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城小学建筑方案设计解读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more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广州大学城小学建筑方案设计来诠释现代校园建筑空间的性格。
  关键词:功能造型空间性格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项目概况:
  广州大学城小学拟建场址位于广州大学城编号为DN1002号的地块内,地块总用地面积为32046平方米。学校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3924平方米。学校规模为省一级小学,设36个班,每年级平均设6个班,每班45人,学生总人数约1620人。本方案校园内设计内容为教学楼、教学配套用房、行政综合楼、生活中心楼、体育馆以及与之相关的配套工程等项目。
  
  
  二、基地分析:
  广州大学城小学所在地块东高西低,东面为40米宽的大学城内环西路,南面为30米宽的中一路,与华南师范大学的学生公寓隔路相望,西面是30米宽的中二横路。用地西边是一座已建成广州大学第二冷站,北面现为一座小山丘,基地东侧隔路相望是一座植被茂密的小山。
  
  三、设计原则:
  1、充分考虑学校所在的大学城的区位环境特征和岭南地方文化特色,力求在校园的规划和建设中体现出优良的学风,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小学生为目标,结合现代化小学的各种功能要求和新的教育内涵对校园规划带来的新创意,精心配置,巧妙安排,在有限的用地中满足多种功能的综合需求,将大学城中的该小学设计成功能齐全、设备完善、技术先进可行、使用安全、经济合理、便于管理的省一级小学。
  
  2、契合国际建筑发展的潮流和传统文化变革的新观念设计广州大学城DN1002小学的外观造型,使校园空间严谨中不失流畅的变化;环境色彩大方中不失生动活泼;建筑风格在文化的传承中不失简洁现代。以崭新的形象提供潜移默化的影响因素,既加强校园对孩子的吸引力,又为该地区提供一座与大学城相呼应的文化建筑。
  
  3、遵循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变应试教育为综合素质义务教育,将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校园规划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能力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交往空间,使学校成为除课堂外,还拥有吸引学生停留、激发学生想象力的第二课堂,将整个学校建设成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知识圣殿。
  
  
  
  
  四、校园总体规划:
  1、校园的建设与管理讲求效率与效益,集中有利于资源共享与交流,分区则有利于管理及保证不同功能系统的完整性。
  
  2、在规划中按照用地的实际情况和规划要求,将校园以一条南北向轴线将校园入口广场和学校的行政区、教学区、实验区和后勤生活区组织成为统一整体。各组建筑以南北向为主平行布置。
  
  3、考虑用地周围东面和南面的几条道路的不规则布置,为使由不同道路过来均能获得完整统一的学校形象,将学校主体建筑东侧采用圆弧形连廊将平行布置的几栋建筑物连为整体。
  
  3、在功能分区上,将校园空间划分为行政区、教学区、体育运动区和后勤生活区。整个方案做到“动”、“静”分区。
  行政区为学校的办公教研用房,布置在用地南面临中一路,方便办公交往直接对外。
  教学区位于用地的中部较平坦的地区,保证了教学和实验等活动处于较安静的一边,同时考虑到用地西面的冷冻站,为减少干扰,将各种辅助用房和卫生间布置在教学区的西侧。
  后勤生活区布置在教学区的西北面、用地的西北侧,靠近学校临中二横路的次入口。
  在用地的东面设置了体育运动区,使之成为用地东面的道路和学校教学区之间的过渡空间,并且可以克服东侧用地与道路之间挡土墙对学校校园空间的不良影响。
  
  4、在本方案中交通系统的组织按照人车分流的原则,设计有车行交通系统和多层次的步行交通系统。
  学校主要车流由西面次入口进入附近的停车场,部分外来车辆可从校园主入口进入旁边的停车场,当紧急情况和消防扑救时,相关的车辆可沿校园内的环形道路到达各个功能区,并将南面的主入口与西面的次入口连接起来。
  步行交通则以南北主轴展开,通过主入口广场、校园长廊、院落、架空层和连廊构成步行系统不同的空间形态,点、线、面相结合,共同形成收放有致、节奏感和层次感都很强的空间序列。
  
  5、根据场地内平地和山坡相结合的地形特征,建立起多层次的主体绿化。尽量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大量的挖方。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树林,构建出优美生动的校园景观,陶冶学生的情操。
  
  
  
  五、建筑设计:
  1、行政综合楼、教学楼和实验楼等几大部分,由连廊相接,是学校的核心部分。
  (1)行政综合楼为行政办公用房和教学配套用房以及辅助教学用房综合于一体,设计在校园的南端,靠近南面的主入口,方便学校对外交流,避免对教学区干扰。
  
  (2)教学楼为二栋四层大楼,首层除部分教室外,其余为架空,二至四层为教室,单面布置走廊。教学楼呈行列式排列,各栋之间留有足够的间距。在两栋教学楼之间设有阶梯教室。
  
   (3)实验楼为四层,布置教学区的北端,设有各科实验室、电脑室、语音室、舞蹈室、音乐室和美术室等,在实验楼和教学楼之间设有图书室。
  
  2、二层高的体育馆位于校园的东北角,既靠近运动场,又连接教学区,弧形的造型与校园圆形的路网系统相互呼应。在平面中首层架空层,布置有游泳池,二层室内篮球场,也可兼做排球场及羽毛球场。
  
  3、后勤生活楼位于用地西北侧,既临近教学区,又靠近西边的次入口,方便物流的出入,首层为食堂厨房,二层为教工餐厅,三层为架空层,兼作教工休闲区,四、五层为教师工作室。
  
  4、校园建筑群的立面采用简洁、清新、明快的朴素唯美的设计手法,通过建筑的体形,窗、墙的界面细部設计,力求体现出小学校的朝气蓬勃的形象,并与大学城的建筑风格相协调,运用一些具有节能功能的造型元素、如遮阳百叶、遮阳飘板,并通过体量的对比和色彩的变化,创造出风格独特的校园空间。
  
  
  
  
  
  六、结语
  
  本方案以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突出建筑的地域性特点,强调建筑群体立面和界面的设计特色来诠释现代校园建筑空间的性格特点。方案突出建筑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其生态设计特点,充分保留场地内的自然要素,并将其再创造,把山体与树木结合为一体,克服场地周围不良因素的干扰,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把学校建设成富于环保特色的“绿色生态校园”。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CTX)、甲氨蝶呤(MTX)、氟尿嘧啶(5-Fu)的作用及耐药机制.方法 将化疗药物作用于HL-60、Raji和Jurkat细胞株,RT-PCR检测抗凋亡基因survivin、bcl-2和凋亡基因caspase-3 mRNA水平的变化,对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用MTT法检测转染survivin反义mRNA的Jurkat细胞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HL-60、Raji
目的 探讨在尿道下裂术中运用中心静脉穿刺套管行耻骨上穿刺膀胱造瘘术替代开放式膀胱造瘘术的可行性.方法 从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52例尿道下裂患者运用中心静脉穿刺套管行耻骨上穿刺膀胱造瘘术.结果 51例病人获得满意的膀胱引流,1例病人膀胱引流不畅,需改行开放式膀胱造瘘术.结论 运用中心静脉穿刺套管行耻骨上穿刺膀胱造瘘术是一种简单、安全、可靠的方法,可保证通畅的膀胱引流.运用中心静脉穿刺套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心房颤动组(101例)和非心房颤动组(53例)血浆幽门螺杆菌抗体(Hp IgG);用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心房颤动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1(ET-1)、醛固酮(ALD)含量,并测量左心房内径.结果 心房颤动组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率(46.5%,47/101)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组(26.4%
目的 调查昆明汉族人群第21号染色体上D21S1411和IFNAR两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的遗传多态性,探讨这两个STR基因座在Down综合征基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100名昆明地区无血缘关系汉族正常个体及2名Down综合征患者的静脉血,应用PCR技术扩增D21S1411和IFNAR位点的STR片段,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硝酸银染色分型,结
摘要:门式刚架轻型房屋结构在我国的应用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近二十年来,特别是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编制的《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于1998年颁布实行后,其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主要用于轻型的厂房、仓库、建材等交易市场、大型超市、体育馆、展览厅及活动房屋、加层建筑等。目前,国内大约每年有成千上万平方米的轻钢建筑竣工。国外也有大量钢结构制造商进入中国,加上国内几百
摘要:通过对混凝土工程表面损伤的现象何原因热分析,从蜂窝、露筋、麻面等各个施工工序的过程控制着手,总结经验教训,解决建筑施工企业在混凝土施工中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关键词:、蜂窝露筋麻面空洞 缝隙及夹层裂缝。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建筑施工单位在混凝土施工当中,往往由于对混凝土施工重视不够和违反操作规程,造成混凝土结构构件产生各种表面损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修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风水学说在一些人心中有重要的位置,其影响十分深远。因此,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性的完美融合,是当前建筑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建筑符号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讨了与地区建筑或民居建筑的关联,与官式建筑或与非当地地方建筑的关联,复原性、重建性建筑与传统建筑文化之间的关联,以及模仿性建筑--新型的、新兴的“历史文化名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