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大帝国的骑士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fso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耳他素有“地中海心脏”的美誉。很多中国人兴许在地图上都无法将这个岛国找出来,它的面积仅有300多平方千米,弹丸之地却承载着非常厚重的人文历史。每当我阅读马耳他历史之际,总忍不住联想到魔幻文艺作品中那些传奇的岛屿,比如《冰与火之歌》中的龙石岛、熊岛,总觉得那里生活着喷火的飞龙、无畏的勇士。
  没错,马耳他除了没有飞龙,真的曾经是一座骑士岛屿。骑士们曾在那里抵御一个庞大的帝国,上演过一段悲壮的传奇故事。
  1453年,奥斯曼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震惊整个欧洲,造成普遍的恐慌和失落。君士坦丁堡沦陷后,地中海中线以东,三大骑士团之一、据有马耳他岛的圣约翰骑士团(又叫“医院骑士团”和“马耳他骑士团”)是仅存的天主教军事力量。
  苏丹苏莱曼无法容忍地中海心脏地带插着一根眼中钉,1565年,他派出4万大军将马耳他围得水泄不通。虽然骑士团大团长瓦萊特仅有700名骑士和8000余名士兵,但誓与马耳他共存亡。
  冷兵器时代,攻城通常以围困为主而不贸然进攻。当时处于冷热兵器过渡期,奥斯曼帝国的军队装备了颇有威力的大炮,每次进攻先以大炮轰击城墙,打出缺口之后士兵再蜂拥而上。每当他们冲到缺口处,都会与前来抵抗的骑士展开血腥的肉搏战。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每推进一步,皆以血肉铺路。岛上的圣艾尔摩堡,在被切断所有外援后,血腥攻防一个月,奥斯曼军队以6个换1个的代价(骑士团损失1500人,奥斯曼军队约8000人丧生)才将堡垒攻陷。
  至第3个月,岛上城镇大部分被毁,骑士团伤亡过半,军民有9000人丧生。瓦莱特年过花甲,3个月没睡过一个好觉,他断然拒绝了投降的提议,对精疲力竭的残部高喊:“比捍卫信仰而献身更光荣的事能有几何?”
  围攻之艰难出乎奥斯曼指挥官的预料。奥斯曼帝国的军队也被粮草短缺和疾病肆虐所困扰,士气低迷到无法组织起有威胁的强攻。
  骑士团坚守马耳他的事迹感动了欧洲,援军共一万人陆续赶到西西里岛集结。28艘船载着援军穿越海峡,悄无声息地朝马耳他开进,第二天一大早便冲上滩头。
  奥斯曼指挥官穆斯塔法是久经沙场的骁将,在最后一次进攻溃败之后,又听到对方援军抵达的消息,终于心灰意冷,下令撤军,解除了对马耳他长达3个月的围攻。
  帝国军队垂头丧气地撤离,身后是满目疮痍的小岛,城墙到处是缺口,遍地残垣断壁,从山坡到海湾尸积如山,包括3万具奥斯曼帝国士兵的尸体。战事结束之后的3个月,岛上硝烟久久不散,伤残人员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在瓦砾堆中艰难挪动,仿若直立的尸体。
  面对一个大帝国的血腥攻伐,马耳他没有灭亡,它存活了下来,虽然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这场浩劫,即欧洲历史上著名的“马耳他大围攻”。
  胜利的消息传到欧洲大陆,无论新教地区,还是天主教地区,从巴勒莫到罗马,从巴黎到伦敦,各个教堂都敲响了钟声,很多地方的居民拥上街头欢庆。马耳他这座小岛名动全欧洲,“信仰的堡垒”“英雄之岛”等美誉纷至沓来。
  英国地中海军事史学者厄恩利·布拉德福德曾经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扬帆地中海30年,他以一本《大围攻:马耳他1565》,将那段悲壮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奥斯曼帝国势头咄咄逼人、基督教世界节节败退的时代,欧洲产生了一种危机感和恐惧感,骑士团控制的马耳他无疑成为地中海里的基督教精神孤岛。读完厄恩利的作品,我产生一种感想:有时候承载文明的支柱是那么纤弱,但同时又十分坚韧。
  奥斯曼帝国始终没有征服马耳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后将骑士团驱逐出马耳他的是拿破仑。从此以后,骑士团不再有自己的领地,但他们在岛上耕耘几百年,在那里留下抹不去的痕迹。为了纪念那段大围攻的历史,今天马耳他的首都就叫———瓦莱塔。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其他文献
陪闺蜜珊珊逛街。经过一家服装店的橱窗,看到一件黑色的中山装,珊珊驻足望了很久,突然泪流满面。她颤抖地说:“这是我爸最喜欢的衣服,他生前我就老买这家的衣服给他穿。”  我知道,半个月前,珊珊深爱的父亲因癌症而猝然去世。深受打击的母亲一蹶不振,自己的姐姐又远在国外,能担事的人就剩珊珊了。在她爸爸的葬礼上,珊珊井井有条地打理着事务。虽然悲伤,但情绪没有失控。那些天里,珊珊像是对自己采取了什么心理干预,一
从母亲的遗物里,发现了两只绣花小包。大的如巴掌,小的不过婴儿的拳头那样大。玲珑,小巧,面子上绣有花卉,式样状如石榴,我且把它叫做石榴手袋。这是母亲的遗物,令我见物伤情了。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多年,如在世,已经有九十多岁。在我的意识里,她就没有年轻过。她的身影一直是在菜园里,泥巴田里,锅台边上转圈子,也一直没有见她持有过钱包之类。有两张票子用手帕儿包着,别人家的母亲也是这样。想必那时代的“煮”妇
在故乡,每天走出房间之前的最后一个动作是洗脸,洗完脸之后镜子也不照一下,就一脚踏进故乡。此时的故乡,是一个无比真实的梦境。  在酒店住下时,前台登记的小姑娘,依然记得我们一家。去年春节,我们就住在这里,她特意安排了六层最靠里的房间,算是对“老客户”的照顾。这里经常从半夜喧闹到凌晨,走路声、吵闹声、敲门聲,如果不是住得靠里一些,很难安稳地睡上几小时。  酒店开在老电影院对面,旁边是县第二小学。以前这
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街头溜达,迎面来了三名非洲人,其中一人以字正腔圆的华语搭讪:“嗨,请问你们是游客吗?”我驻足微笑:“是呀!你中文说得真好!在哪儿学的呢?”他侃侃说道:“在网上学的,学了五年,听说读写基本上都没有问题了。目前,我在一家中国开设的公司当翻译员。”  我手上刚好有一部孙犁的散文,随意翻开,请他朗读《青春余梦》中的一个段落:  “每年冬季,我要升火炉,劈柴是宝贵的,这棵大杨树帮了我不少
元和十五年,著名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一上任,他就听说了这里有一位禅学造诣很深的道林禅师。于是,他慕名上山拜访道林禅师。道林禅师在秦望山一棵大松树上搭了个窝棚居住,他的独特修炼方式被人称为“鸟巢和尚”。秦望山,山高林密,万籁俱静。白居易带着随从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道,拾级而上,不一会儿,一行人就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白居易来到树下,仰头喊道:“禅师住在这么高的树上多危险啊,快下来吧!”禅师答道:“放心
積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前阵子出现的杀母案,让人不禁要问:“原本都是好人,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我们离恶有多远?”“小灯泡事件”中4岁女童遭当街砍头引发哗然,女童母亲没有仅仅要求惩治罪犯,而是希望社会能够从根本上剖析恶性案件出现的原因。HBO根据此事改编了一部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让人们突然发现:“我们离恶只是一瞬间,只是一个转身,甚至一念间。”这绝不是危言耸听。1974年南斯拉夫行为
清人张潮《幽梦影》里有句话,颇可玩味:“赏花宜对佳人,醉月宜对韵人,映雪宜对高人。”  下雪天,一个人坐在屋子里,四周寂寂,雪衬天光,映在格子门扉,或者夜晚一灯如豆,晕染在窗户纸上,外面雪下著,或已停,此时天地高远,总想着一个朋友裹一身雪花而来,在你对面坐下,促膝而谈。  此为不可多得人生之妙境。  诗人白居易下雪天喜欢和人畅饮,除了那首著名的《问刘十九》,还写下过这样的句子,“一盏寒灯云外夜,数
宣城属皖南,文房四宝之乡,文明自商周时代起,久之远之,当然在古良渚文化扩张区。宣城我以为是头一回来,不料听宣城文联主席介绍,宣城所辖一区四县两县级市中有绩溪,我说,哦,原来我是第二回来。绩溪是十年前到过,自驾旅游,西递宏村并黄山皆一路扫去,特地去了上庄村,拜谒胡适旧宅。门罩门楼,水磨砖雕,青瓦马头墙,沙孟海先生题的匾:胡适故居。进去看到适之老先生的照片,忽然眼泪就流出来了。那样的眼神,和煦、温暖、
陋室有仙客,曰:长春花,或日日春。说它是仙客,是因为,它在冰天雪地的冬日里,毅然光临陋室,带来一片春色。冬日里,北人思念绿色,南人祈盼雪,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需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广袤北方,以它的苍茫、雄浑、寂寞的辽阔,来抒写生命意义。冬日北方,清冷一片,仿佛着意让万千生灵感受寂寞似的。是啊,褪尽绿色,万物萧疏,怎会不寂寞呢?也许,为了安慰这一片的寂寞与清冷,上苍就用无边的雪来罩住它。于是,浓绿
我很羡慕用文化养老的老人,我身边有一批这样的老人。文化养老,不是指上了年纪才没事找事附庸风雅,而是指那些在壮年时期就储备了足够文化能量的老人。这是一批对人生有良好规划的普通人,壮年时期就懂得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我认识一名刑警,在刑侦一线,就有写日记的习惯。他说:“我是在为自己老了做准备,退休以后,我计划将这些日记整理成一本书,留给后人。”如今他老了,女儿在北京工作,老伴也不在了。他一个人住在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