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疙瘩 几多慈爱

来源 :饮食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tgf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那些美食,并非是工艺复杂,味道惊艳的大餐,而是那些融入了亲情和爱意的气息,令肺腑生暖、齿颊留香的美食。母亲的面疙瘩汤就是其中一种。
  在我小的时候,一到冬天,母亲时常给我们姐妹做疙瘩汤吃,雪白、筋道的面皮在母亲手里像有魔力的天使,能祛除天气的寒冷,吃了周身俱暖。成家之后,我也自己动手做过几次,总不如母亲做的味道好。
  上一周,母亲来家住,帮我们接送孩子上学,我缠着她,说是想尝她做的疙瘩汤。清晨,我趁母亲正在和面,让她教我怎么做。只见她将面粉加温水,打散抓匀,又打进去一个鸡蛋,用筷子迅速搅拌,随后放入少许猪油、精盐和白糖,做完这些准备,母亲叹口气望着我:“你们小时候吃的疙瘩就是面粉做的,哪有这些配料,味道肯定要差一些。”等灶台上的骨头汤冒了热气,母亲不紧不慢地将和好的面往锅内拨,汤开面熟,沉下去的大小面团不一会儿全露了头,像纷纷从池塘钻出来的小淘气,让人看着欢喜。母亲熟练地用锅铲抄着底,续下一碗冷水。把洗好的芫荽和小葱切碎,待锅内汤水大开时,关火,撒上菜叶,一道青白相间,味美香浓的“大骨疙瘩汤”就得了。盛上一碗,扑鼻的香味裹着一圈圈白蒸汽扑面而来。
  见我们一家三口吃得津津有味,隔日,母亲又换着花样,做了份清水菠菜疙瘩汤。将面切成细丝儿,清汤挂面不单调,拌上一碟油腌红椒、一碟重阳绿韭,浇几滴麻油。一碗夹红带绿的疙瘩别有新意,有这样一股田园风味的早餐萦绕其间,把晨光映衬得格外清爽。
  周三,有儿子最喜欢的西红柿鸡蛋疙瘩汤,一天就有了新的开篇。母亲将西红柿拿铁勺压熟去皮,加入葱末儿、姜末儿和热油炒成酱,再下水煮开,接着下入碾碎的细面疙瘩,焖熟之后,转圈倒入搅拌好的鸡蛋,色香味俱佳,营养搭配也好。
  周四,母亲买了鲫鱼,正好做鱼香疙瘩汤,这回打的面疙瘩状如细丝,似有若无,裹在奶白的汤汁里,像笼着轻纱的梦。很快到周末了,母亲说:“明天我回了,给你们改改口吧,天天吃疙瘩汤吃厌了没?”儿子点名还要一道没吃过的疙瘩汤,母亲笑着哄他:“小馋猫,把你这会吃的功夫用在学习上,外婆天天给你做疙瘩汤都乐意。”儿子绕在锅台前不走,母亲也不卖关子,“今天是道北京特色面食,叫拨鱼儿。”这次做法的确不同,面团早就紧实醒好了,将其覆于掌心上,小刀一条条地拨成细条,不一会儿,锅里就现出长短不一的面片,筷子搅匀,犹如一锅活蹦乱跳的“小杂鱼”。
  母亲不在家时,每天的早餐除了稀饭馒头,就是面包牛奶,吃得孩子直撇嘴,老公也皱着眉头。如今吃着母亲花样翻新的疙瘩汤,我才知道,生活需要不时地调换口味,只要用心付出,一碗疙瘩汤,也有多姿多彩的滋味。
其他文献
盛夏酷暑,高温难免会令人汗流满面,甚至全身大汗淋漓。出汗,是人体散热,以保持正常体温的一种方式。一般来说,环境温度越高,出汗速度越快,出汗量越大;环境湿度大时,汗液不易蒸发,对人体散热中枢的刺激增强,结果导致大量出汗;劳动强度大时,出汗量也会随之增加。这些情况下的出汗都是正常现象,属于生理性出汗,是人体正常的调节过程。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占99%,其余的是氯化钠、氯化钾、尿素、乳酸等成分。当盛夏大
会计信息质量是供给质量与需求质量相互逼近的结果.主张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要求其提供高质量审计,就必须具有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当市场不需要高质量审计服务,或者更恰当地
家住河南洛阳涧西一拖家属区的陈留老太太今年100岁了,身体还很健康,做针线活不戴花镜,和人聊天从不打岔,双手非常灵巧,是远近闻名的巧手老太太。  工艺品挂满屋  陈留住在女儿家。在她的卧室里,一根两米多长的绳子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五颜六色、形态各异,阳台上的作品更精致,是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看那匹小白马,头上、尾巴上的毛,根根生动逼真;金色的龙,龙头高昂,霸气十足。还有那只小乌龟,瞪着绿豆
小时候在老家农村,我和妹妹每当炒菜的时候,就可怜巴巴地央求母亲多舀几勺油。我家的油罐沿挂着父亲做的黄铜片小油勺,一勺油大约5毫升左右。炖一锅大白菜,我们一个劲儿地央求,母親才舍得舀三勺花生油。因为母亲炒菜不舍得放油,我和妹妹都心怀不满多年,母亲也知道。但是没办法,一是父亲不让,父亲过日子会算计,善节省。二是母亲担心日子过穷了三个儿子将来娶不上媳妇。母亲常说的话就是:“日子是靠嘴角省出来的。”到当兵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这两句歌词,用在南京市鼓楼区的汤楚璞和陆盘珍两位老人身上,恐怕是最合适的了。汤楚璞和陆盘珍分别出生于1910年和1911年,如今年过百岁,两位老人的身体依然硬朗,精神矍铄。有意思的是:他们俩的相貌也十分相似,就连笑的神色都有点相同。由于他们是南京地区唯一的一对百岁夫妇,人们总会带着好奇之心询问他们的长寿秘诀,每当这时,汤楚璞总会笑着用笔写下四个字:“以
我小时家住城里,但凡节假日或是乡下七大姨八大姑家婚丧嫁娶,孩子抓周老人做寿,甚至砌墙盖屋,父母都要带我们到乡下去。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生活如清汤寡水,孩子们最乐意跟着大人走亲访友。母亲一向爱面子,说穷家富路,在外人面前不能丢份。临行前,母亲会将压在箱底的新衣服拿出来让大家换上,给我两根麻花辫系上艳丽的红绸子,一家人盛装出行。走亲戚不能不带礼物。除了给红包外,母亲还要给乡下的老人孩子带上在国营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