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古汉语的界定
关于“中古汉语”的界定,我们采用方一新、王云路先生的观点:“所谓‘中古汉语’,目前学术界的认识尚未完全一致。我们认为,从汉代特别是东汉以来,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东汉为界,把西汉列为过渡期和参考期,把古代汉语分成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两大块,以东汉魏晋南北朝隋为中古汉语时期,从语法、词汇上看都是比较合理的,语音上也可以找到相应的证明”。
二、中古汉语副词研究概述
近年来,中古汉语的副词研究成果日渐丰富,表现在:
第一,研究对象不断扩展
首先,中土文献的小说、史书、诸子散文、道家文献《太平经》都有涉及,甚至以往很少有人涉足的汉大赋也有人对其副词进行研究。小说主要以《世说新语》为主,研究成果较多,如:刘凯鸣 《〈世说新语〉里“都”字的用法》(1982)、侯兰笙 《〈世说新语〉中表肯定副词的连用式》(1983)等;史书副词研究则主要体现在《汉书》和《三国志》中,如:季琴《〈三国志〉的范围副词系统》(2002)、唐子恒 《〈三国志〉双音词研究》(1998)、董艳秋 《论〈汉书〉中的时间副词“后”》(2003)等;而《论衡》副词研究则是诸子散文这一方面的代表,另外还有唐子恒 《汉大赋双音词初探》(2000)、葛佳才 《〈太平经〉副词拾诂》(2006)等等。
其次,佛典文献中,汉译佛典的副词研究引起了重视,如:对某一译者的译经为考察对象,对其副词进行研究,既有全面的描写,也有个案的分析。此方面论著颇多,主要以时良兵 《支谦译经副词研究》(2004年硕士论文)、宋相伟 《义净译经副词研究》(2005年硕士论文)等为代表。同时,中土佛教文献的副词亦有所研究,如:许卫东 《〈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2006年博士论文)、陈祥明 《〈经律异相〉所见中古新兴单音节副词考察》(2006),还有的是把中土文献和佛典文献对照起来进行研究,如陈宝勤《东汉佛经和<世说新语>中“都”的用法》(1997)。
第二,研究角度多样化
这主要体现在对副词本身的研究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副词的构成方式研究。这主要体现在有关副词词尾的研究上,尤以“自”和“复”这两个词缀的讨论尤为激烈。认为是词尾的,主要以蒋宗许 《再说词尾“自”和“复”》(1996)和刘瑞明 《关于“自”的再讨论》(1995)为代表,认为不是词尾的论著主要以姚振武先生的《关于中古汉语的“自”和“复”》(中国语文,1993)和《再谈中古汉语的“自”和“复”及相关问题——答刘瑞明、蒋宗许先生》(中国语文 1997.1)为代表。
2.副词专类研究。专门以中古汉语副词的某一小类为研究对象的还不多见,笔者所见只有陈兰芬《中古汉语程度副词探析》、马碧《汉语“更”类副词的历时考察》等硕士学位论文。比较多见的是在研究现代汉语的某一类副词时,其中对中古汉语副词偶有涉及。
3.个案副词研究。这类文章往往以中古汉语的某一个副词为研究对象,全面考察其源流演变、语义、用法。这方面的成果比较丰富,主要有:高育花 《中古汉语副词“定”探微》(2002)、王邵峰 《中古新兴总括副词“緹是”》(2006)、鲍金华 《中古近代汉语副词“一往”初探》(2004)等等。
4.副词语义指向研究。语法学家们在论述中古汉语副词时,对其语义指向都会或多或少有所说明,而论述较为详尽者当属高育花先生的《中古汉语副词语义指向分析》(2001)。另外,汪兰先生在其《“互相”的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2004)一文中也对“互相”的语义指向有所说明。
5.其它方面的研究。“见”的归属问题,目前,多数学者在给副词分类时,都把“见”字归入指代性副词,认为“见”字可以指代第一身、第二身、第三身。但是姚振武《古汉语“见V”结构再研究》(1988)重新研究了“见V”结构,认为“见”不具指代作用,而是一个表示显义的动词,“见V”语法功能相当于单个动词的动宾结构;副词来源的探讨,黄珊《古汉语副词的来源》(1996)探讨了副词的来源:(1)实词虚化是单音副词的主要来源:①由实词本义直接引申虚化为副词;②由实词间接引申虚化为副词;③由实词假借而来。(2)从结构上,看复合副词的构成主要由联合式、后置式、重叠式形成。此类论著虽然不是专论中古汉语副词,但对于中古汉语副词研究亦有参考价值。
第三,研究方法有新的突破
对副词的语法化进行研究。语法化是近几年汉语语言研究的新方法。学者研究副词的语法化过程,拓展了副词研究的深度。此方面论著主要有:刘平 《古汉语中虚词“自”的语法化历程》 (2006),谭翠、郑贤章 《副词“一概、一律” 的产生和发展》(2006),武振玉 《副词“都”的产生和发展》(2001)等等。
可见,近几年中古汉语副词研究确实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些成果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回顾这些成果,我们发现,中古诗歌被严重忽略了,有关中古诗歌副词研究的文章寥寥无几,这与中古汉语诗歌的语言价值是极不相称的。
第一,中古诗歌的语言价值
王云路先生在中古诗歌语言研究方面颇有成就。其《汉魏六朝诗歌语言论稿》一书,全面揭示了中古诗歌的语言研究价值。该书指出汉魏六朝诗歌有丰富的新词新义,有许多中古的语法现象,指出汉魏六朝诗歌包含着丰富的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的源头。这本著作对我们认识中古诗歌的语言价值启发很大。
我们认为,中古诗歌的语言价值不止这些。
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看,中古诗歌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格律,语言运用较少受到约束,比较自由,尤其是中古诗歌中包含了大量的民歌,因此,中古诗歌包含了丰富的口语现象,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古的语言面貌。
中古时期中国分江而治,南北诗歌各有自己鲜明的语言特色。翻开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不仅情调迥异,用语也各有自己的特色,虽然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系统论述的成果,但我们相信,中古诗歌在揭示中古时期南北方言的差别方面,应该是有帮助的。
第二,中古诗歌副词研究的价值
王云路先生的著作对中古诗歌的副词有所涉及,该书专列“双音节副词举例”一节,分两类对中古诗歌的副词进行举例说明:一类是附加词缀构成双音节,另一类是同义连用构成双音节。其中所指出的“当”、“已”、“独”、“乃”、“应”、“云”等这些词缀,发前人所未发,足见中古汉语副词的研究价值。
第三,中古诗歌副词研究的材料优势
从研究材料的角度看,中古诗歌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逯钦立先生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先唐诗歌总集。本书取材广博,内容丰富,引用文献近三百种;所录每首诗都标明出处,检索称便;各有异文一并附出,颇有参考价值;编排顺序严格按照作者卒年的先后,合理适宜,利于展示诗人流派的联系与发展”。这套诗歌总集为我们研究汉魏六朝诗歌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参考文献:
[1]陈祥明.《经律异相》所见中古新兴单音节副词考察[J].泰山学院学报,2006,(1).
[2]陈宝勤.东汉佛经和《世说新语》中“都”的用法[J].语言研究论丛(第七辑),1997.
[3]陈兰芬.中古汉语程度副词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4]陈秀兰.魏晋南北朝文与汉文佛典的极度副词研究[J].语言科学,2004,(2).
[5]董艳秋.论《汉书》中的时间副词“后”[J].求索,2003,(5).
[6]龚 波.《论衡》副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7]季 琴.《三国志》的范围副词系统[J].泰安师专学报,2002,(4).
[8]蒋宗许.再说词尾“自”和“复”[J].中国语文,1996,(4).
[9]刘瑞明.《世说新语》中的词尾“自”和“复”[J].中国语文,1989,(3).
[10]刘凯鸣.《世说新语》里“都”字的用法[J].中国语文,1982,(5).
[11]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中华书局,1983.
[12]马 碧.汉语“更”类副词的历时考察[D].湖南师大2004年硕士论文.
[13]时良兵.支谦译经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14]宋相伟.义净译经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15]唐贤清.副词“相互”、“互相”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J].古汉语研究,2006,(4).
[16]王云路.汉魏六朝诗歌语言论稿[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7]王邵峰.中古新兴总括副词“緹是”[J].古汉语研究2006,(1).
[18]许卫东.《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孙淑梅,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于“中古汉语”的界定,我们采用方一新、王云路先生的观点:“所谓‘中古汉语’,目前学术界的认识尚未完全一致。我们认为,从汉代特别是东汉以来,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东汉为界,把西汉列为过渡期和参考期,把古代汉语分成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两大块,以东汉魏晋南北朝隋为中古汉语时期,从语法、词汇上看都是比较合理的,语音上也可以找到相应的证明”。
二、中古汉语副词研究概述
近年来,中古汉语的副词研究成果日渐丰富,表现在:
第一,研究对象不断扩展
首先,中土文献的小说、史书、诸子散文、道家文献《太平经》都有涉及,甚至以往很少有人涉足的汉大赋也有人对其副词进行研究。小说主要以《世说新语》为主,研究成果较多,如:刘凯鸣 《〈世说新语〉里“都”字的用法》(1982)、侯兰笙 《〈世说新语〉中表肯定副词的连用式》(1983)等;史书副词研究则主要体现在《汉书》和《三国志》中,如:季琴《〈三国志〉的范围副词系统》(2002)、唐子恒 《〈三国志〉双音词研究》(1998)、董艳秋 《论〈汉书〉中的时间副词“后”》(2003)等;而《论衡》副词研究则是诸子散文这一方面的代表,另外还有唐子恒 《汉大赋双音词初探》(2000)、葛佳才 《〈太平经〉副词拾诂》(2006)等等。
其次,佛典文献中,汉译佛典的副词研究引起了重视,如:对某一译者的译经为考察对象,对其副词进行研究,既有全面的描写,也有个案的分析。此方面论著颇多,主要以时良兵 《支谦译经副词研究》(2004年硕士论文)、宋相伟 《义净译经副词研究》(2005年硕士论文)等为代表。同时,中土佛教文献的副词亦有所研究,如:许卫东 《〈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2006年博士论文)、陈祥明 《〈经律异相〉所见中古新兴单音节副词考察》(2006),还有的是把中土文献和佛典文献对照起来进行研究,如陈宝勤《东汉佛经和<世说新语>中“都”的用法》(1997)。
第二,研究角度多样化
这主要体现在对副词本身的研究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副词的构成方式研究。这主要体现在有关副词词尾的研究上,尤以“自”和“复”这两个词缀的讨论尤为激烈。认为是词尾的,主要以蒋宗许 《再说词尾“自”和“复”》(1996)和刘瑞明 《关于“自”的再讨论》(1995)为代表,认为不是词尾的论著主要以姚振武先生的《关于中古汉语的“自”和“复”》(中国语文,1993)和《再谈中古汉语的“自”和“复”及相关问题——答刘瑞明、蒋宗许先生》(中国语文 1997.1)为代表。
2.副词专类研究。专门以中古汉语副词的某一小类为研究对象的还不多见,笔者所见只有陈兰芬《中古汉语程度副词探析》、马碧《汉语“更”类副词的历时考察》等硕士学位论文。比较多见的是在研究现代汉语的某一类副词时,其中对中古汉语副词偶有涉及。
3.个案副词研究。这类文章往往以中古汉语的某一个副词为研究对象,全面考察其源流演变、语义、用法。这方面的成果比较丰富,主要有:高育花 《中古汉语副词“定”探微》(2002)、王邵峰 《中古新兴总括副词“緹是”》(2006)、鲍金华 《中古近代汉语副词“一往”初探》(2004)等等。
4.副词语义指向研究。语法学家们在论述中古汉语副词时,对其语义指向都会或多或少有所说明,而论述较为详尽者当属高育花先生的《中古汉语副词语义指向分析》(2001)。另外,汪兰先生在其《“互相”的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2004)一文中也对“互相”的语义指向有所说明。
5.其它方面的研究。“见”的归属问题,目前,多数学者在给副词分类时,都把“见”字归入指代性副词,认为“见”字可以指代第一身、第二身、第三身。但是姚振武《古汉语“见V”结构再研究》(1988)重新研究了“见V”结构,认为“见”不具指代作用,而是一个表示显义的动词,“见V”语法功能相当于单个动词的动宾结构;副词来源的探讨,黄珊《古汉语副词的来源》(1996)探讨了副词的来源:(1)实词虚化是单音副词的主要来源:①由实词本义直接引申虚化为副词;②由实词间接引申虚化为副词;③由实词假借而来。(2)从结构上,看复合副词的构成主要由联合式、后置式、重叠式形成。此类论著虽然不是专论中古汉语副词,但对于中古汉语副词研究亦有参考价值。
第三,研究方法有新的突破
对副词的语法化进行研究。语法化是近几年汉语语言研究的新方法。学者研究副词的语法化过程,拓展了副词研究的深度。此方面论著主要有:刘平 《古汉语中虚词“自”的语法化历程》 (2006),谭翠、郑贤章 《副词“一概、一律” 的产生和发展》(2006),武振玉 《副词“都”的产生和发展》(2001)等等。
可见,近几年中古汉语副词研究确实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些成果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回顾这些成果,我们发现,中古诗歌被严重忽略了,有关中古诗歌副词研究的文章寥寥无几,这与中古汉语诗歌的语言价值是极不相称的。
第一,中古诗歌的语言价值
王云路先生在中古诗歌语言研究方面颇有成就。其《汉魏六朝诗歌语言论稿》一书,全面揭示了中古诗歌的语言研究价值。该书指出汉魏六朝诗歌有丰富的新词新义,有许多中古的语法现象,指出汉魏六朝诗歌包含着丰富的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的源头。这本著作对我们认识中古诗歌的语言价值启发很大。
我们认为,中古诗歌的语言价值不止这些。
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看,中古诗歌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格律,语言运用较少受到约束,比较自由,尤其是中古诗歌中包含了大量的民歌,因此,中古诗歌包含了丰富的口语现象,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古的语言面貌。
中古时期中国分江而治,南北诗歌各有自己鲜明的语言特色。翻开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不仅情调迥异,用语也各有自己的特色,虽然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系统论述的成果,但我们相信,中古诗歌在揭示中古时期南北方言的差别方面,应该是有帮助的。
第二,中古诗歌副词研究的价值
王云路先生的著作对中古诗歌的副词有所涉及,该书专列“双音节副词举例”一节,分两类对中古诗歌的副词进行举例说明:一类是附加词缀构成双音节,另一类是同义连用构成双音节。其中所指出的“当”、“已”、“独”、“乃”、“应”、“云”等这些词缀,发前人所未发,足见中古汉语副词的研究价值。
第三,中古诗歌副词研究的材料优势
从研究材料的角度看,中古诗歌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逯钦立先生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先唐诗歌总集。本书取材广博,内容丰富,引用文献近三百种;所录每首诗都标明出处,检索称便;各有异文一并附出,颇有参考价值;编排顺序严格按照作者卒年的先后,合理适宜,利于展示诗人流派的联系与发展”。这套诗歌总集为我们研究汉魏六朝诗歌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参考文献:
[1]陈祥明.《经律异相》所见中古新兴单音节副词考察[J].泰山学院学报,2006,(1).
[2]陈宝勤.东汉佛经和《世说新语》中“都”的用法[J].语言研究论丛(第七辑),1997.
[3]陈兰芬.中古汉语程度副词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4]陈秀兰.魏晋南北朝文与汉文佛典的极度副词研究[J].语言科学,2004,(2).
[5]董艳秋.论《汉书》中的时间副词“后”[J].求索,2003,(5).
[6]龚 波.《论衡》副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7]季 琴.《三国志》的范围副词系统[J].泰安师专学报,2002,(4).
[8]蒋宗许.再说词尾“自”和“复”[J].中国语文,1996,(4).
[9]刘瑞明.《世说新语》中的词尾“自”和“复”[J].中国语文,1989,(3).
[10]刘凯鸣.《世说新语》里“都”字的用法[J].中国语文,1982,(5).
[11]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中华书局,1983.
[12]马 碧.汉语“更”类副词的历时考察[D].湖南师大2004年硕士论文.
[13]时良兵.支谦译经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14]宋相伟.义净译经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15]唐贤清.副词“相互”、“互相”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J].古汉语研究,2006,(4).
[16]王云路.汉魏六朝诗歌语言论稿[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7]王邵峰.中古新兴总括副词“緹是”[J].古汉语研究2006,(1).
[18]许卫东.《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孙淑梅,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