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伤口湿润环境愈合理论与湿性治疗方法的应用,不但缩短了患者伤口的愈合时间,使患者的住院时间有所缩短,而且减少和避免了换药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和痛苦,使患者对医院的治疗的满意度大幅度提高。现本文结合大量文献资料,对伤口湿润环境愈合理论、伤口湿润性愈合环境的优点、湿性治疗、敷料的选择、伤口局部用药进行了简要总结,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伤口湿润环境愈合理论 湿性治疗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wound healing of moist environment application theory and wettreatment, not only shorten the wound healing time of patients,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was shortened, and reduce and avoid dressing the harm to patients and pain,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greatly to improve the treatment of hospital. We combin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the wound healing, the wound moist environment theory of moist healingenvironment advantages, wet treatment, choice of dressing, the wound local medication were briefly summariz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practice.
【Keyword】 Healing wounds moist environment theory Moist therapy
【中图分类号】 R6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7-0391-02
1 伤口湿润环境愈合理论的诞生
1.1 在1958年,Odland首先发现水疱完整的伤口比水疱破溃的伤口愈合速度明显加快。
1.2 在1962年,英国动物学家Winter通过聚乙烯膜覆盖在幼猪皮肤伤口研究发现,其愈合时间较暴露伤口缩矩50%,并发表了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指出水疱如果不予刺破,能促进上皮表层细胞移动有利于伤口迅速愈合。“湿润伤口愈合”观念最早提出。
1.3 在1963年,Hinman和Maibach报道了同样的发现。
1.4 在1972年,Rovee的实验证实了清洁无结痂的润湿伤口比干燥的伤口愈合快得多。由此湿性疗法的观点开始被临床广泛接受。
1.5 在1992年,Wheeland的研究再次证实湿润环境下的伤口不结痂,而结痂迫使表皮细胞的迁移绕经痂皮下,从而延长了愈合时间。自此“伤口湿润环境愈合理论”的观念开始被医疗界广泛接受。
2 伤口湿润性愈合环境的优点
2.1 保持湿润,有利于坏死组织和纤维蛋白的溶解。
2.2 湿性创面可保护肉牙颗粒,有助于上皮化,不易形成痂皮,减少疤痕。
2.3 保持促进多种生物活性因子的释放,有利于细胞增殖分化和移位,加快愈合。
2.4 保持伤口局部湿润,避免神经末梢暴露与空气中,减少疼痛。
2.5 敷料不与新生肉芽组织粘连,避免更换敷料时再次机械性损伤。
2.6 维持创面局部微环境的低氧状态,相对低的氧分压,促进血管和肉芽组织的形成。
2.7 降低感染机率。
3 湿性治疗
3.1 湿性治疗的概念
湿性治疗是运用敷料和(或)药液保持伤口湿润,给伤口提供一个湿性愈合的环境,以促进愈合的手段或方法。由此可见,湿性治疗的关键是敷料和创面用药。
3.2 伤口的评估
伤口的评估分为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包括伤口的大小、部位、渗出量、颜色、感染情况以及周围皮肤组织状态等。同时,还要对影响伤口愈合的全身性因素,如年龄、营养状况、血液循环、潜在疾病、长期用药等因素进行评估。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估。
3.3 伤口部位的评估
伤口部位的评估也有不同的侧重,应考虑伤口在固定部位还是伸展部位,尤其对于在皮肤皱褶处、骨隆突处、关节部位等不易固定的伤口处,要考虑敷料的弹性和可裁剪性,而不能局限于固有的敷料,因此应事先做好评估,对现有敷料进行适当的剪裁,便于更好地固定伤口。
3.4 伤口大小的测量
伤口可分为规则伤口和不规则伤口。规则伤口的正确测量方法:不管伤口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伤口的长度总是与身体的长轴平行,宽度与长轴垂直。不规则伤口的正确测量方法:可以根据伤口的特殊情况分别测出不同的长、宽径,分别记录。同时,不要忽略伤口深度的测量。潜行深度,是指无法用肉眼看到的深部被破坏的组织,通常外表可见伤口边缘有内卷,周围组织有炎症反应。测量时,将无菌消毒长棉棒沿着伤口边缘直接放入深至棉棒能到达的最深处,测量棉棒与皮肤表面平齐点到棉棒头的距离即为潜行深度。
3.5 伤口渗出量的评估无渗出
指24h更换的纱布不潮湿,看上去是干燥的。少量渗出:指24h渗出量少于5ml,每天更换纱布不超过1块。中等渗出:指24h渗出量在5–10ml,每天至少需要1块纱布,但不超过3块,高渗出:指24h渗出量超过10ml,每天需要3块或更多纱布。进行伤口护理时,应根据伤口渗出量的多少以及不同种类敷料的吸收性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3.6 伤口颜色的评估
将创面分为红、黄 、黑及混合型。
3.7 全身营养状况的评估
创伤患者的营养供给十分重要。
3.8 伤口污染程度及周围皮肤组织状态评估
清洁伤口:指未受细菌污染。污染伤口:指被异物或细菌污染而未发生感染的伤口。感染伤口:指伤口内有腐、脓液,甚至恶臭,并伴随红、肿、热、痛。同时要了解伤口周围皮肤组织的弹性、软硬度、有无肿胀、浸润等。对于伤口污染程度及周围皮肤组织状态做出正确的评估,是选择清创方法和全身用药的基础。
4 敷料的选择
4.1 理想敷料的功能
理想的湿性愈合敷料应具备的功能有:(1)保持伤口周围皮肤的干燥,伤口底部的湿润。(2)吸收过多的渗液,填充死腔。(3)清除坏死组织和渗液。(4)提供保护环境,避免细菌侵入。(5)提供类似核心体温37°的恒定环境。(6)具有固定、止痛、止血的效果。(7)清创作用,加速伤口渗出液中的酶分解坏死组织的作用。(8)传递某些药物进入伤口。
4.2 敷料的种类与运用
4.2.1 水凝胶(清创胶)敷料类
是一种聚合物,其中含水一般在80﹪–90﹪,呈半透明,无黏性,具有强大的坏死组织水合能力,能有效发挥自溶性清创作用。同时,它的高内聚性能可以适用于任何部位的伤口,主要适用于干燥结痂或有腐烂组织的伤口。对于伤口基底呈现黑色或黄色腐肉以及渗液少干燥的伤口,它能溶解软化坏死组织,达到自体清创作用;也可以用于有少量渗液的清洁伤口;还适用于填充腔洞及窦道伤口。而渗液较多的伤口则不主张使用,可浸软伤口周围皮肤。
4.2.2 水胶体敷料类
水胶体敷料能给伤口提供一个湿性愈合的环境,加速肉芽生长,吸收渗出液的性能优越。这类敷料种类相对较多,包含了溃疡贴、透明贴、减压贴、溃疡糊、溃疡粉、水胶体油纱等。在临床上要根据伤口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溃疡贴一般用于新鲜的浅平肉芽伤口。透明贴,适用于表浅、渗液少或无渗液的伤口。减压贴,主要用于骨隆突部位的压疮预防及治疗。并减少摩擦溃疡糊,对于黄色期的伤口,有腐烂组织,基底有一定深度的伤口更适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填塞伤口的深度以不紧为宜。溃疡粉,适用于红色期任何粘贴困难部位的伤口,能促进肉芽生长和上皮爬行,需要二级敷料固定。水胶体油纱,此类敷料不会粘连伤口表面及周围皮肤,不会锁住肉芽,不会引起换药损伤和疼痛,可以将渗液有效地引流至第二层吸收性敷料上,适用于急性、烧伤(供皮区伤口、术后伤口、皮肤擦伤)、慢性(压疮、下肢溃疡、伤口)。总体来讲,水胶体敷料适用于中等量渗出的伤口。
4.2.3 藻酸盐敷料类
这类敷料添加了亲水能力强的羧甲基纤维钠颗粒的海藻提炼纤维,能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且可根据创面的形状形成柔软粘稠的凝胶状物质,从而能有效保持创面的湿润和清洁,有利于湿润环境中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表皮细胞的移行,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局部疼痛;同时对深创面的填塞起到支撑功能,并能吸收17-20倍自身重量的渗液,具有强大的快速吸收能力。当吸收饱和后,藻酸盐纤维变成凝胶状,换药时就不会引起伤口疼痛。藻酸盐类敷料还可以通过钙、钠离子交换,达到止血功能。同时,它比较柔软,填充条可填充伤口腔隙,促进腔洞生长。主要适用于高渗性伤口,已经广泛应用于植皮、压疮、和腿部溃疡、糖尿病足溃疡、供皮区伤口及擦伤等。临床上对于黄色、渗液多、有深坑的伤口,可用此类敷料填充,渗出多时加用泡沫敷料。
4.2.4 泡沫敷料类分为有粘胶和无粘胶两类。能快速大量吸收渗出液,促进肉芽生长,保留局部渗出液,保持伤口湿润,吸收渗液后向内膨胀,更服贴于伤口表面,柔软,具有一定厚度,能有效缓冲伤口局部压力。在临床上对于伤口处于大量渗出期的患者尤为适用[8-10]。
5 伤口局部用药
随着湿性疗法的运用,伤口局部用药也得到较快发展。干净伤口经过清创清洗后不需要使用局部抗生素;伤口表面感染可使用局部抗生素,疗程为10-14天,以减低伤口表面的菌落数,促进伤口愈合。欧美专家认为,已感染伤口使用注射或口服抗生素的疗效比局部用药更有效,全身使用对细菌有较好的穿透性;在使用任何药物前均要评估病人的全身和局部情况,根据用药原则和伤口护理目的等,用药以后要监测,评价效果。局部用药的种类较多,但要掌握用药原则,不管在伤口局部用何种药物,都必需遵循的如下使用原则:
5.1 易于清洁伤口,但不刺激损伤肉牙组织。
5.2 易于观察伤口,不引起组织不适和疼痛。
5.3 利于营造一个湿性愈合的伤口环境但不造成过度潮湿。
5.4 利于组织细胞呼吸,但不使组织成分丢失增多。
5.5 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血供。
5.6 利于消除局部组织水肿,促进毛细血管重建,再生和血管化。
5.7 利于伤口基底床的洁净和控制感染。
5.8 利于上皮组织移生和爬行。
5.9 促进伤口无瘢痕化愈合,预防愈合不良。
6 小结
综上所说,伤口湿润性愈合环境疗法具有保温、保湿及吸湿性,可直接或间接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及再上皮化功能;同时能促进创面自溶性清创,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加快创面愈合的速度,可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痛苦。湿性方法换药次数明显减少,既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又方便了患者及家属,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只有不断更新伤口愈合知识,全面正确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最适合的伤口敷料,给伤口提供一个良好的愈合环境,才能促进伤口愈合,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王正国.创伤愈合与组织修复[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31-233.
[2]杨晓静,范红.湿性伤口愈合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1490.
[3]Hinman CD, Maibach H. Effect of air exposure and occlusion on experimentalhuman skin wounds[J]. Nature,1963,194(12):377-378.
[4]于博芮主编.最新伤口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1.
[5]胡爱玲,郑美春,李伟娟主编.现代护理伤口与肠造口临床护理实践.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年.
[6]姚鸿,陈立红.伤口湿性愈合理论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1050.
[7]付小兵,程飚.伤口愈合的新概念[J].实用外科杂志,2005,25(1):29-32.
[8]杨金兰,郭晓红.新型敷料应用于慢性伤口的疗效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0,27.
[9]於丽红,张松筠,等.新型敷料治疗糖尿病慢性伤口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13.
[10]陈丽红,骆燕等.密闭性敷料在伤口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14(14):1609.
【关键词】 伤口湿润环境愈合理论 湿性治疗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wound healing of moist environment application theory and wettreatment, not only shorten the wound healing time of patients,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was shortened, and reduce and avoid dressing the harm to patients and pain,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greatly to improve the treatment of hospital. We combin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the wound healing, the wound moist environment theory of moist healingenvironment advantages, wet treatment, choice of dressing, the wound local medication were briefly summariz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practice.
【Keyword】 Healing wounds moist environment theory Moist therapy
【中图分类号】 R6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7-0391-02
1 伤口湿润环境愈合理论的诞生
1.1 在1958年,Odland首先发现水疱完整的伤口比水疱破溃的伤口愈合速度明显加快。
1.2 在1962年,英国动物学家Winter通过聚乙烯膜覆盖在幼猪皮肤伤口研究发现,其愈合时间较暴露伤口缩矩50%,并发表了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指出水疱如果不予刺破,能促进上皮表层细胞移动有利于伤口迅速愈合。“湿润伤口愈合”观念最早提出。
1.3 在1963年,Hinman和Maibach报道了同样的发现。
1.4 在1972年,Rovee的实验证实了清洁无结痂的润湿伤口比干燥的伤口愈合快得多。由此湿性疗法的观点开始被临床广泛接受。
1.5 在1992年,Wheeland的研究再次证实湿润环境下的伤口不结痂,而结痂迫使表皮细胞的迁移绕经痂皮下,从而延长了愈合时间。自此“伤口湿润环境愈合理论”的观念开始被医疗界广泛接受。
2 伤口湿润性愈合环境的优点
2.1 保持湿润,有利于坏死组织和纤维蛋白的溶解。
2.2 湿性创面可保护肉牙颗粒,有助于上皮化,不易形成痂皮,减少疤痕。
2.3 保持促进多种生物活性因子的释放,有利于细胞增殖分化和移位,加快愈合。
2.4 保持伤口局部湿润,避免神经末梢暴露与空气中,减少疼痛。
2.5 敷料不与新生肉芽组织粘连,避免更换敷料时再次机械性损伤。
2.6 维持创面局部微环境的低氧状态,相对低的氧分压,促进血管和肉芽组织的形成。
2.7 降低感染机率。
3 湿性治疗
3.1 湿性治疗的概念
湿性治疗是运用敷料和(或)药液保持伤口湿润,给伤口提供一个湿性愈合的环境,以促进愈合的手段或方法。由此可见,湿性治疗的关键是敷料和创面用药。
3.2 伤口的评估
伤口的评估分为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包括伤口的大小、部位、渗出量、颜色、感染情况以及周围皮肤组织状态等。同时,还要对影响伤口愈合的全身性因素,如年龄、营养状况、血液循环、潜在疾病、长期用药等因素进行评估。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估。
3.3 伤口部位的评估
伤口部位的评估也有不同的侧重,应考虑伤口在固定部位还是伸展部位,尤其对于在皮肤皱褶处、骨隆突处、关节部位等不易固定的伤口处,要考虑敷料的弹性和可裁剪性,而不能局限于固有的敷料,因此应事先做好评估,对现有敷料进行适当的剪裁,便于更好地固定伤口。
3.4 伤口大小的测量
伤口可分为规则伤口和不规则伤口。规则伤口的正确测量方法:不管伤口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伤口的长度总是与身体的长轴平行,宽度与长轴垂直。不规则伤口的正确测量方法:可以根据伤口的特殊情况分别测出不同的长、宽径,分别记录。同时,不要忽略伤口深度的测量。潜行深度,是指无法用肉眼看到的深部被破坏的组织,通常外表可见伤口边缘有内卷,周围组织有炎症反应。测量时,将无菌消毒长棉棒沿着伤口边缘直接放入深至棉棒能到达的最深处,测量棉棒与皮肤表面平齐点到棉棒头的距离即为潜行深度。
3.5 伤口渗出量的评估无渗出
指24h更换的纱布不潮湿,看上去是干燥的。少量渗出:指24h渗出量少于5ml,每天更换纱布不超过1块。中等渗出:指24h渗出量在5–10ml,每天至少需要1块纱布,但不超过3块,高渗出:指24h渗出量超过10ml,每天需要3块或更多纱布。进行伤口护理时,应根据伤口渗出量的多少以及不同种类敷料的吸收性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3.6 伤口颜色的评估
将创面分为红、黄 、黑及混合型。
3.7 全身营养状况的评估
创伤患者的营养供给十分重要。
3.8 伤口污染程度及周围皮肤组织状态评估
清洁伤口:指未受细菌污染。污染伤口:指被异物或细菌污染而未发生感染的伤口。感染伤口:指伤口内有腐、脓液,甚至恶臭,并伴随红、肿、热、痛。同时要了解伤口周围皮肤组织的弹性、软硬度、有无肿胀、浸润等。对于伤口污染程度及周围皮肤组织状态做出正确的评估,是选择清创方法和全身用药的基础。
4 敷料的选择
4.1 理想敷料的功能
理想的湿性愈合敷料应具备的功能有:(1)保持伤口周围皮肤的干燥,伤口底部的湿润。(2)吸收过多的渗液,填充死腔。(3)清除坏死组织和渗液。(4)提供保护环境,避免细菌侵入。(5)提供类似核心体温37°的恒定环境。(6)具有固定、止痛、止血的效果。(7)清创作用,加速伤口渗出液中的酶分解坏死组织的作用。(8)传递某些药物进入伤口。
4.2 敷料的种类与运用
4.2.1 水凝胶(清创胶)敷料类
是一种聚合物,其中含水一般在80﹪–90﹪,呈半透明,无黏性,具有强大的坏死组织水合能力,能有效发挥自溶性清创作用。同时,它的高内聚性能可以适用于任何部位的伤口,主要适用于干燥结痂或有腐烂组织的伤口。对于伤口基底呈现黑色或黄色腐肉以及渗液少干燥的伤口,它能溶解软化坏死组织,达到自体清创作用;也可以用于有少量渗液的清洁伤口;还适用于填充腔洞及窦道伤口。而渗液较多的伤口则不主张使用,可浸软伤口周围皮肤。
4.2.2 水胶体敷料类
水胶体敷料能给伤口提供一个湿性愈合的环境,加速肉芽生长,吸收渗出液的性能优越。这类敷料种类相对较多,包含了溃疡贴、透明贴、减压贴、溃疡糊、溃疡粉、水胶体油纱等。在临床上要根据伤口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溃疡贴一般用于新鲜的浅平肉芽伤口。透明贴,适用于表浅、渗液少或无渗液的伤口。减压贴,主要用于骨隆突部位的压疮预防及治疗。并减少摩擦溃疡糊,对于黄色期的伤口,有腐烂组织,基底有一定深度的伤口更适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填塞伤口的深度以不紧为宜。溃疡粉,适用于红色期任何粘贴困难部位的伤口,能促进肉芽生长和上皮爬行,需要二级敷料固定。水胶体油纱,此类敷料不会粘连伤口表面及周围皮肤,不会锁住肉芽,不会引起换药损伤和疼痛,可以将渗液有效地引流至第二层吸收性敷料上,适用于急性、烧伤(供皮区伤口、术后伤口、皮肤擦伤)、慢性(压疮、下肢溃疡、伤口)。总体来讲,水胶体敷料适用于中等量渗出的伤口。
4.2.3 藻酸盐敷料类
这类敷料添加了亲水能力强的羧甲基纤维钠颗粒的海藻提炼纤维,能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且可根据创面的形状形成柔软粘稠的凝胶状物质,从而能有效保持创面的湿润和清洁,有利于湿润环境中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表皮细胞的移行,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局部疼痛;同时对深创面的填塞起到支撑功能,并能吸收17-20倍自身重量的渗液,具有强大的快速吸收能力。当吸收饱和后,藻酸盐纤维变成凝胶状,换药时就不会引起伤口疼痛。藻酸盐类敷料还可以通过钙、钠离子交换,达到止血功能。同时,它比较柔软,填充条可填充伤口腔隙,促进腔洞生长。主要适用于高渗性伤口,已经广泛应用于植皮、压疮、和腿部溃疡、糖尿病足溃疡、供皮区伤口及擦伤等。临床上对于黄色、渗液多、有深坑的伤口,可用此类敷料填充,渗出多时加用泡沫敷料。
4.2.4 泡沫敷料类分为有粘胶和无粘胶两类。能快速大量吸收渗出液,促进肉芽生长,保留局部渗出液,保持伤口湿润,吸收渗液后向内膨胀,更服贴于伤口表面,柔软,具有一定厚度,能有效缓冲伤口局部压力。在临床上对于伤口处于大量渗出期的患者尤为适用[8-10]。
5 伤口局部用药
随着湿性疗法的运用,伤口局部用药也得到较快发展。干净伤口经过清创清洗后不需要使用局部抗生素;伤口表面感染可使用局部抗生素,疗程为10-14天,以减低伤口表面的菌落数,促进伤口愈合。欧美专家认为,已感染伤口使用注射或口服抗生素的疗效比局部用药更有效,全身使用对细菌有较好的穿透性;在使用任何药物前均要评估病人的全身和局部情况,根据用药原则和伤口护理目的等,用药以后要监测,评价效果。局部用药的种类较多,但要掌握用药原则,不管在伤口局部用何种药物,都必需遵循的如下使用原则:
5.1 易于清洁伤口,但不刺激损伤肉牙组织。
5.2 易于观察伤口,不引起组织不适和疼痛。
5.3 利于营造一个湿性愈合的伤口环境但不造成过度潮湿。
5.4 利于组织细胞呼吸,但不使组织成分丢失增多。
5.5 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血供。
5.6 利于消除局部组织水肿,促进毛细血管重建,再生和血管化。
5.7 利于伤口基底床的洁净和控制感染。
5.8 利于上皮组织移生和爬行。
5.9 促进伤口无瘢痕化愈合,预防愈合不良。
6 小结
综上所说,伤口湿润性愈合环境疗法具有保温、保湿及吸湿性,可直接或间接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及再上皮化功能;同时能促进创面自溶性清创,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加快创面愈合的速度,可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痛苦。湿性方法换药次数明显减少,既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又方便了患者及家属,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只有不断更新伤口愈合知识,全面正确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最适合的伤口敷料,给伤口提供一个良好的愈合环境,才能促进伤口愈合,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王正国.创伤愈合与组织修复[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31-233.
[2]杨晓静,范红.湿性伤口愈合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1490.
[3]Hinman CD, Maibach H. Effect of air exposure and occlusion on experimentalhuman skin wounds[J]. Nature,1963,194(12):377-378.
[4]于博芮主编.最新伤口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1.
[5]胡爱玲,郑美春,李伟娟主编.现代护理伤口与肠造口临床护理实践.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年.
[6]姚鸿,陈立红.伤口湿性愈合理论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1050.
[7]付小兵,程飚.伤口愈合的新概念[J].实用外科杂志,2005,25(1):29-32.
[8]杨金兰,郭晓红.新型敷料应用于慢性伤口的疗效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0,27.
[9]於丽红,张松筠,等.新型敷料治疗糖尿病慢性伤口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13.
[10]陈丽红,骆燕等.密闭性敷料在伤口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14(14):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