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创新思维的培养,能拓宽学生的习作视野、丰富习作内容、升华习作情感,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切实提高写作水平和创造能力。
一、将生活引入教学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作文离不开生活,要设法让学生去寻找作文的源头,才会不断地倾泻出真实的文思之水来。”为了改变学生为写作而写作的现状,我们必须将生活引入习作教学中,让生活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引导学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 认真观察、细心发现,学会在生活中捕捉材料。如班会课上老师的讲话、升旗仪式上校长的总结,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听到的新鲜事,读了一篇文章后的感受等,都可以提醒他们加以总结、积累,成为写作素材。长此以往,学生们写起作文自然就会有事可写、有感而发了。
二、强化创新思维训练
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要想效率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就必须根据创新思维的三个特性科学地安排对应性训练。
1. 冲破思维定势,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进行多种角度选材。例如,写《我的妈妈》。大多数学生只会写“妈妈怎样关心自己”的事,千人一面。而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才能、爱好、品德、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就会突然眼前一亮、豁然开朗。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
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习作往往写不出特色来。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这个作文题,中心已经限定在“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这一主题上。如果不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很可能会出现千篇一律的文章。所以在指导学生写这一类习作时,可以这样引导: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把主人公写成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或借一群人的活动情况来表现中心;通过一个人前后的变化来反映中心。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
为了改变学生习作思维单一、不善于变通的状况,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例如,对于《登山》这个题目,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通过描写登山途中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定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河山的赞美”;仿照《挑山工》这篇课文课,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要想获得成功,都必须脚踏实地去努力”;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2. 启发相关联想,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例如:在指导学生写“雪”这一自然景观时,可启发学生开展正相关联想和反相关联想:由厚厚的积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由雪的洁白,联想到高风亮节的人,这是正相关联想;由特大的暴风雪联想到它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由雪经不起阳光的照射联想到没有气节的人,这是反相关联想。
3. 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反向思考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表达“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的愿望,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三、构建新的训练体系
要改变目前僵化的“教师讲——学生做”的作文教学模式,就必须构建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
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的热情。教师应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配合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的热情,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想写”的精神状态。
鼓励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教师可以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促进交流,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通常有小组合作和全班论作文两种形式,让学生在完成初稿的基础上进行互改互评。
责任编辑龙建刚
一、将生活引入教学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作文离不开生活,要设法让学生去寻找作文的源头,才会不断地倾泻出真实的文思之水来。”为了改变学生为写作而写作的现状,我们必须将生活引入习作教学中,让生活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引导学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 认真观察、细心发现,学会在生活中捕捉材料。如班会课上老师的讲话、升旗仪式上校长的总结,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听到的新鲜事,读了一篇文章后的感受等,都可以提醒他们加以总结、积累,成为写作素材。长此以往,学生们写起作文自然就会有事可写、有感而发了。
二、强化创新思维训练
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要想效率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就必须根据创新思维的三个特性科学地安排对应性训练。
1. 冲破思维定势,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进行多种角度选材。例如,写《我的妈妈》。大多数学生只会写“妈妈怎样关心自己”的事,千人一面。而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才能、爱好、品德、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就会突然眼前一亮、豁然开朗。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
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习作往往写不出特色来。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这个作文题,中心已经限定在“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这一主题上。如果不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很可能会出现千篇一律的文章。所以在指导学生写这一类习作时,可以这样引导: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把主人公写成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或借一群人的活动情况来表现中心;通过一个人前后的变化来反映中心。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
为了改变学生习作思维单一、不善于变通的状况,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例如,对于《登山》这个题目,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通过描写登山途中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定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河山的赞美”;仿照《挑山工》这篇课文课,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要想获得成功,都必须脚踏实地去努力”;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2. 启发相关联想,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例如:在指导学生写“雪”这一自然景观时,可启发学生开展正相关联想和反相关联想:由厚厚的积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由雪的洁白,联想到高风亮节的人,这是正相关联想;由特大的暴风雪联想到它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由雪经不起阳光的照射联想到没有气节的人,这是反相关联想。
3. 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反向思考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表达“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的愿望,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三、构建新的训练体系
要改变目前僵化的“教师讲——学生做”的作文教学模式,就必须构建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
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的热情。教师应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配合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的热情,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想写”的精神状态。
鼓励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教师可以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促进交流,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通常有小组合作和全班论作文两种形式,让学生在完成初稿的基础上进行互改互评。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