药,2016,47(09):70-71.
[4] 汪美红.行为疗法联合托特罗定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伴急迫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15):2214-2215.
[5]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5-253.
[6]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周益新. 肺脾肾三脏同治 愈小便不禁[N]. 中国中医药报,2017-07-28(005).
[8]奚向东.程氏“环中穴”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体会[J].针灸临床杂志,1997(12):40-41.
[9]朱明清. 朱氏头皮针[M].新北: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1989.
[10]迟慧,奚向东.透刺加程式“蜻蜓点水术”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J].吉林中医药.2015,35.
通讯作者:姓名:奚向东、性别 :男、出生年月:1962年、民族:汉、籍贯:江苏常州 学历:本科、职称:主任中医师、职务:门诊办公室主任,针推教研室主任 研究方向 :独创“飞燕式“无痛针刺法治疗失眠、耳鸣、耳聋、过敏性鼻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盆腔炎、膀胱过度活动证、中风、颈腰痛、减肥、小儿脑瘫、自闭症、抽动症等疾病。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医院213003;2.常州市新北区新桥镇卫生院2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