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辅文编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来源 :出版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j77243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根据对1000种图书辅文的调查及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发现,与翻译图书辅文齐备相对照,中文原创图书辅文缺失现象十分严重,不少图书辅文在写作中存在不规范现象,甚至出现欺骗和误导读者的内容。原因主要在于责任编辑不重视图书辅文和辅文编写能力不够。出版社加强对图书辅文的管理,责任编辑严格把关并提高辅文编写能力,图书辅文编写中的种种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关键词] 图书辅文 内容提要 调查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0)06-0024-04
  
  辅文是相对于正文而言,在图书内容中起辅助说明作用或辅助参考作用的内容,多置于正文前后,如内容提要、序跋、出版说明、编者的话等。辅文在图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既有保证图书完整性、强化图书内容的功能,也能帮助读者加深对图书的了解,指导读者购买和阅读图书,并有利于提高检索的准确性。超逸网上书店2009年4月开展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读者在网上书店购买图书时首先希望阅读书目信息较为详尽的图书。在笔者对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100名在校大学生的一次调查中,55名学生认为图书辅文是其购买图书的参考依据,27名学生认为图书辅文未能对其购买图书产生任何影响,18名学生认为会依照实际情况来购买图书。调查中,100名学生都认为图书辅文存在一定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文风不对,逻辑紊乱,广告意味浓厚,图书辅文缺失严重。其中,有52名学生对图书辅文的广告意味浓厚表示担忧,29名学生认为图书辅文缺失严重。调查中,56名学生表示,在他们阅读过的图书中,辅文未给其留下深刻印象;仅有9名学生对阅读过的辅文保持深刻印象;另有26名学生选择了“不好说”。可见,辅文于图书并非可有可无的内容。但在出版活动中,图书辅文的作用很难持续受到出版社的高度重视,一些出版社及责任编辑甚至淡化辅文的编写工作,致使图书辅文的问题越发突出,优质图书辅文更显凤毛麟角。
  
  1 图书辅文编写情况调查概述
  
  为了真实地反映我国图书辅文的编写现状,笔者依照《中国图书分类法》,随机抽查了17大类1000种图书(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的四类主要辅文——内容提要、序、跋和出版说明。
  调查显示,有87种图书既无内容提要、序、跋,也无出版说明及其他辅文,占样本总数的8.7%;而内容提要、序、跋、出版说明齐备的书籍仅有10本,只占样本总数的1%。在缺失的图书辅文中,出版说明的缺失率最高,只有167种图书有出版说明,缺失率达83.3%;其次为跋,有跋的图书为268种,缺失率为73.2%;三是内容提要,有内容提要的图书为508种,缺失率为49.2%;有序言的图书相对较多,有697种,缺失率为30.3%。而且,辅文撰写中有一些不规范的现象。比如,内容提要文风不对,逻辑紊乱,广告色彩浓重;序言假借名人之名;各类语言文字错误等。这些问题不仅给我国的精品图书战略蒙上阴影,也对伪书的滋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统计的1000种图书中,包含部分翻译图书。调查发现,相较于国内图书主要图书辅文缺失严重的问题,出版社十分重视翻译图书的辅文编写,主要图书辅文搭配得较为齐备、合理,通常包括作者简介、内容提要、序、跋和出版说明等,如2008年8月由中央编译出版社翻译出版的《道德情操论》一书,包括温家宝总理荐语、内容简介、作者简介、译者序、告读者、腰封、时评七种辅文。出版社在这些图书的辅文编写上还进行了大胆创新,将内容提要、作者简介、出版说明等几种图书辅文巧妙地融合在一篇3000—4000字的序言里,首段介绍作者生平和重要作品,接下来详尽地评介书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及写作特点,最后交代编辑目的、校勘及注释过程,并对提供帮助的人表示感谢。笔者请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100名学生对这种编写模式展开讨论,有89人表示赞同和理解这种编辑手法,只有11人认为这种编写手法有违反常规之嫌,并对此表示反感。在赞同和理解的读者中,有12人认为这种编辑手法大胆新颖、令人耳目一新;有78人认为这种融为一体的编写方式突破了辅文的传统编写模式,更能增强积聚效应和视觉冲击力。
  
  2 图书辅文编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内容提要编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内容提要又称内容简介、内容介绍,是对一部书内容特点等的扼要介绍,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大致了解图书的情节与价值。在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100名学生参与的问卷调查中,有82名学生认为在各类辅文中内容提要最为重要,不可缺少;有85名学生平时浏览的图书辅文主要是内容提要。
  然而,调查显示,内容提要编撰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49.2%的书籍没有内容提要;内容提要的写作类型过于集中,写作手法过于单调:写作不严谨,广告意味浓厚。
  2.1.1 内容提要大量缺失
  在统计的1000种图书中,有内容提要的图书共计508种。其中,B类、G类、I类和z类图书的缺失现象尤为突出,缺失率超过50%:哲学、宗教类(B类)缺失内容提要的共28种,缺失率为75.7%;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G类)缺失内容提要的共57种,缺失率为64%;文学、小说类(I类)缺失内容提要的共220种,缺失率为54.9%;综合性图书(z类)缺失内容提要的共13种,缺失率为76.4%。
  


  按照一般操作惯例,除中外古典文学名著、古典学术著作、课本、图片、工具书、篇幅不大的儿童读物、初级普及读物,以及有前言、后记和从目录上一眼可以看出图书内容的,可不加内容提要,其他图书都须有内容提要。显然,统计的B类、G类、I类、Z类的绝大多数图书都应有内容提要。
  2.1.2 内容提要写作类型过于集中
  在统计的图书样本中,内容提要共包含七种类型,即梗概型、鉴定型、评介型、推荐型、悬念型、要点型和摘要型。按照内容提要的写作要求,不同类型书籍的内容提要应各有侧重。但调查发现,508篇内容提要中,330篇属于梗概型、推荐型或评介型,占样本的65.7%。内容提要写作类型过于集中,写作手法过于单调,不仅使内容提要读来索然无味,还常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如《平面广告设计》《经济价值论再研究》《现代出版选题学引论》等学术著作,内容提要都采用梗概型的写作手法,写作风格也十分接近,与学术著作内容提要应反映学术内容、创新之处及研究和实用价值的要求不符。
  2.1.3 内容提要广告意味浓厚
  不少出版社为了夺人眼球,内容提要写得矫揉造作,过分夸张。一些编者喜欢将图书跟名人“挂钩”,如“某某名作者力荐……”。有些喜欢使用“最”“首次”或类似文字。如有本书的内容提要写道:“英语精华一切尽在其中,您只要学会使用书中的基础会话,保证开口就具有行家水准”。过分地吹嘘图书的实用价 值,有夸张的嫌疑。这种内容提要也许能诱发读者冲动,达到促销效果。但一旦读者看完此书后,发现内容提要的宣传跟图书实际内容水平相差甚大时,不但会对图书本身产生不满情绪,而且很可能将这种情绪蔓延至出版社的其他产品,损害出版社的长远利益。
  
  2.2 序与跋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在所调查图书中,有序的共计697种,无序的303种。工具书类、社会科学总论类、艺术类、历史地理类图书有序言的比例最高,文学类、历史类、教育类图书序言缺失较为严重,缺失率分别为30.9%、29.2%和28.4%。有跋的图书相对较少,共计268种。在有跋的图书中,80种无序言。一般而言,跋是对序的一种补充,不能完全取代序的功能,况且跋放在正文后面,读者在购买图书时翻阅的概率较低,其吸引力低于序言,因此,最好不要以跋代序。
  序跋在写作方面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一是序言空洞,言之无物,文不切题,读来索然无味;二是语言文字错误较多。如一本关于中国福利彩票百佳投注站的图书序言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百佳投注站既是全国福利彩票销售队伍的精英,也是福利彩票前沿阵地的先锋战士,他们取得了可喜可贺的销售业绩,为电脑福利彩票的销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读罢百佳投注站的经验材料,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自己成功的背后发挥的聪明才智和付出的辛勤劳动……”。这段话明显将百佳投注站等同于百佳投注站的站主,导致该语句出现主谓搭配错误。
  
  2.3 出版说明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出版说明编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失严重,1000种图书中仅167种有出版说明。笔者认为,出版说明比例低与出版社追求出版速度且不重视出版说明有较大关系。不少出版社认为,读者只爱看内容提要和序跋,不爱看出版说明,因此,出版说明有没有、质量好或坏不会受到读者的较大关注。事实上,出版说明有两个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补充序言之不足,说明图书增删改的情况,这对于再版图书和连续出版物特别重要;二是出版说明中有很多重要信息,甚至包含不少有价值的史实,比如作者写作过程中的逸闻趣事、出版缘由等。有时,出版说明还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出版问世后,各种旧版本的二十四史逐渐淡出市场。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参与该书编写的谢玉杰同志在《中国历史文献学》中指出了一个重要原因,即新式点校本书前均有“出版说明”,对原书作者、内容结构等作了简要评述,说明了点校本采用的版本,吸收了哪些学术界的成果,对阅读该书有何指导意义等。这样的出版说明,不仅是对编者编辑成果的肯定,也是对读者的负责任态度,同时还是一种有效的促销手段。
  
  3 图书辅文编写问题的成因
  
   笔者认为,图书辅文出现上述种种问题,出版社及责任编辑难辞其咎,特别是作为直接责任人的责任编辑,其对图书辅文的漠视态度是导致图书辅文缺失和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当前,由于生活节奏加快,读者在一本图书上停留的时间大大缩短,并逐渐降低了对图书辅文的关注和重视。在上述100名学生参与的问卷调查中,就“如果图书的正文及策划不错,但图书辅文存在一些瑕疵,你还会购买此图书吗”的话题,59名学生认为,在图书策划及图书包装都保证高质量的前提下,他们允许图书辅文出现细微的错误,这些错误不会影响或阻碍购买此本图书;18名学生认为,图书辅文质量决定图书质量,只要图书辅文出现错误,哪怕是非常细小的错误,也将影响他们的购书选择;另有23名学生认为,是否根据辅文质量来挑选和购买图书会依照实际情况而定。从调查问卷中得知,图书选题策划及包装宣传的好坏影响辐射的读者群更广。
  受此因素影响,重图书策划与包装、轻图书辅文写作与把关的理念日占上风,责任编辑越来越轻视图书辅文。在图书编辑加工过程中,或者省略辅文,或者纯粹从市场角度出发,将辅文变成推销工具,使之成为不折不扣的广告文。辅文审读敷衍了事,把关不严。比如,对一些辅文较为齐全的名家稿、领导稿和权威稿,只粗略地浏览一下即完成审读:对辅文内容不做认真分析,仅凭自身经验草率地进行评判。此外,由于对辅文的漠视,导致责任编辑的辅文编写能力下降。辅文编写需要编辑有较高的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短短数百字要体现编辑对一本书的全方位把握,对图书闪光点的浓缩、提炼,对图书逻辑思维特征的评价等。但由于责任编辑疏于辅文编写,不仅这些要求无法达到,甚者连辅文中的错字错旬、文风不对等文字问题都不能纠正。
  
  4 解决图书辅文编写问题的举措
  
  4.1 出版社加强对图书辅文的管理
  出版社是出版发行的决策者,对维护图书辅文的完整性和规范图书辅文写作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出版社需要对图书辅文的考核常抓不懈,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当中。另外,出版社应协调好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的关系,让策划编辑也参与图书辅文的编写。因为,策划编辑要想成就质量上乘的图书,仅依靠好的创意是远远不够的,也应适当地参与编辑加工环节。在图书辅文的编写方面,策划编辑不能只做局外人,而应从市场需求、读者购买心理因素等方面充分与文稿编辑沟通,把亮点尽可能多地突显出来。
  
  4.2 责任编辑严格把关,提高辅文编写能力
  责任编辑是图书出版的主要把关人之一,是图书辅文编写的执行者和守门员,因此更应从思想上对其予以足够重视,严格把关。作为编辑,审读和撰写图书辅文是分内事。因此,保证辅文质量应从培养编辑兴趣、提升编辑觉悟入手。编辑平时应把编写图书辅文当作一种乐事,主动加强辅文编写锻炼。首先,责任编辑应了解各类图书辅文从采集、构思到表现、修改每个环节的基础理论,掌握每种辅文的特点和体式规范。其次,语言是图书辅文的第一要素,词句运用得好坏,直接影响辅文质量。因此,责任编辑应加强语言文字修养,平时多读作品,多练笔,注意加强对语言的锤炼。第三,编辑要学会创新,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会挖掘书籍的特色和看点。此外,要善于借鉴翻译图书辅文的编写手法。
其他文献
摘要:学术期刊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由于办刊经费不足,广告经营难度大,造成大多数学术期刊靠版面费生存的困境。本文从广告与市场营销的视角,深入剖析学术期刊的生存现状,提出学术期刊的发展必须重视编辑、发行与经营,走品牌化发展策略。  关键词:学术期刊 媒介特征 品牌策略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3-0062-05  2011年2月24日,《人民日
期刊
“出版学”这一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即已出现,中国成规模的出版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虽然中国的出版学研究已走过数十年历程,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出版学研究都停留在学科基本范畴的界定和争论上。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一大批高等学校设立出版专业、系科,以高校学者、师生为重要力量的出版研究界對出版学理论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蔚为可观的研究成果。然而,出版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探讨出版活动
期刊
2011年3月18日下午,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项——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展览馆剧场隆重舉行。科学出版社获得7项正式奖和2项提名奖,成为出版单位中的耀眼明星。  在本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评选活动中,科学出版社第二次摘得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国家卷)》(共20卷)、《“天”生与“人”生:生殖与克隆》和《清宫医案集成》(上、下册)3种出版物荣获图书奖,《科学通报》
期刊
摘要:以《大都会》(Cosmopolitan)和《悦己》为例,对中美女性时尚杂志的编辑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中美女性时尚杂志在编辑思想上存在着引领时尚、倡导消费、内容多元、服务于美的共同点,但是在深度思考与广泛涉猎、独立声音与趋同化等方面存在区别。  关键词:女性时尚杂志 编辑思想 《大都市》 《悦己》  中图分类号:G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3-0090
期刊
我们收到中国版协老委会提供的几组旧体诗,内容为近年一些出版界老同志的唱和,从中可见他们丰富充实的老年生活和乐观恬淡的精神风貌,以及老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出版文化现象。特予刊发,以飨读者。  ——编者  其一  八十述怀  阙道隆  八十惊迟暮,阳春忆盛年。  壮心空自许,晓梦亦难圆。  立学待新秀,编书愧宿贤。  今知年已老,万事且随缘。  2008-03-21  和《八十述怀》  
期刊
摘要:在出版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不免出现一些杂音,如“张悟本事件”“伪书事件”。这看似独立的两者,实际上有着共同的产生原因,即出版业在接受市场全面洗礼的初期,在价值选择上出现了偏差,出版者过多强调经济利益,强调产业发展,却忽视了出版的根本价值。出版真正的意义在于传播与传承文化,作为直接从事出版工作的编辑应该始终坚守文化的理想,出版机构需要具有出版担当。  关键词:张悟本事件 伪书 出版价值 文化取向 
期刊
[摘要]中国青年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而壮大,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成为中国知名出版社,不仅出版了许多优秀书刊,而且造就了许多编辑出版人才。其原因在于:相对稳定的编辑队伍,学做编辑先学做人的编辑思想,继承和发扬“开明传统”,严密的编辑工作规程,以及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研究的能力。  [关键词]中国青年出版社好书编辑人才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 《读库》自2006年出版以来,在品质与销量上都获得成功,学界对其研究颇多。但目前的研究维度集中于编辑中心制和《读库》文本分析,较少从产业链角度来讨论。本文通过研究《读库》的产业链,分析其上游的核心产品开发,中游的推广与销售,下游的产品拓展,发现《读库》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它以品牌为核心,瞄准蓝海市场,构建了良性的长期盈利模式,并认为其成功模式能够向整个杂志书产业推广。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在刊物林立的期刊界,学术期刊要想在众多同类刊物中独树一帜,具有与众不同的地位,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刊物办得好不好,归根结底要看文章质量好不好。因此,如何吸引优质稿源成为当前学术期刊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 高校学报 优质稿源 品牌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0)06-0036-03    梧桐为树中之王,有
期刊
[摘要] 基于CSSCI(2000-2007年度)数据中管理学期刊引文数据的统计,列出管理学领域内出版社图书被引频次较多的前100家出版社。通过被引情况,分析这些出版社对管理学学术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 管理学 引文分析 CSSCI 出版社 学术影响  [中图分类号]G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0)06-0072-06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图书
期刊