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是不解释,只解决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u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姐姐是医生,她说最怕那种给自己下过诊断的病人。落座第一句话就是:“医生,我怀疑我得了心肌炎,我心慌,之前有感冒史。”
  医生的感想:感冒史?这世上没有过感冒史的人,怕是不存在的吧?然后医生的难题就变成:如果检查结果与他的自我诊断不吻合,如何说服他相信自己真的没病。
  我自己,其实也怕那种给自己贴标签的人。洋洋洒洒一大篇信,上来就是:“我大一,是INTP型人格,所以我沉默内向,既依赖直觉又十分理性??”
  我回他:人,是多么复杂与立体的一种存在,你在陌生人面前沉默,不意味着在亲密爱人前也守口如瓶。你自以为理性,很可能只是没遇到让你失控让你崩溃的事儿。另外,你真不试试当个话痨吗?也许更开心。
  还有一封来信是这样的:“到了一所名校读高中,我很开心,却没有想到,宿舍生活有如地狱。我每天都渴望她们会主动叫我一起去食堂、一起去跑步,但每天,都是卑微的我先开口,而被她们冷冷拒绝。后来我不再开口了,与其被人家拒绝,不如我先高傲地不理她们。为什么我会这样呢?后来我上网查了一下,明白了,原来我这样的人,就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老师,我该怎么治呢?”
  我啼笑皆非又急如星火地给她回信:人格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必须由精神科医生确诊。但是,我确定你没有患人格障碍,非常非常确定。色盲者并不知道自己看到的颜色与他人看到的不一样,所以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有色盲;人格障碍者也是一样,他们是不可能有这种自知的。而反过来,会认为自己有人格障碍的人,绝对没这问题。
  那你的问题是什么?官方一点儿,可以称之为“适应不良”,说得平实一点儿,就是没适应高中的住读生活。这些来信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太爱给自己贴标签了。我想这一方面是来自于“认识自己”的原始诉求,毕竟,人这一生唯一的丰功伟业就是认识自己并且整合自己。从落地几个月起,我们就开始看镜子:这个人是我吗?我美吗?我聪明吗?我会有远大未来吗?
  另一个原因,也可能是;贴了标签,就有了解释,许多问题可以自然地不用解决。你报了单词百日训练营,但你今天犯懒,不想背单词。你说:“唉,我是拖延症。”拖延症是世纪难题,你心安理得可以懒下去了。
  你遇到心仪的异性,眼光像向日葵追随太阳一直追随(她)的身影。终于太阳落山,一切复归黑暗。你说:“我想我是无爱症患者。”这些网上来的新名词,在这种时候总是大起作用。你不是害羞你只是有病,谁能责备一个病人?
  你说错了话,该道歉的时候你说:“我是心直口快。”这是你的自我原谅,但在对方看来只是借口。你用一个美好的标签解释了自己的不动脑或者不妥当。
  这种寻求解释的真正原因,也可能是———恕我贴个标签———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缺点,不愿意离开舒适区,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改变。解决太难也太累,不如解释,又容易又简单。
  关于改变,中国有最触目惊心的俗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要改变金石的形状,需要比它更坚硬的刀子,还得坚持不懈,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
  要改变体形,得管住嘴迈开腿,难不难,累不累?但一句“我是易胖体质”,轻而易举,一切都解释了。那些因为体形而产生的困扰呢?面对爱情的自卑呢?索性不解决了。
  要专心工作学习,有时候既需要外部的紀律,也需要内在的自律,而且不断反复苦不堪言。这时候说一声“我是手机癌患者”,OK,一切都解释了。
  所以,如果你觉得你进步太少,也可能是你给自己的解释太多。有一句话,形容贵族,是“不解释,不抱怨”。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其他文献
林夏闹着辞职要走,还是三年前的事。那一天,同事们凑份子,为他送行。平常,公司里,大家都忙得焦头烂额的,彼此间并没有太深的交往,没想到,饭店里还是哗啦啦去了好几桌人。尽管嘴上不说,大家都觉得,林夏是个不错的人。酒还没喝到三杯,李大嘴憋不住,问林夏要到哪里高就。林夏怏怏地说,暂时还没有去处。李大嘴急了,说,林夏,你一定是疯了,这里有一份不错的薪水,还有一帮好哥们儿,你不好好在这儿待着,发哪门子神经呢?
文学大家杨绛先生在她100岁生日那天说道:“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聆听先生淡而有味的话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看透人生的平静。前些日子,偶遇一位女友,问及她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她说依然是守着安静的环境,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平平淡淡度日。每日脸上,她总是挂着淡淡的笑。我看到她恬静安详的内心世界。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心无旁骛地固守着自己一方清净的天空
听一首老歌,重回那年的风花雪月。看一次漫天的飞雪,却不知今生何世。忘记自我的时光,在流逝中寻觅,等待,又是何年何月!冬季,在北方大多谈论的是寒冷,而忽略了飘飘洒洒的飞雪。旖旎似风花,漫天如落樱,在时光的卷轴,在岁月的海岸,这是出自江南女子的闺诉,让人涟漪无限,触景纵情。而我的独钟却因江南的浸染,铺叙断肠,物种多愁,喘一生的流离孤独,情爱这北方的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意境,那诗情,是种自
不喜欢寂,觉得孤独冷清,还裹挟着令人窒息的恐慌。像儿时赶集时慌乱中脱离了母亲的手,披着满身的恐惧与对陌生世界的茫然,如一条终究无法挣脱的入网之鱼,无力地挣扎在密如织布的人群里。伸出的手悬在空中,试图抓住那只布满厚茧却依旧温暖的手,我已经发出了自己近乎绝望的哭号,一只手———刚触碰我便知那是母亲的手———适时出现,拯救了我。行走在王村(芙蓉镇)纵横交错的青石小巷,两旁高矮不一的老式木房,泛出独有韵味
唱戏是很容易唱出感情的,比如《游龙戏凤》,梅兰芳和孟小冬一唱,就好上了。但这样的戏,京剧里不太多。相比之下,昆曲特别适合用来表现爱情。“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是杜丽娘的懵懂;“却为何有缘邂逅,难偕凤鸾俦”是京娘的心痛;“只落得泪万行愁千状,人间天上此恨怎能偿”是明皇的悔恨;“秋江一望泪潸潸,怕向那孤篷看也”是妙常的离愁。唱昆曲的人,在追求爱情方面有没有优势?1936年暑假,因为打听到“传
四月,在平芜里走过,还未待你缓过神,就被带到光阴穿梭的渡口。提起四月,不由想起林徽因的最美人间四月天,让人生羡之余,将心思投到她的流金岁月,一路溯去,经康桥,叩开远离闹市的静隅之门,驻足在一亭台,与她隔花相见。林徽因,一个出生官宦门第的大家闺秀,自幼经义道论熏陶,与生俱来的冰雪惠质,典雅聪慧,使她脱颖凡俗眼光,走上令人煞羡的红地毯,成为人间富贵花。十六岁时,她随父亲游离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
专门去华沙听了一场肖邦演奏会。演奏会在肖邦纪念碑下举行,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音乐。那天到了音乐会的举办地皇家瓦津基公园附近,我便汇入了向着同一方向前进的涓涓人流。进了公园,还想在周围走走,有个女孩主动上前告知我们:音乐会是在那个方向。其实不用她说,琴声像魔笛一样,裹着我们就过去了。外围的林间草地上,捷足先登的人们已经铺好垫子,趴着、坐着、躺着的都有,小婴儿也安静地在垫子上爬几步。再往里,是肖邦
数字时代,时间比想像的还要快上十倍,我们用来阅读和劳动的时间、安静和安顿自己的时间,都已经很少很少了。任何事情想得明白并不容易,要做得明白就更难了。人在生活中总要有些表达的,这来自心灵的种种冲动,有许多时候必要求付诸文字。流行的书能够做到大致健康也就可以了,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不能庸俗下流。对流行书指望它有多么深刻,这往往是不切实际的。因为真正杰出的著作,无论是思想类还是艺术类,都不太可能呈现流
一、书案上时常就发现一根头发。这头发是自己的,却不知是什么时候掉的。摸着秃顶说:草长在高山巅上到底还是草,冬一来,就枯了!二、听人说,突然地打一个喷嚏定是谁在想念,打两个喷嚏是谁在咒骂,连打三个喷嚏就是感冒呀。唉,宁愿感冒,也不去追究情人和仇人了,心脏已经平庸,经不住悲,经不住喜,跳动的节奏一乱,就得出一身的冷汗。三、一直以为身子里装着一台机器,没想到还似乎住了个别的,或许是肠胃里,或许是喉咙里和
很多年以前我喜欢在京沪铁路的路基下游荡,一列列火车准时在我的视线里出现。午后一点钟左右,从上海开往三棵树的列车来了,我看着车窗下方的那块白色的旅程标志牌:上海———三棵树,开始想象三棵树的景色:是北方的一个小火车站,还是就是树了,三棵树,是挺立在原野上的三棵树,很高很挺拔。我想像过树的绿色冠盖和褐色树干,却没有确定树的名字,所以我不知道三棵树是什么树。树令我怅惘。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