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团队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笔者认为,增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应该避免合作学习中的机械性、盲目性。
一、机械、盲目的合作学习现象
现象一:某教师将语文课中一学习内容分成若干个问题,各小组学生按事先定好的编号,在小组内领取一个问题分头准备,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逐题堂上汇报。教师谈及这一教学设计时认为:这组问题是这一学习内容的重点所在,所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有利于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理解每一个问题。笔者认为,重点既是在系列问题中,某学生只以某一问题作思考,其他问题则不作思考,怎么理解每一个问题?此外,前苏联儿童心理研究专家柳布林斯卡娅从多年研究中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年幼学生缺乏长期持久地集中精神的能力,这是自然现象,是由年幼学生的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尽管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研究的问题作了汇报,但因小学生注意力固有的特点,在汇报中自始至终专注倾听,并非人人都可以做到。
现象二:接受学习要求的信息后,教师让学生按个人对问题的喜好自由结对组组,然后进行讨论。此时,学生穿梭在桌与桌之间,课堂显得很热闹。教师认为这样的自由度可以让学生合作得更加愉快。但是,教师没有认识到由此产生的负面作用:如此合作培养,易让学生养成能合作的则合作;否则,则分。不少社会学家都指出,合作的交往较之竞争的交往在当今及未来世界里更为重要。能合则合,否则则分,这一结果毫无疑问有悖于合作学习的初衷。此外,缺乏自控能力的小学生在经过一番“找人——组组”的过程后,不经过一段时间是无法静下心来投入学习的,于是,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就这样被浪费掉了。
现象三:对于合作学习时间的配置,有的教师从指导学生开始分组学习到合作学习结束,全程不过几分钟。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思考、讨论、并最终达成共识。这样的合作实际只是一个空壳。
以上所述,笔者认为既反映出合作学习中的机械性——把合作学习过程分割开来,反而未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也反映出合作学习中的盲目性——视合作学习为活跃课堂的润滑剂,同样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二、小学阶段的合作学习需注意的问题
为避免合作学习中的机械性、盲目性,真正体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为小学阶段的合作学习作出较为明确的定位,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培养交往的能力
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在生活中普遍表现出自我中心主义。尤其是现在的儿童,不少是独生子女,家庭、家族范围都在缩小,他们把一定的时间花在那些不必积极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如看电视,独自玩现代化的玩具等,其结果是“唯我主义”更加严重。缺乏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又怎能做到在学习中与同学的合作?因此,针对小学生开展的合作学习,应从低年级开始,先扎实培养小朋友与小朋友交往的能力,在交往中引导他们学会尊重,学会谦让,并把与别人交往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培养小学生交往的能力,就要为他们创设交往的机会,搭建交往的平台。例如开设班级“跳蚤市场”,让小朋友携带自己的心爱之物,参加市场活动。在交流中有利于克服独生子女的自私性以及唯我独尊性。又如开展“说说我的家庭(名字来历等)”的交际活动,让小朋友懂得:为了学习的目的,大家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大家都应该尊重同学,友爱同学,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好每一次的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要广泛开展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体验。搭建交往的平台,就是要让学生们在一次次交往中,感受交往的必要与快乐,从而喜欢交往。
2. 建立合作的意识
学生之间在交往中完成一次活动,这仅是最雏形的合作。要随着学龄的提高,帮助学生建立合作的意识,让合作学习的理念不但为教师接受,同时也为学生接受。要使学生真正具备这样的意识,教师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欢乐与成功,接受合作学习,喜欢合作学习。例如,教师可利用小组合作办自办报等,为小组每位成员安排符合个人特点的工作:善画画的学生设计插图,书写好的学生负责抄写,阅读量大的学生负责找自办报的文章等,让学生从办报中知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树立相互合作的意识。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机械、盲目的合作学习现象
现象一:某教师将语文课中一学习内容分成若干个问题,各小组学生按事先定好的编号,在小组内领取一个问题分头准备,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逐题堂上汇报。教师谈及这一教学设计时认为:这组问题是这一学习内容的重点所在,所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有利于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理解每一个问题。笔者认为,重点既是在系列问题中,某学生只以某一问题作思考,其他问题则不作思考,怎么理解每一个问题?此外,前苏联儿童心理研究专家柳布林斯卡娅从多年研究中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年幼学生缺乏长期持久地集中精神的能力,这是自然现象,是由年幼学生的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尽管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研究的问题作了汇报,但因小学生注意力固有的特点,在汇报中自始至终专注倾听,并非人人都可以做到。
现象二:接受学习要求的信息后,教师让学生按个人对问题的喜好自由结对组组,然后进行讨论。此时,学生穿梭在桌与桌之间,课堂显得很热闹。教师认为这样的自由度可以让学生合作得更加愉快。但是,教师没有认识到由此产生的负面作用:如此合作培养,易让学生养成能合作的则合作;否则,则分。不少社会学家都指出,合作的交往较之竞争的交往在当今及未来世界里更为重要。能合则合,否则则分,这一结果毫无疑问有悖于合作学习的初衷。此外,缺乏自控能力的小学生在经过一番“找人——组组”的过程后,不经过一段时间是无法静下心来投入学习的,于是,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就这样被浪费掉了。
现象三:对于合作学习时间的配置,有的教师从指导学生开始分组学习到合作学习结束,全程不过几分钟。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思考、讨论、并最终达成共识。这样的合作实际只是一个空壳。
以上所述,笔者认为既反映出合作学习中的机械性——把合作学习过程分割开来,反而未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也反映出合作学习中的盲目性——视合作学习为活跃课堂的润滑剂,同样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二、小学阶段的合作学习需注意的问题
为避免合作学习中的机械性、盲目性,真正体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为小学阶段的合作学习作出较为明确的定位,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培养交往的能力
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在生活中普遍表现出自我中心主义。尤其是现在的儿童,不少是独生子女,家庭、家族范围都在缩小,他们把一定的时间花在那些不必积极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如看电视,独自玩现代化的玩具等,其结果是“唯我主义”更加严重。缺乏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又怎能做到在学习中与同学的合作?因此,针对小学生开展的合作学习,应从低年级开始,先扎实培养小朋友与小朋友交往的能力,在交往中引导他们学会尊重,学会谦让,并把与别人交往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培养小学生交往的能力,就要为他们创设交往的机会,搭建交往的平台。例如开设班级“跳蚤市场”,让小朋友携带自己的心爱之物,参加市场活动。在交流中有利于克服独生子女的自私性以及唯我独尊性。又如开展“说说我的家庭(名字来历等)”的交际活动,让小朋友懂得:为了学习的目的,大家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大家都应该尊重同学,友爱同学,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好每一次的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要广泛开展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体验。搭建交往的平台,就是要让学生们在一次次交往中,感受交往的必要与快乐,从而喜欢交往。
2. 建立合作的意识
学生之间在交往中完成一次活动,这仅是最雏形的合作。要随着学龄的提高,帮助学生建立合作的意识,让合作学习的理念不但为教师接受,同时也为学生接受。要使学生真正具备这样的意识,教师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欢乐与成功,接受合作学习,喜欢合作学习。例如,教师可利用小组合作办自办报等,为小组每位成员安排符合个人特点的工作:善画画的学生设计插图,书写好的学生负责抄写,阅读量大的学生负责找自办报的文章等,让学生从办报中知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树立相互合作的意识。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